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故事
![]() |
人满为患的中国馆 密密麻麻... |
2010年的夏天,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上海度过的。这一年上海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上海世界博览会。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Better City, Better Life,记忆中是炎热的天气、长长的队伍、风格各异的建筑、整打的世博园地图、热情的小白菜们、卖疯了的海宝……
记得还在念初中的时候,老师说你们要努力呀,大学考到北京去,因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毕业之后要到上海工作,因为2010年上海会举办世博会。那时候觉得这样的生活太遥远了,估计也只是电视上瞩目下而已。没想到8年后因着工作性质成为了这届世博会参与的的频繁客,甚至被记者们称作了世博达人,5月开幕的世博园在4月底第一批预展的时候就率先去做了小白鼠,之后无数次的入园,还在园内遇到了很多大学同学,想到自己在贵阳的酒店里给新来的导游写世博带团攻略的时候就觉得很神奇,世界上果然什么事都是有可能发生在你身边的。
由于金华离上海有很长的车程,带世博团每天凌晨就要起床,坐4-5个小时的汽车,在烈日下排队进园都显得很辛苦,但随着进园的次数逐渐增多后,世博团演变出了很多乐趣。说起来也有点遗憾,刚开始由于早上起得太早,人非常疲惫,没有去任何展览馆参观,就算看到一些大馆门口寥寥无几的人头也不愿去里面晃下,直接找个阴凉地儿就休息了,浪费了很多大好机会,导致世博会结束了浦西片区的展馆还有好多个没有参观到。后期的世博人满为患,但已经适应时差和车程,又买了世博护照,所以每次都精力旺盛兴致勃勃,去排队看馆盖纪念章,浦东的五大洲国家馆算是基本都消化掉了。印象深刻的就是日本馆和沙特馆,广播里动不动就报道排队时间需要8小时,希望游客们注意调节。老实说确实没什么特别好看的,但就是看到排队的人越多越想往里挤,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爱凑热闹的本性。
中国馆因着旅游团的特权,有机会排队进馆参观,喜欢里面那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和各个年代家庭环境的变迁史,很具有怀念意义的家居风格。去了几次后看到在馆外张望的散客们很是同情,由于中国馆每天限制人流量,他们既没参加旅游团又没拿到预约券,拿着百元大钞都没办法进馆,很是悲催,见一个导游就哀求一个,希望能偷偷捎上他们,这也是一大笑点呀。日本产业馆是印象非常好的一个展馆,不同于本馆,它里面展示的是日本一些细致的文化,来自日本的美好生活,我很喜欢这样的主题。展示的影片以及分场地产品的介绍浏览都让人感到微小的喜悦。色彩也很舒服,甚至最后的福袋里幸运的得到了世界上最高科技厕所的体验券。会自动感应翻开盖子的抽水马桶以及多样的功能还有苹果味的洗手泡沫都很让人激动和愉快。因此日本这个岛国在我的旅程列表中又加重了份量。还有同样喜欢的意大利馆,各式各样的意面排成了一面墙,超级拉风的红色法拉利、高级定制的时装、放大好多倍的Prada礼服等等,内容十分丰富。蒲公英造型的英国馆也很特别,瑞士馆的缆车、德国馆的动力球、比利时馆的巧克力、瑞典馆的滑梯、丹麦馆的自行车、日本馆的智能机器人、沙特馆全球最大的IMAX影院……不出家门环游世界,果然是可以做到的。想到那天在新西兰馆门口大家一起跳舞的场景有一点点感动。
当然也有郁闷的环节,在世博园的用餐是很大的一个麻烦。刚开始看到架着眼镜的肯德基爷爷非常亲切直接冲进店内,但是由于就餐的人很多,肯德基没有点餐的模式,都是搭配好统一价格的套餐,即使里面有你不喜欢的食物也毫无办法,这样快速解决的中餐吃到腻味,看到那穿着红衣服的爷爷就想吐。也不是没去尝试过其他小吃,可是中式餐点实在难吃到无法形容,一盘扬州炒饭不但长的莫名其妙,而且价格还不便宜,可见中式餐点做的有多失败。西餐更是没办法消费,价格贵的离谱,每天的补贴都不够解决一餐。经过多次的失败体验,终于在便利店看到了希望,在罗森买个饭团加一瓶冰果汁或是大包子加一瓶牛奶,中餐是总算是顺利解决。
世博会很自然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像常规世博旅游团都会搭上西塘、乌镇、周庄等古镇作为2-3日的游览,当然大多数的二日游还是会加上上海市区半天的自由活动作为主推线路。第二天的自由活动客人们都会去东方明珠城隍庙南京路之类的游客一番。自己则喜欢搭地铁去久光百货买喜欢的抹茶口味的小零食及各种可爱的糖和小饮料。总是看到一排一排的寿司眼馋,却迟迟没有下手。外滩到处是拍照的游客,每次对着黄浦江对岸那一幢幢摩天高楼,都很想做作地喊一声:你好上海。这样矫情的事情终归是没有做,实在是丢不起这个脸哈哈。世博一趟趟下来,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很深一步的了解,甚至对路况也掌握了不少,现在再把我一个人丢到上海去逛街,应该不会分不清东南西北了。
2010的夏天就这样结束了,特别的回忆留在了这一年的记忆轮廓中,当很多年后再去回想,这也会是一些非常愉悦的片段吧。
![]() |
![]() |
意面意面 |
![]() |
![]() |
![]() |
海宝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