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之说(转)
人们对色彩世界的感受实际上是多种信息的综合反映,它通常包括过去生活经验所积累的各种知识。色彩感受并不限于视觉,还包括其它的感觉参与,如听觉、味觉、嗅觉甚至还有触觉等都会影响色彩视觉心理的反映。也就是说,一个文化人对于彩色的视觉,绝对不限于视觉刺激和单一的光波本身,而必然带有理解色彩的文化特征,总之,色彩知觉超越色彩感觉所提供的视觉信息。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钴母潭西小丘记》中叙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回巧献技。以效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悠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作者通过“目谋”、“耳谋”、“心谋”,从一个小丘的自然景观中,悟出个有形、有色、有光、有影、有声、有味、有静有动的熙熙然世界。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用:“悠悠烟水,澹澹云山”,“落落月色,瑟瑟风声”,“片片飞花,丝线眠柳;冉冉天香,悠悠桂子”等佳句描绘生趣盎然的景色。
明人吴玄曾自撰一幅对联:“看云看石看剑看花,同看韶光色色;听雨听泉听琴听鸟,静听清籁声声”(率道人素草,卷四骈语)。
清人张潮云:“山之光,水之声,月之光,花之香。。。。。。”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张潮,幽梦影)。
当代国学家钱钟书认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归文四篇,通感)。
西方美学家黑格尔在论音乐时曾经指出:“声音固然是一种表现和外在现象,但是它这种表现正因为它是外在现象而随生随灭。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建筑所以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正是因为在建筑景观中交织着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声,蝉噪鸟鸣声,莺歌燕语声。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证明,人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在引起该感觉系统直接反应的同时,还会引起或诱发其它感觉系统的反应,即产生第二次感觉的共鸣,在生理心理学上称前者为主导性感觉反应,后者伴随性感觉反应,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每当某一客观对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眼、耳、鼻、舌、身就会自动地兴奋起来,并各自发挥作用,觅求和捕捉和感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相应特征。观色、闻香、听声、品味等,各个觉感器官通过不同的渠道,把有关信息输送到脑,并与脑中已经贮存的经验掺和化合,最后融合成完整的“多维”影像。例如:对苹果的感知,眼看到它的形状色彩、鼻闻到它的香味,舌尝到它的甜味,手摸到它的光滑,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苹果的色彩、香气、甜味、形状、肌理等各种感觉。再如:凡品尝过杨梅的人,心中就有杨梅的形状、色彩、滋味,甚至产地,成熟时间等等记忆。每当人们看到杨梅的形状、色彩。听到“杨梅”这个名词的时候,口中就会自然分泌唾液,并有酸甜滋味,“望梅止渴”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在感性阶段客观对象的多种属性分别作用于感觉器官,但人们在感知对象的过程中,总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由此可见,色彩刺激产生的视觉反应,必然伴随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连锁反应。如果色彩的感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话,由于“联想”和“想象”的参与,那么色彩所表现的感情和性格就更为丰富了。
色彩设计师研究感觉互通、感觉转移心理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色彩刺激在视觉以外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作用,使色彩的魔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色觉与听觉
色彩和音乐是相通的,绚丽灿烂的色彩形象能暗示旋律优美的听觉形象,人们在欣赏一幅优秀的色彩艺术作品时,似乎从中能“听”到用颜色谱写的乐曲: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似乎从中能“看”到用音符描绘的色彩。
中国古代早有“以耳为目”,“听声类形”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师旷所作《阳春白雪》云:“《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相传二千多年前,楚国有位娴于操琴的音乐大师俞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伯牙操琴,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泰山”,“美哉!荡荡乎若江河”。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孔尼子所作的《乐记》认为,音乐乃由人心之“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形、色,声俱有。唐代武则天是十分爱好音乐的女皇帝,她敕撰的《乐书要录》中云:“变声之充赞五音,变犹晕色之挥五彩”,肯定了“五音”与“五色”的关系。我国古典诗词里,也有不少描写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审美心理的佳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富有音乐感的“闹”字,把红杏无声姿色,绝妙地刻划出春天的盎然生机。又如“留得残荷听雨声”,视觉形象的残荷和听觉形象的“雨声”勾起了林黛玉的伤感情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优美的旋律,或悠扬,如平湖秋月;或热烈,如天风浪浪;或典雅如幽鸟相逐;或萧萧落叶,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空幻朦胧,迷朦飘逸和五彩缤纷的感觉,并叩动着审美者的心弦。
古希腊人认为七种音调具有七种情绪色彩。企图把七个音符与七种光谱色对应起来。西欧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春的声息》,舒曼的《黑、红、金》,贝多芬的《田园》都是试图在音乐中追求色彩意境的代表作。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他受印象派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打破陈规,另辟蹊径,开创了印象派音乐。他毕生追求发挥色彩在音乐中的表现力,经常应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色彩性和声与配器进行创作,他的代表作《大海》、《夜曲》,采用音色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晨曦时由紫变蓝的天空和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色彩意境。德彪西色彩音乐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德国的一些物理学家还研究色彩和音乐的物理属性的对应关系,并企图从声音的振动频率和光波的振动频率类比中找到色彩与音乐相互对应的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表明,视觉形象和音乐形象的转换,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翻译”成明快、晦暗、艳丽、沉静、朴素、典雅、华丽等不同的色调。如柔和优美的抒情乐曲可以联想到柔美的中浅色调,节奏热烈奔放的的现代迪斯科音乐可以联想到对比明快的色调。音乐色彩的感受能力的强弱不仅与音乐和色彩艺术修养有关,而且与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关。
二、色觉与味觉
食品色彩在现代人的饮食文化中颇受重视,色彩可以促进食欲,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色”为首,是色觉,“香”为嗅觉,“味”为味觉,食品的色彩与味道一样重要。
色彩的味觉与食品本身的味觉记忆信息有关,苹果的红色给人以甜味,但辣椒的红色却给人以辣味,青绿色的蔬菜给人以新鲜感,然而腐败变质的肉类等蛋白质食品也呈现青绿色,对于没有饮用过咖啡的人来说,并不能感觉到咖啡(褐色)的苦味,可见,色彩的味觉因物因人而异。不同的食品,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不同,味觉的记忆内容有别,色彩的味觉联想也不同。但就一般规律而言,心理实验报告如下:黄、白、浅红、橙红色具有甘苦味;绿、黄绿、蓝绿色具有酸味;黑、蓝紫、褐、灰色具有苦味;暗黄、红具有辣味;茶褐具有涩味;青、蓝、浅灰色具有咸味;白色清淡;黑色浓咸;明亮色系和暖色容易引起食欲,其中以橙色为最佳;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容易使倒胃口。
调配食物必须合理使用光源。伊顿在《色彩艺术》记载这样一段轶事:“一位实业家准备举行午宴,招待一批男女贵宾。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味在迎接着陆续到来的客人们。大家热切期待着这顿午餐。当快乐的宾客围住摆满美味的餐桌就座之后,主人便以红色灯照亮了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很嫩,使人食欲大增,而菠菜却这得黑色,马铃薯显得鲜红。当客人们惊讶不已的时候,红光变成了蓝光,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象是发了霉,宾客个个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色的电灯一开,就把红葡萄酒变成了蓖麻油,把来客都变成行尸,几个比较娇弱的夫人急忙站起来离开了房间。没有人再想吃东西了。主人笑着又打开了白光灯,聚餐的兴致很快就恢复了。”这个生动的故事表明: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应。另外存放食品的器皿色彩一般采用白色,以衬托食品色彩的本来面目。
三、色觉与嗅觉
色觉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人们在生活中会体验到花卉、瓜果、食品等各种芬香味。蔷薇、玫瑰、兰花、苹果、桃子、柠檬、香蕉、甜瓜、檀香、牛奶、咖啡、酒类、酸醋、茶叶等各类食物具有不同香味。化妆品工业中,从各类花香中提炼香水用以美化打扮人们的生活;食品工业中从各类香料提炼香精供食品调味。花色联觉到花香,或由花香联觉到花色,或由某种食品的香味联觉到某种食品,由某种食品联觉某种色彩是自然的,其联觉和依据仍是生活的体验。没有喝过咖啡的人不会感受到咖啡的特殊香味,没有使用过法国香水的人当然也很难想像其香水是什么花香。
关于色彩与嗅觉的联觉,实验心理学报告如下:通常红、黄、橙等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容易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四、色觉与触觉
触觉主要指温度感。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感。红、橙、黄色常常合人联想到东方的太阳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蓝紫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色彩实验心理测定结果发现在蓝绿色房间工作的人,当温度下降到摄氏15度时就会有寒冷感,而红橙色房间工作的人,当温度降低到摄氏10度至摄氏12度时,才有寒冷感,两种色觉造成的心理温差竟达到3-5度。
色彩的冷暖温度感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紫与红相比,紫显得冷一些,而紫与蓝相比,紫就暖一些;同属红色调,玫红比大红冷,而大红又比朱红冷;同属蓝色调,而群青对比钴蓝暖。一般认为绿与紫是属于不暖不冷的中性色,但绿与橙相比又显得暖,紫与红相比又显得偏暖;紫与青相比显得暖,紫与红相比又显得偏冷;无彩色系的白色是冷色,黑则是暖色,灰色为中性色。
色彩的冷暖感觉与明度纯度有关。任何一色如加白提高明度则色彩变冷,如加黑降低明度则色彩转暖;在暖色系中,高纯度的色一般比低纯度的色要暖一些,在冷色系中,高纯度的色一般比低纯度的色要冷一些。
五、结论
感觉互通,感觉转移常常是通过联想的思维活动去实现。在生活中,人们通过联想去评价色彩,并以自己的心灵去观察色彩,欣赏色彩。由于各种色彩的视觉一定会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其它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形象相联系,并在大脑中留下综合性的印象,因此某种色彩视觉形象的出现,往往会勾起其它感觉形象的共鸣,可见,色彩视觉与其他感觉联通,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反映。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钴母潭西小丘记》中叙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回巧献技。以效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耳谋,悠悠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作者通过“目谋”、“耳谋”、“心谋”,从一个小丘的自然景观中,悟出个有形、有色、有光、有影、有声、有味、有静有动的熙熙然世界。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用:“悠悠烟水,澹澹云山”,“落落月色,瑟瑟风声”,“片片飞花,丝线眠柳;冉冉天香,悠悠桂子”等佳句描绘生趣盎然的景色。
明人吴玄曾自撰一幅对联:“看云看石看剑看花,同看韶光色色;听雨听泉听琴听鸟,静听清籁声声”(率道人素草,卷四骈语)。
清人张潮云:“山之光,水之声,月之光,花之香。。。。。。”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张潮,幽梦影)。
当代国学家钱钟书认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归文四篇,通感)。
西方美学家黑格尔在论音乐时曾经指出:“声音固然是一种表现和外在现象,但是它这种表现正因为它是外在现象而随生随灭。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建筑所以被誉为凝固的音乐,正是因为在建筑景观中交织着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声,蝉噪鸟鸣声,莺歌燕语声。
现代心理学进一步证明,人的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在引起该感觉系统直接反应的同时,还会引起或诱发其它感觉系统的反应,即产生第二次感觉的共鸣,在生理心理学上称前者为主导性感觉反应,后者伴随性感觉反应,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共感觉”或“通感”。
每当某一客观对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眼、耳、鼻、舌、身就会自动地兴奋起来,并各自发挥作用,觅求和捕捉和感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相应特征。观色、闻香、听声、品味等,各个觉感器官通过不同的渠道,把有关信息输送到脑,并与脑中已经贮存的经验掺和化合,最后融合成完整的“多维”影像。例如:对苹果的感知,眼看到它的形状色彩、鼻闻到它的香味,舌尝到它的甜味,手摸到它的光滑,从而在大脑中形成苹果的色彩、香气、甜味、形状、肌理等各种感觉。再如:凡品尝过杨梅的人,心中就有杨梅的形状、色彩、滋味,甚至产地,成熟时间等等记忆。每当人们看到杨梅的形状、色彩。听到“杨梅”这个名词的时候,口中就会自然分泌唾液,并有酸甜滋味,“望梅止渴”就是这个道理。
虽然在感性阶段客观对象的多种属性分别作用于感觉器官,但人们在感知对象的过程中,总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由此可见,色彩刺激产生的视觉反应,必然伴随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连锁反应。如果色彩的感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的话,由于“联想”和“想象”的参与,那么色彩所表现的感情和性格就更为丰富了。
色彩设计师研究感觉互通、感觉转移心理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色彩刺激在视觉以外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作用,使色彩的魔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色觉与听觉
色彩和音乐是相通的,绚丽灿烂的色彩形象能暗示旋律优美的听觉形象,人们在欣赏一幅优秀的色彩艺术作品时,似乎从中能“听”到用颜色谱写的乐曲: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似乎从中能“看”到用音符描绘的色彩。
中国古代早有“以耳为目”,“听声类形”之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师旷所作《阳春白雪》云:“《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澹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相传二千多年前,楚国有位娴于操琴的音乐大师俞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伯牙操琴,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泰山”,“美哉!荡荡乎若江河”。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孔尼子所作的《乐记》认为,音乐乃由人心之“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形、色,声俱有。唐代武则天是十分爱好音乐的女皇帝,她敕撰的《乐书要录》中云:“变声之充赞五音,变犹晕色之挥五彩”,肯定了“五音”与“五色”的关系。我国古典诗词里,也有不少描写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审美心理的佳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富有音乐感的“闹”字,把红杏无声姿色,绝妙地刻划出春天的盎然生机。又如“留得残荷听雨声”,视觉形象的残荷和听觉形象的“雨声”勾起了林黛玉的伤感情绪。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优美的旋律,或悠扬,如平湖秋月;或热烈,如天风浪浪;或典雅如幽鸟相逐;或萧萧落叶,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以空幻朦胧,迷朦飘逸和五彩缤纷的感觉,并叩动着审美者的心弦。
古希腊人认为七种音调具有七种情绪色彩。企图把七个音符与七种光谱色对应起来。西欧著名音乐家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春的声息》,舒曼的《黑、红、金》,贝多芬的《田园》都是试图在音乐中追求色彩意境的代表作。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他受印象派的影响,在音乐创作上打破陈规,另辟蹊径,开创了印象派音乐。他毕生追求发挥色彩在音乐中的表现力,经常应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色彩性和声与配器进行创作,他的代表作《大海》、《夜曲》,采用音色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晨曦时由紫变蓝的天空和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色彩意境。德彪西色彩音乐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德国的一些物理学家还研究色彩和音乐的物理属性的对应关系,并企图从声音的振动频率和光波的振动频率类比中找到色彩与音乐相互对应的理论依据。
实验心理学表明,视觉形象和音乐形象的转换,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翻译”成明快、晦暗、艳丽、沉静、朴素、典雅、华丽等不同的色调。如柔和优美的抒情乐曲可以联想到柔美的中浅色调,节奏热烈奔放的的现代迪斯科音乐可以联想到对比明快的色调。音乐色彩的感受能力的强弱不仅与音乐和色彩艺术修养有关,而且与联想力和想象力有关。
二、色觉与味觉
食品色彩在现代人的饮食文化中颇受重视,色彩可以促进食欲,美味佳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色”为首,是色觉,“香”为嗅觉,“味”为味觉,食品的色彩与味道一样重要。
色彩的味觉与食品本身的味觉记忆信息有关,苹果的红色给人以甜味,但辣椒的红色却给人以辣味,青绿色的蔬菜给人以新鲜感,然而腐败变质的肉类等蛋白质食品也呈现青绿色,对于没有饮用过咖啡的人来说,并不能感觉到咖啡(褐色)的苦味,可见,色彩的味觉因物因人而异。不同的食品,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饮食习惯不同,味觉的记忆内容有别,色彩的味觉联想也不同。但就一般规律而言,心理实验报告如下:黄、白、浅红、橙红色具有甘苦味;绿、黄绿、蓝绿色具有酸味;黑、蓝紫、褐、灰色具有苦味;暗黄、红具有辣味;茶褐具有涩味;青、蓝、浅灰色具有咸味;白色清淡;黑色浓咸;明亮色系和暖色容易引起食欲,其中以橙色为最佳;有色彩变化搭配的食物容易增进食欲,单调或者杂乱无章的色彩搭配容易使倒胃口。
调配食物必须合理使用光源。伊顿在《色彩艺术》记载这样一段轶事:“一位实业家准备举行午宴,招待一批男女贵宾。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味在迎接着陆续到来的客人们。大家热切期待着这顿午餐。当快乐的宾客围住摆满美味的餐桌就座之后,主人便以红色灯照亮了整个餐厅。肉食看上去颜色很嫩,使人食欲大增,而菠菜却这得黑色,马铃薯显得鲜红。当客人们惊讶不已的时候,红光变成了蓝光,烤肉显出了腐烂的样子,马铃薯象是发了霉,宾客个个立即倒了胃口,可是黄色的电灯一开,就把红葡萄酒变成了蓖麻油,把来客都变成行尸,几个比较娇弱的夫人急忙站起来离开了房间。没有人再想吃东西了。主人笑着又打开了白光灯,聚餐的兴致很快就恢复了。”这个生动的故事表明:不同彩色光源的照射,对食品色彩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不同的食欲反应。另外存放食品的器皿色彩一般采用白色,以衬托食品色彩的本来面目。
三、色觉与嗅觉
色觉与嗅觉的关系大致与味觉相同,也是由生活联想而得。人们在生活中会体验到花卉、瓜果、食品等各种芬香味。蔷薇、玫瑰、兰花、苹果、桃子、柠檬、香蕉、甜瓜、檀香、牛奶、咖啡、酒类、酸醋、茶叶等各类食物具有不同香味。化妆品工业中,从各类花香中提炼香水用以美化打扮人们的生活;食品工业中从各类香料提炼香精供食品调味。花色联觉到花香,或由花香联觉到花色,或由某种食品的香味联觉到某种食品,由某种食品联觉某种色彩是自然的,其联觉和依据仍是生活的体验。没有喝过咖啡的人不会感受到咖啡的特殊香味,没有使用过法国香水的人当然也很难想像其香水是什么花香。
关于色彩与嗅觉的联觉,实验心理学报告如下:通常红、黄、橙等暖色系容易使人感到有香味,偏冷的浊色系容易联想到烧焦了的食物,容易感到有蛋白质烤焦的臭味。
四、色觉与触觉
触觉主要指温度感。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感。红、橙、黄色常常合人联想到东方的太阳和燃烧的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蓝、青、蓝紫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色彩实验心理测定结果发现在蓝绿色房间工作的人,当温度下降到摄氏15度时就会有寒冷感,而红橙色房间工作的人,当温度降低到摄氏10度至摄氏12度时,才有寒冷感,两种色觉造成的心理温差竟达到3-5度。
色彩的冷暖温度感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紫与红相比,紫显得冷一些,而紫与蓝相比,紫就暖一些;同属红色调,玫红比大红冷,而大红又比朱红冷;同属蓝色调,而群青对比钴蓝暖。一般认为绿与紫是属于不暖不冷的中性色,但绿与橙相比又显得暖,紫与红相比又显得偏暖;紫与青相比显得暖,紫与红相比又显得偏冷;无彩色系的白色是冷色,黑则是暖色,灰色为中性色。
色彩的冷暖感觉与明度纯度有关。任何一色如加白提高明度则色彩变冷,如加黑降低明度则色彩转暖;在暖色系中,高纯度的色一般比低纯度的色要暖一些,在冷色系中,高纯度的色一般比低纯度的色要冷一些。
五、结论
感觉互通,感觉转移常常是通过联想的思维活动去实现。在生活中,人们通过联想去评价色彩,并以自己的心灵去观察色彩,欣赏色彩。由于各种色彩的视觉一定会与生活经验积累的其它的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形象相联系,并在大脑中留下综合性的印象,因此某种色彩视觉形象的出现,往往会勾起其它感觉形象的共鸣,可见,色彩视觉与其他感觉联通,实际上是形象思维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