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交流原动力的思考
SNS这个概念红火很久了,红火到现在的网游都在一窝蜂的社区化,手上的wp7也是以sns的深度整合作为重大卖点,豆瓣也一直在加强SNS的部分,可是SNS究竟是什么?
我觉得SNS的乐趣有两种,其一,关注你关注的人,知道他在做什么,知道他做的什么事情能让你有共同话题,有共同话题之后才能交流,交流是目的。
其二是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可以是音乐、小段子、电影等等,也就是“你之前不知道但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可这种东西的来源是什么?还是来自于你关注的人。
下面来试想一下极端情况,一种情况,一个人来到SNS网站,关注了很多人,但是这些人全都什么内容也不产生。另一种情况,一个人来到SNS网站,什么人也不关注。于是这两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什么也没有。于是,他关注了人没有,其实在这个实验中效果是一样的。
上面那个例子可能极端了点,但还是可以引出我的观点,即SNS的本质是UGC,而UGC的核心概念又在于这个C上,让用户成功地产出内容,然后再依赖于这些内容,让用户之间展开交互,应该是成功SNS的模型,也就是说,交互的产生,是需要内容作基础的。短期内,一个社区可能由于用户的打招呼性质帖子而有短期的繁荣,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让用户能够产出有质量的内容,则这个社区很难长久地保持人气。
个人觉得无论是早期的豆瓣广场和最近的阿尔法城,其实同样都是犯的这个错误,认为给用户安排一个“居所”,他就会自发地同周围的人产生交流。阿尔法城相对广场稍好的一点是,用户可以相对地细分,自发产生一些有意义的街道名,让用户有机会挑选和自己更近似的一群人作为邻居,但是除了这一点,阿尔法城的其余设计,在本质上和广场其实没有区别。
为什么只有这种居所的安排不够成功?现实中很多例子,比如新的邻居搬来之后,总是有机会融入这个社区的圈子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社区邻里交流,实际上源自人们在生活中必然的相互接触的机会,比如北京的胡同,或者上海的弄堂,人们每天过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自然地产生了熟识的概念,可能你不知道他叫什么,是做什么的,但是你也许有机会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他的房间里偶尔会听见什么风格的音乐,他做饭时会不会飘出姜蒜的辣味,这些都是很隐蔽但是很自然的相互了解,这些也可以理解为UGC之中的C,就像是各种SNS上的用户动态。
但是在阿尔法城和广场上都看不到这个部分,两个用户也许都住在时光坊,但除了这一点之外他们的生活在阿尔法城之中别无交集,就像是很多新建的小区里,连门对门的邻居都可能完全不认识。
我想,人们在互联网或者是其他什么媒体上所需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些内容,用户其实不关心这个C究竟是用户自己创建的还是有人帮助他们挑选的,只要一个地方有高质量的内容,人们就会聚集而来,所以我一直认为内容是SNS的基础,所有在一开始试图用SNS跳过高质量的UGC初创阶段的产品基本上都失败了,而有高质量的UGC初创阶段的网站,都混得不错,或者说前景不错,有可能向SNS进化,像是知乎、最早的豆瓣、译言等等。
最早豆瓣用动态取代评论放到首页的时候,我是反对者,因为对我来说评论相对于友邻的动态价值更高,也许是因为豆瓣的扩张,让豆瓣的用户群没法再保持所有的用户都能产出评论这种高质量的内容,但如果新用户因为产出内容的质量不高,造成无人关注而离开,显然是豆瓣不愿看到的,于是差不多是用强力的方式,将注意力的重心从几个明星用户身上强制剥离,从事后来看,这个去中心化的运营确实是成功的,用户动态的产出难度显然大大低于认真地写个评论,于是豆瓣的用户数量一路飙升,想了想,这是个降低门槛的举动。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这种降低门槛的方式是不是能够一直沿用下去?降低门槛必然带来的是无效信息的大量出现,因此需要精简,不知道豆瓣最近一直在做的精简和各类信息分散化是否是这个方向的努力。
还需要继续观察。
我觉得SNS的乐趣有两种,其一,关注你关注的人,知道他在做什么,知道他做的什么事情能让你有共同话题,有共同话题之后才能交流,交流是目的。
其二是得到有价值的东西,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有很多,可以是音乐、小段子、电影等等,也就是“你之前不知道但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可这种东西的来源是什么?还是来自于你关注的人。
下面来试想一下极端情况,一种情况,一个人来到SNS网站,关注了很多人,但是这些人全都什么内容也不产生。另一种情况,一个人来到SNS网站,什么人也不关注。于是这两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什么也没有。于是,他关注了人没有,其实在这个实验中效果是一样的。
上面那个例子可能极端了点,但还是可以引出我的观点,即SNS的本质是UGC,而UGC的核心概念又在于这个C上,让用户成功地产出内容,然后再依赖于这些内容,让用户之间展开交互,应该是成功SNS的模型,也就是说,交互的产生,是需要内容作基础的。短期内,一个社区可能由于用户的打招呼性质帖子而有短期的繁荣,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让用户能够产出有质量的内容,则这个社区很难长久地保持人气。
个人觉得无论是早期的豆瓣广场和最近的阿尔法城,其实同样都是犯的这个错误,认为给用户安排一个“居所”,他就会自发地同周围的人产生交流。阿尔法城相对广场稍好的一点是,用户可以相对地细分,自发产生一些有意义的街道名,让用户有机会挑选和自己更近似的一群人作为邻居,但是除了这一点,阿尔法城的其余设计,在本质上和广场其实没有区别。
为什么只有这种居所的安排不够成功?现实中很多例子,比如新的邻居搬来之后,总是有机会融入这个社区的圈子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社区邻里交流,实际上源自人们在生活中必然的相互接触的机会,比如北京的胡同,或者上海的弄堂,人们每天过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日子,自然地产生了熟识的概念,可能你不知道他叫什么,是做什么的,但是你也许有机会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他的房间里偶尔会听见什么风格的音乐,他做饭时会不会飘出姜蒜的辣味,这些都是很隐蔽但是很自然的相互了解,这些也可以理解为UGC之中的C,就像是各种SNS上的用户动态。
但是在阿尔法城和广场上都看不到这个部分,两个用户也许都住在时光坊,但除了这一点之外他们的生活在阿尔法城之中别无交集,就像是很多新建的小区里,连门对门的邻居都可能完全不认识。
我想,人们在互联网或者是其他什么媒体上所需的东西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这些内容,用户其实不关心这个C究竟是用户自己创建的还是有人帮助他们挑选的,只要一个地方有高质量的内容,人们就会聚集而来,所以我一直认为内容是SNS的基础,所有在一开始试图用SNS跳过高质量的UGC初创阶段的产品基本上都失败了,而有高质量的UGC初创阶段的网站,都混得不错,或者说前景不错,有可能向SNS进化,像是知乎、最早的豆瓣、译言等等。
最早豆瓣用动态取代评论放到首页的时候,我是反对者,因为对我来说评论相对于友邻的动态价值更高,也许是因为豆瓣的扩张,让豆瓣的用户群没法再保持所有的用户都能产出评论这种高质量的内容,但如果新用户因为产出内容的质量不高,造成无人关注而离开,显然是豆瓣不愿看到的,于是差不多是用强力的方式,将注意力的重心从几个明星用户身上强制剥离,从事后来看,这个去中心化的运营确实是成功的,用户动态的产出难度显然大大低于认真地写个评论,于是豆瓣的用户数量一路飙升,想了想,这是个降低门槛的举动。
但是,我一直有个疑问,这种降低门槛的方式是不是能够一直沿用下去?降低门槛必然带来的是无效信息的大量出现,因此需要精简,不知道豆瓣最近一直在做的精简和各类信息分散化是否是这个方向的努力。
还需要继续观察。
Orpheu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50327:关于李翊云 (8人喜欢)
- 250317 (10人喜欢)
- 250106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