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何处有“宜家”?
全球连锁家居大卖场宜家,为方便顾客和招揽回头客,设了一个大餐厅;凡是注册“会员”,还有免费咖啡供应。这本是一种国外常见的营销手段,可是在上海,出毛病了。原来这里成了老人们的社交场。他们人多,据《东方早报》记者调查,有相亲帮、同学帮、姐妹帮、邻居帮、亲戚帮,还有根据兴趣形成的绘画帮、骑车帮等等;他们占位时间长,时间一久,商家吃不消了。不少人指责老人们“贪小便宜”,而那些老人辩解说,不是为了咖啡,是来这里“找人说说话”。我看了报上的连续报道和电视画面,很苦涩,就像在心里泼了一杯不加糖也不放奶精的清咖啡一样。
我看了“天高云淡”老师的博客《免费咖啡》,也问了几位老人的看法。有点奇怪的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问及者,都不大认同那些“社交老人”,“胳膊肘”朝商家拐了。商家没有义务替任何人提供社交场所,你妨碍了人家正常的赢利,当然很不妥当。我也在宜家餐厅参加过活动,亲眼看到那里一堆堆的“社团”欢笑聚会,高谈阔论;我还看到,的确有个别老人把糖包和奶精包往兜里藏。不知何故,年轻时,我不大在意“群体形象”,可是进入老年以后,对有些同龄人的不文明举止却变得敏感起来!人老了,形象本来就不佳,“老糊涂”、“老固执”、“老邋遢”,那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已经被社会边缘甚至嫌弃了;如果自己再拎不清,不注意点自尊自爱,那不就更加“讨人嫌”吗?一个老人坍台,每个老人蒙羞呀。
可是专去宜家餐厅喝免费咖啡的老人,毕竟是个别;他们坐公交坐地铁倒腾多少站也要来这里,为的是结交“聊得来”的朋友。一位老太说:“12点听钟摆,1点听钟摆,2点听钟摆,4点听送牛奶的车声,5点听扫地阿姨的声音,,6点起床,7点收拾出门,前往宜家”。原来她是把宜家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啦。上海已经有了一些社区活动中心,但来宜家的老人觉得那里很吵闹,空间小,接触的人有限,而宜家环境很舒适,很有格调。难怪每天都有那么多的老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远“万里”,走到宜家来了。白天不知道夜晚的黑,我们真不忍心去说那些“寻家”的孤独老人了!
老龄社会大踏步地走来了,政府是不是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呢?有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多元化的要求了呢?不错,各居委都有个活动室,可是逼仄的空间只有一些手脚不灵的老人,走得动的人是不会去那里“活动”的。企业都能办,为什么政府就不能办一些像宜家餐厅那样有格调、有品味的满足老人社交需要的场所呢?自己不办,为啥又不能支持和鼓励一些大企业来办呢?如果每一个区都有了自己的“宜家”,哪怕没有免费供应的咖啡,相信许多老人都会给“人民政府”送锦旗的。现在的老人已经不是罗中立先生画里的“父亲”的模样了,他们有文化、有思想,他们追求的是有品味和格调的生活,不缺钱的政府理应满足他们完全合理的要求,这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人性化的服务。
最后我想说,其实现在闹哄哄、吵嚷嚷的宜家餐厅,对面说话,还得拉开嗓门,已经说不上有什么情调和品位了。宜家餐厅不一定是孤独老人最适宜的“家”了。老人何处是“宜家”?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哩。
我看了“天高云淡”老师的博客《免费咖啡》,也问了几位老人的看法。有点奇怪的是,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位问及者,都不大认同那些“社交老人”,“胳膊肘”朝商家拐了。商家没有义务替任何人提供社交场所,你妨碍了人家正常的赢利,当然很不妥当。我也在宜家餐厅参加过活动,亲眼看到那里一堆堆的“社团”欢笑聚会,高谈阔论;我还看到,的确有个别老人把糖包和奶精包往兜里藏。不知何故,年轻时,我不大在意“群体形象”,可是进入老年以后,对有些同龄人的不文明举止却变得敏感起来!人老了,形象本来就不佳,“老糊涂”、“老固执”、“老邋遢”,那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已经被社会边缘甚至嫌弃了;如果自己再拎不清,不注意点自尊自爱,那不就更加“讨人嫌”吗?一个老人坍台,每个老人蒙羞呀。
可是专去宜家餐厅喝免费咖啡的老人,毕竟是个别;他们坐公交坐地铁倒腾多少站也要来这里,为的是结交“聊得来”的朋友。一位老太说:“12点听钟摆,1点听钟摆,2点听钟摆,4点听送牛奶的车声,5点听扫地阿姨的声音,,6点起床,7点收拾出门,前往宜家”。原来她是把宜家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啦。上海已经有了一些社区活动中心,但来宜家的老人觉得那里很吵闹,空间小,接触的人有限,而宜家环境很舒适,很有格调。难怪每天都有那么多的老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远“万里”,走到宜家来了。白天不知道夜晚的黑,我们真不忍心去说那些“寻家”的孤独老人了!
老龄社会大踏步地走来了,政府是不是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呢?有没有考虑到老年人多元化的要求了呢?不错,各居委都有个活动室,可是逼仄的空间只有一些手脚不灵的老人,走得动的人是不会去那里“活动”的。企业都能办,为什么政府就不能办一些像宜家餐厅那样有格调、有品味的满足老人社交需要的场所呢?自己不办,为啥又不能支持和鼓励一些大企业来办呢?如果每一个区都有了自己的“宜家”,哪怕没有免费供应的咖啡,相信许多老人都会给“人民政府”送锦旗的。现在的老人已经不是罗中立先生画里的“父亲”的模样了,他们有文化、有思想,他们追求的是有品味和格调的生活,不缺钱的政府理应满足他们完全合理的要求,这才是以人为本,真正人性化的服务。
最后我想说,其实现在闹哄哄、吵嚷嚷的宜家餐厅,对面说话,还得拉开嗓门,已经说不上有什么情调和品位了。宜家餐厅不一定是孤独老人最适宜的“家”了。老人何处是“宜家”?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哩。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327篇内容 · 5.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62.0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76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89篇内容 · 12.9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29篇内容 · 2.7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67篇内容 · 36.0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5篇内容 · 56.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06.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