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洲人民怀念和尊崇谢灵运的原因
永初三年(422),宋少帝即位,受权臣徐羡之等排斥,三十八岁的谢灵运出守永嘉郡(今温州市、丽水地区),七月十六日,离开首都建康,经始宁少住几天,转富春、桐庐、七里濑等地,八月十二日抵达永嘉郡。在郡任职一年,遍历境内诸县,创作了大量形象地描绘永嘉山水诗篇,开一代山水诗新风,为山水诗派创始人。
一千六百年以来,永嘉郡民一往深情地怀念着他,谢公在温州留下的古迹和后人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主要有:池上楼、谢公池、谢公楼、康乐楼、谢公亭、谢灵运像、澄鲜阁、飞霞洞、谢客岩、谢公岭、落屐亭、白岸亭、北亭、南亭、王谢祠、五马街、谢池巷、东山堂、竹马坊、康乐坊、谢灵运塑像、永嘉谢灵运诗碑廊等纪念性遗迹。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久长,远远大于任何一方地方官吏,比白居易在杭州,苏东坡之黄州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温洲人民之所以怀念和尊崇谢灵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对温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治理永嘉的短短一年中,关键性地抓了几件基础性的大事,为温洲人民带来长期不竭的好处。
一、重视文化教育,培育人才。谢灵运在职期间,招学讲经,并作《命学士讲书》诗,鼓励他们立志成材:“铄金既云刃,凝土亦能型。望尔志尚隆,远嗣竹箭声。”所以,明代温州知府任敬称:“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因此,谢灵运还是温州首位办教育的倡导者,倡导以礼乐教化人民,促使温州成为文化古城,惠及子孙万代,具有久远而深刻的意义和影响。谢灵运振兴文化教育之效,温洲人民自然感激难忘。
二、提出水利建设,巡视农田。景平元年(423)夏天,乐清发生严重水灾,灵运来乐“行田”,视察灾情,曾采取救灾措施,关心民间疾苦,二篇诗歌《白石下岩经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已催人泪下。在白石、磐屿巡视遭受台风袭击后的农田时,作为地方长官的他,对贫苦灾民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旱涝灾害深感内疚,流露出对灾民的爱护和关怀,提出筑堤修渠的水利规划:“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强调兴修水利乃是克服旱涝保收的根本办法。诗中流露的态度是积极济世的,也是谦逊而坚决,表现出太守是典型的良吏。明代宣德时永嘉郡守何文渊《谢公亭记》称:“天下贤宰官能弛声当时,垂名后世者不多见也,城中有梦草堂,墨池,康乐坊,城南抵安固有河八十余里,垒田为堤,岸曰谢公堤,乐清之山联络黄岩百余里通北雁岩曰谢公岭。公之政教及于当时虽不可详考,而其遗迹传于后世者犹不泯也。”《永嘉县志》,由此可见,谢公当时提出了修筑温州到瑞安的塘河工程项目。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由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游。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千百年来,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三、积极提倡值桑,勉励农桑。积极倡导发展手工业,主张振兴纺织业,在《采桑》诗中,他积极鼓励种桑养蚕,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和改善生活,繁荣经济。《种桑诗》是灵运亲临种桑现场鼓励人民的一首诗,“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意思是说灵运常常想到要使百姓知礼法,要象孔子所说的那样有“富民”“教民”的办法,但自愧做得不够。“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意思是一排排的桑苗从近郊一直延伸到广阔的田野,像浩大的流水发于涓涓细流,遥远的路程始于第一步。这些桑苗将长大成林,对于任职于这山海之地的我也是一个安慰。
四、爱好永嘉山水,成就山水诗史功业。谢灵运是第一个欣赏、描绘、赞咏永嘉名山秀水的诗人。谢灵运写永嘉的诗相当多,如《游岭门山》、《晚出西射堂》、《斋中读书》、《登池上楼》等。有《登池上楼》、《游南亭》、《登江中孤屿》、《郡东山望溟海》、《晚出西射堂》、《种桑》、《读书斋》、《斋中读书诗》、《命学士讲书》、《北亭与吏民别》、《初离郡》、《过瞿溪山饭僧》、《登上戊石鼓山》、《白石下岩经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游岭门山》、《过白岸亭》,《登绿嶂山》、《石室山》、《寻三皇井仙迹》、《游赤石进帆海诗》等诗篇,开一代山水诗新风,为山水派创始人。可以说谢灵运他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阶段就是在永嘉,同时也真切地反映出谢灵运对永嘉的钟情对山水的无限热爱。谢灵运的这些山水诗篇,无不灵气十足、真真切切,而人与自然交融其中,颇得三味,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千秋,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谢灵运在永嘉郡一年,招士讲书,人知向学,鼓励植桑养蚕,兴修水利,关心民间疾苦,热爱山河的思想品质,政简刑清,“德惠多及民”。其后郡民怀念,铭心刻骨,永久难忘。
附录谢灵运诗:
《命学士讲书》
卧病同淮阳,宰邑旷武城。弦歌愧言子,清净谢伏生。古人不可攀,何以报恩荣!
时往岁易周,聿来政无成。曾是展予心,招学讲羣经。铄金既云刃,凝土亦能铏。
望尔志尚隆,远嗣竹箭声。敢谓荀氏训,且布兰陵情。待罪岂久期,礼乐俟贤明。
《白石岩下径行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幷。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种桑》
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
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闲隙。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一千六百年以来,永嘉郡民一往深情地怀念着他,谢公在温州留下的古迹和后人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主要有:池上楼、谢公池、谢公楼、康乐楼、谢公亭、谢灵运像、澄鲜阁、飞霞洞、谢客岩、谢公岭、落屐亭、白岸亭、北亭、南亭、王谢祠、五马街、谢池巷、东山堂、竹马坊、康乐坊、谢灵运塑像、永嘉谢灵运诗碑廊等纪念性遗迹。其数量之多,地域之广,时间久长,远远大于任何一方地方官吏,比白居易在杭州,苏东坡之黄州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温洲人民之所以怀念和尊崇谢灵运,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对温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在治理永嘉的短短一年中,关键性地抓了几件基础性的大事,为温洲人民带来长期不竭的好处。
一、重视文化教育,培育人才。谢灵运在职期间,招学讲经,并作《命学士讲书》诗,鼓励他们立志成材:“铄金既云刃,凝土亦能型。望尔志尚隆,远嗣竹箭声。”所以,明代温州知府任敬称:“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因此,谢灵运还是温州首位办教育的倡导者,倡导以礼乐教化人民,促使温州成为文化古城,惠及子孙万代,具有久远而深刻的意义和影响。谢灵运振兴文化教育之效,温洲人民自然感激难忘。
二、提出水利建设,巡视农田。景平元年(423)夏天,乐清发生严重水灾,灵运来乐“行田”,视察灾情,曾采取救灾措施,关心民间疾苦,二篇诗歌《白石下岩经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已催人泪下。在白石、磐屿巡视遭受台风袭击后的农田时,作为地方长官的他,对贫苦灾民未能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旱涝灾害深感内疚,流露出对灾民的爱护和关怀,提出筑堤修渠的水利规划:“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强调兴修水利乃是克服旱涝保收的根本办法。诗中流露的态度是积极济世的,也是谦逊而坚决,表现出太守是典型的良吏。明代宣德时永嘉郡守何文渊《谢公亭记》称:“天下贤宰官能弛声当时,垂名后世者不多见也,城中有梦草堂,墨池,康乐坊,城南抵安固有河八十余里,垒田为堤,岸曰谢公堤,乐清之山联络黄岩百余里通北雁岩曰谢公岭。公之政教及于当时虽不可详考,而其遗迹传于后世者犹不泯也。”《永嘉县志》,由此可见,谢公当时提出了修筑温州到瑞安的塘河工程项目。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由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游。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千百年来,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三、积极提倡值桑,勉励农桑。积极倡导发展手工业,主张振兴纺织业,在《采桑》诗中,他积极鼓励种桑养蚕,以增加经济收入,提高和改善生活,繁荣经济。《种桑诗》是灵运亲临种桑现场鼓励人民的一首诗,“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意思是说灵运常常想到要使百姓知礼法,要象孔子所说的那样有“富民”“教民”的办法,但自愧做得不够。“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意思是一排排的桑苗从近郊一直延伸到广阔的田野,像浩大的流水发于涓涓细流,遥远的路程始于第一步。这些桑苗将长大成林,对于任职于这山海之地的我也是一个安慰。
四、爱好永嘉山水,成就山水诗史功业。谢灵运是第一个欣赏、描绘、赞咏永嘉名山秀水的诗人。谢灵运写永嘉的诗相当多,如《游岭门山》、《晚出西射堂》、《斋中读书》、《登池上楼》等。有《登池上楼》、《游南亭》、《登江中孤屿》、《郡东山望溟海》、《晚出西射堂》、《种桑》、《读书斋》、《斋中读书诗》、《命学士讲书》、《北亭与吏民别》、《初离郡》、《过瞿溪山饭僧》、《登上戊石鼓山》、《白石下岩经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游岭门山》、《过白岸亭》,《登绿嶂山》、《石室山》、《寻三皇井仙迹》、《游赤石进帆海诗》等诗篇,开一代山水诗新风,为山水派创始人。可以说谢灵运他一生创作中最辉煌的阶段就是在永嘉,同时也真切地反映出谢灵运对永嘉的钟情对山水的无限热爱。谢灵运的这些山水诗篇,无不灵气十足、真真切切,而人与自然交融其中,颇得三味,真可谓百花齐放各具千秋,成为中国旅游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谢灵运在永嘉郡一年,招士讲书,人知向学,鼓励植桑养蚕,兴修水利,关心民间疾苦,热爱山河的思想品质,政简刑清,“德惠多及民”。其后郡民怀念,铭心刻骨,永久难忘。
附录谢灵运诗:
《命学士讲书》
卧病同淮阳,宰邑旷武城。弦歌愧言子,清净谢伏生。古人不可攀,何以报恩荣!
时往岁易周,聿来政无成。曾是展予心,招学讲羣经。铄金既云刃,凝土亦能铏。
望尔志尚隆,远嗣竹箭声。敢谓荀氏训,且布兰陵情。待罪岂久期,礼乐俟贤明。
《白石岩下径行田》
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知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洲流涓浍合,连统塍埒幷。
虽非楚宫化,荒阙亦黎萌。虽非郑白渠,每岁望东京。天鉴倘不孤,来兹验微诚。
《种桑》
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前修为谁故?后事资纺绩。常佩知方诫,愧微富教益。
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闲隙。疏栏发近郛,长行达广埸。旷流始毖泉,湎涂犹跬迹。
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
《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狥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羣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