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otting Hill 到 Harrow-on-the-hill
这是来到伦敦后第一个周六,在barclays的工作仍然没有熟悉,可并不妨碍我没心没肺地开始我在伦敦的odyssey之旅。那么伦敦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哪里呢?其实答案在我上飞机前就已经了然于心:诺丁山,伦敦我最偏爱的地方。
住在金融城的众多便利之一就是发达便捷的地铁线路,万能的jubliee line在地图上就像一条生命力旺盛的葡萄藤,呈梯形斜跨在伦敦交织密布的地铁网上,与循规蹈矩的circle line, 一点也不direct的direct line,一根筋似的metro line还有高端路线的piccadilly line盘根错觉,纠扯不休。还好,过去在伦敦生活时乘地铁的记忆仍然完整,从jubliee line终点straford倒车circle line,很顺利到了诺丁山。
刚出地铁,仿佛从虚幻的云端突然降临到熙熙攘攘的人间。与每天canary wharf广场上黑白相间,有条不紊的行走的金融城白领们相比,终日嘈杂喧闹的诺丁山市井才是真实的伦敦生活。尽管到伦敦已经六天了,可此刻我才是正感觉到来到了伦敦。
如果在我眼里,诺丁山是伦敦的中心,那么贝特娄街无疑就是诺丁山的中心。说它是古董街或是农贸市场或是跳蚤市场都不太准确,因为这条街实在是鱼龙混杂,朝来熙攘。如果一定要给个准确的范围和定义,那就是北京的鼓楼大街+潘家园+南锣鼓巷。三年前寓居伦敦的时候总喜欢周六古董集市时到这里逛,但那时囊中羞涩,而且路途遥远。如今再访倒是想一解之前的遗憾,认真地挑一些不那么假的古董和小物件,带回家中摆在案上。可惜上周末刚刚开户,把所有的英镑都存进银行取不出来,身上只带了400美元和两张用了一半额度的信用卡,恐怕这次还是未能尽兴。
首先去的是一家在这一带享负盛名的专门卖18,19世纪绘制的地理地图和文艺插画的老店。老板是一对像是退休教师经历的老夫妻,对顾客的要求很耐心,即使再忙也愿意停下来讲解这些古绘图和插画的出处和典故。他们友好地推荐我去隔壁一家可以兑换欧元和美元的银盘店,据说是诺丁山一带汇率最实惠的地方,果不其然,随着之后继续逛街,我发现这里兑换的汇率确实是最有利的。
挨着一对西班牙老夫妇挑了半天,最终我选出一张1860年绘制的波斯地图,还有一张鸟类的绘图和19世纪乡绅骑马围猎的绘画。
随后是一家专卖上世纪3,40年代印画和画册的小摊。我对那些上世纪初烟盒上的图片情有独钟,这些印画的内容也无外乎四类:飞机,体育明星,帝国军队还有英国的历史人物。想起以前在豆瓣上建的都铎家的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1688892/ 于是我把所有小摊上的都铎王朝时期的人物画像都挑出来买下了,同时还有一站时期和一战前英联邦各个联队军团的军服肖像。
为olga八世小姐准备的都铎家的女士们:
eastvirginia先生也许会略感兴趣的帝国军队:
我一直对UK的那些古旧的小首饰,比如胸针,徽章一类情有独钟。这回却没有找到太多卖徽章的店铺,只有一家卖银胸针的店子,挑了三样小银饰,有趣的是,虽然我开始跟店主,一位维多利亚式慈祥的老太太表示希望挑几样British旧风韵的小样,可每次我都被世界各地的胸针吸引,如果不是那位老妇人的建议,我恐怕会带着来自泰国(一个龙舟),加纳(大象),苏格兰(维京的龙船,我第一印象这应该是挪威的,老妇人也同意我看法 但可惜是约克制作的)的银饰和胸针离开这里。
最终选的是这三件不痛不痒的小品:爱尔兰标志的绿色三叶草(据说象征幸运),有点古盎格鲁萨克逊风的梭镖,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丑:
到了中午,我继续沿着贝特娄街走下去,旧物摊和古玩店渐渐稀少,我现在身处贝特娄街的market fair部分了,不是能看见几处卖新鲜海鱼的鱼摊,还有世界各地的水果,蔬菜,不少是加勒比海或者地中海的特有品种。当然,跟大多数游客一样,市场最吸引我的是露天摊位上世界各地的美食,从西班牙的佩拉海鲜饭
到加勒比风味的烤鸡和chrozio
应有尽有。我吃了一份直布罗陀风味的烤鸡和chozio三明治。
吃完午饭后,打算找一家小酒馆来上一品脱啤酒休息一会,正值中午,街上所有的酒馆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最后在拐角一家酒馆门口找了张桌子坐下,要了一杯草莓啤酒,面对着街头来来往往的游客,像英国人一样懒洋洋地晒肚皮。后来一个英国老头也端着啤酒过来坐在我旁边,抽了两根烟后就和我闲聊起来,他说他也有两个孩子在亚洲工作,一个在越南有个当地的未婚妻,另一个在内蒙古(牛津的学生跑内蒙古??),他为我重返伦敦而高兴,祝我在这里工作如愿,而我也祝他的两个孩子在国外生活愉快(虽然我觉得他是在胡编。。。)。
告别了那位自称有曼城口音的嬉皮遗风的老先生后,我开始沿原来的路回去。最后,又遇到了三年前曾经光顾的一家卖旧时锡兵的小摊。店主是一位口音像钟楼怪人一样沙哑,一位笑声像马戏团一样洪亮的老先生,当我提到三年前我曾光顾他们的小店时,那位笑声洪亮的老头简直开心死了,夸张地用一种类似Homer Simpson一样的腔调告诉我这几年他的锡兵价钱涨了,但是他的锡兵仍然是全伦敦最全的收藏。
一对老哥俩,尤其右面那位,像一个老顽童。
![]() |
住在金融城的众多便利之一就是发达便捷的地铁线路,万能的jubliee line在地图上就像一条生命力旺盛的葡萄藤,呈梯形斜跨在伦敦交织密布的地铁网上,与循规蹈矩的circle line, 一点也不direct的direct line,一根筋似的metro line还有高端路线的piccadilly line盘根错觉,纠扯不休。还好,过去在伦敦生活时乘地铁的记忆仍然完整,从jubliee line终点straford倒车circle line,很顺利到了诺丁山。
刚出地铁,仿佛从虚幻的云端突然降临到熙熙攘攘的人间。与每天canary wharf广场上黑白相间,有条不紊的行走的金融城白领们相比,终日嘈杂喧闹的诺丁山市井才是真实的伦敦生活。尽管到伦敦已经六天了,可此刻我才是正感觉到来到了伦敦。
![]() |
如果在我眼里,诺丁山是伦敦的中心,那么贝特娄街无疑就是诺丁山的中心。说它是古董街或是农贸市场或是跳蚤市场都不太准确,因为这条街实在是鱼龙混杂,朝来熙攘。如果一定要给个准确的范围和定义,那就是北京的鼓楼大街+潘家园+南锣鼓巷。三年前寓居伦敦的时候总喜欢周六古董集市时到这里逛,但那时囊中羞涩,而且路途遥远。如今再访倒是想一解之前的遗憾,认真地挑一些不那么假的古董和小物件,带回家中摆在案上。可惜上周末刚刚开户,把所有的英镑都存进银行取不出来,身上只带了400美元和两张用了一半额度的信用卡,恐怕这次还是未能尽兴。
![]() |
首先去的是一家在这一带享负盛名的专门卖18,19世纪绘制的地理地图和文艺插画的老店。老板是一对像是退休教师经历的老夫妻,对顾客的要求很耐心,即使再忙也愿意停下来讲解这些古绘图和插画的出处和典故。他们友好地推荐我去隔壁一家可以兑换欧元和美元的银盘店,据说是诺丁山一带汇率最实惠的地方,果不其然,随着之后继续逛街,我发现这里兑换的汇率确实是最有利的。
挨着一对西班牙老夫妇挑了半天,最终我选出一张1860年绘制的波斯地图,还有一张鸟类的绘图和19世纪乡绅骑马围猎的绘画。
![]() |
随后是一家专卖上世纪3,40年代印画和画册的小摊。我对那些上世纪初烟盒上的图片情有独钟,这些印画的内容也无外乎四类:飞机,体育明星,帝国军队还有英国的历史人物。想起以前在豆瓣上建的都铎家的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31688892/ 于是我把所有小摊上的都铎王朝时期的人物画像都挑出来买下了,同时还有一站时期和一战前英联邦各个联队军团的军服肖像。
为olga八世小姐准备的都铎家的女士们:
![]() |
eastvirginia先生也许会略感兴趣的帝国军队:
![]() |
我一直对UK的那些古旧的小首饰,比如胸针,徽章一类情有独钟。这回却没有找到太多卖徽章的店铺,只有一家卖银胸针的店子,挑了三样小银饰,有趣的是,虽然我开始跟店主,一位维多利亚式慈祥的老太太表示希望挑几样British旧风韵的小样,可每次我都被世界各地的胸针吸引,如果不是那位老妇人的建议,我恐怕会带着来自泰国(一个龙舟),加纳(大象),苏格兰(维京的龙船,我第一印象这应该是挪威的,老妇人也同意我看法 但可惜是约克制作的)的银饰和胸针离开这里。
最终选的是这三件不痛不痒的小品:爱尔兰标志的绿色三叶草(据说象征幸运),有点古盎格鲁萨克逊风的梭镖,还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丑:
![]() |
到了中午,我继续沿着贝特娄街走下去,旧物摊和古玩店渐渐稀少,我现在身处贝特娄街的market fair部分了,不是能看见几处卖新鲜海鱼的鱼摊,还有世界各地的水果,蔬菜,不少是加勒比海或者地中海的特有品种。当然,跟大多数游客一样,市场最吸引我的是露天摊位上世界各地的美食,从西班牙的佩拉海鲜饭
![]() |
到加勒比风味的烤鸡和chrozio
![]() |
应有尽有。我吃了一份直布罗陀风味的烤鸡和chozio三明治。
吃完午饭后,打算找一家小酒馆来上一品脱啤酒休息一会,正值中午,街上所有的酒馆里里外外都坐满了人,最后在拐角一家酒馆门口找了张桌子坐下,要了一杯草莓啤酒,面对着街头来来往往的游客,像英国人一样懒洋洋地晒肚皮。后来一个英国老头也端着啤酒过来坐在我旁边,抽了两根烟后就和我闲聊起来,他说他也有两个孩子在亚洲工作,一个在越南有个当地的未婚妻,另一个在内蒙古(牛津的学生跑内蒙古??),他为我重返伦敦而高兴,祝我在这里工作如愿,而我也祝他的两个孩子在国外生活愉快(虽然我觉得他是在胡编。。。)。
告别了那位自称有曼城口音的嬉皮遗风的老先生后,我开始沿原来的路回去。最后,又遇到了三年前曾经光顾的一家卖旧时锡兵的小摊。店主是一位口音像钟楼怪人一样沙哑,一位笑声像马戏团一样洪亮的老先生,当我提到三年前我曾光顾他们的小店时,那位笑声洪亮的老头简直开心死了,夸张地用一种类似Homer Simpson一样的腔调告诉我这几年他的锡兵价钱涨了,但是他的锡兵仍然是全伦敦最全的收藏。
一对老哥俩,尤其右面那位,像一个老顽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