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思乡病
胃的思乡病
因为不乖的牙齿,已有近两周不怎么进食,仅靠粥食维生。智齿拔掉后,下颌处生生的出了一个黑洞,又迫于饥饿感,和吵闹不休的胃一起,把我的心志也吞噬进这个无边的洞里去。始知人生第一可怕之事,惟有饥饿耳。对那些研究饥荒史的学者,真真由内而外的敬佩起来。
今天终于可以勉强进食,妈妈和姥姥就费尽心思的给我操办了一番。姥姥用豆面、红面和白面,和了软软的三合面,再擀了薄薄的片,切了细细的丝,豆面、红面的粘性较白面远矣,所以要擀薄切细,在我是动动嘴皮的描述,却不是一两天功夫可以达到的。山西面食的千般变化,都在这看似简单的手上功夫。这细细的面,一般是出现在豆角焖面中作为主角,面丝干蒸再喷香油,口感之韧性与豆角的清甜,足以让人泪下的。
今天在超市,偶然发现有卖山西版的酸菜,就兴高采烈又半带狐疑的买回家,竟和传统的山西酸菜毫厘不差,一时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口舌。想是各地都有自己的酸菜,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煞是有名,福建的酸笋也不逞多让,酸菜鱼火锅更是热热闹闹的吃出您一身大汗。另有大江南北,凡是以“酸”为手法、“酸”为目的的,大都不吝惯以酸菜之名。山西的酸菜,晋南晋北都有分布,我感觉和陕西的浆水也有近亲。多是在秋风大起,人家都开始准备过冬蔬菜的时候,家里人就会几十斤几百斤的买了青菜和芥菜疙瘩,切细丝后,以盐腌于瓦缸内,再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不时的浇小米汤用来发酵。待到来年夏天,就有解暑至品的酸菜隆重登场了。以嗜酸闻名的山西人,这酸菜却比不得老陈醋的酸劲儿,一碗连汤带水的酸菜,深绿色的青菜丝和白色的芥菜疙瘩丝,多半只有淡淡的酸味,像是初秋天里掠过杨树叶间的风一般,只在后味中带出发酵了一冬的冰雪气,让整个人由内而外的沁凉起来。听妈妈讲,他们小时候若是夏天中暑感冒,太姥姥就会去门外的缸里舀出这么一碗,咕咚咕咚的让他们喝下去,半晌就又能连蹦带跳的疯到野地去玩了。
但在我的记忆里,吃到山西酸菜的机会并不那么多了。大概是城市生活,实在不允许再有那样可以容一个人在里面躲藏的瓦缸在家里,人们也忙着享受各种工业制成的迅速便利,小学时的姥姥家,还有挂满为冬天晒干腌制的萝卜干、冬天早晨带着冰碴的芥辣丝(一口吃下去,芥辣气就会直冲脑门,眼泪顺势而下),但我中学之后,这些便都渐渐消失在生活里了。姥姥也曾感慨过,现在的冬天太暖和,已经不适合腌制各种酸菜咸菜了。
而我在山西吃过最好吃的酸菜,却也不是姥姥家的,而是前年在晋东南下乡的时候。走到一个偏僻的村落打尖,谁想那里竟然有人办了农家乐,有人从城市开几十里的车专程来吃,口味着实不俗。难得在山野气扑面。主人一上桌,便是脸盆大小的不锈钢汤盆,里面雪白青绿的,竟是满满一盆酸菜浸土鸡蛋!本是干热的八月,又旅途躁郁,这一碗酸菜鸡蛋下肚,感觉人生都清凉起来。再来一盘堆的尖尖的香菜拌酸辣口的山猪肉,夫复何求!自那以后,凡是夏天因暑热食欲不振时,胃就开始不依不饶的犯起思乡病来,格外的念着这一碗酸菜白煮蛋,还有那木头花格窗外,摇落的满地槐花。
但我想,这胃的思乡病,却是比什么民族认同更诚实无边界的,所以我也很难说清,自己思的乡,究竟是哪里。
昨晚在睡前,因为被辘辘饥肠搅扰难免,克制不住的和妹妹叨叨起的,竟然是在台湾的食物。景美夜市的四神汤,冰豆花,实在很适合夏天,我在春天去了,没有能体味它们的好,真是可惜。
但我楼下的鸿福楼的港式茶点,则是一定让人毕生难觅了。老师们是鸿福楼的老顾客,本因它的迁走失联,却阴错阳差的因为我在这里住下而重逢。这里的港式小点,我在大陆,包括广州香港,都没有吃过这许多花样(大概也是因为我底层人民,只吃得起路边摊的凤爪肠粉虾饺之流),其中一味炸虾筒,似是用春卷皮包了虾仁韭菜和猪油去炸,出锅后再裹满满一层白芝麻上桌,一口咬下去,汁水在口内爆开,简直魂飞魄散。我想最妙的应该是那猪油,竟然带出了韭菜在蔬菜中肥厚辛甜的特质,再和虾子在肉类中的紧实甘美相调和,生生的把一道茶点,做出了眷品的气势。只是让人扼腕,又感觉鬼使神差的,是这港式老店,在台北开了若许年,竟然在我离开的前夕关张了,真是台北人民的一大损失。也让我暗自庆幸自己来的还算及时。这家店,即使是平日里外送的便当,也做的相当用心,炸猪排常常是比我脸还大的分量,配送的酸辣汤,也是规规矩矩用足了各样材料,绝不以调味蒙混食客的味蕾。
不过我最念念不忘的,自然还是小笼包。上海的生煎馒头和南京的灌汤包,都是我心头挚爱,台北人民想是和我气味相投,大街小巷包括早餐都大肆供应小笼包,让我时时感觉生命如小笼包般丰满。景美夜市里,更是常有食客大排长龙,等着号称正宗的生煎,不过我在某次随早市买菜大妈潮流买过一次后,感觉不过尔尔。倒是另外街边一家小笼包,佐以姜丝红醋,让我愿意付出近百台币的高价去品尝。与之相比,门口日本观光客大排长龙的鼎泰丰,真是浮云了。大陆观光客扎堆的士林夜市,那就更是浮云中的浮云。。
本是想替久难的胃肠叙叙思乡情结,却东南西北的一通拉扯,分不清他乡异乡了。倒是让我想起,我们现在好像畛域分明的那些饮食观,其实在这数千年中,早已不知几度变换了。《晏子春秋》讲“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诗经•生民》中讲:“舂之揄之,簸之揉之,释之叟叟,蒸之浮浮”,则那时的中国(我们现在想象中疆域内的那个中国),无论南北,都是以粒食为主。现在的人们,却言之凿凿的,将粉食作为北方的特征、粒食作为南方的代表哩!那么,我们这个无时不刻不在混同着东西南北、他乡异乡的国度,还真是难以说清胃肠的思乡问题呢。但我想,胃肠害思乡病最有名的,前有莼鲈之思,之后的,便是在台湾的那些故老们了吧,看着唐鲁孙、逯耀东抑或梁实秋的文字,只怕心中所起的,不只是故乡之思,而是故国之思了。两岸亦然。
因为不乖的牙齿,已有近两周不怎么进食,仅靠粥食维生。智齿拔掉后,下颌处生生的出了一个黑洞,又迫于饥饿感,和吵闹不休的胃一起,把我的心志也吞噬进这个无边的洞里去。始知人生第一可怕之事,惟有饥饿耳。对那些研究饥荒史的学者,真真由内而外的敬佩起来。
今天终于可以勉强进食,妈妈和姥姥就费尽心思的给我操办了一番。姥姥用豆面、红面和白面,和了软软的三合面,再擀了薄薄的片,切了细细的丝,豆面、红面的粘性较白面远矣,所以要擀薄切细,在我是动动嘴皮的描述,却不是一两天功夫可以达到的。山西面食的千般变化,都在这看似简单的手上功夫。这细细的面,一般是出现在豆角焖面中作为主角,面丝干蒸再喷香油,口感之韧性与豆角的清甜,足以让人泪下的。
今天在超市,偶然发现有卖山西版的酸菜,就兴高采烈又半带狐疑的买回家,竟和传统的山西酸菜毫厘不差,一时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口舌。想是各地都有自己的酸菜,东北的酸菜白肉火锅煞是有名,福建的酸笋也不逞多让,酸菜鱼火锅更是热热闹闹的吃出您一身大汗。另有大江南北,凡是以“酸”为手法、“酸”为目的的,大都不吝惯以酸菜之名。山西的酸菜,晋南晋北都有分布,我感觉和陕西的浆水也有近亲。多是在秋风大起,人家都开始准备过冬蔬菜的时候,家里人就会几十斤几百斤的买了青菜和芥菜疙瘩,切细丝后,以盐腌于瓦缸内,再在这之后的日子里,不时的浇小米汤用来发酵。待到来年夏天,就有解暑至品的酸菜隆重登场了。以嗜酸闻名的山西人,这酸菜却比不得老陈醋的酸劲儿,一碗连汤带水的酸菜,深绿色的青菜丝和白色的芥菜疙瘩丝,多半只有淡淡的酸味,像是初秋天里掠过杨树叶间的风一般,只在后味中带出发酵了一冬的冰雪气,让整个人由内而外的沁凉起来。听妈妈讲,他们小时候若是夏天中暑感冒,太姥姥就会去门外的缸里舀出这么一碗,咕咚咕咚的让他们喝下去,半晌就又能连蹦带跳的疯到野地去玩了。
但在我的记忆里,吃到山西酸菜的机会并不那么多了。大概是城市生活,实在不允许再有那样可以容一个人在里面躲藏的瓦缸在家里,人们也忙着享受各种工业制成的迅速便利,小学时的姥姥家,还有挂满为冬天晒干腌制的萝卜干、冬天早晨带着冰碴的芥辣丝(一口吃下去,芥辣气就会直冲脑门,眼泪顺势而下),但我中学之后,这些便都渐渐消失在生活里了。姥姥也曾感慨过,现在的冬天太暖和,已经不适合腌制各种酸菜咸菜了。
而我在山西吃过最好吃的酸菜,却也不是姥姥家的,而是前年在晋东南下乡的时候。走到一个偏僻的村落打尖,谁想那里竟然有人办了农家乐,有人从城市开几十里的车专程来吃,口味着实不俗。难得在山野气扑面。主人一上桌,便是脸盆大小的不锈钢汤盆,里面雪白青绿的,竟是满满一盆酸菜浸土鸡蛋!本是干热的八月,又旅途躁郁,这一碗酸菜鸡蛋下肚,感觉人生都清凉起来。再来一盘堆的尖尖的香菜拌酸辣口的山猪肉,夫复何求!自那以后,凡是夏天因暑热食欲不振时,胃就开始不依不饶的犯起思乡病来,格外的念着这一碗酸菜白煮蛋,还有那木头花格窗外,摇落的满地槐花。
![]() |
酸菜~网路图片~ |
但我想,这胃的思乡病,却是比什么民族认同更诚实无边界的,所以我也很难说清,自己思的乡,究竟是哪里。
昨晚在睡前,因为被辘辘饥肠搅扰难免,克制不住的和妹妹叨叨起的,竟然是在台湾的食物。景美夜市的四神汤,冰豆花,实在很适合夏天,我在春天去了,没有能体味它们的好,真是可惜。
![]() |
景美夜市的冰豆花~上面加蜜渍的红豆芋头粉圆~ |
但我楼下的鸿福楼的港式茶点,则是一定让人毕生难觅了。老师们是鸿福楼的老顾客,本因它的迁走失联,却阴错阳差的因为我在这里住下而重逢。这里的港式小点,我在大陆,包括广州香港,都没有吃过这许多花样(大概也是因为我底层人民,只吃得起路边摊的凤爪肠粉虾饺之流),其中一味炸虾筒,似是用春卷皮包了虾仁韭菜和猪油去炸,出锅后再裹满满一层白芝麻上桌,一口咬下去,汁水在口内爆开,简直魂飞魄散。我想最妙的应该是那猪油,竟然带出了韭菜在蔬菜中肥厚辛甜的特质,再和虾子在肉类中的紧实甘美相调和,生生的把一道茶点,做出了眷品的气势。只是让人扼腕,又感觉鬼使神差的,是这港式老店,在台北开了若许年,竟然在我离开的前夕关张了,真是台北人民的一大损失。也让我暗自庆幸自己来的还算及时。这家店,即使是平日里外送的便当,也做的相当用心,炸猪排常常是比我脸还大的分量,配送的酸辣汤,也是规规矩矩用足了各样材料,绝不以调味蒙混食客的味蕾。
不过我最念念不忘的,自然还是小笼包。上海的生煎馒头和南京的灌汤包,都是我心头挚爱,台北人民想是和我气味相投,大街小巷包括早餐都大肆供应小笼包,让我时时感觉生命如小笼包般丰满。景美夜市里,更是常有食客大排长龙,等着号称正宗的生煎,不过我在某次随早市买菜大妈潮流买过一次后,感觉不过尔尔。倒是另外街边一家小笼包,佐以姜丝红醋,让我愿意付出近百台币的高价去品尝。与之相比,门口日本观光客大排长龙的鼎泰丰,真是浮云了。大陆观光客扎堆的士林夜市,那就更是浮云中的浮云。。
![]() |
景美的小笼包~荣记~ |
本是想替久难的胃肠叙叙思乡情结,却东南西北的一通拉扯,分不清他乡异乡了。倒是让我想起,我们现在好像畛域分明的那些饮食观,其实在这数千年中,早已不知几度变换了。《晏子春秋》讲“四海之内,社稷之中,粒食之民,一意同欲”,《诗经•生民》中讲:“舂之揄之,簸之揉之,释之叟叟,蒸之浮浮”,则那时的中国(我们现在想象中疆域内的那个中国),无论南北,都是以粒食为主。现在的人们,却言之凿凿的,将粉食作为北方的特征、粒食作为南方的代表哩!那么,我们这个无时不刻不在混同着东西南北、他乡异乡的国度,还真是难以说清胃肠的思乡问题呢。但我想,胃肠害思乡病最有名的,前有莼鲈之思,之后的,便是在台湾的那些故老们了吧,看着唐鲁孙、逯耀东抑或梁实秋的文字,只怕心中所起的,不只是故乡之思,而是故国之思了。两岸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