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心
WXD教授南京大學講演,讀《漢書·藝文志》,肯定先秦有“采詩”制度,認為有些人的懷疑不必。記得很早讀張西堂《詩經六論》,他就直陳此說不足深信;但我之堅定懷疑,是在二十多年前讀袁寶泉和陳智賢兩位的《詩經探微》之后。這本錢鍾書先生題簽由花城出版社印行的論文集,最末一篇是《<詩經>民歌說攷辨》,因為之前已讀過朱東潤先生重刊的《詩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這題目並不怎么特別吸引人,但文中第一節力證民間采詩之說,就現有文獻而言,全見諸兩漢典籍,而之所以集中呈現,依徐中舒意見,是受漢武帝立樂府采歌謠之暗示。那時候,正熱心“層纍造成古史”的觀念,因此,一讀之下,疑心遂堅,至今還覺得W教授如有意祛疑,文獻后見的問題不能不應對焉。
W教授對“刪詩”一說,亦有出乎意料的妙解,以為《史記》所載孔子刪詩三千至三百,可以類比劉向校書例理解,實孔子以十餘種各國之文本,刪重去復而成:所謂三千之數,是各種文本詩篇之總計,而實際篇目則大同小異,抑或亦僅三百餘首而已。此固有可能,然劉氏校書,所據為天子朝廷文獻收羅之基礎,而以孔子四處漂泊之喪家犬,終究私學而已,果能薈萃各國“詩三百”之衆本乎?
W教授對“刪詩”一說,亦有出乎意料的妙解,以為《史記》所載孔子刪詩三千至三百,可以類比劉向校書例理解,實孔子以十餘種各國之文本,刪重去復而成:所謂三千之數,是各種文本詩篇之總計,而實際篇目則大同小異,抑或亦僅三百餘首而已。此固有可能,然劉氏校書,所據為天子朝廷文獻收羅之基礎,而以孔子四處漂泊之喪家犬,終究私學而已,果能薈萃各國“詩三百”之衆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