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怪当时太年轻,错将自欺当战旗
五点四十,闹钟震动,按掉手机,翻了个身,眯几分钟,五点五十,挣扎起床。八月这一个星期以来,我断断续续地坚持在六点前起床,洗漱完毕,等待好友一起吃饭,可终究耐不过最原始的需求,在德园自说自话半个小时英语后,独自去食堂买份紫米饼,一个白鸡蛋,再加碗白粥,默默吃完早餐,继续雅思口语的自说自话。
今天,小学老师从长沙过来,去接站。六点半的374,已经没有座,暗叹生活的艰难,然后从书包取出英语书,在车厢里轻声念英语。不是没留意旁边时不时传来的探寻目光,不是没有羞怯和自知,只是清楚心中的目标,比较后明白什么重要才可以这般忽略他人的不解。
从早晨六点到晚上8点,经过15个小时的折腾居然没有躺下的欲望,不知道是不是对未来的预支。妈妈说,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于我们来说你已足够优秀,不去香港,不留北京都可以,只要你开心就好。听到这句话,心中的压力瞬时消散,那些看似不可摧毁的目标顷刻崩塌。在选择的三岔口,能决定结果的往往不是自己,反而是最亲近的人一个寻常的举动。
从六月下旬回家后,我慢慢看清一个事实。所谓的我,其实只是当时一厢情愿自我建构的我。在8岁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本《花季雨季》,一直希望我成为少年作家的他在扉页上赠给我一句话——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没有看清过自己,习惯用别人骄傲的资本来衡量自己,定位自己。其实只是一时对远方的好奇,却把它当成永久的向往,从而对自己说我不恋家,那只是我偶尔的停留;其实只是暂时的自欺欺人,却误认作是感情的淡漠,从而嗤笑他人的软弱的依赖,而骄傲于自己的独立和坚强,然后就一直活在自己想象中。期间,也会对自己产生困惑和不解,为什么我会对朋友吹毛求疵,为什么我会对旧日情谊念念不忘,为什么我会开始质疑前行的意义?但我还是偏执的相信自己强大的内心,对此钝感,直至那种低落怀疑的情绪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好在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是不吝啬一扇窗,也就是在这高频率的反反复复、起起伏伏中我慢慢看到最深处的自己,虽然它已经被雪藏了很久。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不了超人,就像拉斯柯尼科夫试图突破自身限制,妄图论证自己超人理论一样,最终只能是人格分裂,自取灭亡。
对于现在的我,要想一时间摆脱已经成型了假想自我的控制无非是痴人说梦,不过是换种方式而已。可生活仍在继续,步伐还是要前行,自我认识不只是为懒惰和消极遁世寻找借口。我想,现在的我好比八岁的儿童,承认自己的对别人的依赖,一步一步不厌烦琐地从开始学着独立,学着真正的豁达,而不是把自欺当做是战旗,盲目地把自己牺牲在不属于自己的战斗里。
今天,小学老师从长沙过来,去接站。六点半的374,已经没有座,暗叹生活的艰难,然后从书包取出英语书,在车厢里轻声念英语。不是没留意旁边时不时传来的探寻目光,不是没有羞怯和自知,只是清楚心中的目标,比较后明白什么重要才可以这般忽略他人的不解。
从早晨六点到晚上8点,经过15个小时的折腾居然没有躺下的欲望,不知道是不是对未来的预支。妈妈说,不用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对于我们来说你已足够优秀,不去香港,不留北京都可以,只要你开心就好。听到这句话,心中的压力瞬时消散,那些看似不可摧毁的目标顷刻崩塌。在选择的三岔口,能决定结果的往往不是自己,反而是最亲近的人一个寻常的举动。
从六月下旬回家后,我慢慢看清一个事实。所谓的我,其实只是当时一厢情愿自我建构的我。在8岁的时候,爸爸送给我一本《花季雨季》,一直希望我成为少年作家的他在扉页上赠给我一句话——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没有看清过自己,习惯用别人骄傲的资本来衡量自己,定位自己。其实只是一时对远方的好奇,却把它当成永久的向往,从而对自己说我不恋家,那只是我偶尔的停留;其实只是暂时的自欺欺人,却误认作是感情的淡漠,从而嗤笑他人的软弱的依赖,而骄傲于自己的独立和坚强,然后就一直活在自己想象中。期间,也会对自己产生困惑和不解,为什么我会对朋友吹毛求疵,为什么我会对旧日情谊念念不忘,为什么我会开始质疑前行的意义?但我还是偏执的相信自己强大的内心,对此钝感,直至那种低落怀疑的情绪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好在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总是不吝啬一扇窗,也就是在这高频率的反反复复、起起伏伏中我慢慢看到最深处的自己,虽然它已经被雪藏了很久。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不了超人,就像拉斯柯尼科夫试图突破自身限制,妄图论证自己超人理论一样,最终只能是人格分裂,自取灭亡。
对于现在的我,要想一时间摆脱已经成型了假想自我的控制无非是痴人说梦,不过是换种方式而已。可生活仍在继续,步伐还是要前行,自我认识不只是为懒惰和消极遁世寻找借口。我想,现在的我好比八岁的儿童,承认自己的对别人的依赖,一步一步不厌烦琐地从开始学着独立,学着真正的豁达,而不是把自欺当做是战旗,盲目地把自己牺牲在不属于自己的战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