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教学实验:空间范例分析随感1
2009-10-23日记
-------------------------------------------------------------------------
在上海交大二年级设计课上,我们设置了三个板块,其中 “问题(功能)与空间”板块中,采用两个视角来学空间设计:“围合”与“挖洞穴”(见下面链接:理论背景)。
训练分为两大环节:“空间认知”与“空间设计”。”空间认知“环节包括”空间范例分析“与”空间体验“两个作业。
今天下午,花了近五个小时,评二年级(08级)的“空间范例分析与表达”作业。
每组3-4人,共12个作业。按照任务书提供的案例表(分为三大类。A-“挖洞穴空间”类,B-“围合空间”类,C-“叙事控制空间设计”类),进行图纸与模型的分析、建造与表达。一些随感,趁热乎劲儿还没散,赶紧记录一下。
【Mies van der Rohe:德国馆(German Pavilion,Spain,1929)】
学生在1:30大模型中,用了与原方案近似的大理石石材(由于模型材料原因,有些偏厚),在掀开屋面,或者说在忽略了屋顶的空间限定作用后,观察到了两种明晰的空间构成逻辑。
1)左边黄灰色石材与右边灰绿色大理石构成了两个明显区分出主次关系的区域(从视觉上讲,右边材质感厚重,布局紧凑,尺度较小,加上黑色地毯、沙发、水池里的雕像,明显是希望人的活动密度及频率,比左边高);两个轻重关系不同的区域(从心理感受讲,左边大,比较空,材质感觉灰,色彩淡,加上大面积水体,整体空间感受,比右边轻很多。右边的玻璃片墙,可看作是在调和该区域“浓墨重彩”已有倾向,让这部份空间感不要那么单一,含混一些,有些味道)。
2)灰绿色大理石区域中那块红色大理石,鲜明地提示出该区域的中心。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个两层磨砂玻璃构成的采光玻璃井,可看作是左边与右边区域的分界提示。
上述两点,比用黑白图,将德国馆看作抽象的“围合、流动、片状限定、比例”进行分析,带来了新的、更为细致的认识。如下面那个小比例的纯白抽象分析模型,若掀开屋面,哪里主、哪里次,哪里轻、哪里重,并不十分明确,虽然该建筑的抽象构图“范式”,的确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结果提示:在做范例研究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比例关系、怎样的材质关系,换句话说,以怎样的深度去表达模型,对我们如何理解(表达)建筑,十分关键。(前几级也有同样比例做该建筑的,材料上主要用区分了红、绿、灰的纸或涂抹颜料模拟石材,均没有产生本次用石材达到的启发,反倒会将柱体突显出來,模糊了空间逻辑。由于运输原因,本次模型的地面没用石材,是个遗憾)
【Peter Zumthor的温泉浴室(Theme Vals ,Switzerland,1990-1996)】
最引我关注的,是学生做的分析模型。由三部份构成:1)负空间(连续的白色部份),2)实体(灰绿部份),3)屋顶光线带(细木片)。
该分析模型提示我一个认识该建筑空间逻辑的新角度,即几个层面的叠加(类似屈米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方案中,点、线、面的叠加)。以此观点反推那个大模型(1:50)的建造深度,发现实、虚的层面有,光线的层面有(但比较没控制,不是很清晰),水体层面缺了(包括对水体厚度的分析,而不仅仅是贴一个蓝色玻璃纸来表达肌理质感),这个层面的忽略,还是比较大地影响到对空间感觉及逻辑构成的描述。
按照层面叠加的角度,对该建筑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台阶层面,比如划线层面(走向),材料层面(这次由于是空间主题中,材料层面暂时不重点、细致考虑)。
——结果提示:分析模型不要仅仅为完成作业要求而做,它往往会提示出一个认识建筑的角度,进而可以控制你所准备建造的实体模型,其深度要如何控制。
【Alberto Campo Baeza:格林纳达中心银行(Granada General Savings Bank,Spain,2001)】
学生用定量的图示(春分、秋分间的平均光线角度),分析出该建筑内部中庭在剖面设计上的退让关系,是试图控制某种光影效果。并通过实地实验,画出了一个“光走过”的痕迹。
这引起我们教师的讨论。有教师认为,定量控制光线,一般会用在生态学或人体工学学(如视线影响)等方面,光影效果应属于定性而非定量控制。不过,以我在格林纳达阿尔汗布拉宫里差点被阳光灼伤眼睛的个人经历讲,我是比较认可,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定量精确控制光影建筑效果,十分有可能,而且会有明显效果。 (中国江南的光线是如此不同,所以肯定不会、也不必如此)。
——结果提示:光线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设计里呢?该采用哪种有力的手段,通过模型和图纸去表达呢?
【Giuseppe Terragni:但丁纪念堂(Danteum,Rome,Italy,1938)】
随着学生的介绍(顺序其实很好控制,按《神曲》一路介绍下来即可),我不断对照着看那个1:30的模型。
那些密集的黑色柱子、33根透明柱子、黄金比例的长方形、狭长通道、回转的流线控制、成缝隙排列引入光线的墙体、与不远处古罗马斗技场的视线关系……这些最基本的空间构成手段,最基本的几何关系,最基本的叙事控制,却创造出如此富有感染力、如此富有诗意、如此明确的空间氛围。
一下子,就觉得非常感动。这种感动,似乎只在我亲历某些建筑时才产生过,比如在阳光下的雅典卫城上,比如在大雪中的廊香教堂内,比如在网师园秋天某个清冷角落里。但今天,在一个郊区教学楼走廊里昏暗简陋的评图空间里,仅仅面对模型和图纸,我居然体会到,一个好建筑带给我的深深感动。
—— 结果提示:选择一个老师不很熟悉的好建筑,他光顾着去学习你所认识到的“知识”了,对你的“分析”,他会失去判断的。呵呵……
每次评图,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次学习与思考。虽然由于做老师越来越久,重复越来越多,兴奋点越来越高,刺激越来越弱。但每碰到一个好建筑,一个好设计(作业),还是会一再提醒我:好建筑、好设计,是会让人感动的,是会打动人心的,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
相关阅读
问题(功能)与空间(二年级)
【设计教育】教学实验::问题(功能)与空间——功能设计
---------------------------------------------------------------------------------------------------------------
理论背景
【设计教育】对话(3):《挖洞穴的空间与围合的空间》
--------------------------------------------------------------------------------------------------------------
【设计教育】总索引
【设计教育】截止9月9号文章列表
-------------------------------------------------------------------------
在上海交大二年级设计课上,我们设置了三个板块,其中 “问题(功能)与空间”板块中,采用两个视角来学空间设计:“围合”与“挖洞穴”(见下面链接:理论背景)。
训练分为两大环节:“空间认知”与“空间设计”。”空间认知“环节包括”空间范例分析“与”空间体验“两个作业。
今天下午,花了近五个小时,评二年级(08级)的“空间范例分析与表达”作业。
每组3-4人,共12个作业。按照任务书提供的案例表(分为三大类。A-“挖洞穴空间”类,B-“围合空间”类,C-“叙事控制空间设计”类),进行图纸与模型的分析、建造与表达。一些随感,趁热乎劲儿还没散,赶紧记录一下。
【Mies van der Rohe:德国馆(German Pavilion,Spain,1929)】
学生在1:30大模型中,用了与原方案近似的大理石石材(由于模型材料原因,有些偏厚),在掀开屋面,或者说在忽略了屋顶的空间限定作用后,观察到了两种明晰的空间构成逻辑。
1)左边黄灰色石材与右边灰绿色大理石构成了两个明显区分出主次关系的区域(从视觉上讲,右边材质感厚重,布局紧凑,尺度较小,加上黑色地毯、沙发、水池里的雕像,明显是希望人的活动密度及频率,比左边高);两个轻重关系不同的区域(从心理感受讲,左边大,比较空,材质感觉灰,色彩淡,加上大面积水体,整体空间感受,比右边轻很多。右边的玻璃片墙,可看作是在调和该区域“浓墨重彩”已有倾向,让这部份空间感不要那么单一,含混一些,有些味道)。
2)灰绿色大理石区域中那块红色大理石,鲜明地提示出该区域的中心。在这样的前提下,那个两层磨砂玻璃构成的采光玻璃井,可看作是左边与右边区域的分界提示。
上述两点,比用黑白图,将德国馆看作抽象的“围合、流动、片状限定、比例”进行分析,带来了新的、更为细致的认识。如下面那个小比例的纯白抽象分析模型,若掀开屋面,哪里主、哪里次,哪里轻、哪里重,并不十分明确,虽然该建筑的抽象构图“范式”,的确启发了无数后来者。
——结果提示:在做范例研究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比例关系、怎样的材质关系,换句话说,以怎样的深度去表达模型,对我们如何理解(表达)建筑,十分关键。(前几级也有同样比例做该建筑的,材料上主要用区分了红、绿、灰的纸或涂抹颜料模拟石材,均没有产生本次用石材达到的启发,反倒会将柱体突显出來,模糊了空间逻辑。由于运输原因,本次模型的地面没用石材,是个遗憾)
![]() |
![]() |
【Peter Zumthor的温泉浴室(Theme Vals ,Switzerland,1990-1996)】
最引我关注的,是学生做的分析模型。由三部份构成:1)负空间(连续的白色部份),2)实体(灰绿部份),3)屋顶光线带(细木片)。
该分析模型提示我一个认识该建筑空间逻辑的新角度,即几个层面的叠加(类似屈米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方案中,点、线、面的叠加)。以此观点反推那个大模型(1:50)的建造深度,发现实、虚的层面有,光线的层面有(但比较没控制,不是很清晰),水体层面缺了(包括对水体厚度的分析,而不仅仅是贴一个蓝色玻璃纸来表达肌理质感),这个层面的忽略,还是比较大地影响到对空间感觉及逻辑构成的描述。
按照层面叠加的角度,对该建筑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台阶层面,比如划线层面(走向),材料层面(这次由于是空间主题中,材料层面暂时不重点、细致考虑)。
——结果提示:分析模型不要仅仅为完成作业要求而做,它往往会提示出一个认识建筑的角度,进而可以控制你所准备建造的实体模型,其深度要如何控制。
![]() |
![]() |
![]() |
【Alberto Campo Baeza:格林纳达中心银行(Granada General Savings Bank,Spain,2001)】
学生用定量的图示(春分、秋分间的平均光线角度),分析出该建筑内部中庭在剖面设计上的退让关系,是试图控制某种光影效果。并通过实地实验,画出了一个“光走过”的痕迹。
这引起我们教师的讨论。有教师认为,定量控制光线,一般会用在生态学或人体工学学(如视线影响)等方面,光影效果应属于定性而非定量控制。不过,以我在格林纳达阿尔汗布拉宫里差点被阳光灼伤眼睛的个人经历讲,我是比较认可,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定量精确控制光影建筑效果,十分有可能,而且会有明显效果。 (中国江南的光线是如此不同,所以肯定不会、也不必如此)。
——结果提示:光线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设计里呢?该采用哪种有力的手段,通过模型和图纸去表达呢?
![]() |
![]() |
![]() |
![]() |
【Giuseppe Terragni:但丁纪念堂(Danteum,Rome,Italy,1938)】
随着学生的介绍(顺序其实很好控制,按《神曲》一路介绍下来即可),我不断对照着看那个1:30的模型。
那些密集的黑色柱子、33根透明柱子、黄金比例的长方形、狭长通道、回转的流线控制、成缝隙排列引入光线的墙体、与不远处古罗马斗技场的视线关系……这些最基本的空间构成手段,最基本的几何关系,最基本的叙事控制,却创造出如此富有感染力、如此富有诗意、如此明确的空间氛围。
一下子,就觉得非常感动。这种感动,似乎只在我亲历某些建筑时才产生过,比如在阳光下的雅典卫城上,比如在大雪中的廊香教堂内,比如在网师园秋天某个清冷角落里。但今天,在一个郊区教学楼走廊里昏暗简陋的评图空间里,仅仅面对模型和图纸,我居然体会到,一个好建筑带给我的深深感动。
—— 结果提示:选择一个老师不很熟悉的好建筑,他光顾着去学习你所认识到的“知识”了,对你的“分析”,他会失去判断的。呵呵……
![]() |
![]() |
每次评图,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次学习与思考。虽然由于做老师越来越久,重复越来越多,兴奋点越来越高,刺激越来越弱。但每碰到一个好建筑,一个好设计(作业),还是会一再提醒我:好建筑、好设计,是会让人感动的,是会打动人心的,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
--------------------------------------------------------------------------------------------------------------
相关阅读
问题(功能)与空间(二年级)
【设计教育】教学实验::问题(功能)与空间——功能设计
---------------------------------------------------------------------------------------------------------------
理论背景
【设计教育】对话(3):《挖洞穴的空间与围合的空间》
--------------------------------------------------------------------------------------------------------------
【设计教育】总索引
【设计教育】截止9月9号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