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去人性化
一个人若是理解一部艺术作品却不喜欢它,他会自认为高明,也就没有必要生气。但是,若是因为不懂一部艺术作品才感到不快,人们就会觉得像是受了侮辱似的,暗暗觉得自卑。人们必定要对作品口诛笔伐以肯定自我,才能感觉扬眉吐气。
在学校里,他曾经读到过贺拉斯的秘诀:“你若要我流泪,你自己就得先深感悲哀。” (Si vis me flere,dolendum est primum ipsi tibi)
一般人总认为要逃离现实很容易,其实这是无比困难的。要叙述或是描画一件完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或是无法理解的事物是很容易的,只要胡乱堆砌词语或是随手乱涂乱画就够了。但是,要有所创造,而又不是“自然”的翻版,还要有真实感,这可需要卓越的才华。
我们最根深蒂固、最坚定的信念往往是最不可靠的。这些信念限制着我们,约束着我们,令我们难得自由。但是,生命中若没有涌动着一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强烈欲望,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梦想越大,收获越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这是疲弱、衰老的表现。眼界的开阔与否和我们的自身状况息息相关,是我们身心的真实体现。我们若是年轻力壮,正当鼎盛,眼界自然会无比开阔、深广,呼吸间,便能产生新想法。相反,如果我们的眼界不再有变化,就意味着它已僵化,也就是说,我们步入了老年。
马拉美曾说过:“大美不容纵情。”
美学享受必须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快感。快感有盲目与有意识之分。
优美的音乐也许能引起观众内心的感动,满是浪漫情怀的观众品味着这样的感动,十分惬意。但音乐之美却应该是独立于听众存在的,它应该产生于发出声响的地方。因此,这种感动与音乐之美毫无关系。
如果人们一直只把艺术当成是对亲身感受到的现实一种表现,这种情况就永远不会变。人性化现实无处不在。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的情感随着它而起伏波动,无法客观、纯粹地进行艺术欣赏。
从幼儿园到大学,庞大的教育体系着力扭曲人性,将人们变成帝国的奴仆。科学为帝国服务,音乐以祖国为先,文学一味地魅惑人心,绘画则因强调理念而显得沉闷。
就像桑乔说的,“这个愁泉泪谷,万恶的世界,样样事物都带着几分邪恶卑鄙、弄虚作假。”这个世界饥饿与富足并存;轻佻与绝望兼有。但是,“情况越糟,越应该奋起”,就应该大干一场来改变这一切。
有些人的才智、眼界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其作品的人文价值需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得见,这就是天才;有几本书、几幅画、几座新雕塑或几种音乐形式渐渐形成了一种创作视角,这种历久弥新,这就是天才。因此,若不能超越时代局限,就谈不上天才。
天才应该能启迪后世,天才的创作应该至今还能促发新灵感、孕育新文化。那么,如果天才必定超越时代眼界,超前地展现出未来的无尽可能,试问,对于一个与我们同时代的人,一个尚未摆脱时代、环境束缚的人,一个于世俗、琐事的人,我们怎么衡量出他是不是天才呢?
没有成见,就形不成意见。在成见中,也只有在成见中,我们才能找到以资谈判的要素。逻辑、伦理和美学就是三种不折不扣的成见。有了这三种成见撑起的扁舟,人类才能与禽兽有别。
角度决定视野。
一门艺术的核心主题表明了它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而这门艺术的历史,则记录下人们对表现这一核心主题的不断尝试:这,就是艺术的发展轨迹——艺术就像一支飞箭,终会命中目标。这目标虽遥不可及,却是每一门艺术的发展反向、存在意义和本质所在。
在学校里,他曾经读到过贺拉斯的秘诀:“你若要我流泪,你自己就得先深感悲哀。” (Si vis me flere,dolendum est primum ipsi tibi)
一般人总认为要逃离现实很容易,其实这是无比困难的。要叙述或是描画一件完全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或是无法理解的事物是很容易的,只要胡乱堆砌词语或是随手乱涂乱画就够了。但是,要有所创造,而又不是“自然”的翻版,还要有真实感,这可需要卓越的才华。
我们最根深蒂固、最坚定的信念往往是最不可靠的。这些信念限制着我们,约束着我们,令我们难得自由。但是,生命中若没有涌动着一种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强烈欲望,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梦想越大,收获越丰。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这是疲弱、衰老的表现。眼界的开阔与否和我们的自身状况息息相关,是我们身心的真实体现。我们若是年轻力壮,正当鼎盛,眼界自然会无比开阔、深广,呼吸间,便能产生新想法。相反,如果我们的眼界不再有变化,就意味着它已僵化,也就是说,我们步入了老年。
马拉美曾说过:“大美不容纵情。”
美学享受必须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快感。快感有盲目与有意识之分。
优美的音乐也许能引起观众内心的感动,满是浪漫情怀的观众品味着这样的感动,十分惬意。但音乐之美却应该是独立于听众存在的,它应该产生于发出声响的地方。因此,这种感动与音乐之美毫无关系。
如果人们一直只把艺术当成是对亲身感受到的现实一种表现,这种情况就永远不会变。人性化现实无处不在。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的情感随着它而起伏波动,无法客观、纯粹地进行艺术欣赏。
从幼儿园到大学,庞大的教育体系着力扭曲人性,将人们变成帝国的奴仆。科学为帝国服务,音乐以祖国为先,文学一味地魅惑人心,绘画则因强调理念而显得沉闷。
就像桑乔说的,“这个愁泉泪谷,万恶的世界,样样事物都带着几分邪恶卑鄙、弄虚作假。”这个世界饥饿与富足并存;轻佻与绝望兼有。但是,“情况越糟,越应该奋起”,就应该大干一场来改变这一切。
有些人的才智、眼界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其作品的人文价值需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得见,这就是天才;有几本书、几幅画、几座新雕塑或几种音乐形式渐渐形成了一种创作视角,这种历久弥新,这就是天才。因此,若不能超越时代局限,就谈不上天才。
天才应该能启迪后世,天才的创作应该至今还能促发新灵感、孕育新文化。那么,如果天才必定超越时代眼界,超前地展现出未来的无尽可能,试问,对于一个与我们同时代的人,一个尚未摆脱时代、环境束缚的人,一个于世俗、琐事的人,我们怎么衡量出他是不是天才呢?
没有成见,就形不成意见。在成见中,也只有在成见中,我们才能找到以资谈判的要素。逻辑、伦理和美学就是三种不折不扣的成见。有了这三种成见撑起的扁舟,人类才能与禽兽有别。
角度决定视野。
一门艺术的核心主题表明了它与其他艺术的不同之处,而这门艺术的历史,则记录下人们对表现这一核心主题的不断尝试:这,就是艺术的发展轨迹——艺术就像一支飞箭,终会命中目标。这目标虽遥不可及,却是每一门艺术的发展反向、存在意义和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