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赤子心——记浙江人文之旅“傅雷纪录片观摩会+九溪观潮·夜游”活动
很早就了解到了浙江人文之旅的活动,今天趁着开学前的空挡,乘兴而来,一是想深度了解一下傅雷作为一代翻译大家的非凡人生,二是想在夜里感受一下九溪的音乐。来过九溪多次了,从南向北、从北向南,正着走,倒着走,这条在山间茶丛中穿梭的溪流,像点缀杭城山野的一首清丽的小曲,正着听,倒着听,都是那么婉转清脆,百听不厌。从前我大都是独自一人消受这音乐的,这次终于找到了“票友”,在一路的谈笑风生里,风景的音乐,应该也会被我们感染吧!
对于傅雷先生的经历从前是不曾了解的,看过今天的几个纪录片之后,算是对先生的求学、治学以及教子的经历有了了解,并且不得不为这个伟大作品背后的伟大灵魂所动容。纪录片是在九溪社区的图书室里面放映的,一台小小的电脑周围,围坐了十多个人,有父母带着五六岁的小朋友前来观看,也有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傅聪的钢琴声响起,四下嘈杂顿时停止,好像那首著名的夜曲,有妈妈的手一般的魔力,轻轻一抚,不安的婴儿就会从啼哭中安静下来。我们被带入到了那些尘封的往事之中。
傅聪在访谈中说道,他从小就觉得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对于艺术有着敏锐洞察力和非凡品鉴力的大师,傅雷用他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可以说,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一部艺术作品,那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手笔,那是关乎理想、关乎人格的伟大创造。有一位豆友提到,似乎日本更多一些想傅雷这样为理想为真理而死的人,如三岛由纪夫,而在中国则更多的是一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徒。傅雷是一个“死节”的硬汉子,而“死节”,在中国的文化中历来是被赋予崇高价值的壮举,如屈原、文天祥等等。虽然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长着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想,但是一些如赤子般纯真、如钢铁般坚毅的灵魂,还是如参天大树般扛起了民族的天空。傅雷先生在对儿子的教诲中提到了“赤子之心”,在我看来,“赤子之心”就是那么一股子天真、那么一股子倔劲儿、那么一股子不藏着不掖着有一说一的干脆和只问真理不计得失的果敢。这样的人,可能不为世俗所容,如归隐的陶潜、投江的屈原,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有着烛照万世而不灭的大气魄、大能量。9月3日,恰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四十五周年的忌日,一位豆友提醒。愿在“世风日下”的今日,所有的人都有一些这样的赤子之心,算是对先人的一点缅怀。
看完纪录片将近五点,我们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临近钱塘江的一座小桥上看潮。还记得两年前到江滨那边看潮后的败兴而归,不知道今天的潮水将以怎样的力量袭击好奇的我们。傍晚的凉风让我感到周身惬意,数不清的红蜻蜓在风中飞舞,眼前的水,远处的岸和背后的山,将我夹在中间不能动。潮还没来,我已经在这样的场景中陶醉了,这样的下午,这样的水和树,像极了宫崎骏的电影《龙猫》中的场景。几个小朋友在桥上逐闹着,我坐在桥的栏杆上,闭上眼睛聆听孩子们清澈的叫喊,感受那一刻的“山气日夕佳”。我确定,这样的场景,是童年的场景。我顿时被拽了回去,变成了一个在夕阳里和玩伴捕蜻蜓的小孩,以最无拘无束的脚步奔跑,以最清澈透明的眼睛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也是“赤子之心”吧。
“潮来啦!”我顿时被拽会了桥上,顷刻间,潮水涌起了两三米高,原本水位还不高的支流马上接近了桥底,那力量,把每个人的心都掀了起来,我们喊着,欢迎那些调皮的水珠点缀我们的笑脸。在这一刻,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孩子。钱塘江的潮自古以来是赫赫有名的。在潮一天天的起落中,它变成了一个关于兴衰沉浮的隐喻,小说有高潮,音乐有高潮,在浙博武林馆中的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更是以“钱江潮”来隐喻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喜欢潮水,我可以体会到它背后的音乐,那澎湃的、汹涌的、激荡的、磅礴的音乐,在沉默中蓄积,又在瞬间爆发出惊人的伟力。潮水,也是矛盾和对峙,从上面的流下来的水,从下面灌上去的水,流下来,顶上去,白浪翻滚湍流回环。这分明是视觉的交响乐。世上的一切又何尝不是音乐!波动的情绪是音乐,自然的风景是音乐,壮阔的人生更是音乐,它们都有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旋律;或者,所有的音乐,都在人的心中吧。
晚饭毕,一些开车来的豆友折回,我们剩下的七八人便兴奋地踏入夜色中的九溪烟水。这样的月夜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呢。晚风作伴,明月相随,溪声一路,美景遍野,蛙声和虫鸣混着匆匆的流水窸窣地流淌着,这分明是一首天成的夜曲。刚想把这比作下午聆听的傅聪弹奏的肖邦的夜曲,却忽生疑问——中国的山水能用西方的钢琴曲来诠释吗?之后想想,这真是无聊的问题,夜色的温柔静美,是不用翻译的语言,对于所有的人,那都是母亲的摇篮曲,可以让他们忘掉烦恼、忘掉尘俗,忘掉一切挂碍和牵绊,让他们做一个沉醉山间的野人、赤子。那么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来区分什么中国的夜晚、波兰的夜晚,中国的风景、波兰的风景,在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每个人都心心相印。琴键上的音乐只有从心中流出才能感人,而心中的音乐,却来自生命,来自自然。于是,每个人在这时都成了诗人、音乐家,当我们看到枝头的那一弯新月,把娇羞的面庞掩在婆娑的树影中时,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千首诗想要朗诵、一千幅画想要描绘、一千首歌想要歌唱吧!那些随着风景而流动的情感,那些踏过山间小径的足迹,那些留在树缝草间的欢声笑语,也变成了音符,留在了身后一串长长的路上,清风低吟,明月伴奏,轻响在我们的梦中、回忆里。
穿过杨梅岭,来到烟霞洞前,大家简单自我介绍,不记得聊了些什么,就让它们幻化作音乐,飘散入风中吧!晚风沁凉,心也随着飞腾飘忽,桂花的甜香已经在弥散。今日能有这等福分,还得感谢逸尘先生的组织和向导,才能使我们一行能听到音乐之音乐、生命之音乐、自然之音乐,并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体会并重拾那赤子之心。曰归可缓,只愿今夜能继续梦游这九溪烟水,做一个孩子一样的甜梦。
对于傅雷先生的经历从前是不曾了解的,看过今天的几个纪录片之后,算是对先生的求学、治学以及教子的经历有了了解,并且不得不为这个伟大作品背后的伟大灵魂所动容。纪录片是在九溪社区的图书室里面放映的,一台小小的电脑周围,围坐了十多个人,有父母带着五六岁的小朋友前来观看,也有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傅聪的钢琴声响起,四下嘈杂顿时停止,好像那首著名的夜曲,有妈妈的手一般的魔力,轻轻一抚,不安的婴儿就会从啼哭中安静下来。我们被带入到了那些尘封的往事之中。
傅聪在访谈中说道,他从小就觉得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作为一个对于艺术有着敏锐洞察力和非凡品鉴力的大师,傅雷用他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可以说,他在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一部艺术作品,那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手笔,那是关乎理想、关乎人格的伟大创造。有一位豆友提到,似乎日本更多一些想傅雷这样为理想为真理而死的人,如三岛由纪夫,而在中国则更多的是一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之徒。傅雷是一个“死节”的硬汉子,而“死节”,在中国的文化中历来是被赋予崇高价值的壮举,如屈原、文天祥等等。虽然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生长着良莠不齐的各种思想,但是一些如赤子般纯真、如钢铁般坚毅的灵魂,还是如参天大树般扛起了民族的天空。傅雷先生在对儿子的教诲中提到了“赤子之心”,在我看来,“赤子之心”就是那么一股子天真、那么一股子倔劲儿、那么一股子不藏着不掖着有一说一的干脆和只问真理不计得失的果敢。这样的人,可能不为世俗所容,如归隐的陶潜、投江的屈原,但是他们的灵魂却有着烛照万世而不灭的大气魄、大能量。9月3日,恰是傅雷先生和夫人四十五周年的忌日,一位豆友提醒。愿在“世风日下”的今日,所有的人都有一些这样的赤子之心,算是对先人的一点缅怀。
看完纪录片将近五点,我们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临近钱塘江的一座小桥上看潮。还记得两年前到江滨那边看潮后的败兴而归,不知道今天的潮水将以怎样的力量袭击好奇的我们。傍晚的凉风让我感到周身惬意,数不清的红蜻蜓在风中飞舞,眼前的水,远处的岸和背后的山,将我夹在中间不能动。潮还没来,我已经在这样的场景中陶醉了,这样的下午,这样的水和树,像极了宫崎骏的电影《龙猫》中的场景。几个小朋友在桥上逐闹着,我坐在桥的栏杆上,闭上眼睛聆听孩子们清澈的叫喊,感受那一刻的“山气日夕佳”。我确定,这样的场景,是童年的场景。我顿时被拽了回去,变成了一个在夕阳里和玩伴捕蜻蜓的小孩,以最无拘无束的脚步奔跑,以最清澈透明的眼睛记录这个世界的美好。这也是“赤子之心”吧。
“潮来啦!”我顿时被拽会了桥上,顷刻间,潮水涌起了两三米高,原本水位还不高的支流马上接近了桥底,那力量,把每个人的心都掀了起来,我们喊着,欢迎那些调皮的水珠点缀我们的笑脸。在这一刻,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孩子。钱塘江的潮自古以来是赫赫有名的。在潮一天天的起落中,它变成了一个关于兴衰沉浮的隐喻,小说有高潮,音乐有高潮,在浙博武林馆中的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更是以“钱江潮”来隐喻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我喜欢潮水,我可以体会到它背后的音乐,那澎湃的、汹涌的、激荡的、磅礴的音乐,在沉默中蓄积,又在瞬间爆发出惊人的伟力。潮水,也是矛盾和对峙,从上面的流下来的水,从下面灌上去的水,流下来,顶上去,白浪翻滚湍流回环。这分明是视觉的交响乐。世上的一切又何尝不是音乐!波动的情绪是音乐,自然的风景是音乐,壮阔的人生更是音乐,它们都有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旋律;或者,所有的音乐,都在人的心中吧。
晚饭毕,一些开车来的豆友折回,我们剩下的七八人便兴奋地踏入夜色中的九溪烟水。这样的月夜怎能不让人心旷神怡呢。晚风作伴,明月相随,溪声一路,美景遍野,蛙声和虫鸣混着匆匆的流水窸窣地流淌着,这分明是一首天成的夜曲。刚想把这比作下午聆听的傅聪弹奏的肖邦的夜曲,却忽生疑问——中国的山水能用西方的钢琴曲来诠释吗?之后想想,这真是无聊的问题,夜色的温柔静美,是不用翻译的语言,对于所有的人,那都是母亲的摇篮曲,可以让他们忘掉烦恼、忘掉尘俗,忘掉一切挂碍和牵绊,让他们做一个沉醉山间的野人、赤子。那么既然是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来区分什么中国的夜晚、波兰的夜晚,中国的风景、波兰的风景,在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孩子,每个人都心心相印。琴键上的音乐只有从心中流出才能感人,而心中的音乐,却来自生命,来自自然。于是,每个人在这时都成了诗人、音乐家,当我们看到枝头的那一弯新月,把娇羞的面庞掩在婆娑的树影中时,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千首诗想要朗诵、一千幅画想要描绘、一千首歌想要歌唱吧!那些随着风景而流动的情感,那些踏过山间小径的足迹,那些留在树缝草间的欢声笑语,也变成了音符,留在了身后一串长长的路上,清风低吟,明月伴奏,轻响在我们的梦中、回忆里。
穿过杨梅岭,来到烟霞洞前,大家简单自我介绍,不记得聊了些什么,就让它们幻化作音乐,飘散入风中吧!晚风沁凉,心也随着飞腾飘忽,桂花的甜香已经在弥散。今日能有这等福分,还得感谢逸尘先生的组织和向导,才能使我们一行能听到音乐之音乐、生命之音乐、自然之音乐,并且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体会并重拾那赤子之心。曰归可缓,只愿今夜能继续梦游这九溪烟水,做一个孩子一样的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