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坚持写作
梦醒时是凌晨两点,坐起来回想着刚刚逝去的梦,决定打开电脑写点什么,作为对昨天的补偿,也作为对那个梦的回应。
我的梦往往以初中时期为背景。在初中的舞台上,我的沉淀的怀念和向往绵延上演。刚才的这个梦也发生在我读初一时的教室外,不过主角是我和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室友Q。我俩准备出一本与诗有关的刊物。从教室出来,Q去上厕所,我去厕所附近的一个窗口排队办理刊物登记——为什么会在厕所门口?大概是因为那个厕所的位置很特别(是在山坡下)而且其实我真的想上厕所了吧——轮到我,递上钱和申请表格,窗口里坐着的大叔问:是单出一册还是连续出刊?在表格上填上这个就可以给你办理一整年的月刊。他指着长长窄窄的申报纸条上一个用纯蓝墨水写的倒立的“丁”字样符号。我犹豫了:出一期是没问题的,如果要出一整年,大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谁知道能坚持多久呢?一边担心着排在后面的人的催促,一边左右为难地磨蹭着,我终于只报了一期。只是在慌乱中,把申报表格的那一叠长长窄窄的登记条也有意无意地带出了窗口,这样似乎感到还有重填表格的余地。出来后,我见到了Q,她坚持要改成出月刊。我不安地问:“要不,还是改成双月刊吧?”“为什么?”“我怕自己做不到每个月都能写那么多诗。”“那怎么可以!既然做了,就要坚持,现在就打退堂鼓,这事还怎么做下去?”Q生气了。
生气的其实是另一个我自己,9月4日的书戏日记该出炉了,而9月3日的那一篇还没有写。这个梦终于没做下去,因为我醒了,凌晨两点,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我的梦,写9月3日的书戏日记。
决定写这个日记,除了想使自己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更是想挑战自己的耐力。尽管我预料到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牵绊,但我仍想坚持着,看看自己能不能真的战胜自己性格中那些我不喜欢的特点:轻易地犹疑、倦怠、放弃。
不厌其烦地开通了许多博客的账户,网易、豆瓣、新浪、搜狐、百度、点点、博客大巴、时光、轻博客……每一次把同一篇日记粘贴到不同界面,都会对自己产生自我炒作的嫌疑,然而每一次又都渐渐释然:一方面,多一个备份就能让日记多一份安全,毕竟现在网络审核的限制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我的饭否记录了发表过程中的这些细节,我期待它以后可以成为某种见证。另一方面,尽管努力坚持每天书写自己在书中与戏中的所见所感,并尽我所能地做到言之有据和引之有注,但我不会把日记中的内容以实名向其他媒体投稿,也不会公开我的姓名和身份。
不投稿是因为我每天都在做着投稿这件事,不公开是因为这对读这些文字的读者来说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对我自己而言则能更自由地写出真实的感受。我是俗人,对写作的坚持仍免不了有虚荣的成分在内,只是这虚荣因为只系于这个虚无的名字本身,所以反能让我免去经营如此众多博客的尴尬,同时过滤掉其他杂念,只留下对自己居然能够坚持思考和写作而产生的信心。在不同博客间复制粘贴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尤其是遇到需要和系统审核较劲的时候,我已尽力通过这些博客把自己的所读所感分享给更多的人。我想,也许只有这样做才会使我好为人师的性格显得更积极一些吧。
之所以只写书和戏,是因为我相信这两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海洋相比,它们更为浓缩和纯粹。对社会事件、尤其是新近发生而尚无定论的社会事件,我感到难以把握。比如9月1日所写的DJ青年离世一事,凤凰网的最新报道说,他的领导称死因并非抑郁症,且他生前微博的删除也是他家人想尽快平息此事而提出的要求。领导的评价当然不能作为逝者是否患有抑郁症的可靠依据,或许反而是抑郁症不被世人正确认识和理解的证明;微博的删除曾经让我一度觉得新浪的过分,因为前几天刚看到“微博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墓志铭,让后代看到一个人的一生点滴”之类的言论;此外从凤凰网友的评论来看,不少人认为压力过大的原因或许来自其性取向的不被接受。总之,言人人殊,一切皆无定论。也许时间会拂去最初的误解与遮蔽,又也许时间会带我们离真相更加遥远而永不可及。
我没有记者追踪真相的条件,也没有时事评论家高屋建瓴的能力,所以还是安心地写我每日的所读所想吧。虽然这些远离社会热点的内容会显得平淡和边缘,但对我而言,坚持做下去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写的内容反而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坚持”。
我的梦往往以初中时期为背景。在初中的舞台上,我的沉淀的怀念和向往绵延上演。刚才的这个梦也发生在我读初一时的教室外,不过主角是我和大学时代的最后一个室友Q。我俩准备出一本与诗有关的刊物。从教室出来,Q去上厕所,我去厕所附近的一个窗口排队办理刊物登记——为什么会在厕所门口?大概是因为那个厕所的位置很特别(是在山坡下)而且其实我真的想上厕所了吧——轮到我,递上钱和申请表格,窗口里坐着的大叔问:是单出一册还是连续出刊?在表格上填上这个就可以给你办理一整年的月刊。他指着长长窄窄的申报纸条上一个用纯蓝墨水写的倒立的“丁”字样符号。我犹豫了:出一期是没问题的,如果要出一整年,大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谁知道能坚持多久呢?一边担心着排在后面的人的催促,一边左右为难地磨蹭着,我终于只报了一期。只是在慌乱中,把申报表格的那一叠长长窄窄的登记条也有意无意地带出了窗口,这样似乎感到还有重填表格的余地。出来后,我见到了Q,她坚持要改成出月刊。我不安地问:“要不,还是改成双月刊吧?”“为什么?”“我怕自己做不到每个月都能写那么多诗。”“那怎么可以!既然做了,就要坚持,现在就打退堂鼓,这事还怎么做下去?”Q生气了。
生气的其实是另一个我自己,9月4日的书戏日记该出炉了,而9月3日的那一篇还没有写。这个梦终于没做下去,因为我醒了,凌晨两点,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我的梦,写9月3日的书戏日记。
决定写这个日记,除了想使自己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更是想挑战自己的耐力。尽管我预料到这个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牵绊,但我仍想坚持着,看看自己能不能真的战胜自己性格中那些我不喜欢的特点:轻易地犹疑、倦怠、放弃。
不厌其烦地开通了许多博客的账户,网易、豆瓣、新浪、搜狐、百度、点点、博客大巴、时光、轻博客……每一次把同一篇日记粘贴到不同界面,都会对自己产生自我炒作的嫌疑,然而每一次又都渐渐释然:一方面,多一个备份就能让日记多一份安全,毕竟现在网络审核的限制常常让人哭笑不得。我的饭否记录了发表过程中的这些细节,我期待它以后可以成为某种见证。另一方面,尽管努力坚持每天书写自己在书中与戏中的所见所感,并尽我所能地做到言之有据和引之有注,但我不会把日记中的内容以实名向其他媒体投稿,也不会公开我的姓名和身份。
不投稿是因为我每天都在做着投稿这件事,不公开是因为这对读这些文字的读者来说不会有任何损失,而对我自己而言则能更自由地写出真实的感受。我是俗人,对写作的坚持仍免不了有虚荣的成分在内,只是这虚荣因为只系于这个虚无的名字本身,所以反能让我免去经营如此众多博客的尴尬,同时过滤掉其他杂念,只留下对自己居然能够坚持思考和写作而产生的信心。在不同博客间复制粘贴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尤其是遇到需要和系统审核较劲的时候,我已尽力通过这些博客把自己的所读所感分享给更多的人。我想,也许只有这样做才会使我好为人师的性格显得更积极一些吧。
之所以只写书和戏,是因为我相信这两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海洋相比,它们更为浓缩和纯粹。对社会事件、尤其是新近发生而尚无定论的社会事件,我感到难以把握。比如9月1日所写的DJ青年离世一事,凤凰网的最新报道说,他的领导称死因并非抑郁症,且他生前微博的删除也是他家人想尽快平息此事而提出的要求。领导的评价当然不能作为逝者是否患有抑郁症的可靠依据,或许反而是抑郁症不被世人正确认识和理解的证明;微博的删除曾经让我一度觉得新浪的过分,因为前几天刚看到“微博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墓志铭,让后代看到一个人的一生点滴”之类的言论;此外从凤凰网友的评论来看,不少人认为压力过大的原因或许来自其性取向的不被接受。总之,言人人殊,一切皆无定论。也许时间会拂去最初的误解与遮蔽,又也许时间会带我们离真相更加遥远而永不可及。
我没有记者追踪真相的条件,也没有时事评论家高屋建瓴的能力,所以还是安心地写我每日的所读所想吧。虽然这些远离社会热点的内容会显得平淡和边缘,但对我而言,坚持做下去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写的内容反而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