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海子,不谈诗歌
完整地看海子的诗歌,手捧《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我深深地被海子的诗歌情节,以及,高超的诗歌语言技巧与意象描写所震撼与折服。
海子诗歌是20世纪,80年代纯洁诗歌的遗物。从这个意义上解读海子:那种言语纯净,意境深遂、词语丰富、极具天才与创造力的诗篇;一个纯粹、单纯,浪漫而抒情的现代诗人,追随自己所描述的麦地意象,卧轨于山海关的那条纵贯南北的铁轨,使诗歌与诗人之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的海子,那个自恋沉迷于情感世界的海子,已经一去不回!
海子之前,是一个诗歌逐渐走向没落的时代。海子之后,是一个纯诗歌时代濒临灭绝与调整的时期。文学与诗歌从精神王朝的宫殿,置放在边缘化的位置,究竟是一个世纪的幸运还是不幸?
海子走后,铺天盖地的“海子热”席卷诗坛。“诗人的死,其实是诗人的一种再生!”,当时,在这种文化大潮的席卷下,在如豆的灯光下我写下《永恒的诗歌》阐述海子现象,发表在《安徽青年报》,并且,随后荣幸地被评为2005年“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遗憾的是,几经辗转单位搬家 一些报纸样刊与书籍早已流失。这种流逝、流失的诗歌情节,就是当时我们文学与诗歌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一边是生活,一边是诗歌,当一位生活在真实社会里的诗人,用清贫的肉身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那个热爱梵高、与荷尔德林的诗人,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守,才能在诗歌里驰骋?
“爱情不远,湖水很咸”,当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青年诗人,面对“三姐妹”的离开,他那饱经揉捏、倍受打击与伤害的心灵又该情归何处,梦系何方?
“春天,十个海子”不过是一种意象,真正的海子——只有一个!“流星只有一颗,你们看到的只是我的幻影”,看完《诗歌报》里那些追忆文章与优秀诗作,当时,依稀记得,那夜奋笔疾书,我在那篇评论里写道:“诗人,要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谁再坎坷与逆境中成为强者,谁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存在和时间,是海子的骨头;永恒与追问,才是海子诗歌的灵魂!当诗人不再是一顶王冠,当文学不再是精神世界里的唯一。在这个物化的世界探讨海子、探讨诗歌,其实,本身就是对海子与诗歌一种最大的亵渎。海子,是那个时代里的火,现代诗歌里永不熄灭的光源。不深入阅读海子的诗歌,谈海子,与只读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类的诗句,我们就会陷入拿着海子诗歌做广告,那些开发商们娱乐而猎奇的视野,因为功利的钥匙,早就将海子当成一种茶余饭后的调料......
祭奠海子,不仅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之一。而是,他天才的想象力开启了一个纯诗歌时代的辉煌,同时,海子之死也标志着一个纯诗歌时代的最后终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代铸就海子诗歌的浪漫与忧伤,是时代的钟摆将那一刻的悲壮与激烈留给一个孤独与寂寞的海子。物质的清贫、情感的纠结、思想的冲突等等,这些尖锐与深刻武装起一个忧伤而脆弱的海子。上帝把一个天才投放人间,又把这个天才瞬间毁灭。
所以,解读海子之死,我更多的是用一种悲壮而非悲剧来感动自己。试想:倘若海子在世,想必早就是某个省、或者国家级的作协会员,甚至主席之类。北大政法系出来的高材生,若不幸成为某省市的大法官,夹着公文包整天游走在各级协会,老板与政府官员们的交际宴会,远离贫穷与诗歌,与商人碰杯、与官员交际,开着宝马为家庭与物质奔波忙碌,这样现实的海子,即便写出华美绝伦的诗歌,也不过是一些精心堆砌的文字而已?这样现实的海子,即使肉身仍然活得很滋润,其实,他已经死了?!
诗人与诗歌融合为一体,这种震撼力才穿越古今,难以磨灭!所以,上帝赶在海子没有被物欲淹没之前,收回自己的海子。天才只有一个,那些伟大的诗人与伟大的诗篇,与物质无缘,他们只长存在精神的天堂之上。
那个海子,如同初唐的程子昂,将人类灵魂的家园,苍茫而悲壮地延伸到远方......
“远方究竟有多遥远?”不幸地是:我们目睹了世纪末中国诗坛太多的不安与骚动,在泥沙俱下的环境里,却没有见证到跨世纪中国诗坛的崛起与辉煌!
当今时代,纯粹的文人与诗人几乎没有。有谁还愿意像海子那样寂寞而忘我地燃烧自己?抒情就是血,诚实的海子,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血浸泡过,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一种热爱与痛惜,一种世俗与崇高,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执着与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那是一条不归路,荣誉只属于海子,与后时代的海子们无缘。
今天,远离海子的时代,“诗何为?诗人何为?”纪念,或者是为了告别。为了忘却的纪念,现在——我只谈海子,不谈诗歌。在这个文学与诗歌处于边缘化的时代,因为:一谈起诗歌,那种“被劈开的疼痛”却仍旧在大地上弥漫......
文学不会消亡,诗歌也不会消亡,只要人类存在,缪斯就仍然是人类精神家园里一盏不熄的明灯。守望灵魂的家园,海子与海子诗歌依旧那么清晰。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啊!
海子诗歌是20世纪,80年代纯洁诗歌的遗物。从这个意义上解读海子:那种言语纯净,意境深遂、词语丰富、极具天才与创造力的诗篇;一个纯粹、单纯,浪漫而抒情的现代诗人,追随自己所描述的麦地意象,卧轨于山海关的那条纵贯南北的铁轨,使诗歌与诗人之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的海子,那个自恋沉迷于情感世界的海子,已经一去不回!
海子之前,是一个诗歌逐渐走向没落的时代。海子之后,是一个纯诗歌时代濒临灭绝与调整的时期。文学与诗歌从精神王朝的宫殿,置放在边缘化的位置,究竟是一个世纪的幸运还是不幸?
海子走后,铺天盖地的“海子热”席卷诗坛。“诗人的死,其实是诗人的一种再生!”,当时,在这种文化大潮的席卷下,在如豆的灯光下我写下《永恒的诗歌》阐述海子现象,发表在《安徽青年报》,并且,随后荣幸地被评为2005年“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遗憾的是,几经辗转单位搬家 一些报纸样刊与书籍早已流失。这种流逝、流失的诗歌情节,就是当时我们文学与诗歌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一边是生活,一边是诗歌,当一位生活在真实社会里的诗人,用清贫的肉身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那个热爱梵高、与荷尔德林的诗人,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坚守,才能在诗歌里驰骋?
“爱情不远,湖水很咸”,当一个在感情世界里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青年诗人,面对“三姐妹”的离开,他那饱经揉捏、倍受打击与伤害的心灵又该情归何处,梦系何方?
“春天,十个海子”不过是一种意象,真正的海子——只有一个!“流星只有一颗,你们看到的只是我的幻影”,看完《诗歌报》里那些追忆文章与优秀诗作,当时,依稀记得,那夜奋笔疾书,我在那篇评论里写道:“诗人,要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谁再坎坷与逆境中成为强者,谁就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存在和时间,是海子的骨头;永恒与追问,才是海子诗歌的灵魂!当诗人不再是一顶王冠,当文学不再是精神世界里的唯一。在这个物化的世界探讨海子、探讨诗歌,其实,本身就是对海子与诗歌一种最大的亵渎。海子,是那个时代里的火,现代诗歌里永不熄灭的光源。不深入阅读海子的诗歌,谈海子,与只读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类的诗句,我们就会陷入拿着海子诗歌做广告,那些开发商们娱乐而猎奇的视野,因为功利的钥匙,早就将海子当成一种茶余饭后的调料......
祭奠海子,不仅因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现代诗人之一。而是,他天才的想象力开启了一个纯诗歌时代的辉煌,同时,海子之死也标志着一个纯诗歌时代的最后终结!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时代铸就海子诗歌的浪漫与忧伤,是时代的钟摆将那一刻的悲壮与激烈留给一个孤独与寂寞的海子。物质的清贫、情感的纠结、思想的冲突等等,这些尖锐与深刻武装起一个忧伤而脆弱的海子。上帝把一个天才投放人间,又把这个天才瞬间毁灭。
所以,解读海子之死,我更多的是用一种悲壮而非悲剧来感动自己。试想:倘若海子在世,想必早就是某个省、或者国家级的作协会员,甚至主席之类。北大政法系出来的高材生,若不幸成为某省市的大法官,夹着公文包整天游走在各级协会,老板与政府官员们的交际宴会,远离贫穷与诗歌,与商人碰杯、与官员交际,开着宝马为家庭与物质奔波忙碌,这样现实的海子,即便写出华美绝伦的诗歌,也不过是一些精心堆砌的文字而已?这样现实的海子,即使肉身仍然活得很滋润,其实,他已经死了?!
诗人与诗歌融合为一体,这种震撼力才穿越古今,难以磨灭!所以,上帝赶在海子没有被物欲淹没之前,收回自己的海子。天才只有一个,那些伟大的诗人与伟大的诗篇,与物质无缘,他们只长存在精神的天堂之上。
那个海子,如同初唐的程子昂,将人类灵魂的家园,苍茫而悲壮地延伸到远方......
“远方究竟有多遥远?”不幸地是:我们目睹了世纪末中国诗坛太多的不安与骚动,在泥沙俱下的环境里,却没有见证到跨世纪中国诗坛的崛起与辉煌!
当今时代,纯粹的文人与诗人几乎没有。有谁还愿意像海子那样寂寞而忘我地燃烧自己?抒情就是血,诚实的海子,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血浸泡过,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一种热爱与痛惜,一种世俗与崇高,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执着与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那是一条不归路,荣誉只属于海子,与后时代的海子们无缘。
今天,远离海子的时代,“诗何为?诗人何为?”纪念,或者是为了告别。为了忘却的纪念,现在——我只谈海子,不谈诗歌。在这个文学与诗歌处于边缘化的时代,因为:一谈起诗歌,那种“被劈开的疼痛”却仍旧在大地上弥漫......
文学不会消亡,诗歌也不会消亡,只要人类存在,缪斯就仍然是人类精神家园里一盏不熄的明灯。守望灵魂的家园,海子与海子诗歌依旧那么清晰。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