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本身也是残忍的(看柴静访谈的想法)
昨晚,看了柴静对张妙,药家鑫父母的访谈。
我不知道父母们都原原本本说了什么,播出的这档节目内容片面,主要问题聚焦在药家父母对孩子沟通不够,交流不当。而张妙的老父,忠厚到只在重复一个内容——“我真不责怪那孩子的父母。”
并没有什么是非要面对镜头才能说的内容。采访者一直被动。整场节目都在表现痛苦——张妙母亲恸哭失声,药家父母难以自禁。连观众都觉得痛。不知道这个节目怎么做下来的,需要两家人用多大的痛苦来支持你的节目。
节目的最后,柴静总结了几点,“教育失格”、“独立担当”、“人格缺失”。这几个词窜起了这期节目的反思要点。
忍下泪,我想说,纵观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已经足够令人反思。事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坏孩子干了坏事,被判刑的故事。反思也不可能都归于他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一年,每个人的心里,这都不是一件平凡的事,需要的思考太多。
在沸腾的网络之后,在药父选择开通围脖表达意见之后。我个人以为并不需要再多出这样一档节目。采访中,当事人家庭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疏导和安慰,观众也没有得到什么更有深度的启迪。我对反思本身没有意见,但我质疑这样的形式。
节目中,我看见的是,药家父母不停地被提问与儿子的关系。那个军人,药庆卫,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冷漠的人,一直在强忍悲痛。我想他也许更愿意说点其他的,也许他说了,但是节目没有播放出来。
药父一定不想表演悲伤。他在围脖上就显得克制而冷静。但是,面对镜头,他不能自己,他嘴唇发抖,他拼命忍泪。他是个军人,这样实在太难堪了。
这样的节目,只是在重复两家痛苦而已。而展示痛苦是否已经成了最大的卖点,当然,需要拉一个反思的旗号。
而我真不觉得悲悯之心是用来做节目,供给大家反思什么“人格缺失”的。 两家父母都没有义务,用自己的痛苦来帮助别人反思。
今天网友转给我一个拜访药家的后记。他再三表示自己不是媒体,才被药家父母接纳。他们都表示不愿意接受媒体和镜头。压力太大,伤害太重。当然,他们也有想对公众说的话,于是开通了微博。
至于说药家父母为什么愿意接受这个访谈,这个节目是否播出了药父想说的一切。背后的事情就不去猜测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的想法就是我的。就好像,死去孩儿的痛苦,正是这些父母的痛苦一样。别人不能真正的替代和感知。如果有人一定要从两家父母的电视采访中获得新一轮反思,我也会觉得,如此反思建立在他人的伤口之上,反思本身也是残忍的。在采访和反思教育失格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有道德和同情心的缺失。
我不知道父母们都原原本本说了什么,播出的这档节目内容片面,主要问题聚焦在药家父母对孩子沟通不够,交流不当。而张妙的老父,忠厚到只在重复一个内容——“我真不责怪那孩子的父母。”
并没有什么是非要面对镜头才能说的内容。采访者一直被动。整场节目都在表现痛苦——张妙母亲恸哭失声,药家父母难以自禁。连观众都觉得痛。不知道这个节目怎么做下来的,需要两家人用多大的痛苦来支持你的节目。
节目的最后,柴静总结了几点,“教育失格”、“独立担当”、“人格缺失”。这几个词窜起了这期节目的反思要点。
忍下泪,我想说,纵观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已经足够令人反思。事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坏孩子干了坏事,被判刑的故事。反思也不可能都归于他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一年,每个人的心里,这都不是一件平凡的事,需要的思考太多。
在沸腾的网络之后,在药父选择开通围脖表达意见之后。我个人以为并不需要再多出这样一档节目。采访中,当事人家庭没有从中得到更多的疏导和安慰,观众也没有得到什么更有深度的启迪。我对反思本身没有意见,但我质疑这样的形式。
节目中,我看见的是,药家父母不停地被提问与儿子的关系。那个军人,药庆卫,我甚至觉得他有点冷漠的人,一直在强忍悲痛。我想他也许更愿意说点其他的,也许他说了,但是节目没有播放出来。
药父一定不想表演悲伤。他在围脖上就显得克制而冷静。但是,面对镜头,他不能自己,他嘴唇发抖,他拼命忍泪。他是个军人,这样实在太难堪了。
这样的节目,只是在重复两家痛苦而已。而展示痛苦是否已经成了最大的卖点,当然,需要拉一个反思的旗号。
而我真不觉得悲悯之心是用来做节目,供给大家反思什么“人格缺失”的。 两家父母都没有义务,用自己的痛苦来帮助别人反思。
今天网友转给我一个拜访药家的后记。他再三表示自己不是媒体,才被药家父母接纳。他们都表示不愿意接受媒体和镜头。压力太大,伤害太重。当然,他们也有想对公众说的话,于是开通了微博。
至于说药家父母为什么愿意接受这个访谈,这个节目是否播出了药父想说的一切。背后的事情就不去猜测了。
以上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的想法就是我的。就好像,死去孩儿的痛苦,正是这些父母的痛苦一样。别人不能真正的替代和感知。如果有人一定要从两家父母的电视采访中获得新一轮反思,我也会觉得,如此反思建立在他人的伤口之上,反思本身也是残忍的。在采访和反思教育失格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有道德和同情心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