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眼中的父母
女儿眼中的父母
两本女儿写的父母的书翻了又翻,主要是看其中的那些照片,从年青到年老,时代也就印在了各自的脸上。一本是宗璞的《冯友兰: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本是袁冬林的《浦熙修:此生苍茫无限》。也许读多了宗璞替老父亲辩白的文章,再读这本图文书,几乎替老父亲辩护成了主调,实在读着厌烦,感觉有种祥林嫂的味道,说来说去,无非还是那些老话,就是冯友兰当年之所以“批儒”骂孔老二是因为老人家实在是吓破了胆,担心再被批斗和进牛棚就没有了再出来的可能,而对江青同志的态度是因为她是毛主席的代表,等等。尽管有种说法,就是不要对当事者在历史的环境中的言行过多的指责,但冯先生当年的行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说,也不是一个大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所为。这是宗璞所无法掩盖的。袁冬林眼中的母亲更多是冤屈的形象,也实在可叹可点。浦二姐从1949年的的民主斗士和活跃的女记者,到1949年后的“右派”分子,其命运实在充满了悲剧。与冯老先生相比,两人的人生和遭遇恰恰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的两个极端典型。对于浦二姐那一代当年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分子,1949年之后的遭遇可以说是他们的“咎由自取”,责怪不得别人,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而冯先生当然和他们不同,其实冯先生在1949年之前和之后都是当政者的座上宾,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冯先生都是有“献礼”的,记得萧乾和沈从文在晚年的书信或文章中都曾很感慨那些在解放前和解放后都能成为座上宾的名人,而冯先生就是这种名人中的一个代表。从这个角度说,冯先生晚年即便再重新写了他的中国哲学史,也不能掩饰他总是能适应时代变化成为不同“朝代”座上宾的庸俗之“心”。
两本女儿写的父母的书翻了又翻,主要是看其中的那些照片,从年青到年老,时代也就印在了各自的脸上。一本是宗璞的《冯友兰: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本是袁冬林的《浦熙修:此生苍茫无限》。也许读多了宗璞替老父亲辩白的文章,再读这本图文书,几乎替老父亲辩护成了主调,实在读着厌烦,感觉有种祥林嫂的味道,说来说去,无非还是那些老话,就是冯友兰当年之所以“批儒”骂孔老二是因为老人家实在是吓破了胆,担心再被批斗和进牛棚就没有了再出来的可能,而对江青同志的态度是因为她是毛主席的代表,等等。尽管有种说法,就是不要对当事者在历史的环境中的言行过多的指责,但冯先生当年的行为不管从何种角度来说,也不是一个大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所为。这是宗璞所无法掩盖的。袁冬林眼中的母亲更多是冤屈的形象,也实在可叹可点。浦二姐从1949年的的民主斗士和活跃的女记者,到1949年后的“右派”分子,其命运实在充满了悲剧。与冯老先生相比,两人的人生和遭遇恰恰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当代中国的两个极端典型。对于浦二姐那一代当年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知识分子,1949年之后的遭遇可以说是他们的“咎由自取”,责怪不得别人,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而冯先生当然和他们不同,其实冯先生在1949年之前和之后都是当政者的座上宾,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冯先生都是有“献礼”的,记得萧乾和沈从文在晚年的书信或文章中都曾很感慨那些在解放前和解放后都能成为座上宾的名人,而冯先生就是这种名人中的一个代表。从这个角度说,冯先生晚年即便再重新写了他的中国哲学史,也不能掩饰他总是能适应时代变化成为不同“朝代”座上宾的庸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