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开
城门城门几丈高?
三十六丈高!
上的什么锁?
金刚大铁锁!
城门城门开不开?
——北岛《城门开》,摘自童谣
对于大名鼎鼎的北岛,我是陌生的。读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件多么奢侈的事,而脱离了80年代的环境再读朦胧诗,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人真的能够读懂。我知道他就在香港,就在中文大学,也知道他89年后长年在外漂泊,更知道他不久前还到科技大学去过,不过似乎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钱钟书所言,你何必非要看那下蛋的鸡呢。
我听说《城门开》应该不是最近的事。大概以前总觉得它与其他的散文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随手翻翻就放下,并没有想过要拿来读。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当初我是多愚蠢。”散文集“是不假,但这书中的各种滋味岂是这三个苍白无力的字所能概括的!任何想读此书以作消遣的人,你们还是不要去读吧。
北岛在序《我的北京》里的话,似乎有一点让我误入歧途。看到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的北京,他感到一种陌生感。”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于是他萌发了写这本书的冲动:“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这是我觉得这无非是一本并无新意的记忆碎片集子,慨叹人非物也非,怀念旧时的那些美好。
开头的几篇文字似乎也确实是这样的。”光与影“”味儿“”声音“”玩具与游戏"“家具”“养兔子”如此种种,颇有些鲁迅《朝花夕拾》的味道。那是一个北京孩子的童年,简单充实,充满了快乐和不快乐,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富足,还夹杂着最初的性的启蒙。我没有读过王朔的《动物凶猛》,但如果看过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你会发现和那些场景倒是有几分相像的。
这些文字读来很舒服,但却好像并没有什么惊喜,大概直到《三不老胡同1号》那篇之后,我才更清晰地读出些不一样的味道。北岛成长的年代,即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诡云谲的时间段。身处高墙大院与胡同市井之间,他所见所闻如果算不上血雨腥风,也是风云变幻、起伏跌宕。仅仅是三不老胡同1号大院的那些住户们,似乎足够帮我们重构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保姆钱阿姨所经历的种种心酸,又岂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所能比的。所有之前的故事一旦被他以寥寥数语加上了此人物后来的经历,就一下子显得悲凉了起来。北岛自己的叛逆性格,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为他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我得说,我读出点传记的味道。
虽然之前的故事无不贯穿着从反右到饥荒的回忆,这些故事中北岛关于上学的记忆算得上是最贴近历史的。尤其是在北京四中的那段经历,几乎和上学无关。四中作为文革漩涡的中心之一,其中的人自然而然地会被裹挟进去,以北岛的性格,他一定不会是例外。我们可以想到的关于文革的词汇都如约出现,以一种熟悉或者并不那么熟悉的方式。诸如“派系”、“斗争”、“出身论”、“批斗会”、“红卫兵”、“抄家”、“大串联”等等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遥远而生硬的字眼,变成了鲜活、热闹而残酷的第一人称的生活。这样直面历史的勇气,想必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我坚持认为毛时代的中国,与苏联的共产主义相比,更多了几分纳粹德国的色彩。那漩涡把人裹挟进去,而人又加速了漩涡的动能,在整个大厦也将要被裹挟进去的时候,领袖的担忧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满地碎片。名义上的“文革”寿终正寝,年轻的红卫兵和非红卫兵们都被作为知识青年要求“上山下乡”,知识分子也被下放到各地的干校去劳动。城市里恢复了平静,一种该死的平静。北岛一家也不能幸免。
最让人为之动容的还是最后那篇《父亲》。我不知道怎样描述这种感情,只能说叛逆终究不可能战胜爱。这不是常见的那种最初不理解而后慢慢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的那种俗套的故事。父子之间的爱有时候可以无形,但绝对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我相信在北岛成为一个游子之后,这种感情只会加深却不会有丝毫的减弱。
作为一个叛逆的诗人,因为些叛逆的主张,成为了游子,在外漂泊数十年,北岛在这本书里更像个普通人。他的故事并非独特,但又有其独特的感染力。我很庆幸北岛这样的文字可以在国内出版,为人所知,为人所爱。这是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但也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国家的故事。从读散文,到传记,到历史,我慢慢明白这厚重的城门如何一扇扇打开,带我们走进那些个春夏秋冬、日出日落。这个过程大概也是北岛写作此书的整个心路历程。正如北岛在序的第二页所写,“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扇门。”
2011年8月24日
三十六丈高!
上的什么锁?
金刚大铁锁!
城门城门开不开?
——北岛《城门开》,摘自童谣
对于大名鼎鼎的北岛,我是陌生的。读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是件多么奢侈的事,而脱离了80年代的环境再读朦胧诗,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人真的能够读懂。我知道他就在香港,就在中文大学,也知道他89年后长年在外漂泊,更知道他不久前还到科技大学去过,不过似乎也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钱钟书所言,你何必非要看那下蛋的鸡呢。
我听说《城门开》应该不是最近的事。大概以前总觉得它与其他的散文集子并没有什么不同,随手翻翻就放下,并没有想过要拿来读。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当初我是多愚蠢。”散文集“是不假,但这书中的各种滋味岂是这三个苍白无力的字所能概括的!任何想读此书以作消遣的人,你们还是不要去读吧。
北岛在序《我的北京》里的话,似乎有一点让我误入歧途。看到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的北京,他感到一种陌生感。”我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于是他萌发了写这本书的冲动:“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用我的北京否认如今的北京。“这是我觉得这无非是一本并无新意的记忆碎片集子,慨叹人非物也非,怀念旧时的那些美好。
开头的几篇文字似乎也确实是这样的。”光与影“”味儿“”声音“”玩具与游戏"“家具”“养兔子”如此种种,颇有些鲁迅《朝花夕拾》的味道。那是一个北京孩子的童年,简单充实,充满了快乐和不快乐,肉体的饥饿和精神的富足,还夹杂着最初的性的启蒙。我没有读过王朔的《动物凶猛》,但如果看过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你会发现和那些场景倒是有几分相像的。
这些文字读来很舒服,但却好像并没有什么惊喜,大概直到《三不老胡同1号》那篇之后,我才更清晰地读出些不一样的味道。北岛成长的年代,即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诡云谲的时间段。身处高墙大院与胡同市井之间,他所见所闻如果算不上血雨腥风,也是风云变幻、起伏跌宕。仅仅是三不老胡同1号大院的那些住户们,似乎足够帮我们重构20世纪的中国历史。而保姆钱阿姨所经历的种种心酸,又岂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所能比的。所有之前的故事一旦被他以寥寥数语加上了此人物后来的经历,就一下子显得悲凉了起来。北岛自己的叛逆性格,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为他后来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我得说,我读出点传记的味道。
虽然之前的故事无不贯穿着从反右到饥荒的回忆,这些故事中北岛关于上学的记忆算得上是最贴近历史的。尤其是在北京四中的那段经历,几乎和上学无关。四中作为文革漩涡的中心之一,其中的人自然而然地会被裹挟进去,以北岛的性格,他一定不会是例外。我们可以想到的关于文革的词汇都如约出现,以一种熟悉或者并不那么熟悉的方式。诸如“派系”、“斗争”、“出身论”、“批斗会”、“红卫兵”、“抄家”、“大串联”等等不再是历史教科书上遥远而生硬的字眼,变成了鲜活、热闹而残酷的第一人称的生活。这样直面历史的勇气,想必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我坚持认为毛时代的中国,与苏联的共产主义相比,更多了几分纳粹德国的色彩。那漩涡把人裹挟进去,而人又加速了漩涡的动能,在整个大厦也将要被裹挟进去的时候,领袖的担忧让这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满地碎片。名义上的“文革”寿终正寝,年轻的红卫兵和非红卫兵们都被作为知识青年要求“上山下乡”,知识分子也被下放到各地的干校去劳动。城市里恢复了平静,一种该死的平静。北岛一家也不能幸免。
最让人为之动容的还是最后那篇《父亲》。我不知道怎样描述这种感情,只能说叛逆终究不可能战胜爱。这不是常见的那种最初不理解而后慢慢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的那种俗套的故事。父子之间的爱有时候可以无形,但绝对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我相信在北岛成为一个游子之后,这种感情只会加深却不会有丝毫的减弱。
作为一个叛逆的诗人,因为些叛逆的主张,成为了游子,在外漂泊数十年,北岛在这本书里更像个普通人。他的故事并非独特,但又有其独特的感染力。我很庆幸北岛这样的文字可以在国内出版,为人所知,为人所爱。这是一个关于北京的故事,但也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国家的故事。从读散文,到传记,到历史,我慢慢明白这厚重的城门如何一扇扇打开,带我们走进那些个春夏秋冬、日出日落。这个过程大概也是北岛写作此书的整个心路历程。正如北岛在序的第二页所写,“写作正是唤醒记忆的过程——在记忆的迷宫,一条通道引导另一条通道,一扇门开向另一扇门。”
201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