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婚姻好
这儿说的是五四前的那种父母包办婚姻。为什么说包办婚姻好?这得先从离婚率现象上看看所谓的自由恋爱有什么不好。
据说中国这百年来经历过4次离婚潮,一是五四前后,他们说,新文化了,觉醒了,自由了;二是建国初期,有很强烈的政治味道;三是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说要追求新的生活态度;四是近十年,正是咱们八零后正在遭遇着的,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咱们今天的离婚率到底有多高?看看咱们政府2010年发布的几个数据:
北京——离婚率39%
上海——离婚率38%
深圳——离婚率36.25%
广州——离婚率35%
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当然是没法考究的,本着报喜不报忧,至少多报喜少报忧的原则,大家都懂的。这意味着咱们身边每10对轰轰烈烈结婚的男女,过不了几年有4对就得对薄公堂,神马概念--人家可都是自由恋爱的。
其实这里面包藏着一个更可怕的现象:统计数据里面是全年龄段的情况,那20~35岁年龄段的离婚率是多少?我没找着,恐怕这个数字得超过50%。
这还是动真格离了的,想离还没离,想离想不离,或者日子反正过得不痛快,那暴跳如雷那梨花带雨那啥的又有多少呢?自由恋爱真好啊!
古训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拆庙那是多大的罪过?死后堕无间地狱,亿劫难出。可见毁亲的罪过竟然比拆庙还大,还不是一座,那是十座。要么咱们的老祖宗是傻子,胡说八道,要么咱们今天的人是疯子,整天闲着没事干,劝分劝离。
反叛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应该是从五四开始的,那时候的先锋或典型人物,我倒是想提一提,不管后人评价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如何,我只说婚姻这一桩事情。
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在《杂记赵家》回忆道,“那时还有一个风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励离婚,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帮那个离......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夫妇以及徐志摩和他的太太张幼仪,张其时有孕呢。”
周树人先生则争议更多,他自由恋爱的背面,是原配夫人朱安和母亲鲁氏一辈子的灾难。好在周树人先生还是个讲原则的人,毕竟婚姻之外的事情还是尽心尽力,绝非徐志摩之流可比。
说完了离婚率的问题,再看看自由恋爱的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个很笼统的概念,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要清楚一点:自己想想就知道,每个人为了自由恋爱,要浪费多少钱财?浪费多少时间?浪费多少精力?浪费多少感情?有这些宝贵的财富干嘛不好?最年轻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时光,十之八九全耗在聊聊我我拉拉扯扯上了,可悲啊!
没完,还得做多少孽造多少恶业?杀人的有、窃盗的有、邪淫的有、贪得无厌的有、喜怒无常的有、冥顽不化的有、挑拨离间的有、恶言相向的有、花言巧语的有、胡说八道的有,一样不缺,没那贼本事的多半也有过那贼心吧。这和旧时的包办婚姻的代价相比,亏大发了。
相比之下,包办婚姻则简单和高效多了,男的,该念书念书,该犁地犁地;女的,该女红女红,该种菜种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哪有那么多破事可纠结的。年纪到了,父母帮忙拾掇拾掇张罗张罗,成了家,生了娃,男的勤俭持家,女的相夫教子,日子该咋过还是咋过,婚姻根本就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事情。
有人可能也想说,包办婚姻好个屁,没看那琼瑶奶奶的电视剧和文工团的样板戏演得多悲催么?这正是我觉得可悲催的地方,人呐,不相信历史和事实,却任由传媒恣情忽悠。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够得上往电视往舞台上搬的,不得是人咬狗事件才行么?我们总是以为屏幕上演着的人咬狗才是常态,却把正常的生活该是啥样的给忘了。
其实吧,包办婚姻,好,自由恋爱,也好,各有各的好,关键是要有道德作为保障。古人讲八德五常,有修为的会拿道德来作为生命的向导,修为差点的也懂得拿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再不济对父母要孝,对配偶要礼,这是正常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一对年轻人对老人有孝,还有什么狗屁婆媳之争么?如果一对年轻人对配偶有礼,还能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么?今天这样的社会风貌,看起来就像是大伙儿都在恬不知耻地裸奔,还忸怩作态,并高声宣扬自己的民主和自由,得,还有聪明。嘿,欢迎对号入座。
据说中国这百年来经历过4次离婚潮,一是五四前后,他们说,新文化了,觉醒了,自由了;二是建国初期,有很强烈的政治味道;三是改革开放初期,他们说要追求新的生活态度;四是近十年,正是咱们八零后正在遭遇着的,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咱们今天的离婚率到底有多高?看看咱们政府2010年发布的几个数据:
北京——离婚率39%
上海——离婚率38%
深圳——离婚率36.25%
广州——离婚率35%
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当然是没法考究的,本着报喜不报忧,至少多报喜少报忧的原则,大家都懂的。这意味着咱们身边每10对轰轰烈烈结婚的男女,过不了几年有4对就得对薄公堂,神马概念--人家可都是自由恋爱的。
其实这里面包藏着一个更可怕的现象:统计数据里面是全年龄段的情况,那20~35岁年龄段的离婚率是多少?我没找着,恐怕这个数字得超过50%。
这还是动真格离了的,想离还没离,想离想不离,或者日子反正过得不痛快,那暴跳如雷那梨花带雨那啥的又有多少呢?自由恋爱真好啊!
古训言:“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拆庙那是多大的罪过?死后堕无间地狱,亿劫难出。可见毁亲的罪过竟然比拆庙还大,还不是一座,那是十座。要么咱们的老祖宗是傻子,胡说八道,要么咱们今天的人是疯子,整天闲着没事干,劝分劝离。
反叛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应该是从五四开始的,那时候的先锋或典型人物,我倒是想提一提,不管后人评价他们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如何,我只说婚姻这一桩事情。
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在《杂记赵家》回忆道,“那时还有一个风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励离婚,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帮那个离......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夫妇以及徐志摩和他的太太张幼仪,张其时有孕呢。”
周树人先生则争议更多,他自由恋爱的背面,是原配夫人朱安和母亲鲁氏一辈子的灾难。好在周树人先生还是个讲原则的人,毕竟婚姻之外的事情还是尽心尽力,绝非徐志摩之流可比。
说完了离婚率的问题,再看看自由恋爱的社会成本。社会成本是个很笼统的概念,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要清楚一点:自己想想就知道,每个人为了自由恋爱,要浪费多少钱财?浪费多少时间?浪费多少精力?浪费多少感情?有这些宝贵的财富干嘛不好?最年轻最有活力最具创造力的时光,十之八九全耗在聊聊我我拉拉扯扯上了,可悲啊!
没完,还得做多少孽造多少恶业?杀人的有、窃盗的有、邪淫的有、贪得无厌的有、喜怒无常的有、冥顽不化的有、挑拨离间的有、恶言相向的有、花言巧语的有、胡说八道的有,一样不缺,没那贼本事的多半也有过那贼心吧。这和旧时的包办婚姻的代价相比,亏大发了。
相比之下,包办婚姻则简单和高效多了,男的,该念书念书,该犁地犁地;女的,该女红女红,该种菜种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哪有那么多破事可纠结的。年纪到了,父母帮忙拾掇拾掇张罗张罗,成了家,生了娃,男的勤俭持家,女的相夫教子,日子该咋过还是咋过,婚姻根本就不是什么你死我活的事情。
有人可能也想说,包办婚姻好个屁,没看那琼瑶奶奶的电视剧和文工团的样板戏演得多悲催么?这正是我觉得可悲催的地方,人呐,不相信历史和事实,却任由传媒恣情忽悠。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够得上往电视往舞台上搬的,不得是人咬狗事件才行么?我们总是以为屏幕上演着的人咬狗才是常态,却把正常的生活该是啥样的给忘了。
其实吧,包办婚姻,好,自由恋爱,也好,各有各的好,关键是要有道德作为保障。古人讲八德五常,有修为的会拿道德来作为生命的向导,修为差点的也懂得拿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再不济对父母要孝,对配偶要礼,这是正常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一对年轻人对老人有孝,还有什么狗屁婆媳之争么?如果一对年轻人对配偶有礼,还能闹得家里鸡飞狗跳么?今天这样的社会风貌,看起来就像是大伙儿都在恬不知耻地裸奔,还忸怩作态,并高声宣扬自己的民主和自由,得,还有聪明。嘿,欢迎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