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泰的文字 抄录
按:昨日大雨,去一家广告公司面试,他说:我们的文案策划是需要三年的广告公司经验的。我心里想冲他一句:既然你们要三年的广告公司经验为什么叫我来面试?但还是憋着没说。临走前,他客套的说:你亲自跑过来也很感谢你的诚意,我就不送了。我说:不必。
出门,依然大雨,坐上公车,不知去何处。手机上网,查到正好上海书展,只听说香港书展,没想到上海也有书展,遂决定去看个究竟。没买门票,混入场。满目望去,全是莘莘学子,人群聚集处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签名售书,莘莘学子人手一本,排队等候,手上握的如同《圣经》,还有上海电视台的采访。我还看到下午有专场演讲,没有兴趣,遂离去。
除却工作人员,居然看不到一个与我同龄的。拐角处,有卖“e人e本”电子书的促销小姑娘,给我宣传页,说“e人e本”,我说我已经有“一本”,她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我也懒得去理。在《文史参考》杂志处,看到寥寥几位老者,如同发现新大陆,正在翻阅,我仔细看了下出版社,《人民日报》编辑部,心中疑虑。老者中有人掏腰包欲购买之,因为价格实惠。
吃完日本超市全家的快餐,遂决定回去,在外面行走,鞋已湿透。心情又抑郁,不是因为下雨,不是因为面试。而是这一段时间很少与人交往,有些自闭,再加上找工作的事始终不顺。给好友发去短信,约短叙,未有回复。回家做饭,饭罢。听《教父》原声音乐,心情渐渐舒展。
晚间,接到母亲电话,问我工作情况,我如实汇报。母亲问我最近是否回去,我答说等找好工作后回去。母亲又提到姑奶(母亲的姑妈)病倒,肺癌,晚期,躺在床上已数月。我责怪她为何到今天才告诉我。姑奶信基督,因为我近几年的不顺,姑奶也劝我信基督,说信了之后运会转。我没有说话。我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顺。我想回去看她。但又怕见了面她反而担心我的工作,婚姻,给她徒增烦恼。母亲还提到最近家乡邻里有几人相继得了癌症,又说,人真的没有意思。我没有说话,想到家乡的化工厂。
挂了电话,读高尔泰文字。说我们这群人是烟雾深处人精堆里的理想主义傻子,感慨良多。遂第二天抄录一小部分如下。
2011年8月18日
高尔泰《没有地址的信》 抄录
一九八五年夏天,一个闷热的黄昏,果果来帮我们修理电炉。你一直在旁边看,同他又说又笑。他走后,你叫我到三楼窗口,指着他肩膀宽阔的高高背影,说你看他,好英俊哦。我吃了一惊,好像是突然地发现,你长大了。
那年你十八岁,在川师附中上高二。
果果的父亲苏恒教授是我的朋友。我知道,他们全家都喜欢你。就问你是不是喜欢他,要不要我替你通个气?你说别别别,我不爱他。我要是爱他,我自己会说。我说我也觉得他很英俊,你说男人的价值不在英俊,而在头脑。我又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你会说出男人的价值之类的话。
高尔泰《杏花春雨江南》 抄录
分别后我们一直通信。她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天赋和气质都极好,表达能力很强,信写得特有深度。我至今确信,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或研究机构,她一定会成为杰出人才。流离中我曾看到,许多天才没没无闻甚至死于非命,许多低能的小人却享有显赫的声名,对此已不再那么扼腕掀心。我想,对于在历史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渺小个人来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胜似寻求公平。
…… ……
我用两个纸箱子,把所有我珍爱的书全部装起来寄给了她。其中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也有老子、庄子和李、杜、苏、辛的集子,甚至还有一本尼采的《查拉斯图如是说》,和一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颠沛流离几十年,我别无长物,它们是我唯一的财富。我相信她一定会理解它们对于我的价值,一定会感动和高兴。我相信以她的聪明,读这些书也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以后在一起还可以讨论讨论。寄这些书邮费二十多元,是我半个月的工资,但我花得高兴。
收到书,她给我回了个信,告诉我没时间看,以后别寄了。第二年回去探亲,发现那些书塞在床下,日久生霉,有些粘连了,有些借给别人,没要回来,丢了。
她不是存心的,只是忽略了,正如许多她所珍视的东西,我也忽略了。
翻检那些书,里面有两本《美学问题讨论集》。其中我有的《论美》和《论美感的绝对性》两文。我找了出来,请她看看。
她说,算了,我没心情看。
我没说话。她又说,我不用看就知道,那些文章不怎么样。文章是人写的,我只要看看你这个人就知道了。身边小事你都弄不清楚,怎么反而到有本事说出个大道理来?我就不信。
我没说话,望着她的脸,突然感到它陌生而又遥远。
我知道,她不是存心要侮辱我。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是一种天籁。我在想,人,有可能同一个瞧不起自己的人共同生活吗?人,有可能爱上一个自己瞧不起的人吗?
我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回答说,不,可,能!
…… ……
女儿高筠的降生,给我们带来了和解与幸福的希望。那年我回到淳溪镇,看到孩子是那么可爱那么文静,相信她必然会成为爸爸和妈妈之间心灵交通的桥梁。
继卿带这孩子,也真是不容易。外婆眼睛看不见,放在家里不放心,她到厂里上班,都要抱着孩子去。每天步行来回十几里路,风雨寒暑,从不稍懈。孩子也乖,母亲做工时,她在旁边不吵不闹,躺在襁褓里吮手指,自得其乐。
我有在干校带高林的经验,知道其中的甘苦。很感动,也很感激。我探亲假期,她照常上班,清早就抱着孩子走了。工人请假要扣工资,也难怪。但我还是不高兴。第二天早上我问她,抱着孩子送你一程可以吗?她说不,路上都是厂里的人,别让人看笑话。知道她说一不二,我也不坚持,每天她走后,就到我母亲那边过一整天。晚上她下班了,我再回去。
她知道我对她的不请假很恼火,但不在乎。我知道她对我的成天往“那边”跑很恼火,也不在乎。晚上见了,都不快乐。
那天我回来晚了,她们在等我吃饭,饭菜摆在桌上,都凉了。她郁积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进门她就问我,还把这个家当个家不?究竟家在那边还是这边?
我不知该说什么,没开口。厚着脸皮过去,坐到饭桌边。
她母亲在摇摇篮,她在封煤炉,没有人坐到饭桌上来,我一个人坐着,又不能独吃,很尴尬,百静中只听到灯火的阴影里,摇篮在咯隆咚咯隆咚地闷响。
越坐越难受,我说,结婚几年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过自己是个有家的人。
她说我知道你,你就是不把人当人。
我说家里没人,当什么人?晚上有人了,我就来了。
她说不要脸不要脸,越说越不要脸了。人家玩女人给钱,你呢,结婚的时候一点点东西都不置,结婚以后白吃人家的白喝人家的,还要把人家不当人。说你有一点点良心么。
我给她的钱,的确太少了。降三级后我每月的工资是52元,给母亲,高林,高筠各寄十元,剩余的刚够吃饭。我心算了一下,小孩子一个月十块钱不够用,探亲假回来一个月,在她家吃饭的钱也全是她开销,她骂得有理。理穷辞拙,加上惭愧,我就缄默。
孩子在摇篮里哭。她抱起孩子,一面拍,一面说,我不是嫌你没钱,嫌你没钱不会嫁给你。但你把家不当个家,还要自己的孩子不抚养,反而去抚养别人家的孩子,那就太怪了。以前你一个人,爱怎么怪你怪去,那是你的事。现在拖家带口的,就是害人了。我不能由着你们这么害下去,我得想想办法。
她母亲催我们吃饭,我哪里还吃得下?孩子在她怀里又睡着了,背向我,小小的,粉红色的脚掌微微地一动一动。我心里直犯愁,不禁要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保证下一代将来的幸福,他有权利生孩子吗?
把孩子放回摇篮,她似乎平静些了。好像是回答我心里的问题似的,她说,一个人家没有个男孩子不行,我们还得再生一个。
我一怔,还没来得及回答,她又说,现在家里人多了,再生一个就更多了。这边住不下,我们得回家去住。
我很惊讶,说,这不是家吗?她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我妈的房子,我们的家不在桥头那边吗?
我真的不知道,根本没朝那方面想过。我说那边两间房,住着五个人,我们去怎么挤得下?
她说你姐一家在这里没户口,他们的户口在秦溪,秦溪大队给了他们房子,他们不是没处去,他们可以到那边去。
我说那不是农村里了吗?她说农村里怎么啦?农民都别活啦?
我说二姐被下放农村,是受的政治迫害,能顶住就该顶住。不然,孩子们去了上不到学,将来都没前途。她说不,那是陶家的困难,应该由姓陶的去解决,不应当转嫁给高家。
我说现在是解决不了,她是我姐姐,哪能不管。
她说你管了你姐姐,管我了吗?!
我一下噎住了,答不上来。她没再说话,又听到摇篮的有节奏的闷响。
我告诉她交通局说那房子妨碍交通,早就在逼着拆迁了。她说她知道,那时候再说那时候的话。我这才明白,她要的不是房子,她要的是“家”。
我劝她和她母亲一起,跟我到西北去。我说我在那里,熟人多些,你有这样的技术,去了找个好些的工作也不难。我说阶级成分不好的人,在家乡最受欺侮,在外面五湖四海,回旋的余地要大的多,起码比在家乡要好混得多。
她说不,太远了。
我说你们在这里,又靠近些什么呀?
她也一下子噎住了,答不上来。
…… ……
她们也会使我惊讶。高山问我,晚上睡一觉,今天就没了,哪里去了?我说变成昨天了。她没明白,思索的样子。又问,又有个今天哪里来的?我说明天变来的。她又问明天哪里来的?我无法回答。一个四岁的孩子,提出如此抽象的问题,我只有惊讶。惊讶之余,又深深忧虑,因为这种天赋潜能,如果得不到培养,很容易消失。
…………
从一九七二年四月到一九八七年五月,我和樊继卿的婚姻长达十五年。塞北江南,相隔万里。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按每年见一次面,每次一个月算,加起来应该是十五个月。除去打离婚官司前后的分居,实际上是七个月。七个月中她几乎每天上班,下班才见面。见面后争吵不息,欢乐的时刻是很少的。
为了在黑暗年代里那些星星点点的欢乐时光,我仍然对她心存感激。她聪明能干,勤劳本分,虽贫贱而自尊自爱,不趋炎附势也不随波逐流,很可敬。但是她不理解我,我也无法理解她,事事反着干,互相成为地狱,十五年像一场可怕的噩梦。
我比她要幸运得多。置身在激流漩涡之中,惊弦雁避,骇浪船还,事事都可以分心。用我的笔,与暴政斗争,纵然艰难险阻,纵然被群犬追逐,也时时能体验到,或一种生之美丽。而她,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单位,重复着同一种机械的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了无生意,婚姻和家庭成了唯一的寄托,对那种连我都难以忍受的局面,自然会倍觉苦痛。离婚,更是重大的不幸。
我曾自问,对于她的不幸,我有多少责任?这个问题常常变为:假如我牺牲自己,不离婚,她会幸福吗?这个问题又变为:离婚前她幸福吗?想着想着,当时那种面对铜墙铁壁的无力感、孤独感、失落感和噩梦一般的荒诞感就都会重新来到心头。
出门,依然大雨,坐上公车,不知去何处。手机上网,查到正好上海书展,只听说香港书展,没想到上海也有书展,遂决定去看个究竟。没买门票,混入场。满目望去,全是莘莘学子,人群聚集处是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签名售书,莘莘学子人手一本,排队等候,手上握的如同《圣经》,还有上海电视台的采访。我还看到下午有专场演讲,没有兴趣,遂离去。
除却工作人员,居然看不到一个与我同龄的。拐角处,有卖“e人e本”电子书的促销小姑娘,给我宣传页,说“e人e本”,我说我已经有“一本”,她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我也懒得去理。在《文史参考》杂志处,看到寥寥几位老者,如同发现新大陆,正在翻阅,我仔细看了下出版社,《人民日报》编辑部,心中疑虑。老者中有人掏腰包欲购买之,因为价格实惠。
吃完日本超市全家的快餐,遂决定回去,在外面行走,鞋已湿透。心情又抑郁,不是因为下雨,不是因为面试。而是这一段时间很少与人交往,有些自闭,再加上找工作的事始终不顺。给好友发去短信,约短叙,未有回复。回家做饭,饭罢。听《教父》原声音乐,心情渐渐舒展。
晚间,接到母亲电话,问我工作情况,我如实汇报。母亲问我最近是否回去,我答说等找好工作后回去。母亲又提到姑奶(母亲的姑妈)病倒,肺癌,晚期,躺在床上已数月。我责怪她为何到今天才告诉我。姑奶信基督,因为我近几年的不顺,姑奶也劝我信基督,说信了之后运会转。我没有说话。我当然知道自己为什么不顺。我想回去看她。但又怕见了面她反而担心我的工作,婚姻,给她徒增烦恼。母亲还提到最近家乡邻里有几人相继得了癌症,又说,人真的没有意思。我没有说话,想到家乡的化工厂。
挂了电话,读高尔泰文字。说我们这群人是烟雾深处人精堆里的理想主义傻子,感慨良多。遂第二天抄录一小部分如下。
2011年8月18日
高尔泰《没有地址的信》 抄录
一九八五年夏天,一个闷热的黄昏,果果来帮我们修理电炉。你一直在旁边看,同他又说又笑。他走后,你叫我到三楼窗口,指着他肩膀宽阔的高高背影,说你看他,好英俊哦。我吃了一惊,好像是突然地发现,你长大了。
那年你十八岁,在川师附中上高二。
果果的父亲苏恒教授是我的朋友。我知道,他们全家都喜欢你。就问你是不是喜欢他,要不要我替你通个气?你说别别别,我不爱他。我要是爱他,我自己会说。我说我也觉得他很英俊,你说男人的价值不在英俊,而在头脑。我又吃了一惊:完全没想到你会说出男人的价值之类的话。
高尔泰《杏花春雨江南》 抄录
分别后我们一直通信。她没受过多少教育,但是天赋和气质都极好,表达能力很强,信写得特有深度。我至今确信,如果有机会进入大学校园或研究机构,她一定会成为杰出人才。流离中我曾看到,许多天才没没无闻甚至死于非命,许多低能的小人却享有显赫的声名,对此已不再那么扼腕掀心。我想,对于在历史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渺小个人来说,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胜似寻求公平。
…… ……
我用两个纸箱子,把所有我珍爱的书全部装起来寄给了她。其中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也有老子、庄子和李、杜、苏、辛的集子,甚至还有一本尼采的《查拉斯图如是说》,和一套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颠沛流离几十年,我别无长物,它们是我唯一的财富。我相信她一定会理解它们对于我的价值,一定会感动和高兴。我相信以她的聪明,读这些书也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快乐,以后在一起还可以讨论讨论。寄这些书邮费二十多元,是我半个月的工资,但我花得高兴。
收到书,她给我回了个信,告诉我没时间看,以后别寄了。第二年回去探亲,发现那些书塞在床下,日久生霉,有些粘连了,有些借给别人,没要回来,丢了。
她不是存心的,只是忽略了,正如许多她所珍视的东西,我也忽略了。
翻检那些书,里面有两本《美学问题讨论集》。其中我有的《论美》和《论美感的绝对性》两文。我找了出来,请她看看。
她说,算了,我没心情看。
我没说话。她又说,我不用看就知道,那些文章不怎么样。文章是人写的,我只要看看你这个人就知道了。身边小事你都弄不清楚,怎么反而到有本事说出个大道理来?我就不信。
我没说话,望着她的脸,突然感到它陌生而又遥远。
我知道,她不是存心要侮辱我。话从她嘴里说出来,是一种天籁。我在想,人,有可能同一个瞧不起自己的人共同生活吗?人,有可能爱上一个自己瞧不起的人吗?
我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回答说,不,可,能!
…… ……
女儿高筠的降生,给我们带来了和解与幸福的希望。那年我回到淳溪镇,看到孩子是那么可爱那么文静,相信她必然会成为爸爸和妈妈之间心灵交通的桥梁。
继卿带这孩子,也真是不容易。外婆眼睛看不见,放在家里不放心,她到厂里上班,都要抱着孩子去。每天步行来回十几里路,风雨寒暑,从不稍懈。孩子也乖,母亲做工时,她在旁边不吵不闹,躺在襁褓里吮手指,自得其乐。
我有在干校带高林的经验,知道其中的甘苦。很感动,也很感激。我探亲假期,她照常上班,清早就抱着孩子走了。工人请假要扣工资,也难怪。但我还是不高兴。第二天早上我问她,抱着孩子送你一程可以吗?她说不,路上都是厂里的人,别让人看笑话。知道她说一不二,我也不坚持,每天她走后,就到我母亲那边过一整天。晚上她下班了,我再回去。
她知道我对她的不请假很恼火,但不在乎。我知道她对我的成天往“那边”跑很恼火,也不在乎。晚上见了,都不快乐。
那天我回来晚了,她们在等我吃饭,饭菜摆在桌上,都凉了。她郁积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进门她就问我,还把这个家当个家不?究竟家在那边还是这边?
我不知该说什么,没开口。厚着脸皮过去,坐到饭桌边。
她母亲在摇摇篮,她在封煤炉,没有人坐到饭桌上来,我一个人坐着,又不能独吃,很尴尬,百静中只听到灯火的阴影里,摇篮在咯隆咚咯隆咚地闷响。
越坐越难受,我说,结婚几年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过自己是个有家的人。
她说我知道你,你就是不把人当人。
我说家里没人,当什么人?晚上有人了,我就来了。
她说不要脸不要脸,越说越不要脸了。人家玩女人给钱,你呢,结婚的时候一点点东西都不置,结婚以后白吃人家的白喝人家的,还要把人家不当人。说你有一点点良心么。
我给她的钱,的确太少了。降三级后我每月的工资是52元,给母亲,高林,高筠各寄十元,剩余的刚够吃饭。我心算了一下,小孩子一个月十块钱不够用,探亲假回来一个月,在她家吃饭的钱也全是她开销,她骂得有理。理穷辞拙,加上惭愧,我就缄默。
孩子在摇篮里哭。她抱起孩子,一面拍,一面说,我不是嫌你没钱,嫌你没钱不会嫁给你。但你把家不当个家,还要自己的孩子不抚养,反而去抚养别人家的孩子,那就太怪了。以前你一个人,爱怎么怪你怪去,那是你的事。现在拖家带口的,就是害人了。我不能由着你们这么害下去,我得想想办法。
她母亲催我们吃饭,我哪里还吃得下?孩子在她怀里又睡着了,背向我,小小的,粉红色的脚掌微微地一动一动。我心里直犯愁,不禁要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保证下一代将来的幸福,他有权利生孩子吗?
把孩子放回摇篮,她似乎平静些了。好像是回答我心里的问题似的,她说,一个人家没有个男孩子不行,我们还得再生一个。
我一怔,还没来得及回答,她又说,现在家里人多了,再生一个就更多了。这边住不下,我们得回家去住。
我很惊讶,说,这不是家吗?她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是我妈的房子,我们的家不在桥头那边吗?
我真的不知道,根本没朝那方面想过。我说那边两间房,住着五个人,我们去怎么挤得下?
她说你姐一家在这里没户口,他们的户口在秦溪,秦溪大队给了他们房子,他们不是没处去,他们可以到那边去。
我说那不是农村里了吗?她说农村里怎么啦?农民都别活啦?
我说二姐被下放农村,是受的政治迫害,能顶住就该顶住。不然,孩子们去了上不到学,将来都没前途。她说不,那是陶家的困难,应该由姓陶的去解决,不应当转嫁给高家。
我说现在是解决不了,她是我姐姐,哪能不管。
她说你管了你姐姐,管我了吗?!
我一下噎住了,答不上来。她没再说话,又听到摇篮的有节奏的闷响。
我告诉她交通局说那房子妨碍交通,早就在逼着拆迁了。她说她知道,那时候再说那时候的话。我这才明白,她要的不是房子,她要的是“家”。
我劝她和她母亲一起,跟我到西北去。我说我在那里,熟人多些,你有这样的技术,去了找个好些的工作也不难。我说阶级成分不好的人,在家乡最受欺侮,在外面五湖四海,回旋的余地要大的多,起码比在家乡要好混得多。
她说不,太远了。
我说你们在这里,又靠近些什么呀?
她也一下子噎住了,答不上来。
…… ……
她们也会使我惊讶。高山问我,晚上睡一觉,今天就没了,哪里去了?我说变成昨天了。她没明白,思索的样子。又问,又有个今天哪里来的?我说明天变来的。她又问明天哪里来的?我无法回答。一个四岁的孩子,提出如此抽象的问题,我只有惊讶。惊讶之余,又深深忧虑,因为这种天赋潜能,如果得不到培养,很容易消失。
…………
从一九七二年四月到一九八七年五月,我和樊继卿的婚姻长达十五年。塞北江南,相隔万里。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按每年见一次面,每次一个月算,加起来应该是十五个月。除去打离婚官司前后的分居,实际上是七个月。七个月中她几乎每天上班,下班才见面。见面后争吵不息,欢乐的时刻是很少的。
为了在黑暗年代里那些星星点点的欢乐时光,我仍然对她心存感激。她聪明能干,勤劳本分,虽贫贱而自尊自爱,不趋炎附势也不随波逐流,很可敬。但是她不理解我,我也无法理解她,事事反着干,互相成为地狱,十五年像一场可怕的噩梦。
我比她要幸运得多。置身在激流漩涡之中,惊弦雁避,骇浪船还,事事都可以分心。用我的笔,与暴政斗争,纵然艰难险阻,纵然被群犬追逐,也时时能体验到,或一种生之美丽。而她,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单位,重复着同一种机械的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了无生意,婚姻和家庭成了唯一的寄托,对那种连我都难以忍受的局面,自然会倍觉苦痛。离婚,更是重大的不幸。
我曾自问,对于她的不幸,我有多少责任?这个问题常常变为:假如我牺牲自己,不离婚,她会幸福吗?这个问题又变为:离婚前她幸福吗?想着想着,当时那种面对铜墙铁壁的无力感、孤独感、失落感和噩梦一般的荒诞感就都会重新来到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