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及其他
写这东西之前,我一直在苦思萨特这篇小说中“墙”到底在喻指什么。萨特写的小说都是很功利的。在《恶心》《一个厂主的早年生活》里面,他都是选取了一个心理活动十分丰富,而且很敏感的人作为主角,然后让其遭遇一系列刺激,然后借主角的口喊出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
《墙》更是如此,从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余安与汤姆是受制于世界的人,前者被世界的荒谬推向死亡,而他抵抗的方式却是去咬那个医生一口;后者被击败,他放弃了自由,被恐惧所玩弄,同时他还干预着主角,成为了他人地狱。主角最后皈依了存在主义,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抗争。同时,余安的死刑判决,在最后一夜却送来了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格里被抓,都是很荒谬的事情。在一个短篇里萨特特意挑了这样一个故事来写,确实是很有办法的一个人。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不够仔细,关于墙的文字我只找到一段,到那时我一定想往墙里钻,我会使尽全身的力气用背脊去钻那道墙,墙顶着我,我钻不进去,就像在噩梦中那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指枪毙前的恐惧感,墙顶着我,我钻不进去大概就是在指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则是萨特想重点强调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困境,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困境,当我们面临死亡,或者其他这个世界强加于我们的事物时,我们便会遭遇这样一堵墙,我们钻不进去,我们只能接受墙面前的现实,世界强加给我们的现实。有时候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是在一系列的巧合下,主角没有死,最后他不经意间出卖了自己的同伴,而这却恰恰是最后他不想做的,他选择不去做的。在世界的荒谬面前,他又一次来到了墙前,在自己无奈的背叛面前,他也只能笑的哭了出来。
好了,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再往后,将是其他。
A
帕斯卡曾经总结过人的本性,焦躁不安,反复无常,厌倦无聊。而所谓文学,大多都是围绕这几点展开。而其中,焦躁不安,更是脱离于人的存在,成为了社会的本质特点,所谓蠢动,所谓萌动,所谓公民意识,都来源于焦躁不安。也正是因为这些本性,作家们,他们产生了写作的想法,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诉诸笔端,赋予他们想赋予的意义。最后让世人有所体悟,最后的目的,便是让焦躁不安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共鸣。
我想,这应该是文学真正的使命。毕竟论表现力,文字跟小泽玛利亚比还是差了一些,普鲁斯特强调写作应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他同样预感到了在新的时代,在表现现实方面,文字会遇到强劲的对手:该如何描绘一幅照片?文字有重现的作用,但毕竟,重现不是文字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我想象,世界上第一个写下字的人,他当时会是如何的心情。在什么的驱使下他会去写字呢?饥饿吗,寒冷吗,恐惧吗,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问题是人们有时候不会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文字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其中之一是他会无条件地接纳所有人 。暂且回到墙,它是一个死刑犯最后一夜的所行所遇所感,然后就是这样的内容,它也可以进入文字,任何找不到归宿,畏惧前面的道路,彷徨于午夜的街口的灵魂都可以进入文字。于是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是卡夫卡,可能是佩索阿,在文字以外的世界,他们不想去探索,不想去追逐,他们进入了文字,而文字也许就是在几千年前以相同的方式诞生的。
所以,事情本来是这样,焦躁不安与他的伙伴们创造了文字。他们创造文字原本就不是为了记录现实的,在福克纳的《野棕榈》中,让主角为之着迷的“黄眼睛”,本就是色盲症造成的假象,然而对主角那就是现实,于是他的爱便真实地产生了,文字要传达的,只是情感,或者更简单的说,是情绪。
现代派小说,或者更笼统地讲,现代文学便是对文字表达情绪能力的进一步探索。意识流更直接地表现人的情感思想,在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作家用不再用现实来反映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有表现力的各色意象,在达达主义里,叙事的结构更是被直接摈弃,理性的结构被直接摈弃,作家用一个个独立的意象集中文字的力量,以求更有效的情绪传播。
萨特由此看来,算是复古了,至少人们在看他的故事时,还能够看懂,在看完后有时还能看出点反法西斯之类的较现实的主题。这是文字对文学的妥协,毕竟文字过于情绪化,而过于极端的事情往往是不好的,文学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就是不能太极端,太极端了就不能存在。
无论是那种意义上的存在。这是文字的墙,用时髦一点的解释可以这样说,力比多是要受意识的节制的,本我是要受超我的埋怨的。想发之于外的文字本身的情绪内核与文字形式与文学本质的限制如何找到最能让文字满意的平衡,是笔者的使命,也是文字的墙,受制于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天才的创造,毕竟痛苦是酝酿灵感的,毫无限制的倾泻到头来只能是无病的呻吟而已。
B
上面的那些玩意通通是谎言。
我们可以找到有力的文字,法律的背后是国家机器,誓言的背后是付出与给予,欠条的背后是种种赵钱孙李,异化的人不是人,文字亦如是。
那么什么是无力?当我写下这一个个字时,我也在一步步丧失着自己的权利。文字是民主自治的,我写下他们,他们便从此与我无关了,我可以解释,但也只是解释而已。他们有我不知道的含义,我无法掌控他们,文字狱由是而起,在论浊清的同时,我们也把自己交到了浊清的手上。在这方面,卡尔维诺是个聪明人。
这是个可怕的时代,文字是如此无力,以至于不能保护他的创造者分毫,而且在这之后,他们自己连带他们的创造者还要被各种XXOO,好吧,就算是一篇再好的论辩文,我可以一把撕掉,又如何?
柏拉图把任何艺术视为欺骗,在我这里是很有几分道理的。
能否请你来到窗边,让我窥见那如玉兰般闪烁的容颜,
蓝色的鸽子,灰色的小镇,匆匆如远方黑色的山。
当我焦急的伫立在这里,看扰扰之世打马而过时,你在哪里。
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爱与谎言,没有谎言,也就没有爱。
上面是我很久以前写下的呓文,里面全是谎言。
谎言往往是无力的,什么样的文字不是谎言呢,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不知道。都是对的。都不对。或许有些是对的。
我确定这句话和上一句话是对的。
而这样的话是是毫无意义的,文字需要谎言,文字需要传达,文字为了这个目的选择了欺骗,也从而使自己变得无力,仅仅是为了这个目的。
很多时候文字的确是悲壮的。我想到了武照那篇檄文,我想到了马寅初,还有很多很多人。
你需要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你写了一篇文,交上去,然后被一群人骂,那种无力感。
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个可怕的时代。前几天有人跟我说,海报的宣传力度会不会差了些。
这个世界一分不停地在渗透着,人们渴望爆炸的信息量,有时候我们扔下课本扑到网络上,仅仅是渴望更多的信息,因为有些东西,你并不一定就感兴趣,而你就是想看。这是一种依赖,或者说一种恐惧。在大家都拥有那么多信息时,这种恐惧逼迫我们去获取,正如周围一群人在high,我们去high的目的往往并不是想要是一样的道理。
于是我发现像海报这样多媒体的东西也要过时了,那么文字呢。
一个世纪前,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如我们永远不能逼生活富裕的人们去吃素一样,我们要给大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开始尝试,我记得达达主义的诗歌(洛尔迦):
维委身于你星光般的温暖 一只叫做绿的灯看见 小心地踏入一个狂热的季节
风已扫清河流的魔力 我在神经上扎满小孔 清澈结冰的湖边
马刀折断 围绕露台上圆桌的舞蹈 关闭了震惊中颤抖的大理石 重新清醒
这就是现代派的挣扎,他们堆积这些无力的词语力求获得一些改观,然而与大众审美的偏离最终迫使文字回到了原来的道路。
又回到最初的墙的问题。我们遗憾的发现,由于文字自身的不完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遭遇了墙。然而没有什么可以是完美的,我不知道文字是否会走向一个尽头,但是到目前为止拥有替代他能力的事物似乎还未出现,把文字代入主角的位置中,我们不能确定会发生什么。
当自我指涉发生的时候,事情就很难继续下去了。那么到此为止吧。关于墙,有人给他的含义是孤独与荒谬,我给他的含义是文字的困境,无论如何,这是我读到后想到的,萨特的本意,大概也不是让人们去钻研他的文字,从而做出什么审判一样的结论吧。
《墙》更是如此,从中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余安与汤姆是受制于世界的人,前者被世界的荒谬推向死亡,而他抵抗的方式却是去咬那个医生一口;后者被击败,他放弃了自由,被恐惧所玩弄,同时他还干预着主角,成为了他人地狱。主角最后皈依了存在主义,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抗争。同时,余安的死刑判决,在最后一夜却送来了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格里被抓,都是很荒谬的事情。在一个短篇里萨特特意挑了这样一个故事来写,确实是很有办法的一个人。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不够仔细,关于墙的文字我只找到一段,到那时我一定想往墙里钻,我会使尽全身的力气用背脊去钻那道墙,墙顶着我,我钻不进去,就像在噩梦中那样。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指枪毙前的恐惧感,墙顶着我,我钻不进去大概就是在指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则是萨特想重点强调的。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困境,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困境,当我们面临死亡,或者其他这个世界强加于我们的事物时,我们便会遭遇这样一堵墙,我们钻不进去,我们只能接受墙面前的现实,世界强加给我们的现实。有时候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是在一系列的巧合下,主角没有死,最后他不经意间出卖了自己的同伴,而这却恰恰是最后他不想做的,他选择不去做的。在世界的荒谬面前,他又一次来到了墙前,在自己无奈的背叛面前,他也只能笑的哭了出来。
好了,读后感就写到这里,再往后,将是其他。
A
帕斯卡曾经总结过人的本性,焦躁不安,反复无常,厌倦无聊。而所谓文学,大多都是围绕这几点展开。而其中,焦躁不安,更是脱离于人的存在,成为了社会的本质特点,所谓蠢动,所谓萌动,所谓公民意识,都来源于焦躁不安。也正是因为这些本性,作家们,他们产生了写作的想法,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诉诸笔端,赋予他们想赋予的意义。最后让世人有所体悟,最后的目的,便是让焦躁不安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共鸣。
我想,这应该是文学真正的使命。毕竟论表现力,文字跟小泽玛利亚比还是差了一些,普鲁斯特强调写作应该调动人的多种感觉,他同样预感到了在新的时代,在表现现实方面,文字会遇到强劲的对手:该如何描绘一幅照片?文字有重现的作用,但毕竟,重现不是文字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我想象,世界上第一个写下字的人,他当时会是如何的心情。在什么的驱使下他会去写字呢?饥饿吗,寒冷吗,恐惧吗,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问题是人们有时候不会用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文字具有一些奇特的性质,其中之一是他会无条件地接纳所有人 。暂且回到墙,它是一个死刑犯最后一夜的所行所遇所感,然后就是这样的内容,它也可以进入文字,任何找不到归宿,畏惧前面的道路,彷徨于午夜的街口的灵魂都可以进入文字。于是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是卡夫卡,可能是佩索阿,在文字以外的世界,他们不想去探索,不想去追逐,他们进入了文字,而文字也许就是在几千年前以相同的方式诞生的。
所以,事情本来是这样,焦躁不安与他的伙伴们创造了文字。他们创造文字原本就不是为了记录现实的,在福克纳的《野棕榈》中,让主角为之着迷的“黄眼睛”,本就是色盲症造成的假象,然而对主角那就是现实,于是他的爱便真实地产生了,文字要传达的,只是情感,或者更简单的说,是情绪。
现代派小说,或者更笼统地讲,现代文学便是对文字表达情绪能力的进一步探索。意识流更直接地表现人的情感思想,在未来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作家用不再用现实来反映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有表现力的各色意象,在达达主义里,叙事的结构更是被直接摈弃,理性的结构被直接摈弃,作家用一个个独立的意象集中文字的力量,以求更有效的情绪传播。
萨特由此看来,算是复古了,至少人们在看他的故事时,还能够看懂,在看完后有时还能看出点反法西斯之类的较现实的主题。这是文字对文学的妥协,毕竟文字过于情绪化,而过于极端的事情往往是不好的,文学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就是不能太极端,太极端了就不能存在。
无论是那种意义上的存在。这是文字的墙,用时髦一点的解释可以这样说,力比多是要受意识的节制的,本我是要受超我的埋怨的。想发之于外的文字本身的情绪内核与文字形式与文学本质的限制如何找到最能让文字满意的平衡,是笔者的使命,也是文字的墙,受制于此,我们才能够看到天才的创造,毕竟痛苦是酝酿灵感的,毫无限制的倾泻到头来只能是无病的呻吟而已。
B
上面的那些玩意通通是谎言。
我们可以找到有力的文字,法律的背后是国家机器,誓言的背后是付出与给予,欠条的背后是种种赵钱孙李,异化的人不是人,文字亦如是。
那么什么是无力?当我写下这一个个字时,我也在一步步丧失着自己的权利。文字是民主自治的,我写下他们,他们便从此与我无关了,我可以解释,但也只是解释而已。他们有我不知道的含义,我无法掌控他们,文字狱由是而起,在论浊清的同时,我们也把自己交到了浊清的手上。在这方面,卡尔维诺是个聪明人。
这是个可怕的时代,文字是如此无力,以至于不能保护他的创造者分毫,而且在这之后,他们自己连带他们的创造者还要被各种XXOO,好吧,就算是一篇再好的论辩文,我可以一把撕掉,又如何?
柏拉图把任何艺术视为欺骗,在我这里是很有几分道理的。
能否请你来到窗边,让我窥见那如玉兰般闪烁的容颜,
蓝色的鸽子,灰色的小镇,匆匆如远方黑色的山。
当我焦急的伫立在这里,看扰扰之世打马而过时,你在哪里。
这个世界本没有什么爱与谎言,没有谎言,也就没有爱。
上面是我很久以前写下的呓文,里面全是谎言。
谎言往往是无力的,什么样的文字不是谎言呢,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不知道。都是对的。都不对。或许有些是对的。
我确定这句话和上一句话是对的。
而这样的话是是毫无意义的,文字需要谎言,文字需要传达,文字为了这个目的选择了欺骗,也从而使自己变得无力,仅仅是为了这个目的。
很多时候文字的确是悲壮的。我想到了武照那篇檄文,我想到了马寅初,还有很多很多人。
你需要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你写了一篇文,交上去,然后被一群人骂,那种无力感。
然而这确确实实是个可怕的时代。前几天有人跟我说,海报的宣传力度会不会差了些。
这个世界一分不停地在渗透着,人们渴望爆炸的信息量,有时候我们扔下课本扑到网络上,仅仅是渴望更多的信息,因为有些东西,你并不一定就感兴趣,而你就是想看。这是一种依赖,或者说一种恐惧。在大家都拥有那么多信息时,这种恐惧逼迫我们去获取,正如周围一群人在high,我们去high的目的往往并不是想要是一样的道理。
于是我发现像海报这样多媒体的东西也要过时了,那么文字呢。
一个世纪前,人们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正如我们永远不能逼生活富裕的人们去吃素一样,我们要给大众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开始尝试,我记得达达主义的诗歌(洛尔迦):
维委身于你星光般的温暖 一只叫做绿的灯看见 小心地踏入一个狂热的季节
风已扫清河流的魔力 我在神经上扎满小孔 清澈结冰的湖边
马刀折断 围绕露台上圆桌的舞蹈 关闭了震惊中颤抖的大理石 重新清醒
这就是现代派的挣扎,他们堆积这些无力的词语力求获得一些改观,然而与大众审美的偏离最终迫使文字回到了原来的道路。
又回到最初的墙的问题。我们遗憾的发现,由于文字自身的不完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遭遇了墙。然而没有什么可以是完美的,我不知道文字是否会走向一个尽头,但是到目前为止拥有替代他能力的事物似乎还未出现,把文字代入主角的位置中,我们不能确定会发生什么。
当自我指涉发生的时候,事情就很难继续下去了。那么到此为止吧。关于墙,有人给他的含义是孤独与荒谬,我给他的含义是文字的困境,无论如何,这是我读到后想到的,萨特的本意,大概也不是让人们去钻研他的文字,从而做出什么审判一样的结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