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野食味道
谭庭浩
多年前弄过一阵文学评论。面对一篇小说,几乎是本能地,总要内容形式结构意义能指所指地折腾一番,让别人的作品在自个的脑袋里跑马,忙着六经注我发散其中的微言大义,过度诠释也在所不辞。忽有一天,针对此种风气,上海评论家吴亮在为某一小说选本作序的时候,一上来就当头棒喝:“小说是拿来读的!”
小说是拿来读的。食物是拿来吃的。广州人深明此理;但他们因为从来不迷失于常识,所以不会用这种普及常识般的句式来表达,他们的说法是:“食野(‘东西’之意)食味道。”
——如此直接如此质朴,如此本质如此真理如此哲学。
言下之意,吃东西不是吃装修吃档次吃环境吃格调吃气氛吃诸如此类的所谓附加值,也不是炫耀显摆挣面子搞公关,更不是小资中产或者富豪一把;吃东西就是吃东西,吃东西就是吃味道。
上个周末,与太太女儿到正佳广场购物,之后往附近天河南二路的新泰乐晚饭。知道这家餐厅向来很旺,不敢怠慢,一过六点就匆匆赶去,还好,还剩下两三张桌子;可转眼间已告客满,直到我们八点左右离开,门外等候的客人依然不断。这家餐厅尽管名气不小,但从外到内,从规模到档次,也就“普通”而已,是城中随处可见的那种餐厅的模样。然而,它有特色与绝活。它号称“黄鳝专门店”。其中一款“冰浸爽鳝片”,我们每回必点。这个菜的做法,我猜想是:将黄鳝切片,焯熟,之后过“冰河”,再放冰箱处理,取出覆之以冰渣,做法类似日本鱼生。菜上桌了,沾上酱油芥辣入口,鲜、脆、爽——不光口感和味觉,而且“通感”皆爽!巧手黄鳝煲、三椒炒鳝片和黄鳝饭,同样很受欢迎。黄鳝菜式而外,老娘肥叉烧、黑椒竹香碳烧鹅、豉油皇鹅肠等等,也是招牌菜。是晚,我们点了冰浸爽鳝片、泥蒿炒鹅肠、凉拌鱼皮和豆酱烟肉焖通菜,一人一饭,还要了一瓶珠江纯生啤酒,埋单168元。这价钱本属“普通”,但计入其出品之出色,性价比显然高于同类“普通”餐厅。
打量周围食客,有的看来是邻近街坊,很老广州的样子,一家老少偶尔不想在家做饭了来此解决;有的是在附近闹市逛街,逛累逛饿了拎着大包小包顺路而来;有的则显然是慕名而至,冲着那几道口碑响亮心仪已久的招牌菜,大快朵颐,一尝新鲜滋味;间或还有个把外国人;当然也有请客的,好像也没什么具体目的,既不公关也不商务,就是见见面叙叙旧,轻松欢快,熟人相聚而已。至于此间的服务员,未必专业,也许缺乏系统培训,但胜在真诚自然,跟你很熟络很“街坊”——这当然也包括万一招呼不周请多多包涵的意思。可见这家餐厅熟客不少,回头率颇高。
我喜欢这种朴素、自然、舒坦、快乐的餐厅氛围。这种氛围与餐厅外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格是一体的,延续着同一文化脉络;不像有的餐厅,游离于这个城市的文化语境,隔绝,孤立,给你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在广州,像新泰乐这样的餐厅,为数不少。我一下子就能想起来的,还有炳胜、常来等等。这种扎根本地、以味为先、面向大众的普通/中档餐厅,才是一个城市的餐厅的主体。当然,在这类餐厅里面,新泰乐是经营成功的,还有不少并没有那么成功。这一类型成功餐厅数量之多寡,实在是衡量一个城市整体餐饮水平最最扎实的依据。对于广州这样一个质朴务实不事浮华的城市、这样一个大众化的市民社会来说,更当如是。
(作者提醒:标题及内文中,“食野食味道”的“野”字,请加口字旁。)
多年前弄过一阵文学评论。面对一篇小说,几乎是本能地,总要内容形式结构意义能指所指地折腾一番,让别人的作品在自个的脑袋里跑马,忙着六经注我发散其中的微言大义,过度诠释也在所不辞。忽有一天,针对此种风气,上海评论家吴亮在为某一小说选本作序的时候,一上来就当头棒喝:“小说是拿来读的!”
小说是拿来读的。食物是拿来吃的。广州人深明此理;但他们因为从来不迷失于常识,所以不会用这种普及常识般的句式来表达,他们的说法是:“食野(‘东西’之意)食味道。”
——如此直接如此质朴,如此本质如此真理如此哲学。
言下之意,吃东西不是吃装修吃档次吃环境吃格调吃气氛吃诸如此类的所谓附加值,也不是炫耀显摆挣面子搞公关,更不是小资中产或者富豪一把;吃东西就是吃东西,吃东西就是吃味道。
上个周末,与太太女儿到正佳广场购物,之后往附近天河南二路的新泰乐晚饭。知道这家餐厅向来很旺,不敢怠慢,一过六点就匆匆赶去,还好,还剩下两三张桌子;可转眼间已告客满,直到我们八点左右离开,门外等候的客人依然不断。这家餐厅尽管名气不小,但从外到内,从规模到档次,也就“普通”而已,是城中随处可见的那种餐厅的模样。然而,它有特色与绝活。它号称“黄鳝专门店”。其中一款“冰浸爽鳝片”,我们每回必点。这个菜的做法,我猜想是:将黄鳝切片,焯熟,之后过“冰河”,再放冰箱处理,取出覆之以冰渣,做法类似日本鱼生。菜上桌了,沾上酱油芥辣入口,鲜、脆、爽——不光口感和味觉,而且“通感”皆爽!巧手黄鳝煲、三椒炒鳝片和黄鳝饭,同样很受欢迎。黄鳝菜式而外,老娘肥叉烧、黑椒竹香碳烧鹅、豉油皇鹅肠等等,也是招牌菜。是晚,我们点了冰浸爽鳝片、泥蒿炒鹅肠、凉拌鱼皮和豆酱烟肉焖通菜,一人一饭,还要了一瓶珠江纯生啤酒,埋单168元。这价钱本属“普通”,但计入其出品之出色,性价比显然高于同类“普通”餐厅。
打量周围食客,有的看来是邻近街坊,很老广州的样子,一家老少偶尔不想在家做饭了来此解决;有的是在附近闹市逛街,逛累逛饿了拎着大包小包顺路而来;有的则显然是慕名而至,冲着那几道口碑响亮心仪已久的招牌菜,大快朵颐,一尝新鲜滋味;间或还有个把外国人;当然也有请客的,好像也没什么具体目的,既不公关也不商务,就是见见面叙叙旧,轻松欢快,熟人相聚而已。至于此间的服务员,未必专业,也许缺乏系统培训,但胜在真诚自然,跟你很熟络很“街坊”——这当然也包括万一招呼不周请多多包涵的意思。可见这家餐厅熟客不少,回头率颇高。
我喜欢这种朴素、自然、舒坦、快乐的餐厅氛围。这种氛围与餐厅外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格是一体的,延续着同一文化脉络;不像有的餐厅,游离于这个城市的文化语境,隔绝,孤立,给你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在广州,像新泰乐这样的餐厅,为数不少。我一下子就能想起来的,还有炳胜、常来等等。这种扎根本地、以味为先、面向大众的普通/中档餐厅,才是一个城市的餐厅的主体。当然,在这类餐厅里面,新泰乐是经营成功的,还有不少并没有那么成功。这一类型成功餐厅数量之多寡,实在是衡量一个城市整体餐饮水平最最扎实的依据。对于广州这样一个质朴务实不事浮华的城市、这样一个大众化的市民社会来说,更当如是。
(作者提醒:标题及内文中,“食野食味道”的“野”字,请加口字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