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軒劇社2011年度話劇《欽差大臣》將於9月底上演
華軒劇社2011年度話劇《欽差大臣》將於9月底上演
——三天四場的精彩,悉尼本地唯一的華人話劇團體
華軒劇社在慶祝了自己的八歲生日後,正式宣布了今年的年度大戲《欽差大臣》。《欽差大臣》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果戈理的的代表劇作。華軒劇社將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故事的發生時間與地點更改到了近代中國,一個有著清末民初背景的偏遠小鎮—鵝城。在這裏官員們在其位不謀其政,仗勢橫行魚肉百姓;他們表面謙恭友愛,私底下卻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為了一己之私肆意妄為,百姓們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故事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那麼這種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在這孤島般的鵝城也許真的就如這些官員們所想可以‘世世代代無窮盡也’,而他們也可以安心的坐守著這個封閉的“小朝廷”翹著二郎腿,發著昧心財。然而,‘欽差大臣’的到來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徹底的攪渾了這本來就不清澈的一潭死水……
劇本由駐團導演王惠莉老師親自操刀改寫,保留了原劇的大膽諷刺和各類角色的反差對比,同時添加了許多傳統的中國元素,力求貼近我們本身的文化背景,可謂量身定做。
果戈理曾經這樣說過,他把當時在俄羅斯看到一切醜惡現象,一切需要人們主持正義的場合所發生的非正義的行為都匯集起來,然後給予淋漓盡致的嘲笑。兩百年後的今天,華軒劇社的演員們穿上戲裝,化身為劇中的角色,為我們生動的演繹每一個活生生的,醜惡的,貪婪的,虛偽的靈魂。我們可以盡情挖掘那些與我們生活中某些人物能夠真實對應的鏡像,然後發出來自心底最深處的譏諷與嘲笑。
華軒今年的大戲《欽差大臣》將於201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湯漫劇場隆重上演,與往年的三日四場相同,華軒劇社將全力為本地華人獻上一場豐富的藝術大餐,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推廣話劇藝術繼續他們的使命。
更多演出信息請登錄華軒劇社官方網站www.cathayplayhouse.org了解查詢。
關於華軒
華軒劇社成立於二零零三年,是在Australia Fair Trading註冊的非盈利性話劇社團,每年參與演出和製作宣傳的人數多達百人,是目前悉尼地區運營最大的話劇團體。劇社旨在推廣話劇藝術,傳播中國文化,成立八年來上演了多部話劇,在華人社區及澳洲本地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華軒劇社始終堅持著守護並傳承話劇藝術的使命,為廣大的藝術追求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現自我、肯定自我的機會和舞臺。通過戲劇讓更多人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通過表演讓廣大觀眾及愛好者增強對戲劇文化的認識與瞭解。
華軒多年來發掘和培養了許多悉尼本地的藝術愛好者,所有演員都通過了嚴格的基本表演訓練,在駐團導演王惠莉老師的精心培養下,華軒年度大戲的演出水平在細節上都做到極致;幕後團隊的支持,也在極大程度上把藝術的氣息擴放到最大;從道具服裝到燈光音效,都不放過任何細節的鋪陳;管理團隊的操控,更是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劇社內部每年的正常運轉,讓臺前幕後擁有充裕的時間釋放藝術的炫麗。
歷年華軒
華軒在成長的歷年中,不斷磨礪自己對藝術品質的追求,從選拔演員要求的不斷提高,到對劇本嚴苛選擇的反覆斟酌,華軒劇社已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獨特的藝術導向;在創新中求改變,在突破中求新意。劇社每年都會規劃很多固定的社團活動和製作, 包括年度大戲,週年慶,表演課,演員選角,影視研討等 。劇社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廣泛的豐富更多人對藝術的享受和追求 , 讓社員和觀眾在不同類型的藝術表現方式中,有更加密切的互動和聯繫。
年度大戲是劇社每年活動的重頭戲,歷年來演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劇作,從人文戲劇出發不斷發掘人物個性,《讓我再愛一次》(2003),《我和春天有個約會》(2004),《暗戀桃花源》(2005),在小人物中做文章,把舞臺表演放大作為原動力,體會人生各自百態;經典劇目《日出》(2006)的演出是華軒發展期的轉折點,在胡玲蓀,王惠莉老師的指導下,劇社在藝術層次上有了明顯的提升,經過《開市大吉》(2007)和 《家》(2008)兩年的鞏固,華軒劇社逐步行成了自己穩定的藝術模式和管理團隊; 《威尼斯商人》(2009)的大膽嘗試,在給觀眾全新感覺的同時,也表達出東西文化碰撞中的不同聲音。
《德齡與慈禧》(2010)回歸傳統文化,演繹了經典歷史中一齣齣匪夷所思的片斷;在演員挑選,服裝設計,燈光音效,團隊管理上,劇社又一次全面上了新的臺階。
華軒劇社一直有效地致力於促進中澳文化藝術交流和澳洲多元文化推廣,在沈澱已有的傳統文化同時,也不斷大膽嘗試外來文化帶來的新奇與沖擊,於藝術中成長,於交流中蛻變。
——三天四場的精彩,悉尼本地唯一的華人話劇團體
![]() |
華軒劇社在慶祝了自己的八歲生日後,正式宣布了今年的年度大戲《欽差大臣》。《欽差大臣》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果戈理的的代表劇作。華軒劇社將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演繹經典;故事的發生時間與地點更改到了近代中國,一個有著清末民初背景的偏遠小鎮—鵝城。在這裏官員們在其位不謀其政,仗勢橫行魚肉百姓;他們表面謙恭友愛,私底下卻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為了一己之私肆意妄為,百姓們敢怒而不敢言。如果故事一直這樣發展下去,那麼這種表面上的“一團和氣”在這孤島般的鵝城也許真的就如這些官員們所想可以‘世世代代無窮盡也’,而他們也可以安心的坐守著這個封閉的“小朝廷”翹著二郎腿,發著昧心財。然而,‘欽差大臣’的到來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徹底的攪渾了這本來就不清澈的一潭死水……
劇本由駐團導演王惠莉老師親自操刀改寫,保留了原劇的大膽諷刺和各類角色的反差對比,同時添加了許多傳統的中國元素,力求貼近我們本身的文化背景,可謂量身定做。
果戈理曾經這樣說過,他把當時在俄羅斯看到一切醜惡現象,一切需要人們主持正義的場合所發生的非正義的行為都匯集起來,然後給予淋漓盡致的嘲笑。兩百年後的今天,華軒劇社的演員們穿上戲裝,化身為劇中的角色,為我們生動的演繹每一個活生生的,醜惡的,貪婪的,虛偽的靈魂。我們可以盡情挖掘那些與我們生活中某些人物能夠真實對應的鏡像,然後發出來自心底最深處的譏諷與嘲笑。
華軒今年的大戲《欽差大臣》將於201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湯漫劇場隆重上演,與往年的三日四場相同,華軒劇社將全力為本地華人獻上一場豐富的藝術大餐,為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推廣話劇藝術繼續他們的使命。
更多演出信息請登錄華軒劇社官方網站www.cathayplayhouse.org了解查詢。
關於華軒
華軒劇社成立於二零零三年,是在Australia Fair Trading註冊的非盈利性話劇社團,每年參與演出和製作宣傳的人數多達百人,是目前悉尼地區運營最大的話劇團體。劇社旨在推廣話劇藝術,傳播中國文化,成立八年來上演了多部話劇,在華人社區及澳洲本地都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華軒劇社始終堅持著守護並傳承話劇藝術的使命,為廣大的藝術追求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現自我、肯定自我的機會和舞臺。通過戲劇讓更多人瞭解中國,瞭解中國文化;通過表演讓廣大觀眾及愛好者增強對戲劇文化的認識與瞭解。
華軒多年來發掘和培養了許多悉尼本地的藝術愛好者,所有演員都通過了嚴格的基本表演訓練,在駐團導演王惠莉老師的精心培養下,華軒年度大戲的演出水平在細節上都做到極致;幕後團隊的支持,也在極大程度上把藝術的氣息擴放到最大;從道具服裝到燈光音效,都不放過任何細節的鋪陳;管理團隊的操控,更是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劇社內部每年的正常運轉,讓臺前幕後擁有充裕的時間釋放藝術的炫麗。
歷年華軒
華軒在成長的歷年中,不斷磨礪自己對藝術品質的追求,從選拔演員要求的不斷提高,到對劇本嚴苛選擇的反覆斟酌,華軒劇社已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獨特的藝術導向;在創新中求改變,在突破中求新意。劇社每年都會規劃很多固定的社團活動和製作, 包括年度大戲,週年慶,表演課,演員選角,影視研討等 。劇社希望通過這些活動,廣泛的豐富更多人對藝術的享受和追求 , 讓社員和觀眾在不同類型的藝術表現方式中,有更加密切的互動和聯繫。
年度大戲是劇社每年活動的重頭戲,歷年來演出了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劇作,從人文戲劇出發不斷發掘人物個性,《讓我再愛一次》(2003),《我和春天有個約會》(2004),《暗戀桃花源》(2005),在小人物中做文章,把舞臺表演放大作為原動力,體會人生各自百態;經典劇目《日出》(2006)的演出是華軒發展期的轉折點,在胡玲蓀,王惠莉老師的指導下,劇社在藝術層次上有了明顯的提升,經過《開市大吉》(2007)和 《家》(2008)兩年的鞏固,華軒劇社逐步行成了自己穩定的藝術模式和管理團隊; 《威尼斯商人》(2009)的大膽嘗試,在給觀眾全新感覺的同時,也表達出東西文化碰撞中的不同聲音。
《德齡與慈禧》(2010)回歸傳統文化,演繹了經典歷史中一齣齣匪夷所思的片斷;在演員挑選,服裝設計,燈光音效,團隊管理上,劇社又一次全面上了新的臺階。
華軒劇社一直有效地致力於促進中澳文化藝術交流和澳洲多元文化推廣,在沈澱已有的傳統文化同時,也不斷大膽嘗試外來文化帶來的新奇與沖擊,於藝術中成長,於交流中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