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年申请四个方向,同时被世界顶尖大学录取
2011年的申请结果之一,如果感兴趣,可以点原贴地址:
http://forum.bebeyond.com/viewthread.php?tid=159991&extra=page%3D1
===================================================================
Meng,北京大学
专业:金融+统计双学位
申请方向:PhD in Chinese History+ Institutional Economics+Economics of Education+Behavioral Finance
(没有看错,我申了四个方向。。。一言难尽。。)
GPA:3.64+3.72
iBT:112
GRE:1490+4
申请前的经历:跟不同方向的老师打过杂,但学会的只是基本的软件应用技术,完全不能体现对相关方向的了解。大学已经毕业了,所以有一篇还看的过去的毕业论文,没有发表。有NYU交换经历。
申请结果: UCLA PhD in History; Oxford MPhil in Economics; UT Austin McCoombs PhD in Finance
=========================CHOICE 我为什么要学历史=====================
似乎又是一个分叉路口。由于UCLA慷慨的奖学金,好像终于由于经济上的独立而获得了一个自由选择的权利。撇开所有现实的考虑不谈,我倾向于接受这个offer而放弃Oxford Mphil in Econ/UT Austin McCombs PhD in Finance. 既然都有钱拿,温饱有了保障,那就随心所欲吧,至少在未来几年,做最想做的事情。以下对于两个FAQ进行统一官方回答。
====================IN SHORT================================
1.我为什么要学历史呢?
简单地说,因为我单纯很喜欢。
2. Related Question:你学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
坦白地说,我不大喜欢这个问题。
声明:至此您已掌握本文绝大部分主要信息。此时关闭页面将不会导致重大的信息遗漏。
===================展开讲一下=================================
问题二经常被提上日程,以至于史学家们也会时不时地沿着这个方向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辩护,申说它如何“有用”。UCLA在新年推出了一个系列讲座,主题就是“Why History Matters”,同时在主页上专门写了这样一段话:“It is excellent preparation for a wide variety of fields -- law, teaching, business, public service, journalism, and even medicine......Therefore, history in particular, with its breadth of outlook and coverage, its stress on learning how to read critically and write effectively, will stand you in good stead regardless of what you do.”换成通俗直白的语言,可以改写成: 如果您暂时进入不了那些闪亮的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etc,可以先学两年历史,对于以后转行或多或少也是很些有好处滴~~
申说历史如何“有用”,这方面的说法多了,我稍微看了一下百度他老人家知道些什么,就发现连“悠久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被当做一条理由列了进来,这让某国情何以堪~~ 既然这方面的阐述已经到了有的没的都大包大揽的程度,也就不劳我费心进一步阐述了。虽然我觉得“史学无用论”确实不大全面——至少人家在不损害其他人效用的前提下(provision of fellowship is considered as spontaneous consumption intention)为我这样的人提供了在吃饱穿暖之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机会,实现了Pareto improvement——但是我也乐于承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学很难直接创造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也直接导致了史学作为一个专业,在从业人员规模和行业平均报酬上日渐式微。
其实这在我看来真的不是什么坏事。曾经的时代,史学作为飞黄腾达的必备技术要求,类似于今天对office软件的要求吧,红极一时,然而与此伴随的是历史研究的背后贴上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标签,难以客观公正。学问的背后夹杂过多的利益诉求,这对学术研究来说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情。这和献血得来的血液质量向来好于卖血的血液质量是一个道理。经过这样的screening之后,留下来的是我这样的人——即便不给钱,照样要做这样的事情;随心所欲,居然还能实现小康,简直不亦乐乎~同时,我也相信整个社会的效用函数中还是包含了除可衡量的经济利益之外的东西的,但凡供需平衡,也就不容七嘴八舌的质疑。
至于更高的、上纲上线的“意义”之争,我自认为没有发言权。人各有志。我并没有狂傲到到认为做学问比从事其他行业更高贵,但我也由衷地认为它并不比其他任何工作更低贱。曾经的曾经,那些想从学问里获得好处的企图是很不得人心且受到嘲弄的。传说中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掉了个个儿。如此看来,至少,历史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所有一切,只是一瞬间。在时间面前,只有谦卑。
我为什么要学历史呢?
因为我认为,这些知识是好的。
并且值得付出一些岁月以获得哪怕是粗浅的理解。
============================申请故事=================================
很明显,最大的问题是喜欢的方向太多了:behavior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ducation economics, economic history。8月份姐姐说无论如何尽快定下一个方向先做field research,于是各种忍痛先选了Behavioral Finance。在读纸(paper)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喜欢的几个方向,其实并不是各自独立相隔很远的,总是能发现它们之间相联系的点,连大牛们都发文指出交叉领域的相辅相成和大好前景。在BF的PS遇到瓶颈改不下去的时候,转而继续去一个一个研究其他几个领域。
大四时候本来可以保送北大历史系的。后来家庭压力,没办法,经济不独立嘛。看学校的时候偶尔看到UCLA的经济史做得非常好,两位研究中国历史的老师都是经济背景,心花怒放,于是去读纸+联系。
本科的RA做得非常杂。其中两个老板一个做制度,一个做教育,我都很爱。本来是都field research一下决定个方向出来,结果研究得比较深入了还是都爱。那就申呗。工作量当然都要乘以几,不过念过了四大本相关的handbooks in Economics还是很有成就感。制度的圈子本来就小,到现在牛门可以如数家珍。
所以到最后,我有四种非常不同的PS。事实上在写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方向互相推进的过程,比方说开始Behavioral方面的proposal一直写不出,后来是在读insitutional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喜欢的教授在某会议的keynote speech中指出了讲行为研究的成果引入制度研究的发展方向,所以两个proposal水到渠成。
我一直相信,没有必要非把自己塞进某一个既成的有名字的领域,而是要先想清楚想要研究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去找世界上还有没有人在关注这样的问题。在研究学校和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那种sub-field的标签是很有迷惑性的,尤其研究的问题比较新的老师,他们也不知道该给自己贴一个什么样的标签,于是就草草选一个放在网站上,非常不统一,一定要真正认真去看他发了什么文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姐姐从一开始就说,一定要做事情,才能心安理得。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所以所有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会做,即便根据前人经验这件事可能帮助不大。比方说全文翻译了自己的两篇最相关的论文,然后建了一个个人网站把相关材料、大小论文、课程大纲等放上去,联系教授,继续做助研助教etc. 根据个人网站发给我的阅读报告,它应该是在申请过程中起到了作用的。
但是总是有遗憾的。用心UCB和Stanford的教授各一人,因为这两所实在是做制度研究的名门正派,读纸--想问题--读纸找答案--留下有质量的问题写邮件--收回复---继续读,循环往复,到最后两个老师纷纷表示来吧来吧。奈何他们不在committee啊。到最后跟我一起郁闷,也没有办法。Dream School就这样泡汤了。两位老师甚至替我去问凭什么不要我,答案是材料虽然generally good,但是还不够perfect。UCB的老师说把你的材料给我吧,我去帮问问其他院,要不先找个项目上着,明年再申。最后是没有结果。但我已经感到满足和自豪。
虽然没有得到梦想的结果,但是我是从心里为自己高兴地。从一开始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的问题都很傻,发的邮件从来没有人回, 到现在不用说明硬件条件,单凭学术问题可以征服教授,我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是Bebeyond给了我这样的勇气, Linda会说不用怕,写砸了老师不会记得的,重要的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是努力提高自己,提高自己了,才能留下好印象,才有好结果。虽然我没有得到最理想的结果,但我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太多的时候,人是应该傻一点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就是那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常常想到上次在中山公园跑步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所熟悉的几个同学,包括自己,做事情的态度和方式竟和当时跑步的时候一样。于是再也不敢忽视小事情。一旦选择,要奋斗到底。
http://forum.bebeyond.com/viewthread.php?tid=159991&extra=page%3D1
===================================================================
Meng,北京大学
专业:金融+统计双学位
申请方向:PhD in Chinese History+ Institutional Economics+Economics of Education+Behavioral Finance
(没有看错,我申了四个方向。。。一言难尽。。)
GPA:3.64+3.72
iBT:112
GRE:1490+4
申请前的经历:跟不同方向的老师打过杂,但学会的只是基本的软件应用技术,完全不能体现对相关方向的了解。大学已经毕业了,所以有一篇还看的过去的毕业论文,没有发表。有NYU交换经历。
申请结果: UCLA PhD in History; Oxford MPhil in Economics; UT Austin McCoombs PhD in Finance
=========================CHOICE 我为什么要学历史=====================
似乎又是一个分叉路口。由于UCLA慷慨的奖学金,好像终于由于经济上的独立而获得了一个自由选择的权利。撇开所有现实的考虑不谈,我倾向于接受这个offer而放弃Oxford Mphil in Econ/UT Austin McCombs PhD in Finance. 既然都有钱拿,温饱有了保障,那就随心所欲吧,至少在未来几年,做最想做的事情。以下对于两个FAQ进行统一官方回答。
====================IN SHORT================================
1.我为什么要学历史呢?
简单地说,因为我单纯很喜欢。
2. Related Question:你学的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
坦白地说,我不大喜欢这个问题。
声明:至此您已掌握本文绝大部分主要信息。此时关闭页面将不会导致重大的信息遗漏。
===================展开讲一下=================================
问题二经常被提上日程,以至于史学家们也会时不时地沿着这个方向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辩护,申说它如何“有用”。UCLA在新年推出了一个系列讲座,主题就是“Why History Matters”,同时在主页上专门写了这样一段话:“It is excellent preparation for a wide variety of fields -- law, teaching, business, public service, journalism, and even medicine......Therefore, history in particular, with its breadth of outlook and coverage, its stress on learning how to read critically and write effectively, will stand you in good stead regardless of what you do.”换成通俗直白的语言,可以改写成: 如果您暂时进入不了那些闪亮的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etc,可以先学两年历史,对于以后转行或多或少也是很些有好处滴~~
申说历史如何“有用”,这方面的说法多了,我稍微看了一下百度他老人家知道些什么,就发现连“悠久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被当做一条理由列了进来,这让某国情何以堪~~ 既然这方面的阐述已经到了有的没的都大包大揽的程度,也就不劳我费心进一步阐述了。虽然我觉得“史学无用论”确实不大全面——至少人家在不损害其他人效用的前提下(provision of fellowship is considered as spontaneous consumption intention)为我这样的人提供了在吃饱穿暖之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机会,实现了Pareto improvement——但是我也乐于承认,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学很难直接创造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也直接导致了史学作为一个专业,在从业人员规模和行业平均报酬上日渐式微。
其实这在我看来真的不是什么坏事。曾经的时代,史学作为飞黄腾达的必备技术要求,类似于今天对office软件的要求吧,红极一时,然而与此伴随的是历史研究的背后贴上了各种政治势力的标签,难以客观公正。学问的背后夹杂过多的利益诉求,这对学术研究来说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情。这和献血得来的血液质量向来好于卖血的血液质量是一个道理。经过这样的screening之后,留下来的是我这样的人——即便不给钱,照样要做这样的事情;随心所欲,居然还能实现小康,简直不亦乐乎~同时,我也相信整个社会的效用函数中还是包含了除可衡量的经济利益之外的东西的,但凡供需平衡,也就不容七嘴八舌的质疑。
至于更高的、上纲上线的“意义”之争,我自认为没有发言权。人各有志。我并没有狂傲到到认为做学问比从事其他行业更高贵,但我也由衷地认为它并不比其他任何工作更低贱。曾经的曾经,那些想从学问里获得好处的企图是很不得人心且受到嘲弄的。传说中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掉了个个儿。如此看来,至少,历史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所有一切,只是一瞬间。在时间面前,只有谦卑。
我为什么要学历史呢?
因为我认为,这些知识是好的。
并且值得付出一些岁月以获得哪怕是粗浅的理解。
============================申请故事=================================
很明显,最大的问题是喜欢的方向太多了:behavioral economic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ducation economics, economic history。8月份姐姐说无论如何尽快定下一个方向先做field research,于是各种忍痛先选了Behavioral Finance。在读纸(paper)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喜欢的几个方向,其实并不是各自独立相隔很远的,总是能发现它们之间相联系的点,连大牛们都发文指出交叉领域的相辅相成和大好前景。在BF的PS遇到瓶颈改不下去的时候,转而继续去一个一个研究其他几个领域。
大四时候本来可以保送北大历史系的。后来家庭压力,没办法,经济不独立嘛。看学校的时候偶尔看到UCLA的经济史做得非常好,两位研究中国历史的老师都是经济背景,心花怒放,于是去读纸+联系。
本科的RA做得非常杂。其中两个老板一个做制度,一个做教育,我都很爱。本来是都field research一下决定个方向出来,结果研究得比较深入了还是都爱。那就申呗。工作量当然都要乘以几,不过念过了四大本相关的handbooks in Economics还是很有成就感。制度的圈子本来就小,到现在牛门可以如数家珍。
所以到最后,我有四种非常不同的PS。事实上在写的过程是一个不同方向互相推进的过程,比方说开始Behavioral方面的proposal一直写不出,后来是在读insitutional的时候发现一个很喜欢的教授在某会议的keynote speech中指出了讲行为研究的成果引入制度研究的发展方向,所以两个proposal水到渠成。
我一直相信,没有必要非把自己塞进某一个既成的有名字的领域,而是要先想清楚想要研究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去找世界上还有没有人在关注这样的问题。在研究学校和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那种sub-field的标签是很有迷惑性的,尤其研究的问题比较新的老师,他们也不知道该给自己贴一个什么样的标签,于是就草草选一个放在网站上,非常不统一,一定要真正认真去看他发了什么文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姐姐从一开始就说,一定要做事情,才能心安理得。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所以所有想得到的东西我都会做,即便根据前人经验这件事可能帮助不大。比方说全文翻译了自己的两篇最相关的论文,然后建了一个个人网站把相关材料、大小论文、课程大纲等放上去,联系教授,继续做助研助教etc. 根据个人网站发给我的阅读报告,它应该是在申请过程中起到了作用的。
但是总是有遗憾的。用心UCB和Stanford的教授各一人,因为这两所实在是做制度研究的名门正派,读纸--想问题--读纸找答案--留下有质量的问题写邮件--收回复---继续读,循环往复,到最后两个老师纷纷表示来吧来吧。奈何他们不在committee啊。到最后跟我一起郁闷,也没有办法。Dream School就这样泡汤了。两位老师甚至替我去问凭什么不要我,答案是材料虽然generally good,但是还不够perfect。UCB的老师说把你的材料给我吧,我去帮问问其他院,要不先找个项目上着,明年再申。最后是没有结果。但我已经感到满足和自豪。
虽然没有得到梦想的结果,但是我是从心里为自己高兴地。从一开始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的问题都很傻,发的邮件从来没有人回, 到现在不用说明硬件条件,单凭学术问题可以征服教授,我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非常开心和欣慰。是Bebeyond给了我这样的勇气, Linda会说不用怕,写砸了老师不会记得的,重要的不是别人对你的看法,而是努力提高自己,提高自己了,才能留下好印象,才有好结果。虽然我没有得到最理想的结果,但我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太多的时候,人是应该傻一点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然后就是那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常常想到上次在中山公园跑步的事。现在回想起来,所熟悉的几个同学,包括自己,做事情的态度和方式竟和当时跑步的时候一样。于是再也不敢忽视小事情。一旦选择,要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