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节目跟建筑评论家
今年经常看意大利的一个美食节目,也是传统套路啦,2个民间来的“厨子”pk,3个裁判打分,3个主题环节。昨晚心血来潮在本子上将这美食节目用建筑替换了一下,觉得还挺好玩的。(要问这样有没有可比性嘛,建筑跟食物,都是人民的最大最紧要的需求,想来也是可以的。)
首先将美食节目的三个裁判,也就是“美食评论家”,代换成“建筑评论家”。
这三个评论家是谁呢?
第一个是一位写美食blog出名的“做”家、评论家,典型的年轻意大利妞,口味又保守又开放,保守在对古旧过气食材的抗拒上,开放在对外来美食文化的接受度上。
第二位是极右报纸的美食板评论家fà国宫庭腔的“高贵”老太太,偏爱local跟传统的食材,但是也喜欢fashion的、高贵的美食。
第三位是和蔼搞笑的嘴馋出名的演员帅大叔,大叔肉肉的,什么都吃得很开心,但是对各种食物的历史了如指掌,所以如果是少见的食材跟做法,他马上能道出其渊源。
代换出了什么呢?显然就是搞建筑点评的不一定要是搞建筑的。可以像是第一位妞,热情、敏感度高,对现代的艺术潮流有敏锐的解读能力,懂得大众心理学,借助网路眼光放宽,对历史可以借鉴但绝不盲从。
或者是像第二位女士,对历史对本土文化迷恋,简直是要失传的老手艺的最后的后人,虽说有些封建但却是某一领域最后的权威,长期浸淫在某种老情结里使她某些对美的感知特别精细。
第三位也很经典,工作的关系去的地方多,认识的人杂,吃的住的自然经历多,加上来自历史感特别足的家庭跟国家,也帮助培养了自身的一套成熟价值观。
但这三位有一点是共通的,都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美食、认识建筑的。美食家也是要读很多书的,可是如果只读过很多书却没吃过什么好吃的,可就不能当个真正的美食家了。建筑评论家呢,除了读书看各种图之外,当然也应该有很多的跟建筑相关的经验,住过好多不同的地方,在好多不同的建筑里呆过用过“品尝”过:两者毕竟都是用来愉悦身体跟精神的。
还可以试试将三个不同主题的环节,代入建筑评判中。
第一环节 “功夫”: 给出经典的主题,要求就是一个:把经典正正经经做好。
第二环节 “创新”: 这里就给出某种原料,二人通过“fusion"“颠覆”什么的要做出好吃的来。
第三环节 “美感”: 这一环节只看不吃,所以不用管味道如何,就是要靠盘、食物各种搭配做出好看的东西出来。
代换之后呢,
“功夫”就是“经典命题”,要把“住宅”“商店”等正正经经做好,细节就要到位,可以不用花里胡哨,而要照顾到所有最基本的需求。经典要流传,就需要品质,还要懂历史传统,实际去住的人就能安全地感受到那空间的经典所在。
“创新”也就是要在认识多种local+exotic文化的基础上玩搭配或者玩反转,,除了单纯表面要搭调不古怪,还要求“味道”要好,甚至要全新的好味道,很有实验的乐趣跟发展空间,不过要有对未来大众心理趋势、能接受的范围的判断。要是想要创新成功,基本功还是基础。
“美感”呢虽然很难但是也是最让人自由发挥的了,这里既有个人的因素(我个人相信gay的品味普遍比我高),也有环境的因素(我也相信英皇室的成员在西方美学的素养上普遍比我高),就不是能强求得来的了。建筑师里既有灰头土脸的豆包,也有口味奇特的小妖,某些东西还是小妖们做比较好。
至于这厨子二位,则全都是民间踊跃报名而来,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也有半专业的,有家庭妇女,有古怪老婆婆。这些人如果要跟建筑师相比,则只能说,这些厨子自豪地看这他们的成果之时,是在想着“我是一个还不错的手艺人嘛”,而不至于大喊“我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阿”!
首先将美食节目的三个裁判,也就是“美食评论家”,代换成“建筑评论家”。
这三个评论家是谁呢?
第一个是一位写美食blog出名的“做”家、评论家,典型的年轻意大利妞,口味又保守又开放,保守在对古旧过气食材的抗拒上,开放在对外来美食文化的接受度上。
第二位是极右报纸的美食板评论家fà国宫庭腔的“高贵”老太太,偏爱local跟传统的食材,但是也喜欢fashion的、高贵的美食。
第三位是和蔼搞笑的嘴馋出名的演员帅大叔,大叔肉肉的,什么都吃得很开心,但是对各种食物的历史了如指掌,所以如果是少见的食材跟做法,他马上能道出其渊源。
代换出了什么呢?显然就是搞建筑点评的不一定要是搞建筑的。可以像是第一位妞,热情、敏感度高,对现代的艺术潮流有敏锐的解读能力,懂得大众心理学,借助网路眼光放宽,对历史可以借鉴但绝不盲从。
或者是像第二位女士,对历史对本土文化迷恋,简直是要失传的老手艺的最后的后人,虽说有些封建但却是某一领域最后的权威,长期浸淫在某种老情结里使她某些对美的感知特别精细。
第三位也很经典,工作的关系去的地方多,认识的人杂,吃的住的自然经历多,加上来自历史感特别足的家庭跟国家,也帮助培养了自身的一套成熟价值观。
但这三位有一点是共通的,都是一定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美食、认识建筑的。美食家也是要读很多书的,可是如果只读过很多书却没吃过什么好吃的,可就不能当个真正的美食家了。建筑评论家呢,除了读书看各种图之外,当然也应该有很多的跟建筑相关的经验,住过好多不同的地方,在好多不同的建筑里呆过用过“品尝”过:两者毕竟都是用来愉悦身体跟精神的。
还可以试试将三个不同主题的环节,代入建筑评判中。
第一环节 “功夫”: 给出经典的主题,要求就是一个:把经典正正经经做好。
第二环节 “创新”: 这里就给出某种原料,二人通过“fusion"“颠覆”什么的要做出好吃的来。
第三环节 “美感”: 这一环节只看不吃,所以不用管味道如何,就是要靠盘、食物各种搭配做出好看的东西出来。
代换之后呢,
“功夫”就是“经典命题”,要把“住宅”“商店”等正正经经做好,细节就要到位,可以不用花里胡哨,而要照顾到所有最基本的需求。经典要流传,就需要品质,还要懂历史传统,实际去住的人就能安全地感受到那空间的经典所在。
“创新”也就是要在认识多种local+exotic文化的基础上玩搭配或者玩反转,,除了单纯表面要搭调不古怪,还要求“味道”要好,甚至要全新的好味道,很有实验的乐趣跟发展空间,不过要有对未来大众心理趋势、能接受的范围的判断。要是想要创新成功,基本功还是基础。
“美感”呢虽然很难但是也是最让人自由发挥的了,这里既有个人的因素(我个人相信gay的品味普遍比我高),也有环境的因素(我也相信英皇室的成员在西方美学的素养上普遍比我高),就不是能强求得来的了。建筑师里既有灰头土脸的豆包,也有口味奇特的小妖,某些东西还是小妖们做比较好。
至于这厨子二位,则全都是民间踊跃报名而来,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也有半专业的,有家庭妇女,有古怪老婆婆。这些人如果要跟建筑师相比,则只能说,这些厨子自豪地看这他们的成果之时,是在想着“我是一个还不错的手艺人嘛”,而不至于大喊“我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