爱,从未离去——论四爷对若曦的感情
前言
我喜欢《步步惊心》,并且一看再看的原因之一,就是桐华采用主观角度写就此书,并且塑造出一个性格复杂却真实的老四。主观角度,意味着对若曦以外的人,在阅读时有许多推敲的余地,可以像个侦探一样,根据字里行间的线索,猜测书中人的内心活动。当然,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主观的,但这也是不可少的乐趣;而对老四的偏爱,那就更是主观了,我恰巧像若曦一样,对这样的男人没有招架之力,因此不由自主地脑补完老四的心理活动,所以产生了这篇长文,文章很长,慎入。
问题一:老四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若曦的?
根据十三被圈禁的前夜所言,老四对若曦「不只是动动心思而已」,是在她为敏敏精心策划月之舞之后。但在此之前,我好奇的是老四是什么时候留意到这个姑娘的?
……
他静了一会儿,淡然说道:“下次若还想知道关于我的私事,不妨直接来问我。”
他看我半点儿反应都没有,用手理了理袍子下摆,自顾自地坐在了刚才我坐过的石块上,微眯着双眼看着前方的花丛,声音平平地说道:“我最爱喝的茶是太平猴魁,最爱吃的点心是玉蔻糕,最爱的颜色是雨后青蓝,最喜欢用的瓷器式样是白地皴染花蝶图的,喜欢狗,讨厌猫,讨厌吃辣,不喜欢过多饮酒……”他停了一下,想了想,继续说道:“这些十三弟大概已经告诉你了,不过你的问题太多,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就这些。你若还有想知道的,现在问吧!”
……
老实说,这个段落非常绝妙,我读时既觉骇然又觉好笑。骇然,是为若曦不知是否惹怒了这个主子而前途难卜所担忧;好笑,是若曦竟然死马当活马医,和他两个人一问一答,有了这场非同寻常的初次过招。但这同时也是一段让人黯然低回的段落,若曦日后为他抵死相思,眼中心上,全是他的印记。
对于老四为何出此招,可以有两层猜想,一层比较旖旎,一层比较阴谋。
旖旎的那一层,恐怕是十三自发地为知己设想,要替若曦制造亲近自己兄弟的机会,因为若曦并没有告诉他自己为什么要打听这些事。以十三对若曦的了解,她绝不可能是另有目的,比方说,为了八阿哥拉拢四阿哥才这么做;那还有什么呢?自然就是一腔女儿心思。于是十三故意把若曦打听老四喜好的事泄漏给了老四,恐怕还会加上暧昧的态度。
至于老四怎么想,他很有可能会像十三一样,往花前月下方面去猜。
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因为他并不像十三那样了解若曦,所以他也有可能认为若曦是别有目的,才刻意打听他的喜好。这就是阴谋的那一层了。
老四想争皇位的心思想必由来已久,以他的处境,带着想要掌握住康熙身边的人的性格或是弱点的企图去观察包括若曦在内的这些御前侍奉的人,是很合理的;逐鹿中原,要捕鹿,自然要用掠食者的方法,如果老八党采用的是狼群成群围捕的方法,那么他和十三,就是一对豹兄弟,匍匐良久,伺机而动,敏锐的观察力是必备的生存技能,他用这种方式观察若曦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若曦与十三的交情恐怕让他琢磨过这个姑娘的为人,他曾对若曦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若曦喜欢过老十,可是她不中意十三,他「当年」倒是疑惑过一阵子。
这个「当年」到底是哪一年?因为有老十的事,这个「当年」恐怕远自老十与明玉的婚事已定,京城传言十三妹为此发疯时;而他能很准确地发现若曦并不中意老十,也就是说,在与若曦没有多少接触的情况下,他已经或多或少掌握住了她基本的个性,他不了解的是若曦为什么连潇洒风流、文武全才的十三弟也不动心。如果他愿意琢磨,以他的才智,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罢了,但是此时的他并不想花这些闲功夫,因此这个疑惑自是留了下来。若曦进宫后,在康熙面前得宠,如果他对她开始有所留意,恐怕也是基于皇位,而不是她这个人。
可是十三的透露,一方面勾起他当年的疑惑,一方面也勾起他的警觉,到底这个姑娘是基于女儿心思才这么做,还是受了她姐夫的嘱咐?前者好办,以他作为一个男人和皇子的骄傲,他大可以小小地沾沾自喜一下:原来这姑娘不中意十三弟,是因为我啊!后者就比较麻烦,必须要在提防打草惊蛇,或是采取敲山震虎的举措中做个选择。如果怕打草惊蛇,就装作不知道;如果要敲山震虎,也是有高明的方法。
于是他从容地面对若曦,毫不啰嗦地摊牌,一五一十地告诉对方自己这些无伤大雅的喜好。
他的目的是要看若曦的反应——她若是脸红扭捏,那就是一段风流韵事,捞个小美女回家也不错;她若是大惊失色,恐惧害怕,他也不会真把这个小姑娘放在眼里,只是要借此告诉八爷党,自己已经有了提防,这颗棋子不能再用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博弈,他自己恐怕也是押前者而非后者,因为他相信十三不至于那样为人所欺。
谁知道若曦两者都不是。
……
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事已至此,索性豁出去算了,反正不可能更糟糕,于是声音木木地问:“最讨厌的颜色呢?”
他一怔,大概实在没有想到我居然真就问了。他侧着头细看了我一会儿,似在看我究竟是吃了熊心还是豹子胆,最后转回头看着前方,依旧声音平平地道:“黑色。”
我点点头,继续问:“最讨厌的熏香?”
他快速回道:“栀子香。”
“最喜欢的花?”
“水泽木兰。”
“最喜欢吃的水果?”
“葡萄。”
“什么天气最开心?”
“微雨。”
“什么天气最讨厌?”
“毒日头。”
……
他那一怔,第一遍看还没什麼,可是看到第二遍、第三遍时越看越好笑,像他这样心思缜密的人竟然也有算不到的时候,还真就陷入了被小姑娘追问喜好的窘境,想必是生平头一次遇到。
以爱情的萌芽来看,这样的开始有点不寻常,可是很美,因为爱情往往居住在恋人心中最脆弱柔软的地方,这些小小的喜好有人在乎,甚至喜爱,虽然平淡,但是舒心。
对若曦来说,知道这些事,等于是知道了这个人最原始的面貌。
讨厌黑色,显示他的本性绝不是无情无绪,藏藏躲躲;雨后青蓝的颜色,白地皴染花蝶图的瓷器,表示这个人素朴高雅;喜欢狗,讨厌猫,表示这个人重视别人对他的忠诚,对无法掌握的人容易疑忌;讨厌吃辣,不喜欢过多饮酒,表示这个人饮食有度,非常自制;最讨厌栀子香,表示这个人不好浓香艳色,绝非纵欲无度之辈;喜欢吃葡萄,表示这个人喜爱小巧精致,内在凝炼的东西;喜爱微雨、讨厌毒日头,显示他喜爱思辩浮想;而在他喜爱的水泽木兰里,则藏著他的志向与野心。老四的这些喜好,有一部份在本质上是对“美”的鉴赏,而若曦的“美”,就是底色素朴,花纹精致,香气悠远却自成个性。
首次过招,若曦的反应出乎老四的意料之外,也就是说他们的过招(虽然若曦没想要跟他比这一场),老四意外落败,于是草原上让我不敢相信的情景出现了!老四对若曦的疑心尽逝,调戏若曦,岂料若曦狠狠回绝,基于自尊,于是他得出了若曦是在玩「欲擒故纵」的把戏这个结论。至于他为何会如此想,单单以若曦的表现来看,实在不能怪他太自恋。
在康熙面前,她给他最喜欢的水果汁,用的是他最喜爱的白木兰碗碟;他把酒碗递给敏敏时,正好看见她面朝着他,带着笑意摇晃着脑袋。若曦此时,难道真的没有对老四释放好感的讯息吗?我想她自己也不清楚,但她确实开始了解他,知道他不是那种会为美色所惑的人,她那远远的留意与摇头,至少说明这一点。
对某些男人来说,一朵淡远的解语花远比有刺的玫瑰更美,更值得追求,若曦此时那种欲发未发之情,对老四来说,应该是很吸引力的。
但是这一次,若曦又出乎他的意料。草原上,若曦那种女人的恐惧与拒绝是很真实的,老四又不是没经验的毛头小伙,也不是下作之人,断然不会认为若曦是在欲迎还拒(这世上没有这种女人!),他在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姑娘不但不中意十三,她也不中意我!
那句「放心,你还不是倾国倾城」实在有吃不到最爱的葡萄,赌气说葡萄酸的嫌疑。
如果在此之前,老四只把若曦当作压抑与高压生活下的小小调剂,并没有特别地把这个姑娘放在眼里,那么在此之后,若曦的心思举动却因此成为一个谜,她终于进入了老四的眼界之中了。
问题二:老四是怎么爱上若曦的?
我自己非常喜欢修订过后加入的一段:老四第一次教若曦骑马,闭目躺在草原上的若曦一开始以为来到身边的是十三,于是言笑晏晏地要他躺下来一起看星星,老四居然也不戳破,静静地坐下真打算一起看星星。
这个画面想来就很绝倒,一个胸怀大志却压抑度日的男子,在非复少年的年岁,竟然作这种孩子气的举动。此时的老四,不能说是爱上了若曦,只能说他透过十三的眼睛,看到了他在这个洒脱的少女身边可以稍透一口气的可能。
老四对若曦的了解,在一开始时很大部分是透过她与十三的交情。对于老四和十三的兄弟之情,十三是这么说的:“但此身已托帝王家,即使我可以跳出樊笼,却有我不能割舍的人,不愿让他独自一人面对风刀霜剑!他虽有额娘、同胞亲弟,可和没有也差不多!”反过来看,老四之所以对十三的幽禁五内催伤,不也正因为他了解十三违背本心,卷进夺嫡争斗全是为了他吗?他比谁都更了解十三那天高地阔、无所羁勒的本性,也许他自己的性情与十三南辕北辙,可他必定是欣赏与了解的。对他而言,能与如此性情的人相处,恐怕是最自然舒心之事,他有一个这样的兄弟,而若曦,是这样一个近在眼前的女人。
事实上,若曦似近实远。老四不是一个纵欲的人,可是他对已经认定的、想要的东西却很偏执,皇位如此,而女人,亦是如此。
自塞外回京、一废太子的大局既定之后,他很快采取了行动,羊脂玉木兰项链甚至比老八的情书要早到。玉的雕琢需要时间,他一面关注一废太子的动荡局面,一面还花心思为若曦寻玉,可玉的样子竟然是自己最喜欢的花!我看到这种追求法,又忍不住打从心底想笑。要送礼,也该送对方喜欢的东西,哪有人送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不是追求,是预定!
若曦因为一时误会是八阿哥送的,收下了,等意会到首饰的意义时,只觉得耳边好似又有微微的呼吸声,冷冷的唇轻轻抚过,身子发冷,而心却发烫。若曦此时一缕情丝全在八阿哥身上,可是她本能地知道四阿哥没有那么好打发。讲得难听一点,她伤害了一个骄傲男人的自尊心,在男女关系的角力上,这个男人除非把她追上手,不然何以自遣!
若曦收下首饰的误会,比之前打听喜好的误会来得更大,老四原本以为若曦既然收下礼,那么俩人自然已经定下来了,他说完,手伸到我脖子处,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领,朝里看了一眼。冰凉的手指若有若无地滑过我的肌肤,只觉得身子也在变冷。如此轻佻的举动,他却做的坦坦荡荡、自然无比,好似我与他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待他意会过来这又是一个若曦浑不可解的举动,因为早有心理准备,所以他并没有被再次拒绝所阻碍,只是把它视为必经的过程。他此时仍然不能说是爱上若曦,他只是在昭示他的决定而已,而这个决定,一定会成为事实。他嘴角噙着丝笑意,神色淡定地看了我一会,收了笑意,淡淡说道:“总有一日,你会愿意带上它的。”
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可老四这样的人,不知是对自己的才智、魅力有过人的自信,还是他早已一眼看透若曦绝对会爱上他,他不强扭,他栽培,他等待,等待瓜熟蒂落,自愿落入他掌心的那一天。老四之后的举动,心态基本都是如此:若曦生日时,他送依里木和海乃古丽以慰她思乡之意;撞见若曦与明慧、明玉对峙,他送三只小狗的鼻烟壶,明是打趣、暗里却是安慰;若曦与老八分手,在雪地里自怨自艾时,他劈头一句冷话把她的情绪又都激回来。
我不得不说,老四对若曦的追求非常高明,以攻心为上,他的确就像自己所宣示的那样,倘若这样继续下去,若曦迟早会丢兵卸甲,芳心明许。事实上,若非若曦早已得知日后雍正手段酷厉,心下提防,他也用不著这样把功夫花到十分了。
可是想要别人的心,也得交几分自己的真心。夏日午后的荷塘,若曦第一次听到他笑,仿佛是一场绿色的梦。
……
过了半晌,他轻声说:“过多沉溺于旖旎风光,只会乱了心志。”说完拿起桨,开始往回划。这次他让我背对着荷花,而自己对扑面而来的荷叶不避不闪,任由它们打在头上、脸上和身上。他只是一下一下坚定地划着,不因它们而有任何迟疑。
……
此时老四还是没有爱上若曦,只是他恐怕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小姑娘面前暴露自己最柔软脆弱的一面是危险的了。如果照十三所言,老四很有可能因为意识到这种危险,趁著若曦退回链子和簪子的时机收手,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再次面对若曦的时候,依然能够彻底卸下心防。
但是命运有时会开玩笑。草原上,他目睹若曦为回护十四,赌命赛马;为了一圆敏敏对十三的一番心意,策划了一场华美的舞宴。若曦做这些事都不纯然为了自己,只是两字「真心」而已。这种性情,在别的地方也许不怎么稀罕,做的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在他们这些看似高尚尊贵、实则面临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皇子眼中,只怕是世上最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连父母兄弟都不会为自己舍命的地方,居然有一个这样的人!
敏敏舞后的夜宴,篝火外、星空下,因为蒙古王爷的那块玉佩,他是真心地为若曦的命运感到忧心了。他缓缓说:“宫里是最容不得做梦的地方!早点清醒过来,好好想想应对之策。否则等到事到临头,那可就真由不得自己了。”
当你单纯为一个人感到忧心,而不为自己时,爱才会开始。
回宫之后,贪污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他却选在此时把首饰再送给若曦,还用了一点几近无赖的手段。这种手段有点横刀夺爱的意图,他一方面想测试若曦和十四之间究竟是否有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就算若曦与别的男人有牵扯,就算对方是自己的同母亲弟,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感情。他不在乎若曦和十四究竟到了什么地步,横刀夺爱,只要他想,他就会去做。
问题三:胤禛和若曦的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斯得哥尔摩症候群,被害者因为与加害人在艰困环境中求存,从而认同加害人的心理疾患。
锐利一点,不带温情地阐述若曦对老四的感情,是以这种疾患为原型发展出来的,所以远比与老八的感情来得强烈,因为生死攸关,有激烈情绪的印记在里面。
也许有人会反对老四是加害人这种说法,但我的看法是,老四本身并没有加害若曦,但是他属于加害若曦的社会层级,甚至是维系那个层级的中坚份子。书中最具象的就是紫禁城这个庞大的建筑,若曦终生都有坐困其中的不甘与忧惧。
而同属皇子的老八在若曦眼中不是,因为她早就知道老八争位失败,他对她的命运终究没有掌控权,在心理上,他没有成为自己加害人的威胁感。可是若曦在心理上一直屈从于老四,她一直意识到他那坚不可摧的力量是自己不能与之抗衡的。
太子事件是第一个推动若曦一生悲剧的引爆点,她身不由己地卷入夺嫡之争,竟无人有能力伸手相护,只能以自己的肉身去抵挡,大病一场的若曦自此从一个健康灵动的少女,逐年变成一羽风中残叶。她出宫的梦碎了,眼前最大的问题是,她要怎样在这个紫禁城中活下去呢?
八爷党和四爷党为了若曦提早发动与太子之间的斗争,使若曦险险救回一线生机;他们此举为江山九分,为若曦一分。这仅存的一分,若曦必须要好好把握住,于是她认真考虑了老四的提议。她用了排除法,依序是老八、十三和十四。
若曦是天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她还是天真。她想找一个知心人的心还是不死,此时,老四的那些攻心之举历历在目。可是若曦也是现实的,女人在这种环境要好好活下来,凭借的是男人对自己的感觉,他的感觉越强烈,她生存的保证越高,而老四显示了他对她的,不能说爱,至少也能说志在必得的心思。她对自己说,选四爷是因为他是最高的高枝,她一直耿耿于怀的「此人日后手段酷厉」的心理关卡就有了一个突破口,于是若曦非常不矜持地开口“求婚”。
这幕看似不浪漫的求婚记,拉开了一场至死缠绵爱恋的序幕,老四此前的单向行动,有了回应。
此后要问的问题不再是胤禛爱不爱若曦,或是若曦爱不爱胤禛,而是他们的爱情如何在霜矛雪箭中,年久日深——那就是“真实”两字而已,实则无他。
胤禛不充英雄却坚定,若曦不扮柔情却交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字帖,插上的木兰簪、退回的凤血玉,最后是小院中,那外弛内张的一幕:
……
我用手指在他的手掌上慢慢地写了个“皇”,又写了个“位”,然后挑着眉毛,笑睨着他问:“你想要吗?”停了一下,又补充道,“可以不回答的。”面上虽在笑,心里却很紧张,因为知道他的答案会就此改变很多东西。我心里既怕他说“不想”,更怕他说“想”。
他缓缓收拢手掌,神色未变,静静地注视着我。我的笑容渐渐有些僵,知道自己在赌,赌我在这紫禁城中最后一点儿的不甘心,最后一点儿的渴望。
只是一瞬,可于我而言已经久到开始万分后悔自己的莽撞冲动。为什么要试验呢?他说会说真话,我相信就是了!为何要试验呢?试验最难测的人心,而且还是紫禁城中的人心,何必呢?
正想着如何不着痕迹地把话带过时,他嘴角微抿,云淡风轻地说道:“想要!”仿若我在他手掌心写的不过是平常至极的玩物,而非九五之尊的宝座。
他语声轻轻,我却如闻雷响,半晌不得做声,喃喃地问:“你还告诉过别人吗?”
他说:“你是第一个。”
我摇头表示不信,问:“十三阿哥呢?”
他说:“他从小跟着我长大,我凡事不瞒他。我的心思,他还摸不透吗?还用我告诉他?”
我问:“你不怕我告诉别人吗?”
他淡淡地说:“你刚才压的赌注太大,我有心不赌,可怕就此终身错过。你把自己的心看得太严实,错过这一次,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
……
虽然我以为若曦对胤禛的爱是以心理疾患为原型发展出来的,可是并不否认这爱的深刻。人生有时就是如此,环境不对,可是眼前的人对了,或者说也许正因为环境不对,才显示出眼前人的对。
十三被圈禁的那天,命运缩紧了它的包围。对皇位的渴望,对老四来说,不只承载了他的理想,还承载了兄弟之义;若曦为十三的罚跪正好跪在他的心上,对她,娶或不娶已经不重要了,他只能希望她幸福。
恋人短暂分手,这手能分,可心呢?马车起动,渐行渐远,正欲放下帘子,他忽地抬头,盯向我的马车,目光有如实质,生生地钉在我心上。他身形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无踪,可他的目光却仍旧无处不在地笼罩着我。我放下帘子,双手捂脸,眼泪顺着指缝涔出,无声地滑落在马车内的毯子上,瞬间无迹可寻,彷若从未有过。
所思在远道,此时才知相思能蚀骨。……忙定了定神,才发觉自己被四阿哥紧紧搂在怀里,两人脸脸相对。我怔怔看着他,他也是一脸怔愣。彼此凝视了一会,又都蓦然反应过来,我急急地从他怀里挣脱,他也猛地地放开我。
老四说,再让他想一会,他绝不会以命相护,他说的是真的;正因如此,那情意却更深,因为那不是他刻意为之,得要多少的相思与爱恋,才能凝聚成那想也不想的一瞬呢?
于是草原上,若曦不求婚,她表白。垫脚亲了下他脸颊,他身子一硬,我附在他耳旁软声道:“我如今还未忘掉你,你也不许忘掉我!”
人要感觉到自己活着,不是只有呼吸就好,还得感觉有这么一个人可爱,有这么一个人爱着自己。
若曦抗旨不嫁十四、被贬浣衣局,不但不是放弃了自己,反而可说是找回了自己。她知道胤禛日后会得帝位,可是此时他已经反悔了他的承诺,若曦不能够指望他日后就一定会为她做什么,她的抗旨,只是因为她的心定了,老四为不为她做什么,其实无关紧要了,她的要求仅仅是「不许忘掉我」,所以一开始,她并没有告诉胤禛自己被贬的真相,并没有以此要胁他重守前信。
可是胤禛却在这时候对她说:“我去要你。只是名份恐怕强求不了,不过即使只是让你做我的侍妾,只要到了我身边,我半点委屈也不会让你受的。”
是的,只要是女人,爱上这样的男人就算作妾也不委屈;他不但给你他的心,还尽力在苦境中保全你的人生。
知道真相,对胤禛来说代表什么?如果那枝白羽箭让若曦确定了他对她的真心,那么若曦的被贬,就是让他确定了她对他的心。
……
他表情似喜似悲,盯了我半晌后道:“造化弄人?我偏不信这个邪!我不信我们无缘!就是老天不给,我也要从他手里夺来!”一面举手轻抚着我脸庞,一面一字一顿地道:“我一定会救十三弟出来,也一定会娶你!”说完,一甩袖转身大步而去。
……
皇位,对胤禛而言,份量更重,是理想,是兄弟之义,是与心上人相守的一生。
但这也是两人半生悲剧的开端。是谁说的,物极必反,情深不寿,彩云易散琉璃脆。
老四本就是个偏执的人,他渴望的东西一点一滴都很珍贵,十三的亲情和若曦的爱情,这些现在全都凝聚在他夺得皇位的希望上;他越渴望,就越隐忍,他的心性随着他的心机与才智越走越极端;若曦苦苦等待的爱,很难说不是造成他日后酷厉手段的一个因子。
爱上这样的男人,始终危险。
问题四:禛曦之爱的极限在哪里?
到了最后,胤禛与若曦的爱情已经不能从单方面来看了,因为俩人进入男女关系中最痛苦的阶段。熬过,那就是一生白首,熬不过,一世催伤。
爱情的消亡有很多种方式,我以为恋人移情别恋是最轻微的一种,因为被伤害的,不过是自己的自尊。而像若曦与八爷这种,开始于迷恋,结束于清醒的恋情甚至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养分,我也感动于若曦与八爷最后相逢一笑,了然于心的道别。可是最可怕的,是胤禛与若曦所面临的,两个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把心中最幽微最黑暗的那一面翻出来的正面交锋。
所谓的幽微黑暗是相对的,是随着不同的处境会伤人伤己的本性。
于胤禛而言是他天性里的偏执,他爱得强烈、恨也强烈;他是个全然的强者,强者可以了解弱者的软弱,可是他不会去迁就,因为他对自己也是残忍的。这种人并不是虐待狂,他不想把别人踩在脚下证明他自己,因为他本就比别人更高,可是当他有非保有不可的东西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铲除障碍,该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
就结果而言,他所残害的人大抵分成两类,一类是为皇位,一类是为若曦。自己的兄弟不谈,他杀送鹰的老太监、侍卫、李德全和王喜并不是因为对他们有什么个人的情绪,而是因为必要,可是对张千英就不同了。
张千英对若曦的肮脏手脚除了他自己之外,只有若曦知道,若曦巴不得忘掉,谁也没告诉,那么胤禛是怎么知道的?只有张千英大嘴巴自己泄漏出去,所以传到胤禛耳里的时候恐怕已经是下流不堪的流言蜚语了,除了男人天然的耻辱感之外(对胤禛这样的男人而言那种感受会更深刻),还包括对自己当时无能保护心爱女人的自我厌恶。要消除这种耻辱,把张千英杀了就是,可是他不,他对这个愚蠢可怜的太监处以极刑,胤禛让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每分每秒都让他感受到痛苦。割舌,让张千英再也无法到处乱说,剁下手脚,因为他碰了不配碰的,做了不该做的。这些极刑是有情绪的,所以越显残忍。
至于杖毙小宫女喜鹊、烹蒸玉檀,大部份是为巩固他的统治,小部份是为若曦。手段的严酷是为了杀鸡儆猴,他对这两个人本人同样没有个人的情绪。
可是玉檀,却是若曦与胤禛性情冲突的接点。
胤禛一开始想把玉檀放出去,很难说他当时究竟知不知道玉檀是老九的眼线,我觉得他就算不确定,也会疑心,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打发出去。可是若曦「仗着他对她的宠爱」要留下玉檀(这也是玉檀自己的要求),这时候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告诉若曦自己的考虑(不管他知不知道玉檀是眼线),若曦其实是会理解的,二是默许若曦的要求,玉檀如果不是,他的允许可以让若曦快乐,玉檀如果是,他可以借此布局,将八党布在宫中的眼线一网打尽。他选了第二种,这是帝王之选。可以推测玉檀被蒸时,死的绝不只是她一人,恐怕是一场关起门来的屠杀。
他为什么可以忽略若曦对此事的感受而作此选择,是不是他爱权位更甚若曦呢?
解答这个问题要回到胤禛登基之初。
若曦在他登基之后的反应其实像以往一样让他困惑,他知道她深爱他,可是不明白她为什么一直抗拒他。若曦苦等的,不就是他登基后的这一刻吗?可是她却始终抗拒苦苦相思这么多年的恋人自然的肌肤之亲。ps:我为胤禛这时的「煎熬」一掬同情之泪,幸好他当时累得「什么事也干不了」,不然那个苦啊~~~
若曦为何如此,他很清楚,因为若曦自始至终最渴望的是自由,她不想被对他的爱束缚住。以前是走不了,可现在不一样了,要是她开口要求出宫呢?换句话说,有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就算是为了他,她也不想留下来,他的爱对她来说,不够。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若兰死后,若曦要求扶灵回西北,他可以用帝王的权势留住若曦的人,但是他想留住的,还有若曦的心。
于是他动用了最后的手段。
……
他也嘴角带笑地道:“那你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你不抗拒?从你住进养心殿起,我一直能感觉到你对我既亲近又抗拒,所以迟迟未要你,想等到你只有亲近没有抗拒的时候。可今日白天看到承欢和你彼此笑脸相映时,我不想再等了。我要你为我生儿育女,我想看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大笑的样子,那是我心底的幸福。”
……
说手段也许太功利或太有目的性,想得到幸福并不是一种罪恶,胤禛也会尽全力让若曦幸福。可是让一个女人为自己生儿育女确实是留住她的最好方法,不论是人或心。也许有的男人会用贞操要求或吓唬女人,但是若曦不是那种脑袋被烈女书蛀了的女人,就算有了夫妻之实,她的心若是走了,也是留不住她的。
但是他让她感觉到的爱远不止此。
……
“若曦,你还要拒绝我吗?”他半仰头望着我问道,神色温和,眼神乍一看竟像小孩子般的带着几丝无助彷徨。我心中一酸,从椅上滑下,跪在地上与他紧紧相拥。
他轻笑几声,猛然把我从地上抱起。我又是急又是羞,低声叫道:“你干吗这么性急?我还没有准备好。”
他笑道:“你这个人事情逼近眼前时,急智倒是有的,可平常做事却总是反反复复,难下决断。今儿晚上,你是答应我了,可保不准睡一觉又该踌躇不决了,我还是‘有花堪折直须折’吧!”
……
我说过了,我觉得若曦对胤禛的爱是在四面楚歌的环绕下,受他的力量所吸引催生出来的,两人在心理上的地位并不平等。直到此刻,若曦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不存在对他是有影响力的,如此,若曦一直以来的心里堤防溃决了,胤禛也以为自己此后终于可以得偿所愿。
他们也的确度过了一小段、短得几乎如露如电的眷侣生活,但这终究不过是幻梦一场。
若曦为了八爷跪在佛堂,她试图以对佛法的浅薄了解说服胤禛,可胤禛比她通透,他说:“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这就是俩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别人对若曦好,她也对他好,若是对她坏,她会愿意去原谅,这是骨子里的天真温柔。可胤禛不是,别人对他好,他不见得领情,别人对他坏,他还要看这人配不配他搁在心上,但是他要爱的人,那人必须得爱他,他要恨的人,也别想从他手里逃脱。
若曦的劝,他不是不明白,可是持戒修行有一个前提,即是对自己的本性真诚。他此时若轻易地放过老八党,那是伪善,身为一个帝王和对自己的本相不闪躲的人,他不能做,也做不到。
正是因为这样,当他把若曦捧在手心里疼着时,在他眼中玉檀背叛了若曦,就像是背叛了他一样,他就是这样对待背叛了他的人。
这是爱的盲点,理智上他知道若曦的性情绝不可能接受,所以他命人看住若曦;可是感情上,由于早已认定了她,他看不见、或者说不愿看见他的所作所为会让若曦的心离开他。
胤禛的才智比若曦更高,所以他在真正完全拥有若曦之后处置玉檀。我不是说他是有意如此,他只是看到事情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作了会对自己有利的动作。若非老八党持续利用玉檀想夺权,他不见得会采取这种手段。他预先采取的动作有了效果,玉檀死后,俩人得知若曦有了孩子,他困住她了。
我喜欢若曦的性格,连她的缺点我都爱,尤其爱她骨子里的纯真温柔。她对老八无法许下终生之约,表面上看来是趋炎附势,贪生怕死,可是那正是出于她的浪漫纯真,正因为她知道自己要是真爱上了一个人,不管他日后做了什么,她绝没办法把自己的心收回来,所以在把自己无悔的心交托出去之前,她拿老八和老四最看重的「皇位」来考验他们。她直接要求老八放弃皇位,这看起来好像比较过份,因为后来她只是问老四想不想要皇位。可是往深一层去想,她考验他们重视她几分的目的是一样的,因为老八和老四的个性不同,争夺皇位的目的不同,当时双方的关系不同,她能测试的底线也就不同。老八是和她两情相悦的恋人,而老四只是一个口头契约的婚嫁对象。讲得难听一点,若曦是以她的身子换取老四为她遮风挡雨的承诺;对恋人,她提出的要求自然可以超过契约婚姻的对象。她对老八的期望比老四大,所以老八让她失望了(或说确定了她们只能情尽于此);她没期望老四真能对她交付真心,只是孤注一掷,谁知老四所为超过了她的期望。
老八是理想的恋人,可胤禛,却是若曦命里的魔星。若曦把自己纯真浪漫的心守得牢牢的,功利的考量,现实的计算,都敌不过这个男人对她的执念,若曦再回首已百年身。
若曦的纯真也是伤人的,就像身为强者的胤禛无法迁就弱者的软弱,纯真的若曦也缺乏正视身边人黑暗面的勇气。
她怀疑过胤禛是否会为了皇位弑父,可是马上对自己说,他不会。事实上,胤禛对若曦追问毙鹰事件时的话暗示,如果有必要,他其实是会的。
……
我幽幽问道:“你就不怕圣祖爷当年并非糊涂了结,而是一意追查吗?”
胤禛停笔,瞟了眼我道:“你以为皇阿玛暗中没有追查吗?不过我的确未料到皇阿玛会那么决绝地处置。当时的情况,局势越乱对我越有利。”胤禛默默出了会儿神又道:“当年看到皇阿玛那么做,微感吃惊之外,倒也让我看清了很多东西。”
……
看清了什么东西?
看清楚皇位之争,最大的对手不是兄弟,而是至高无上的皇阿玛。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才智、心机与意志的对决,那里没有父子亲情,兄弟之爱,只有胜利与失败,成王与败寇。
伊底帕斯情结,说的不只是男人的恋母,还有弑父,除非超越父亲,不然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种超越,当然可以是成就的超越,大部分正常的情况下也该是;可是身在帝王家,权力的顶峰处,伦常的毁灭又有什么不可以,康熙不也这样对待他的儿子?
这是为什么夺得帝位的是胤禛。他不像老八是为了克服自己生来地位不如人的卑微感而争,也不像十四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找到自己在世上的位置而争,胤禛是为了奉献才智给某种理想,在看清权位之争的真相后,他对准了正确的对手。
隆科多兵围禁宫,他的隐忍、心机与算计瞒骗了父亲,超越了父亲。他已推进到如此地步,不论是谁,都不能阻碍他,即使是生身之父。
若曦不是想不到,她是不敢想;我们以为爱一个人就当无所极限地爱,事实上,当人是有限地存在时,如何能给予别人无限的爱呢?
纯真浪漫的若曦,在失去孩子之后,胤禛已经没有留住她的筹码了。明慧的死、十四的遗诏、老八掀出往事,都不过是将俩人原先被极深的爱意压抑住的冲突激化到表面而已。
若曦的远走,撕裂了自己的心。可是,正因为她的远走,保全了他们的爱。
若曦最怕的是什么,她不怕死,却怕爱会死。
胤禛放她走,我不以为是因为他真认为若曦心里还有老八,认为若曦背叛了他的爱和真诚,只是他和老八党的争斗还未结束,他不能授人以柄。
……
“不许你碰朕!从今日起,朕永远不想再见你,他们休想再让朕难过!”说完,一步一晃地蹒跚而去。
……
在这样催心断肠的时刻,他说的是“他们休想再让朕难过”,而不是“你”,为什么?因为即使在此时此刻,他知道,若曦爱的依旧是他,他知道的。
所以他不许十四与若曦行大婚之礼,宗谱里若曦从不是十四的福晋;他不愿看见若曦与十四夜间私语的密报,因为那会让他在未竟的斗争中动摇心志。
可是爱从未放过他们,就像在浣衣局的那几年。只是当时相见有期,此时空留回忆。
对若曦来说,回忆总是好的,对胤禛呢?
他没有想过有一种力量比他更有力、更强大,他能够抵抗时间,若曦对他的爱不曾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可是他敌不过死亡。
若曦不知道他爱她,一如她爱他;那是若曦付出了生命为代价才保全了的爱。
若曦死时,连胤禛也愿忘掉,因为这爱禁锢了她的自由,她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并不相负。
不相见、不相恋、不相知、不相思,那或许是若曦一生伤心留下的心愿,可那绝不会是胤禛的。
有的人不明白爱一个人有时该让她自由,胤禛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被留下来了。但是最完美的爱人,始终是离去的那一个,离去的若曦,在经年的岁月中不老、不死、一如往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他持续地爱著,一样强烈,一样偏执。
……
一灯如豆,光映寒壁,雍正拥裘侧坐于案前,似在看什么文稿,却半晌不翻页。
夜凉风急,卷起地上的落花残蕊。一团团、一阵阵,送入帷幕。天上一轮皓月映得旧竹帘子发白,像罩了一层寒霜,趁得那飞上竹帘的残红犹如啼血。
雍正却不言不动,似已神游天外,任那半卷的竹帘打得门框霹啪作响。
……
素手纤纤捧上嫩黄的茶水、碧绿的葡萄汁、香滑的藕粉布丁,左手的掌心里有一点几不可见的朱砂痣;总是低首敛眉,见了十三却连说带比,欢然地笑,远远地都看见你眼里孩子般的乐;雪地里,抬起才哭得通红的双眼,恨恨打了我一团雪,眼里的火光如此明亮;绿意清凉的小船上,你领口的花纹如蔓如藤,随着呼吸起伏蜿蜒;带簪而来,纵有藏不住的不安,单薄的身子在宽大的衣袖里微微发颤,可是你毫不犹豫地说:“娶我”;那轻轻一吻,“不许你忘掉我”,我可以听到你在耳边说着,泪珠点滴如露,莹然挂在已经湿润的睫毛上;睡着时你总是抱著我的胳膊不放,有时在睡梦中叫着我的名字,那低语、那呢喃……那袭白木兰的衣裳、脸上的绯红、缕缕缠绕的发丝,云雨缠绵时的热情,你肌肤上的香气,不是脂粉、不是薰香、不是花香,是草原上晨曦初露时吹过的微风。
……
良久后,高无庸提着灯笼进来,雍正打开箱笼,亲手收拾好东西,锁上屋门,离去。
明儿见,曦儿,委屈你再在这小院中等一等我,等我把事情办完,就跟你走。
我们可以到草原上去骑马望星,在篝火旁跳舞,这回为我跳一曲好吗?
还是你想回西北,听说那里的葡萄皮薄汁多,丢进嘴里就化了。
不然我们可以去江南,堤柳千里,燕语莺声,不过我想没你唱的曲好听,他们都听过,只我没有。这次,没有皇位、没有江山、没有别人,只有我们,只有我,和你。
等一等我。
……
我喜欢《步步惊心》,并且一看再看的原因之一,就是桐华采用主观角度写就此书,并且塑造出一个性格复杂却真实的老四。主观角度,意味着对若曦以外的人,在阅读时有许多推敲的余地,可以像个侦探一样,根据字里行间的线索,猜测书中人的内心活动。当然,对书中人物的理解必定是主观的,但这也是不可少的乐趣;而对老四的偏爱,那就更是主观了,我恰巧像若曦一样,对这样的男人没有招架之力,因此不由自主地脑补完老四的心理活动,所以产生了这篇长文,文章很长,慎入。
问题一:老四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若曦的?
根据十三被圈禁的前夜所言,老四对若曦「不只是动动心思而已」,是在她为敏敏精心策划月之舞之后。但在此之前,我好奇的是老四是什么时候留意到这个姑娘的?
……
他静了一会儿,淡然说道:“下次若还想知道关于我的私事,不妨直接来问我。”
他看我半点儿反应都没有,用手理了理袍子下摆,自顾自地坐在了刚才我坐过的石块上,微眯着双眼看着前方的花丛,声音平平地说道:“我最爱喝的茶是太平猴魁,最爱吃的点心是玉蔻糕,最爱的颜色是雨后青蓝,最喜欢用的瓷器式样是白地皴染花蝶图的,喜欢狗,讨厌猫,讨厌吃辣,不喜欢过多饮酒……”他停了一下,想了想,继续说道:“这些十三弟大概已经告诉你了,不过你的问题太多,我现在能想起来的就这些。你若还有想知道的,现在问吧!”
……
老实说,这个段落非常绝妙,我读时既觉骇然又觉好笑。骇然,是为若曦不知是否惹怒了这个主子而前途难卜所担忧;好笑,是若曦竟然死马当活马医,和他两个人一问一答,有了这场非同寻常的初次过招。但这同时也是一段让人黯然低回的段落,若曦日后为他抵死相思,眼中心上,全是他的印记。
对于老四为何出此招,可以有两层猜想,一层比较旖旎,一层比较阴谋。
旖旎的那一层,恐怕是十三自发地为知己设想,要替若曦制造亲近自己兄弟的机会,因为若曦并没有告诉他自己为什么要打听这些事。以十三对若曦的了解,她绝不可能是另有目的,比方说,为了八阿哥拉拢四阿哥才这么做;那还有什么呢?自然就是一腔女儿心思。于是十三故意把若曦打听老四喜好的事泄漏给了老四,恐怕还会加上暧昧的态度。
至于老四怎么想,他很有可能会像十三一样,往花前月下方面去猜。
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因为他并不像十三那样了解若曦,所以他也有可能认为若曦是别有目的,才刻意打听他的喜好。这就是阴谋的那一层了。
老四想争皇位的心思想必由来已久,以他的处境,带着想要掌握住康熙身边的人的性格或是弱点的企图去观察包括若曦在内的这些御前侍奉的人,是很合理的;逐鹿中原,要捕鹿,自然要用掠食者的方法,如果老八党采用的是狼群成群围捕的方法,那么他和十三,就是一对豹兄弟,匍匐良久,伺机而动,敏锐的观察力是必备的生存技能,他用这种方式观察若曦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若曦与十三的交情恐怕让他琢磨过这个姑娘的为人,他曾对若曦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若曦喜欢过老十,可是她不中意十三,他「当年」倒是疑惑过一阵子。
这个「当年」到底是哪一年?因为有老十的事,这个「当年」恐怕远自老十与明玉的婚事已定,京城传言十三妹为此发疯时;而他能很准确地发现若曦并不中意老十,也就是说,在与若曦没有多少接触的情况下,他已经或多或少掌握住了她基本的个性,他不了解的是若曦为什么连潇洒风流、文武全才的十三弟也不动心。如果他愿意琢磨,以他的才智,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罢了,但是此时的他并不想花这些闲功夫,因此这个疑惑自是留了下来。若曦进宫后,在康熙面前得宠,如果他对她开始有所留意,恐怕也是基于皇位,而不是她这个人。
可是十三的透露,一方面勾起他当年的疑惑,一方面也勾起他的警觉,到底这个姑娘是基于女儿心思才这么做,还是受了她姐夫的嘱咐?前者好办,以他作为一个男人和皇子的骄傲,他大可以小小地沾沾自喜一下:原来这姑娘不中意十三弟,是因为我啊!后者就比较麻烦,必须要在提防打草惊蛇,或是采取敲山震虎的举措中做个选择。如果怕打草惊蛇,就装作不知道;如果要敲山震虎,也是有高明的方法。
于是他从容地面对若曦,毫不啰嗦地摊牌,一五一十地告诉对方自己这些无伤大雅的喜好。
他的目的是要看若曦的反应——她若是脸红扭捏,那就是一段风流韵事,捞个小美女回家也不错;她若是大惊失色,恐惧害怕,他也不会真把这个小姑娘放在眼里,只是要借此告诉八爷党,自己已经有了提防,这颗棋子不能再用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博弈,他自己恐怕也是押前者而非后者,因为他相信十三不至于那样为人所欺。
谁知道若曦两者都不是。
……
想到这里,我忽然觉得事已至此,索性豁出去算了,反正不可能更糟糕,于是声音木木地问:“最讨厌的颜色呢?”
他一怔,大概实在没有想到我居然真就问了。他侧着头细看了我一会儿,似在看我究竟是吃了熊心还是豹子胆,最后转回头看着前方,依旧声音平平地道:“黑色。”
我点点头,继续问:“最讨厌的熏香?”
他快速回道:“栀子香。”
“最喜欢的花?”
“水泽木兰。”
“最喜欢吃的水果?”
“葡萄。”
“什么天气最开心?”
“微雨。”
“什么天气最讨厌?”
“毒日头。”
……
他那一怔,第一遍看还没什麼,可是看到第二遍、第三遍时越看越好笑,像他这样心思缜密的人竟然也有算不到的时候,还真就陷入了被小姑娘追问喜好的窘境,想必是生平头一次遇到。
以爱情的萌芽来看,这样的开始有点不寻常,可是很美,因为爱情往往居住在恋人心中最脆弱柔软的地方,这些小小的喜好有人在乎,甚至喜爱,虽然平淡,但是舒心。
对若曦来说,知道这些事,等于是知道了这个人最原始的面貌。
讨厌黑色,显示他的本性绝不是无情无绪,藏藏躲躲;雨后青蓝的颜色,白地皴染花蝶图的瓷器,表示这个人素朴高雅;喜欢狗,讨厌猫,表示这个人重视别人对他的忠诚,对无法掌握的人容易疑忌;讨厌吃辣,不喜欢过多饮酒,表示这个人饮食有度,非常自制;最讨厌栀子香,表示这个人不好浓香艳色,绝非纵欲无度之辈;喜欢吃葡萄,表示这个人喜爱小巧精致,内在凝炼的东西;喜爱微雨、讨厌毒日头,显示他喜爱思辩浮想;而在他喜爱的水泽木兰里,则藏著他的志向与野心。老四的这些喜好,有一部份在本质上是对“美”的鉴赏,而若曦的“美”,就是底色素朴,花纹精致,香气悠远却自成个性。
首次过招,若曦的反应出乎老四的意料之外,也就是说他们的过招(虽然若曦没想要跟他比这一场),老四意外落败,于是草原上让我不敢相信的情景出现了!老四对若曦的疑心尽逝,调戏若曦,岂料若曦狠狠回绝,基于自尊,于是他得出了若曦是在玩「欲擒故纵」的把戏这个结论。至于他为何会如此想,单单以若曦的表现来看,实在不能怪他太自恋。
在康熙面前,她给他最喜欢的水果汁,用的是他最喜爱的白木兰碗碟;他把酒碗递给敏敏时,正好看见她面朝着他,带着笑意摇晃着脑袋。若曦此时,难道真的没有对老四释放好感的讯息吗?我想她自己也不清楚,但她确实开始了解他,知道他不是那种会为美色所惑的人,她那远远的留意与摇头,至少说明这一点。
对某些男人来说,一朵淡远的解语花远比有刺的玫瑰更美,更值得追求,若曦此时那种欲发未发之情,对老四来说,应该是很吸引力的。
但是这一次,若曦又出乎他的意料。草原上,若曦那种女人的恐惧与拒绝是很真实的,老四又不是没经验的毛头小伙,也不是下作之人,断然不会认为若曦是在欲迎还拒(这世上没有这种女人!),他在此时才真正意识到,这个姑娘不但不中意十三,她也不中意我!
那句「放心,你还不是倾国倾城」实在有吃不到最爱的葡萄,赌气说葡萄酸的嫌疑。
如果在此之前,老四只把若曦当作压抑与高压生活下的小小调剂,并没有特别地把这个姑娘放在眼里,那么在此之后,若曦的心思举动却因此成为一个谜,她终于进入了老四的眼界之中了。
问题二:老四是怎么爱上若曦的?
我自己非常喜欢修订过后加入的一段:老四第一次教若曦骑马,闭目躺在草原上的若曦一开始以为来到身边的是十三,于是言笑晏晏地要他躺下来一起看星星,老四居然也不戳破,静静地坐下真打算一起看星星。
这个画面想来就很绝倒,一个胸怀大志却压抑度日的男子,在非复少年的年岁,竟然作这种孩子气的举动。此时的老四,不能说是爱上了若曦,只能说他透过十三的眼睛,看到了他在这个洒脱的少女身边可以稍透一口气的可能。
老四对若曦的了解,在一开始时很大部分是透过她与十三的交情。对于老四和十三的兄弟之情,十三是这么说的:“但此身已托帝王家,即使我可以跳出樊笼,却有我不能割舍的人,不愿让他独自一人面对风刀霜剑!他虽有额娘、同胞亲弟,可和没有也差不多!”反过来看,老四之所以对十三的幽禁五内催伤,不也正因为他了解十三违背本心,卷进夺嫡争斗全是为了他吗?他比谁都更了解十三那天高地阔、无所羁勒的本性,也许他自己的性情与十三南辕北辙,可他必定是欣赏与了解的。对他而言,能与如此性情的人相处,恐怕是最自然舒心之事,他有一个这样的兄弟,而若曦,是这样一个近在眼前的女人。
事实上,若曦似近实远。老四不是一个纵欲的人,可是他对已经认定的、想要的东西却很偏执,皇位如此,而女人,亦是如此。
自塞外回京、一废太子的大局既定之后,他很快采取了行动,羊脂玉木兰项链甚至比老八的情书要早到。玉的雕琢需要时间,他一面关注一废太子的动荡局面,一面还花心思为若曦寻玉,可玉的样子竟然是自己最喜欢的花!我看到这种追求法,又忍不住打从心底想笑。要送礼,也该送对方喜欢的东西,哪有人送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不是追求,是预定!
若曦因为一时误会是八阿哥送的,收下了,等意会到首饰的意义时,只觉得耳边好似又有微微的呼吸声,冷冷的唇轻轻抚过,身子发冷,而心却发烫。若曦此时一缕情丝全在八阿哥身上,可是她本能地知道四阿哥没有那么好打发。讲得难听一点,她伤害了一个骄傲男人的自尊心,在男女关系的角力上,这个男人除非把她追上手,不然何以自遣!
若曦收下首饰的误会,比之前打听喜好的误会来得更大,老四原本以为若曦既然收下礼,那么俩人自然已经定下来了,他说完,手伸到我脖子处,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领,朝里看了一眼。冰凉的手指若有若无地滑过我的肌肤,只觉得身子也在变冷。如此轻佻的举动,他却做的坦坦荡荡、自然无比,好似我与他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待他意会过来这又是一个若曦浑不可解的举动,因为早有心理准备,所以他并没有被再次拒绝所阻碍,只是把它视为必经的过程。他此时仍然不能说是爱上若曦,他只是在昭示他的决定而已,而这个决定,一定会成为事实。他嘴角噙着丝笑意,神色淡定地看了我一会,收了笑意,淡淡说道:“总有一日,你会愿意带上它的。”
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可老四这样的人,不知是对自己的才智、魅力有过人的自信,还是他早已一眼看透若曦绝对会爱上他,他不强扭,他栽培,他等待,等待瓜熟蒂落,自愿落入他掌心的那一天。老四之后的举动,心态基本都是如此:若曦生日时,他送依里木和海乃古丽以慰她思乡之意;撞见若曦与明慧、明玉对峙,他送三只小狗的鼻烟壶,明是打趣、暗里却是安慰;若曦与老八分手,在雪地里自怨自艾时,他劈头一句冷话把她的情绪又都激回来。
我不得不说,老四对若曦的追求非常高明,以攻心为上,他的确就像自己所宣示的那样,倘若这样继续下去,若曦迟早会丢兵卸甲,芳心明许。事实上,若非若曦早已得知日后雍正手段酷厉,心下提防,他也用不著这样把功夫花到十分了。
可是想要别人的心,也得交几分自己的真心。夏日午后的荷塘,若曦第一次听到他笑,仿佛是一场绿色的梦。
……
过了半晌,他轻声说:“过多沉溺于旖旎风光,只会乱了心志。”说完拿起桨,开始往回划。这次他让我背对着荷花,而自己对扑面而来的荷叶不避不闪,任由它们打在头上、脸上和身上。他只是一下一下坚定地划着,不因它们而有任何迟疑。
……
此时老四还是没有爱上若曦,只是他恐怕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小姑娘面前暴露自己最柔软脆弱的一面是危险的了。如果照十三所言,老四很有可能因为意识到这种危险,趁著若曦退回链子和簪子的时机收手,只是他没想到的是,当他再次面对若曦的时候,依然能够彻底卸下心防。
但是命运有时会开玩笑。草原上,他目睹若曦为回护十四,赌命赛马;为了一圆敏敏对十三的一番心意,策划了一场华美的舞宴。若曦做这些事都不纯然为了自己,只是两字「真心」而已。这种性情,在别的地方也许不怎么稀罕,做的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在他们这些看似高尚尊贵、实则面临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皇子眼中,只怕是世上最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连父母兄弟都不会为自己舍命的地方,居然有一个这样的人!
敏敏舞后的夜宴,篝火外、星空下,因为蒙古王爷的那块玉佩,他是真心地为若曦的命运感到忧心了。他缓缓说:“宫里是最容不得做梦的地方!早点清醒过来,好好想想应对之策。否则等到事到临头,那可就真由不得自己了。”
当你单纯为一个人感到忧心,而不为自己时,爱才会开始。
回宫之后,贪污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他却选在此时把首饰再送给若曦,还用了一点几近无赖的手段。这种手段有点横刀夺爱的意图,他一方面想测试若曦和十四之间究竟是否有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就算若曦与别的男人有牵扯,就算对方是自己的同母亲弟,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感情。他不在乎若曦和十四究竟到了什么地步,横刀夺爱,只要他想,他就会去做。
问题三:胤禛和若曦的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斯得哥尔摩症候群,被害者因为与加害人在艰困环境中求存,从而认同加害人的心理疾患。
锐利一点,不带温情地阐述若曦对老四的感情,是以这种疾患为原型发展出来的,所以远比与老八的感情来得强烈,因为生死攸关,有激烈情绪的印记在里面。
也许有人会反对老四是加害人这种说法,但我的看法是,老四本身并没有加害若曦,但是他属于加害若曦的社会层级,甚至是维系那个层级的中坚份子。书中最具象的就是紫禁城这个庞大的建筑,若曦终生都有坐困其中的不甘与忧惧。
而同属皇子的老八在若曦眼中不是,因为她早就知道老八争位失败,他对她的命运终究没有掌控权,在心理上,他没有成为自己加害人的威胁感。可是若曦在心理上一直屈从于老四,她一直意识到他那坚不可摧的力量是自己不能与之抗衡的。
太子事件是第一个推动若曦一生悲剧的引爆点,她身不由己地卷入夺嫡之争,竟无人有能力伸手相护,只能以自己的肉身去抵挡,大病一场的若曦自此从一个健康灵动的少女,逐年变成一羽风中残叶。她出宫的梦碎了,眼前最大的问题是,她要怎样在这个紫禁城中活下去呢?
八爷党和四爷党为了若曦提早发动与太子之间的斗争,使若曦险险救回一线生机;他们此举为江山九分,为若曦一分。这仅存的一分,若曦必须要好好把握住,于是她认真考虑了老四的提议。她用了排除法,依序是老八、十三和十四。
若曦是天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她还是天真。她想找一个知心人的心还是不死,此时,老四的那些攻心之举历历在目。可是若曦也是现实的,女人在这种环境要好好活下来,凭借的是男人对自己的感觉,他的感觉越强烈,她生存的保证越高,而老四显示了他对她的,不能说爱,至少也能说志在必得的心思。她对自己说,选四爷是因为他是最高的高枝,她一直耿耿于怀的「此人日后手段酷厉」的心理关卡就有了一个突破口,于是若曦非常不矜持地开口“求婚”。
这幕看似不浪漫的求婚记,拉开了一场至死缠绵爱恋的序幕,老四此前的单向行动,有了回应。
此后要问的问题不再是胤禛爱不爱若曦,或是若曦爱不爱胤禛,而是他们的爱情如何在霜矛雪箭中,年久日深——那就是“真实”两字而已,实则无他。
胤禛不充英雄却坚定,若曦不扮柔情却交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字帖,插上的木兰簪、退回的凤血玉,最后是小院中,那外弛内张的一幕:
……
我用手指在他的手掌上慢慢地写了个“皇”,又写了个“位”,然后挑着眉毛,笑睨着他问:“你想要吗?”停了一下,又补充道,“可以不回答的。”面上虽在笑,心里却很紧张,因为知道他的答案会就此改变很多东西。我心里既怕他说“不想”,更怕他说“想”。
他缓缓收拢手掌,神色未变,静静地注视着我。我的笑容渐渐有些僵,知道自己在赌,赌我在这紫禁城中最后一点儿的不甘心,最后一点儿的渴望。
只是一瞬,可于我而言已经久到开始万分后悔自己的莽撞冲动。为什么要试验呢?他说会说真话,我相信就是了!为何要试验呢?试验最难测的人心,而且还是紫禁城中的人心,何必呢?
正想着如何不着痕迹地把话带过时,他嘴角微抿,云淡风轻地说道:“想要!”仿若我在他手掌心写的不过是平常至极的玩物,而非九五之尊的宝座。
他语声轻轻,我却如闻雷响,半晌不得做声,喃喃地问:“你还告诉过别人吗?”
他说:“你是第一个。”
我摇头表示不信,问:“十三阿哥呢?”
他说:“他从小跟着我长大,我凡事不瞒他。我的心思,他还摸不透吗?还用我告诉他?”
我问:“你不怕我告诉别人吗?”
他淡淡地说:“你刚才压的赌注太大,我有心不赌,可怕就此终身错过。你把自己的心看得太严实,错过这一次,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
……
虽然我以为若曦对胤禛的爱是以心理疾患为原型发展出来的,可是并不否认这爱的深刻。人生有时就是如此,环境不对,可是眼前的人对了,或者说也许正因为环境不对,才显示出眼前人的对。
十三被圈禁的那天,命运缩紧了它的包围。对皇位的渴望,对老四来说,不只承载了他的理想,还承载了兄弟之义;若曦为十三的罚跪正好跪在他的心上,对她,娶或不娶已经不重要了,他只能希望她幸福。
恋人短暂分手,这手能分,可心呢?马车起动,渐行渐远,正欲放下帘子,他忽地抬头,盯向我的马车,目光有如实质,生生地钉在我心上。他身形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无踪,可他的目光却仍旧无处不在地笼罩着我。我放下帘子,双手捂脸,眼泪顺着指缝涔出,无声地滑落在马车内的毯子上,瞬间无迹可寻,彷若从未有过。
所思在远道,此时才知相思能蚀骨。……忙定了定神,才发觉自己被四阿哥紧紧搂在怀里,两人脸脸相对。我怔怔看着他,他也是一脸怔愣。彼此凝视了一会,又都蓦然反应过来,我急急地从他怀里挣脱,他也猛地地放开我。
老四说,再让他想一会,他绝不会以命相护,他说的是真的;正因如此,那情意却更深,因为那不是他刻意为之,得要多少的相思与爱恋,才能凝聚成那想也不想的一瞬呢?
于是草原上,若曦不求婚,她表白。垫脚亲了下他脸颊,他身子一硬,我附在他耳旁软声道:“我如今还未忘掉你,你也不许忘掉我!”
人要感觉到自己活着,不是只有呼吸就好,还得感觉有这么一个人可爱,有这么一个人爱着自己。
若曦抗旨不嫁十四、被贬浣衣局,不但不是放弃了自己,反而可说是找回了自己。她知道胤禛日后会得帝位,可是此时他已经反悔了他的承诺,若曦不能够指望他日后就一定会为她做什么,她的抗旨,只是因为她的心定了,老四为不为她做什么,其实无关紧要了,她的要求仅仅是「不许忘掉我」,所以一开始,她并没有告诉胤禛自己被贬的真相,并没有以此要胁他重守前信。
可是胤禛却在这时候对她说:“我去要你。只是名份恐怕强求不了,不过即使只是让你做我的侍妾,只要到了我身边,我半点委屈也不会让你受的。”
是的,只要是女人,爱上这样的男人就算作妾也不委屈;他不但给你他的心,还尽力在苦境中保全你的人生。
知道真相,对胤禛来说代表什么?如果那枝白羽箭让若曦确定了他对她的真心,那么若曦的被贬,就是让他确定了她对他的心。
……
他表情似喜似悲,盯了我半晌后道:“造化弄人?我偏不信这个邪!我不信我们无缘!就是老天不给,我也要从他手里夺来!”一面举手轻抚着我脸庞,一面一字一顿地道:“我一定会救十三弟出来,也一定会娶你!”说完,一甩袖转身大步而去。
……
皇位,对胤禛而言,份量更重,是理想,是兄弟之义,是与心上人相守的一生。
但这也是两人半生悲剧的开端。是谁说的,物极必反,情深不寿,彩云易散琉璃脆。
老四本就是个偏执的人,他渴望的东西一点一滴都很珍贵,十三的亲情和若曦的爱情,这些现在全都凝聚在他夺得皇位的希望上;他越渴望,就越隐忍,他的心性随着他的心机与才智越走越极端;若曦苦苦等待的爱,很难说不是造成他日后酷厉手段的一个因子。
爱上这样的男人,始终危险。
问题四:禛曦之爱的极限在哪里?
到了最后,胤禛与若曦的爱情已经不能从单方面来看了,因为俩人进入男女关系中最痛苦的阶段。熬过,那就是一生白首,熬不过,一世催伤。
爱情的消亡有很多种方式,我以为恋人移情别恋是最轻微的一种,因为被伤害的,不过是自己的自尊。而像若曦与八爷这种,开始于迷恋,结束于清醒的恋情甚至可以是一种生命的养分,我也感动于若曦与八爷最后相逢一笑,了然于心的道别。可是最可怕的,是胤禛与若曦所面临的,两个人在现实面前,不得不把心中最幽微最黑暗的那一面翻出来的正面交锋。
所谓的幽微黑暗是相对的,是随着不同的处境会伤人伤己的本性。
于胤禛而言是他天性里的偏执,他爱得强烈、恨也强烈;他是个全然的强者,强者可以了解弱者的软弱,可是他不会去迁就,因为他对自己也是残忍的。这种人并不是虐待狂,他不想把别人踩在脚下证明他自己,因为他本就比别人更高,可是当他有非保有不可的东西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铲除障碍,该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
就结果而言,他所残害的人大抵分成两类,一类是为皇位,一类是为若曦。自己的兄弟不谈,他杀送鹰的老太监、侍卫、李德全和王喜并不是因为对他们有什么个人的情绪,而是因为必要,可是对张千英就不同了。
张千英对若曦的肮脏手脚除了他自己之外,只有若曦知道,若曦巴不得忘掉,谁也没告诉,那么胤禛是怎么知道的?只有张千英大嘴巴自己泄漏出去,所以传到胤禛耳里的时候恐怕已经是下流不堪的流言蜚语了,除了男人天然的耻辱感之外(对胤禛这样的男人而言那种感受会更深刻),还包括对自己当时无能保护心爱女人的自我厌恶。要消除这种耻辱,把张千英杀了就是,可是他不,他对这个愚蠢可怜的太监处以极刑,胤禛让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每分每秒都让他感受到痛苦。割舌,让张千英再也无法到处乱说,剁下手脚,因为他碰了不配碰的,做了不该做的。这些极刑是有情绪的,所以越显残忍。
至于杖毙小宫女喜鹊、烹蒸玉檀,大部份是为巩固他的统治,小部份是为若曦。手段的严酷是为了杀鸡儆猴,他对这两个人本人同样没有个人的情绪。
可是玉檀,却是若曦与胤禛性情冲突的接点。
胤禛一开始想把玉檀放出去,很难说他当时究竟知不知道玉檀是老九的眼线,我觉得他就算不确定,也会疑心,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打发出去。可是若曦「仗着他对她的宠爱」要留下玉檀(这也是玉檀自己的要求),这时候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告诉若曦自己的考虑(不管他知不知道玉檀是眼线),若曦其实是会理解的,二是默许若曦的要求,玉檀如果不是,他的允许可以让若曦快乐,玉檀如果是,他可以借此布局,将八党布在宫中的眼线一网打尽。他选了第二种,这是帝王之选。可以推测玉檀被蒸时,死的绝不只是她一人,恐怕是一场关起门来的屠杀。
他为什么可以忽略若曦对此事的感受而作此选择,是不是他爱权位更甚若曦呢?
解答这个问题要回到胤禛登基之初。
若曦在他登基之后的反应其实像以往一样让他困惑,他知道她深爱他,可是不明白她为什么一直抗拒他。若曦苦等的,不就是他登基后的这一刻吗?可是她却始终抗拒苦苦相思这么多年的恋人自然的肌肤之亲。ps:我为胤禛这时的「煎熬」一掬同情之泪,幸好他当时累得「什么事也干不了」,不然那个苦啊~~~
若曦为何如此,他很清楚,因为若曦自始至终最渴望的是自由,她不想被对他的爱束缚住。以前是走不了,可现在不一样了,要是她开口要求出宫呢?换句话说,有可能会有那么一天,就算是为了他,她也不想留下来,他的爱对她来说,不够。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若兰死后,若曦要求扶灵回西北,他可以用帝王的权势留住若曦的人,但是他想留住的,还有若曦的心。
于是他动用了最后的手段。
……
他也嘴角带笑地道:“那你告诉我,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你不抗拒?从你住进养心殿起,我一直能感觉到你对我既亲近又抗拒,所以迟迟未要你,想等到你只有亲近没有抗拒的时候。可今日白天看到承欢和你彼此笑脸相映时,我不想再等了。我要你为我生儿育女,我想看到你和他们在一起大笑的样子,那是我心底的幸福。”
……
说手段也许太功利或太有目的性,想得到幸福并不是一种罪恶,胤禛也会尽全力让若曦幸福。可是让一个女人为自己生儿育女确实是留住她的最好方法,不论是人或心。也许有的男人会用贞操要求或吓唬女人,但是若曦不是那种脑袋被烈女书蛀了的女人,就算有了夫妻之实,她的心若是走了,也是留不住她的。
但是他让她感觉到的爱远不止此。
……
“若曦,你还要拒绝我吗?”他半仰头望着我问道,神色温和,眼神乍一看竟像小孩子般的带着几丝无助彷徨。我心中一酸,从椅上滑下,跪在地上与他紧紧相拥。
他轻笑几声,猛然把我从地上抱起。我又是急又是羞,低声叫道:“你干吗这么性急?我还没有准备好。”
他笑道:“你这个人事情逼近眼前时,急智倒是有的,可平常做事却总是反反复复,难下决断。今儿晚上,你是答应我了,可保不准睡一觉又该踌躇不决了,我还是‘有花堪折直须折’吧!”
……
我说过了,我觉得若曦对胤禛的爱是在四面楚歌的环绕下,受他的力量所吸引催生出来的,两人在心理上的地位并不平等。直到此刻,若曦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不存在对他是有影响力的,如此,若曦一直以来的心里堤防溃决了,胤禛也以为自己此后终于可以得偿所愿。
他们也的确度过了一小段、短得几乎如露如电的眷侣生活,但这终究不过是幻梦一场。
若曦为了八爷跪在佛堂,她试图以对佛法的浅薄了解说服胤禛,可胤禛比她通透,他说:“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这就是俩人之间最大的不同。
别人对若曦好,她也对他好,若是对她坏,她会愿意去原谅,这是骨子里的天真温柔。可胤禛不是,别人对他好,他不见得领情,别人对他坏,他还要看这人配不配他搁在心上,但是他要爱的人,那人必须得爱他,他要恨的人,也别想从他手里逃脱。
若曦的劝,他不是不明白,可是持戒修行有一个前提,即是对自己的本性真诚。他此时若轻易地放过老八党,那是伪善,身为一个帝王和对自己的本相不闪躲的人,他不能做,也做不到。
正是因为这样,当他把若曦捧在手心里疼着时,在他眼中玉檀背叛了若曦,就像是背叛了他一样,他就是这样对待背叛了他的人。
这是爱的盲点,理智上他知道若曦的性情绝不可能接受,所以他命人看住若曦;可是感情上,由于早已认定了她,他看不见、或者说不愿看见他的所作所为会让若曦的心离开他。
胤禛的才智比若曦更高,所以他在真正完全拥有若曦之后处置玉檀。我不是说他是有意如此,他只是看到事情可能发生的情况,预先作了会对自己有利的动作。若非老八党持续利用玉檀想夺权,他不见得会采取这种手段。他预先采取的动作有了效果,玉檀死后,俩人得知若曦有了孩子,他困住她了。
我喜欢若曦的性格,连她的缺点我都爱,尤其爱她骨子里的纯真温柔。她对老八无法许下终生之约,表面上看来是趋炎附势,贪生怕死,可是那正是出于她的浪漫纯真,正因为她知道自己要是真爱上了一个人,不管他日后做了什么,她绝没办法把自己的心收回来,所以在把自己无悔的心交托出去之前,她拿老八和老四最看重的「皇位」来考验他们。她直接要求老八放弃皇位,这看起来好像比较过份,因为后来她只是问老四想不想要皇位。可是往深一层去想,她考验他们重视她几分的目的是一样的,因为老八和老四的个性不同,争夺皇位的目的不同,当时双方的关系不同,她能测试的底线也就不同。老八是和她两情相悦的恋人,而老四只是一个口头契约的婚嫁对象。讲得难听一点,若曦是以她的身子换取老四为她遮风挡雨的承诺;对恋人,她提出的要求自然可以超过契约婚姻的对象。她对老八的期望比老四大,所以老八让她失望了(或说确定了她们只能情尽于此);她没期望老四真能对她交付真心,只是孤注一掷,谁知老四所为超过了她的期望。
老八是理想的恋人,可胤禛,却是若曦命里的魔星。若曦把自己纯真浪漫的心守得牢牢的,功利的考量,现实的计算,都敌不过这个男人对她的执念,若曦再回首已百年身。
若曦的纯真也是伤人的,就像身为强者的胤禛无法迁就弱者的软弱,纯真的若曦也缺乏正视身边人黑暗面的勇气。
她怀疑过胤禛是否会为了皇位弑父,可是马上对自己说,他不会。事实上,胤禛对若曦追问毙鹰事件时的话暗示,如果有必要,他其实是会的。
……
我幽幽问道:“你就不怕圣祖爷当年并非糊涂了结,而是一意追查吗?”
胤禛停笔,瞟了眼我道:“你以为皇阿玛暗中没有追查吗?不过我的确未料到皇阿玛会那么决绝地处置。当时的情况,局势越乱对我越有利。”胤禛默默出了会儿神又道:“当年看到皇阿玛那么做,微感吃惊之外,倒也让我看清了很多东西。”
……
看清了什么东西?
看清楚皇位之争,最大的对手不是兄弟,而是至高无上的皇阿玛。这是男人与男人之间才智、心机与意志的对决,那里没有父子亲情,兄弟之爱,只有胜利与失败,成王与败寇。
伊底帕斯情结,说的不只是男人的恋母,还有弑父,除非超越父亲,不然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种超越,当然可以是成就的超越,大部分正常的情况下也该是;可是身在帝王家,权力的顶峰处,伦常的毁灭又有什么不可以,康熙不也这样对待他的儿子?
这是为什么夺得帝位的是胤禛。他不像老八是为了克服自己生来地位不如人的卑微感而争,也不像十四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找到自己在世上的位置而争,胤禛是为了奉献才智给某种理想,在看清权位之争的真相后,他对准了正确的对手。
隆科多兵围禁宫,他的隐忍、心机与算计瞒骗了父亲,超越了父亲。他已推进到如此地步,不论是谁,都不能阻碍他,即使是生身之父。
若曦不是想不到,她是不敢想;我们以为爱一个人就当无所极限地爱,事实上,当人是有限地存在时,如何能给予别人无限的爱呢?
纯真浪漫的若曦,在失去孩子之后,胤禛已经没有留住她的筹码了。明慧的死、十四的遗诏、老八掀出往事,都不过是将俩人原先被极深的爱意压抑住的冲突激化到表面而已。
若曦的远走,撕裂了自己的心。可是,正因为她的远走,保全了他们的爱。
若曦最怕的是什么,她不怕死,却怕爱会死。
胤禛放她走,我不以为是因为他真认为若曦心里还有老八,认为若曦背叛了他的爱和真诚,只是他和老八党的争斗还未结束,他不能授人以柄。
……
“不许你碰朕!从今日起,朕永远不想再见你,他们休想再让朕难过!”说完,一步一晃地蹒跚而去。
……
在这样催心断肠的时刻,他说的是“他们休想再让朕难过”,而不是“你”,为什么?因为即使在此时此刻,他知道,若曦爱的依旧是他,他知道的。
所以他不许十四与若曦行大婚之礼,宗谱里若曦从不是十四的福晋;他不愿看见若曦与十四夜间私语的密报,因为那会让他在未竟的斗争中动摇心志。
可是爱从未放过他们,就像在浣衣局的那几年。只是当时相见有期,此时空留回忆。
对若曦来说,回忆总是好的,对胤禛呢?
他没有想过有一种力量比他更有力、更强大,他能够抵抗时间,若曦对他的爱不曾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可是他敌不过死亡。
若曦不知道他爱她,一如她爱他;那是若曦付出了生命为代价才保全了的爱。
若曦死时,连胤禛也愿忘掉,因为这爱禁锢了她的自由,她付出了能付出的一切,并不相负。
不相见、不相恋、不相知、不相思,那或许是若曦一生伤心留下的心愿,可那绝不会是胤禛的。
有的人不明白爱一个人有时该让她自由,胤禛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被留下来了。但是最完美的爱人,始终是离去的那一个,离去的若曦,在经年的岁月中不老、不死、一如往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他持续地爱著,一样强烈,一样偏执。
……
一灯如豆,光映寒壁,雍正拥裘侧坐于案前,似在看什么文稿,却半晌不翻页。
夜凉风急,卷起地上的落花残蕊。一团团、一阵阵,送入帷幕。天上一轮皓月映得旧竹帘子发白,像罩了一层寒霜,趁得那飞上竹帘的残红犹如啼血。
雍正却不言不动,似已神游天外,任那半卷的竹帘打得门框霹啪作响。
……
素手纤纤捧上嫩黄的茶水、碧绿的葡萄汁、香滑的藕粉布丁,左手的掌心里有一点几不可见的朱砂痣;总是低首敛眉,见了十三却连说带比,欢然地笑,远远地都看见你眼里孩子般的乐;雪地里,抬起才哭得通红的双眼,恨恨打了我一团雪,眼里的火光如此明亮;绿意清凉的小船上,你领口的花纹如蔓如藤,随着呼吸起伏蜿蜒;带簪而来,纵有藏不住的不安,单薄的身子在宽大的衣袖里微微发颤,可是你毫不犹豫地说:“娶我”;那轻轻一吻,“不许你忘掉我”,我可以听到你在耳边说着,泪珠点滴如露,莹然挂在已经湿润的睫毛上;睡着时你总是抱著我的胳膊不放,有时在睡梦中叫着我的名字,那低语、那呢喃……那袭白木兰的衣裳、脸上的绯红、缕缕缠绕的发丝,云雨缠绵时的热情,你肌肤上的香气,不是脂粉、不是薰香、不是花香,是草原上晨曦初露时吹过的微风。
……
良久后,高无庸提着灯笼进来,雍正打开箱笼,亲手收拾好东西,锁上屋门,离去。
明儿见,曦儿,委屈你再在这小院中等一等我,等我把事情办完,就跟你走。
我们可以到草原上去骑马望星,在篝火旁跳舞,这回为我跳一曲好吗?
还是你想回西北,听说那里的葡萄皮薄汁多,丢进嘴里就化了。
不然我们可以去江南,堤柳千里,燕语莺声,不过我想没你唱的曲好听,他们都听过,只我没有。这次,没有皇位、没有江山、没有别人,只有我们,只有我,和你。
等一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