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不分明 [序]
开篇自序
1.斗胆矫情 how dare I
我发现赖声川之所以越来越speak to me,就是因为他的含蓄。明明有诗情,偏偏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看出他的一丁点“文艺”,怕人嗤之为“矫情”。(另,我真讨厌当下这种“划分派别”的语境。)若让人看了出来,就仿佛衣不蔽体见光而死,再不能在尘世立足了一样。
写文章就像为人,读文章就像识人。时间一久,总有些禁不住推敲、受不起风雨的部分就自行剥离脱落了;时间一久,了解得深却仍能赏识你的人,总是越来越少。很多朋友曾表示:喜欢你写的小文儿!天哪,听听。“小文儿”终究不坚实,当真禁不住时间洪流的洗刷。时至今日,多数朋友已呈敬鬼神而远之的姿态:料想你那些文儿里可能有点东西,但对不起,我已经对你全无耐心了……还是就由得您自行“文艺”、“清新”去吧。
我同意。就由得我自行“文艺”去也!口中颇有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熏熏酒气。靠。
2.独辟一隅 out of nowhere
迟迟在犹豫,这么多网络博客的传播器物,要不要从中开辟一隅,自己鼓捣个所谓专栏的玩意?我自知肚里的几块料,加上怎样的催化剂和猛料,也绝化不出来个能成专栏的东西。但是,what the hell。我像得病时的尼采一样,面对医生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怀孕了。这里,坏了书,在出产之前必定要经过阵痛。我则——既无书也无孕,没有阵痛,病得也没有尼采那么重。但我只是想写东西而已。
休假时从哈尔滨新华书店带回一本书,一本叫《看诗不分明》的诗评。我是个庸人+懒人,没有耐心从字字珠玑的诗句中寻宝,所以找个导游带带,在学海书山里走走捷径,也算是笨办法。潘向黎在序里说得好:是非要分明,黑白要分明,泾渭要分明,爱憎要分明……但是,看诗可以不分明。这当然是文艺理论中通论级别的观点了,文艺欣赏当然绝无标准,是非曲直由你说了算。你要敬亭山像你爱他那样爱你,那也由得你。
我喜欢诗,但全加起来,我也没认真地读过几首诗词;电影倒是看过不少,但文化层次、文本结构能力、隐喻剖析能力实在有限,写不成什么影评,成“专栏”就更难。——不过,歌儿我倒是也听了不少。歌曲这东西,可深可浅,可俗可雅,可上天起舞弄清影,可入地rock your butt off。我看,也就这个领域还算得上没有门槛,好让哥们儿下毒手进门儿去糟改。
每当戴上耳机时,你都会想到听歌是一件多私己的事情。它不是广而播之的洪流强音,而是涓涓来袭的耳畔低吟。在当时,在当地,它只对你一个人作用,你也只通过它做介质来和这个世界产生反应。上中学时一个兄弟就对我展示过他对歌曲妙用的发掘。你听《简单爱》,你没有带姑娘骑单车打棒球的经历,但你总有牵着手不放开、爱上一个妞什么都会值得去做的冲动吧?如果有,如果当时你在听歌,那么一首《简单爱》就成了你的恋爱BGM,无论何时牵手相爱,耳畔都会响起那喃喃哼唱。说不上为什么~
多少年了,我们经历多了,听歌也多了。一首歌曲首先存在用“大众共用”的“时间”中,谁都在播放谁都在聆听,但对你,却是在你经历的卷带中牢牢打上了磁的一段旋律,这三五分钟的长度和你的经历紧紧贴合着,只属于你,久久不会消磁。
3.技术细节 about...
所以,至少我手上有了一大堆的好材料。我会不定期地推出一首我听过的歌,我来负责写我在什么情况下听的这首歌、我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我所了解的它的背景、以及相关的一切一切;你要负责的,就是找到它去听听,然后对我写的东西嬉笑怒骂——如果有这样的“你”的话。
我的大学出过一位很有名的音乐推荐专家,大致和我同级的“破车”先生。那时我曾在校园FTP上受过他荐歌的好处。但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他的手笔,望着他开出的一大串流行歌曲的清单,我耳朵里全是机械大生产的轰鸣。我不推荐歌,我要做的只是写。真切地对过手的玩意儿细细打磨,我来过一把手工小作坊的瘾。
我没有截稿时间,不必按固定频率来写,不必把它提交给什么编辑来审核。它没有合不合格,正不正确,标不标准。因为听歌不分明。
听歌不分明 [一] coming soon.
1.斗胆矫情 how dare I
我发现赖声川之所以越来越speak to me,就是因为他的含蓄。明明有诗情,偏偏藏着掖着,生怕别人看出他的一丁点“文艺”,怕人嗤之为“矫情”。(另,我真讨厌当下这种“划分派别”的语境。)若让人看了出来,就仿佛衣不蔽体见光而死,再不能在尘世立足了一样。
写文章就像为人,读文章就像识人。时间一久,总有些禁不住推敲、受不起风雨的部分就自行剥离脱落了;时间一久,了解得深却仍能赏识你的人,总是越来越少。很多朋友曾表示:喜欢你写的小文儿!天哪,听听。“小文儿”终究不坚实,当真禁不住时间洪流的洗刷。时至今日,多数朋友已呈敬鬼神而远之的姿态:料想你那些文儿里可能有点东西,但对不起,我已经对你全无耐心了……还是就由得您自行“文艺”、“清新”去吧。
我同意。就由得我自行“文艺”去也!口中颇有些“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熏熏酒气。靠。
2.独辟一隅 out of nowhere
迟迟在犹豫,这么多网络博客的传播器物,要不要从中开辟一隅,自己鼓捣个所谓专栏的玩意?我自知肚里的几块料,加上怎样的催化剂和猛料,也绝化不出来个能成专栏的东西。但是,what the hell。我像得病时的尼采一样,面对医生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怀孕了。这里,坏了书,在出产之前必定要经过阵痛。我则——既无书也无孕,没有阵痛,病得也没有尼采那么重。但我只是想写东西而已。
休假时从哈尔滨新华书店带回一本书,一本叫《看诗不分明》的诗评。我是个庸人+懒人,没有耐心从字字珠玑的诗句中寻宝,所以找个导游带带,在学海书山里走走捷径,也算是笨办法。潘向黎在序里说得好:是非要分明,黑白要分明,泾渭要分明,爱憎要分明……但是,看诗可以不分明。这当然是文艺理论中通论级别的观点了,文艺欣赏当然绝无标准,是非曲直由你说了算。你要敬亭山像你爱他那样爱你,那也由得你。
我喜欢诗,但全加起来,我也没认真地读过几首诗词;电影倒是看过不少,但文化层次、文本结构能力、隐喻剖析能力实在有限,写不成什么影评,成“专栏”就更难。——不过,歌儿我倒是也听了不少。歌曲这东西,可深可浅,可俗可雅,可上天起舞弄清影,可入地rock your butt off。我看,也就这个领域还算得上没有门槛,好让哥们儿下毒手进门儿去糟改。
每当戴上耳机时,你都会想到听歌是一件多私己的事情。它不是广而播之的洪流强音,而是涓涓来袭的耳畔低吟。在当时,在当地,它只对你一个人作用,你也只通过它做介质来和这个世界产生反应。上中学时一个兄弟就对我展示过他对歌曲妙用的发掘。你听《简单爱》,你没有带姑娘骑单车打棒球的经历,但你总有牵着手不放开、爱上一个妞什么都会值得去做的冲动吧?如果有,如果当时你在听歌,那么一首《简单爱》就成了你的恋爱BGM,无论何时牵手相爱,耳畔都会响起那喃喃哼唱。说不上为什么~
多少年了,我们经历多了,听歌也多了。一首歌曲首先存在用“大众共用”的“时间”中,谁都在播放谁都在聆听,但对你,却是在你经历的卷带中牢牢打上了磁的一段旋律,这三五分钟的长度和你的经历紧紧贴合着,只属于你,久久不会消磁。
3.技术细节 about...
所以,至少我手上有了一大堆的好材料。我会不定期地推出一首我听过的歌,我来负责写我在什么情况下听的这首歌、我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我所了解的它的背景、以及相关的一切一切;你要负责的,就是找到它去听听,然后对我写的东西嬉笑怒骂——如果有这样的“你”的话。
我的大学出过一位很有名的音乐推荐专家,大致和我同级的“破车”先生。那时我曾在校园FTP上受过他荐歌的好处。但最近我偶然看到了他的手笔,望着他开出的一大串流行歌曲的清单,我耳朵里全是机械大生产的轰鸣。我不推荐歌,我要做的只是写。真切地对过手的玩意儿细细打磨,我来过一把手工小作坊的瘾。
我没有截稿时间,不必按固定频率来写,不必把它提交给什么编辑来审核。它没有合不合格,正不正确,标不标准。因为听歌不分明。
听歌不分明 [一] 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