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魂术
让一个不停絮絮叨叨皱着眉头抱怨学校什么都不好的女孩闭嘴的方法就是,举起相机,把镜头对准她。此时,你大概会看到一个让她自己都惊讶的突然转变,她突然什么都不说了,在镜头对准她的一瞬间她像变脸似的变成了另一个人。没错,她在对你展示着最甜美的微笑,对着你,她肆无忌惮地撒着谎。
在人像摄影里,大多数时候,某一刻影像被摄影师相中,硬生生地给塞进了小黑盒里与相纸发生了永恒的关系。在这场关系里,摄影师俨然成了“父母之令”。被拍之人有时无所适从,一心只想着怎样敷衍了事,满足摄影师的控制欲,做出他想要的作品;有时则干脆躲开镜头,拒绝这种摄魂术;最有甚者便是以上,做出娇艳明媚之态,避开生活本质不谈,只奉送上糖衣炮弹,把本来无比琐碎具体的生活简化成一幅共产主义的宣传海报。
摄影师们是真苦恼,他们和真实之间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捉迷藏,真实像难得一见的灵鹿,跳跃闪烁在密密的黑暗丛林间。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秘密,但却不想对着镜头说。
罗兰巴尔特曾说,面对镜头,他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示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
回想起自己被拍的经验,我翻遍了记忆的抽屉,也挑不出一次轻松愉快的(在自己意识到被拍的情况下)。每一次几乎都是紧张忙乱。手臂都仿似不是自己的了,该放哪儿完全没有主张。嘴巴该是咧着笑呢抿嘴笑呢?眼睛要望向哪边?要哪种眼神?深情?天真?迷茫?摄影师为什么都不给点指导呢?就只会端着镜头不说话。我在镜头里是什么样?天,我为什么要一定照这张相?快点结束吧!怎么还不按快门!
短短一分钟,我的鼻头上就已渗出了汗,心情也从紧张、忐忑、揣摩、不耐烦到最后的不高兴。多次经验以后,我便总结出一条: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冲着镜头笑。这往往是让对方迅速按下快门的方法,因为大多时候,我们的摄影师并不那么认真。他们拍照不是想追求事物的本质,他们只是想为你留下你此刻的影像,并以此取悦你:看,你多开心!这就是他们想表达的全部。因此,我也融入了开篇最后一类人的大军中。摄影,此时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行当,仅仅是不那么严肃的逢场作戏,开开心,逗逗乐而已。
我已全然忘了自己也曾在镜头的那一端,等待着灵光的出现。
当对方按下快门,我心中就顿时如释重负,但又马上吊着心,去审阅自己的照片,把“不合格”的全部剔除在外。于是,一个经过反复重塑的“我”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
但突然间又觉得这些精挑细选的照片失去了所有意义,它们仿佛达成一致的默契:我无时不刻都很开心。这是多么可笑又被所有人相信的谎言。本来期待照片能展现真实的自己,但真实的自己却在拍照的伪装、选照的筛选中被无情地掩埋了。我一直认为,在骨子里,我是个有点严肃的嬉皮士,可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把我表现成是个天真可爱还有点害羞的小姑娘。
这种照片之所以苍白无力,是因为它是摄影师和被拍者完全绝缘的苦果,它没有感情的向心力,也就是说拍照者和被拍者有时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又或是想着一回事:赶快拍完。
如果一个认真的摄影师碰到了一个在镜头前坦然呈现自我的人,他将是多么幸运。这个人必定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着不浅的了解,也一定花过不少时间思考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这还不足以构成他坦然的原因。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存在有着一种自信,但又不是那种“只有我”的心态,而是一种宽广的博爱。博爱的心让他不那么重自己,以一种十分自然的姿态生活着。此外,他必定对镜头那端的摄影师万分放心,把“本我”安心地交在他手中。这种信任一来源于他对摄影师技术的了解。二来他相信摄影师按下每一次快门都有他的理由,他对这理由并不过问,只是相信着由它去了。而且他也相信,这位摄影师不会篡改这些照片,又或拿这些照片去做交易的筹码,他只是想通过拍照来寻求生活的真相,这个真相又恰好是自己也想了解的。
这样,从被拍者到摄影师之间就开始建立了联系。
罗兰巴尔特曾经也埋怨道,“唉,我让摄影给毁了,它自作聪明,使我命中注定只有一副面孔:我这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起点了”。他觉得自己在那些一成不变的照片中表现出来一种呆滞,而能够去掉这份呆滞的,巴尔特认为“是爱,是至爱”。
这份爱应是由端着照相机的这个人所发出来的动作。
稍稍有拍照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有些瞬间当时拍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有多么出众,结果它真的就不会出众。你拍得随随便便,走马观花,照片必定非常诚实地表现拍摄者当时的心态。照片是彼时瞬间与相纸的完美结合。它的魔力在于,它能重现的不仅是风景。在好的照片中,你甚至能体会到拍摄者的心情。他是狂热的?安静的?屏住呼吸凝视的?严厉批判的?讽刺的?调侃的?这种心情就算在几百年后也能透过时空摆在观看者的眼前。而巴尔特说的这种“爱”,与其说是狭义的“柔情的爱慕”,还不如说成是对眼前这一瞬间的着迷,对这一瞬间所能表达的东西的着迷,这种“爱”还带着尊重,带着留住这一瞬间的“迫不及待”。
如果拍摄者具备了这样的心情,那么他与被拍者之间的向心力就在此刻形成了。摄影师不再是强势的“父母”,被拍者也不再是舞台上的演员。影像与相纸之间的美好良缘在这种向心力中,成为了可能。
在人像摄影里,大多数时候,某一刻影像被摄影师相中,硬生生地给塞进了小黑盒里与相纸发生了永恒的关系。在这场关系里,摄影师俨然成了“父母之令”。被拍之人有时无所适从,一心只想着怎样敷衍了事,满足摄影师的控制欲,做出他想要的作品;有时则干脆躲开镜头,拒绝这种摄魂术;最有甚者便是以上,做出娇艳明媚之态,避开生活本质不谈,只奉送上糖衣炮弹,把本来无比琐碎具体的生活简化成一幅共产主义的宣传海报。
摄影师们是真苦恼,他们和真实之间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捉迷藏,真实像难得一见的灵鹿,跳跃闪烁在密密的黑暗丛林间。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秘密,但却不想对着镜头说。
罗兰巴尔特曾说,面对镜头,他同时是:“我自以为是的那个人,我希望人家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以为我是的那个人,摄影师要用以展示其艺术才能的那个人”。
回想起自己被拍的经验,我翻遍了记忆的抽屉,也挑不出一次轻松愉快的(在自己意识到被拍的情况下)。每一次几乎都是紧张忙乱。手臂都仿似不是自己的了,该放哪儿完全没有主张。嘴巴该是咧着笑呢抿嘴笑呢?眼睛要望向哪边?要哪种眼神?深情?天真?迷茫?摄影师为什么都不给点指导呢?就只会端着镜头不说话。我在镜头里是什么样?天,我为什么要一定照这张相?快点结束吧!怎么还不按快门!
短短一分钟,我的鼻头上就已渗出了汗,心情也从紧张、忐忑、揣摩、不耐烦到最后的不高兴。多次经验以后,我便总结出一条: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冲着镜头笑。这往往是让对方迅速按下快门的方法,因为大多时候,我们的摄影师并不那么认真。他们拍照不是想追求事物的本质,他们只是想为你留下你此刻的影像,并以此取悦你:看,你多开心!这就是他们想表达的全部。因此,我也融入了开篇最后一类人的大军中。摄影,此时已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行当,仅仅是不那么严肃的逢场作戏,开开心,逗逗乐而已。
我已全然忘了自己也曾在镜头的那一端,等待着灵光的出现。
当对方按下快门,我心中就顿时如释重负,但又马上吊着心,去审阅自己的照片,把“不合格”的全部剔除在外。于是,一个经过反复重塑的“我”终于出现在大家面前。
但突然间又觉得这些精挑细选的照片失去了所有意义,它们仿佛达成一致的默契:我无时不刻都很开心。这是多么可笑又被所有人相信的谎言。本来期待照片能展现真实的自己,但真实的自己却在拍照的伪装、选照的筛选中被无情地掩埋了。我一直认为,在骨子里,我是个有点严肃的嬉皮士,可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把我表现成是个天真可爱还有点害羞的小姑娘。
这种照片之所以苍白无力,是因为它是摄影师和被拍者完全绝缘的苦果,它没有感情的向心力,也就是说拍照者和被拍者有时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又或是想着一回事:赶快拍完。
如果一个认真的摄影师碰到了一个在镜头前坦然呈现自我的人,他将是多么幸运。这个人必定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着不浅的了解,也一定花过不少时间思考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这还不足以构成他坦然的原因。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的存在有着一种自信,但又不是那种“只有我”的心态,而是一种宽广的博爱。博爱的心让他不那么重自己,以一种十分自然的姿态生活着。此外,他必定对镜头那端的摄影师万分放心,把“本我”安心地交在他手中。这种信任一来源于他对摄影师技术的了解。二来他相信摄影师按下每一次快门都有他的理由,他对这理由并不过问,只是相信着由它去了。而且他也相信,这位摄影师不会篡改这些照片,又或拿这些照片去做交易的筹码,他只是想通过拍照来寻求生活的真相,这个真相又恰好是自己也想了解的。
这样,从被拍者到摄影师之间就开始建立了联系。
罗兰巴尔特曾经也埋怨道,“唉,我让摄影给毁了,它自作聪明,使我命中注定只有一副面孔:我这个人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起点了”。他觉得自己在那些一成不变的照片中表现出来一种呆滞,而能够去掉这份呆滞的,巴尔特认为“是爱,是至爱”。
这份爱应是由端着照相机的这个人所发出来的动作。
稍稍有拍照经验的人都不难发现,有些瞬间当时拍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有多么出众,结果它真的就不会出众。你拍得随随便便,走马观花,照片必定非常诚实地表现拍摄者当时的心态。照片是彼时瞬间与相纸的完美结合。它的魔力在于,它能重现的不仅是风景。在好的照片中,你甚至能体会到拍摄者的心情。他是狂热的?安静的?屏住呼吸凝视的?严厉批判的?讽刺的?调侃的?这种心情就算在几百年后也能透过时空摆在观看者的眼前。而巴尔特说的这种“爱”,与其说是狭义的“柔情的爱慕”,还不如说成是对眼前这一瞬间的着迷,对这一瞬间所能表达的东西的着迷,这种“爱”还带着尊重,带着留住这一瞬间的“迫不及待”。
如果拍摄者具备了这样的心情,那么他与被拍者之间的向心力就在此刻形成了。摄影师不再是强势的“父母”,被拍者也不再是舞台上的演员。影像与相纸之间的美好良缘在这种向心力中,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