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轴:孽海游龙
《孽海游龙》 The Comedians
导演:彼得·葛林威尔
演员:伊丽莎白·泰勒、亚力克·吉尼斯
类型:剧情/传记
制片国家:美国、法国
上映时间:1967年
一句话点评: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绰号“爸爸医生”,1957年被选为海地总统。他的残暴、腐败再加上利用伏都教(Voodoo)而诱发的个人崇拜,使他成为那个年代最为臭名昭著的独裁者之一。小说家兼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根据自己在海地的所见所闻创作了《孽海游龙》的剧本。
政治丑角
布朗先生(理查德·伯顿饰)回到了海地,他没能把太子港(海地首都名)大酒店卖掉,这是在达荷美共和国(现名为贝宁)的一座原样复制品。大多数的海地人是来自于贝宁湾(位处西非)的奴隶后裔,他们拥有相似的文化宗教背景,可悲的是贝宁湾和海地同样落后。理查德·伯顿激动地说:“我拍过很多记录电影,到过很多糟糕的地方,像是西威尔士,甚至是撒哈拉。”
在海地拍片并没有被允许,当时杜瓦利埃的权势还很大,他严禁葛林威尔的印刷品,电影就更别想拍了。在得知理查德带领的好莱坞团队偷偷拍摄完成之后,杜瓦利埃特地发行了一个宣传单进行谩骂:格林他暴露啦,他是个骗子、间谍、神经病、嗜血狂、性变态,他是伟大英格兰的耻辱,这个走狗,这个瘾君子,这个虐待狂。”格林回应道:“当我听到最后一个单词的时候,我震惊了,至今无法释然,他骂我是个喜剧演员。这应该是最让他暴跳如雷的吧?”
宗教暴力
虽然这是虚构的记录电影,不过他的情节设置是有现实依据的。举个葬礼的例子,电影里有位飞利浦先生是社会福利部的长官,非正常死于布朗的游泳池。出殡的时候遭到杜瓦利埃的党卫军Tontons Macoutes(克里奥语妖孽的意思)的埋伏,他们掳走了灵车,留下了声嘶力竭的寡妇。(格洛丽亚·福斯特饰演,虽只有很短的闪现,却让人印象深刻,可能大家更加熟悉她在《黑客帝国3》里的样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一摸一样的事情,有个叫克莱德·左梅尔的人,是个反对派,被杜瓦利埃暗杀了,就连棺材都被抢走,他说要用左梅尔的器官做祭礼。据说这样的行为竟使得杜瓦利埃更加受人敬畏。而左梅尔的遗孀坚称,在合棺之前尸体已经被掏空了。
焚毁人性
一对善良的美国夫妇(由保罗·福特和莉莲·吉许联袂演出),跟着一行小学生来到一个坟圈子。这群孩子被迫全程观看火刑,那些政治犯被捆绑在柱子上烧成焦炭。在现实生活中,有十三个年轻人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反抗杜瓦利埃,名叫做“青年海地”。在电影里同样的一群人是由飞利浦的侄子组织起来的,下场一样悲惨。在电影外,杜瓦利埃下令学校用巴士送成百上千的孩子去观看火刑,还叫新闻单位把行刑过程记录下来,在电视和影院滚动播放。
战地浪漫
电影中这段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演绎的婚外情显得毫无必要,甚至与格林的小说严重脱离。这种战地浪漫像是白人游客的自我陶醉,何不把更多镜头对准灾难中的海地人民呢?包括那个人面兽心的党卫军头子(雷蒙·雅克饰);那个马克思主义者马格尔特博士(詹姆斯·厄尔·琼斯);那个拥有革命理想的年轻画家(乔格·斯坦福·布朗饰)等,这些角色在现实中都是有范本可循的。1960年代的海地太复杂了,不是美国白人能够通过电影表现的,或许它比虚构作品还离奇。
判我死刑
这部电影如果掐掉半个小时的爱情部分,会是部更加优秀的电影。不管怎样,它还是做了一件伟大事情,那就是帮六零年代海地的无数亡灵做了一次招魂,而所有独裁者都该被送上断头台。
原文载于世界电影画刊2011年7月刊
杂志官方微博
导演:彼得·葛林威尔
演员:伊丽莎白·泰勒、亚力克·吉尼斯
类型:剧情/传记
制片国家:美国、法国
上映时间:1967年
一句话点评: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绰号“爸爸医生”,1957年被选为海地总统。他的残暴、腐败再加上利用伏都教(Voodoo)而诱发的个人崇拜,使他成为那个年代最为臭名昭著的独裁者之一。小说家兼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根据自己在海地的所见所闻创作了《孽海游龙》的剧本。
政治丑角
布朗先生(理查德·伯顿饰)回到了海地,他没能把太子港(海地首都名)大酒店卖掉,这是在达荷美共和国(现名为贝宁)的一座原样复制品。大多数的海地人是来自于贝宁湾(位处西非)的奴隶后裔,他们拥有相似的文化宗教背景,可悲的是贝宁湾和海地同样落后。理查德·伯顿激动地说:“我拍过很多记录电影,到过很多糟糕的地方,像是西威尔士,甚至是撒哈拉。”
在海地拍片并没有被允许,当时杜瓦利埃的权势还很大,他严禁葛林威尔的印刷品,电影就更别想拍了。在得知理查德带领的好莱坞团队偷偷拍摄完成之后,杜瓦利埃特地发行了一个宣传单进行谩骂:格林他暴露啦,他是个骗子、间谍、神经病、嗜血狂、性变态,他是伟大英格兰的耻辱,这个走狗,这个瘾君子,这个虐待狂。”格林回应道:“当我听到最后一个单词的时候,我震惊了,至今无法释然,他骂我是个喜剧演员。这应该是最让他暴跳如雷的吧?”
![]() |
人物原型 |
宗教暴力
虽然这是虚构的记录电影,不过他的情节设置是有现实依据的。举个葬礼的例子,电影里有位飞利浦先生是社会福利部的长官,非正常死于布朗的游泳池。出殡的时候遭到杜瓦利埃的党卫军Tontons Macoutes(克里奥语妖孽的意思)的埋伏,他们掳走了灵车,留下了声嘶力竭的寡妇。(格洛丽亚·福斯特饰演,虽只有很短的闪现,却让人印象深刻,可能大家更加熟悉她在《黑客帝国3》里的样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一摸一样的事情,有个叫克莱德·左梅尔的人,是个反对派,被杜瓦利埃暗杀了,就连棺材都被抢走,他说要用左梅尔的器官做祭礼。据说这样的行为竟使得杜瓦利埃更加受人敬畏。而左梅尔的遗孀坚称,在合棺之前尸体已经被掏空了。
![]() |
剧照 |
焚毁人性
一对善良的美国夫妇(由保罗·福特和莉莲·吉许联袂演出),跟着一行小学生来到一个坟圈子。这群孩子被迫全程观看火刑,那些政治犯被捆绑在柱子上烧成焦炭。在现实生活中,有十三个年轻人组建了一支游击队反抗杜瓦利埃,名叫做“青年海地”。在电影里同样的一群人是由飞利浦的侄子组织起来的,下场一样悲惨。在电影外,杜瓦利埃下令学校用巴士送成百上千的孩子去观看火刑,还叫新闻单位把行刑过程记录下来,在电视和影院滚动播放。
![]() |
剧照 |
战地浪漫
电影中这段伊丽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顿演绎的婚外情显得毫无必要,甚至与格林的小说严重脱离。这种战地浪漫像是白人游客的自我陶醉,何不把更多镜头对准灾难中的海地人民呢?包括那个人面兽心的党卫军头子(雷蒙·雅克饰);那个马克思主义者马格尔特博士(詹姆斯·厄尔·琼斯);那个拥有革命理想的年轻画家(乔格·斯坦福·布朗饰)等,这些角色在现实中都是有范本可循的。1960年代的海地太复杂了,不是美国白人能够通过电影表现的,或许它比虚构作品还离奇。
![]() |
剧照 |
判我死刑
这部电影如果掐掉半个小时的爱情部分,会是部更加优秀的电影。不管怎样,它还是做了一件伟大事情,那就是帮六零年代海地的无数亡灵做了一次招魂,而所有独裁者都该被送上断头台。
![]() |
原著封面 |
原文载于世界电影画刊2011年7月刊
杂志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