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册子中的画的解释。
这里的这些文字是我当初为每幅作品所做的相应的解释,原有的目的是为作品找个合理的线索。
一是为了论文,二是它可以让我自己更有一个连续的点发展下去。
我希望这些也可以对我之外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这也便是这篇文字的作用。
白本 简笔的
Film
电影 film
1.词义。
film,电影,胶片,薄膜。
film可以当作是一个同义词。首先。它给我引入了一个线索,既是,胶片的放映与拍摄。胶片是从一个物体过渡到另一个物体上的,这里,它有一层新的意义,既是它的拍摄和放映,与两个相似结构(卷胶片用的两个胶片盒)。
这样的话,我来说这个故事就有了合理的理由。
film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薄膜,可以卷的薄膜,它让我想起蒙在物体上的情侣。
生活中我们把保鲜膜同样叫成film,把它包在需要冷冻的食物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作品新的一层解释,既隔离。另外,在膜的作用下,物体的状态是相互的。一方面,膜里面的东西是它的本质,外面也是同样的,当膜去除之后,影响也是互相的。这篇画是画给我的小楠(我曾经的女友)的画。我,过去还是可以称为我们的。现在我已经不配我们这个词了。现在的状态是分离的。这像是一个比喻。
我在结尾处加了一顶帽子。这顶帽子,既是献给其中借用的玛格丽特的情侣那幅画,也是献给镜中人的玛格丽特(所见的最真实的面)。
我找到一个有趣的事物,即约瑟夫博伊斯戴的帽子。并且相同的是,它的一张电影海报就是源自玛格丽特的镜中人。
我循着博伊斯的帽子找到了Gérard Gasiorowski ,同样它在1975年创作了一幅名为Les classes de l'Académie Worosis Kiga的画。
字
文字。文字是单独的形象,作者的名字是作品的一部分。
空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单独含义。它是多层的。
完。
白色本子中的第二单元的故事。
语言2即倒牛奶
成因,倒牛奶和打猎这部漫画,起先,我把它叫做语言,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注意到图像的互相解释对比产生的新的叙事方式。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耐心去读文字,而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盯着图片的缘故,我会记下一些图片,他们来自我翻的不同的书,图片的本质也许与记录毫无关联,它仅仅是一个可以建构的起点,我可以通过这个图片想出一个合理的故事,并以此为起点,最后把它包在里面,我喜欢相对的解释,就像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别的事情,去解释原有的意思,使人看得更明白。
倒牛奶和打猎就是这么来的,他们最先都来自电影中的镜头,但之前的图片我根本没有用在画面里面,它们给人的是一个词的信息。打猎那张图我至今记忆犹新,是一对中年夫妇拿着猎枪在森林里闲逛的,这隐喻了很多事情。打猎,这个词,之后我也问过很多当地的人,他们各自有记忆,有的在童年,有的在中年,有的则像当时的我,它在一个知识积累里。倒牛奶,这个词来自与一个黑白默片,图中我记得是在倒咖啡,光线平和宁静。
词汇
倒牛奶和打猎,这两个词在词义上面是无关联的,但从感觉上,他们也许各自相对,倒牛奶的话,是温和的,打猎则相反。
之后,我找到解释这两个词的方式。为什么用名画?因为名画是一个深邃的代词,它远比一个简单场景来的更均衡。其中的光线,物品,以及动作,都是研究漫画需要注意的事情。那段时间我迷上了时间和动作所造成的情绪,它比物体造成的情绪要更要符合漫画的本质性一些。
第一个关于倒牛奶的,是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打猎则是法国18世纪的一位名为RYSBRACK Geerard 的画家的作品,另外在结束的时候,我用了另一幅名画,德国象征主义的画家,弗里德里希名为 « 迎向森林的猎人 »的作品。
相互解释
我说说这个叙事方法。首先当看这个画的时候,上下的两幅图是没什么联系的,慢慢的,随着女人看到窗外的东西,之后便有了联系,我是想说外界的影响对于人的思维的改变。也许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相对叙事的起始、高潮,结尾都有所对应,而高潮之处则并没有所谓的故事性,它仅仅是一个词转化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在漫画叙事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之间,存在着一些深具涵义的东西。例如一个词,它远比一个写出的故事更简洁,也更多向。叙事起始于一个点,经过一段时间,终止或者说暂时停在一个合适的点。之所以不确定的说是终止,是因为本身对于相互解释的故事来说,如果存在终止,那必定有一方是用于解释这种终止的。那么便说明,解释的一方必定是延绵下去的。
情节
当女人看到外面的时候,他就与画有了联系,与打猎有了联系,然后奶倒了出来,也碎了坛子,猎也打到了。
最后镜头移向窗户,我们看见一个猎人,这是什么原因,我解释一下子。在看的动作上,也许女人看到的是一棵树,或者是一个刚巧经过的男人,在看的情绪中,女人就联想到了自己的男人,也可以说成是,她就看到了这个,想起了过去,然后才有了牛奶溢出来的结果。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一种变化,一种词汇的、语义的变化,以及转化。为什么是打猎和倒牛奶呢,因为这两者各属于一个空间。这里有很多相对性。例如空间上的——屋子里面和屋子外面,画里面和画外面,人的思想和所见。这些交杂的内和外,让故事建立起来。实际上它并不像是一个漫画,我更习惯把它称为画。
史学上的
在弗氏的这幅《迎向森林的猎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暗示死亡的黑色的鸟,我们暂且把着当作乌鸦。在北欧的古代神化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是关于两只乌鸦的,一只叫做Hugin它在北欧古语中译作思考,另一只叫做Munin,它译作回忆。两支乌鸦是上帝的信使,它们飞遍新世界,并在第二天的早晨返回上帝那里,用低语向上帝述说它们之所见。
http://fr.wikipedia.org/wiki/Hugin_et_Munin
同样的事情也见于CHRZ中。
代表上帝话语的鸟,飞过一段时间。最后回到上帝手中。
从这上面来讲,乌鸦所处于最后一段的含义,即是说明这种关系、联系,并把结果转述。这里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即是交合。交合,代表了一种陈述,一种结论。
画面中的两个线索,彼此联系,它们在不同的点上面交合。
我们本质上就是一个信使,把这个故事传达给什么,又得到什么。这即是低语。
深入
在倒牛奶和打猎那幅作品当中,有一个点是窗户。窗子是双向的,它相对于墙壁或者其它事物,我把它比作一个眼睛,事实上,眼睛在这里的意思不是传达事物和思考之间的东西,而是一个让思考透过的口。它只是一个透明的口,我们把外部感知的东西,投射到脑中。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科学上的,我不太认为该是这样,相反,我认为意识在先,然后我们通过一个事物,引发另一个事物。而看是在看见之后发生的。
在玛格丽特的画中,我们找到一个点,它连接着这种形状的描述。
我引出一个理论,既是,形状的叙事。我们分析一个静物画,或是生活本身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身边的物体,实际上他们本质上存在,只是叙事让我们选取了一部分而已。这之后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叙事,既漫画或者电影。我们来研究本质存在和这之后之间的那一段,既物体。这里的物体包括任何东西,只要它存在。注意,这里强调的存在的意图,既是要在下文中提到的意识中加以区别,意识是相对于我们看到的存在之外的另一种存在。
物体,包括物体的本身属性,和物体对于你要联系的物体的属性。这样说的话,限制是双向的。
一方面,限制对于物体本身来说,它有自己的用途和特性,特性放在之后再说。
另一方面,联系物本身也对自己的需求做了限制,他们得到的最后结果即是联系。
这是这个过程中的事情。
叙事包括这之中的部分,以及这之外的部分。这之外的部分包括两方面,第一,物体的时间段,第二,联系物的时间段。
在这两条时间段上,物体与联系物相交过很多次,每次相交过后的形状都会有所变化,这里的形状指的是意识的形状。
所以回到最开始。我们说,形状一方面是一种标识,我们按照经验去判断他们,凭借形状,另一方面,形状也是积累,它因其形状,包含了叙事的特殊性。
窗子空间 意识空间和现实
我想还需要解释一些关于窗子的事情。
我举几个例子关于窗子的,其中那维米尔为例,他本人画过关于同一个角度的画,就不少于五幅。另外在爱德华霍伯的画中也有很多是关于窗子的,窗子在这里如上所说阐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我们见到的密闭空间,另一个即是它之外的空间。一般来说我们看不见外面的空间,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把它称为作,假想空间。
所谓假想空间,包括意识,和物体的变形。
下面这幅玛格丽特的名为《寂静之音》的画中,我们看到分割画面。黑色在这里因为和右边的空间有了联系,变成了一个假想空间。我们可以按照所见空间内的物体,做一个假想联系。这样在一方面来说,就变成了叙事。
同样的分割空间,也在霍伯的画中存在,霍伯的空间被切成好些层,如我们看到的电影座椅内的部分即黑色的部分,以及光源部分。在光源部分又有两个空间,它被窗帘隔开,请注意这里的物体,窗帘,它的作是在这里联系了两个空间,也切断了两个空间,它是随情况发生的物体。这点我们需要考虑,联系人所须联系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另外在黑色的剧场内,又有座椅与荧幕,荧幕之外和荧幕之内。这在光源部分得到了一种未知的相关,我们看到空间在这里都是被切断的,也可以说,是联系的需要。
看
上面说过,看见是先于看的,这里的看见指的不是看这个动词的后续化,而是一个意识的选择,这里的看见,指的是意识的看见,它与看这个我们通常习惯的用法不同。
首先我们看见一个意识点,即我们要去选择的物体,然后我们去联系它,我们要看。在看之后的事情,就是意识。在霍伯的画当中,我们见到一个扫地的清洁工,在凝神看着一个不明的东西。
在这个理解当中,切记,叙事所限定的意义决定了,看见先于看这个理解。
完。
白色本子中的其余漫画。
单线漫画
我不知道该怎么样称呼这些画,实际上很多次我想不把他们放到书中,因为也许很多人不明这些画的真正用意。这些类似于草稿的东西,是平时我在思考的漫画的一些延展性的问题,例如空间的变位导致的叙事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导致的叙事的变化。它的意义对我来说很大,大到可以开启另一扇隐藏许久的门,这里我想要尽量抛开传统叙事方式,那种特定人物、情节、高潮结尾的方式。现在这里只有一个画面,它其中有一些无机抽取的形状,这些形状被经验和感受造成另一种更为具象的形体,然后我们依照着它们开始叙事。
黑本
黑本中的第一个故事。
暗花
这个计划其实准备了将近一年,一直想用一个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叙述一个神经病或者说潜意识里的人的想法。
故事是一年前写的《家庭》:父亲是夜班守卫,母亲是残疾人,自己则是女子学校的学生。里面的设置我想了很久,为什么都是一半的。守夜人,意为颠倒,残疾人意为残缺、缺失,而女子学校的学生也是一半之意。故事讲述的是我个人的感受,一个童年缺失的人的潜意识,实际上自己的童年并没有和家庭搭上关系,但有些方面的确实也导致了自己产生一种奇怪思维的开始。
“暗花”这个词,是在一本书中无意中看到的,一如《叙事癖》里面的vanitas这个词一样,都有相仿的意思。对于暗花这个词,我有些特别的意图在里面。此词字典中解释为中国瓷器术语,意指藏匿隐藏,是一种画在瓷器上的特殊工艺,可以透过光看到里面的花纹。
而为什么要隐藏,隐藏之美在哪里?作品里面我有几幅图仿造了些名作。残缺、隐藏,人的内心中总是有一种这样的心理,这个形成是在写另一个故事《审判》的时候我忽然想到的:何不把故事中的人物从一个个人形象,转化成虚假形象呢?即,故事中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人物关系,那这个关系、这些人物间,是否彼此也像真实世界一样存在隐瞒、欺骗、怀疑,故事是否要残缺才是一种完整呢?这也是这个故事我想要说的,读起来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我尽量不去注释词汇,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会是他自己的一面,连在一起之后,会有自己的构成,故事也仅仅是一个开始的点,我能做的仅仅是把这个点的基调定在一个区域里。
选词
我最近习惯于这种工作方式:由一个词开始,引伸出剧情、句子,或是一个故事整体的东西。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词汇,例如,有一次我查到一个词叫做隐门,jib door,意思很是有趣,译作隐去的门,藏在墙之中,只有你打开它才知道它的存在。 故事就在这面墙上面,或者在门里。
暗花的意图
故事讲述的童年缺失的孩子的故事,母亲是残疾人,在她眼里她只是一半的人,而父亲的夜班工作也是这样,对于年幼的孩子,几乎没有见过父亲几面。人有一种心里,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会觉得很好,并且用自己的想法去填充她所认为的故事。她记恨自己的母亲,觉得母亲不配与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暗处,她看见他们在做爱,她开始嫉恨母亲,她设想自己是父亲的女人,母亲则是一个废物。但一切仅仅是设想,缺失的东西,永远会成为一块难以弥补的伤疤,当梦醒的时候,可怕的现实就如同又进入了另一个梦中一般。
黑本中的第二本。
断掌
《断掌》是一次尝试,关于对改编的尝试,因为这之前几乎所有的漫画,若是有剧本的话,大多都是自己写的。《断掌》对我的有意义之处在于,我可以用一种适合的方式去叙述一个别人的故事。
同样的方法,双线叙事。一面是案犯当天的整个过程,女孩被骗上车,然后带到林子里,被杀害肢解;另一面,是这之后,一家人的郊游,家中的小孩最后发现了被肢解的尸体。而在最后发现尸体的时候,两者便成为了相同场景下的演员,就像相对的叙事一样,他们引出很多东西,在这个被发现的地点。
全完。
anusman 2011
一是为了论文,二是它可以让我自己更有一个连续的点发展下去。
我希望这些也可以对我之外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这也便是这篇文字的作用。
白本 简笔的
Film
![]() |
白色本子中的第三个故事。 |
电影 film
1.词义。
film,电影,胶片,薄膜。
film可以当作是一个同义词。首先。它给我引入了一个线索,既是,胶片的放映与拍摄。胶片是从一个物体过渡到另一个物体上的,这里,它有一层新的意义,既是它的拍摄和放映,与两个相似结构(卷胶片用的两个胶片盒)。
![]() |
Clipart of a silent film projector |
![]() |
film 内页 by anusman |
这样的话,我来说这个故事就有了合理的理由。
film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薄膜,可以卷的薄膜,它让我想起蒙在物体上的情侣。
![]() |
film alimentaire 食物用膜 保鲜膜 |
![]() |
Les amants 情侣 作者 René Magritte 1928 |
生活中我们把保鲜膜同样叫成film,把它包在需要冷冻的食物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作品新的一层解释,既隔离。另外,在膜的作用下,物体的状态是相互的。一方面,膜里面的东西是它的本质,外面也是同样的,当膜去除之后,影响也是互相的。这篇画是画给我的小楠(我曾经的女友)的画。我,过去还是可以称为我们的。现在我已经不配我们这个词了。现在的状态是分离的。这像是一个比喻。
![]() |
我在结尾处加了一顶帽子。这顶帽子,既是献给其中借用的玛格丽特的情侣那幅画,也是献给镜中人的玛格丽特(所见的最真实的面)。
![]() |
![]() |
我找到一个有趣的事物,即约瑟夫博伊斯戴的帽子。并且相同的是,它的一张电影海报就是源自玛格丽特的镜中人。
![]() |
我循着博伊斯的帽子找到了Gérard Gasiorowski ,同样它在1975年创作了一幅名为Les classes de l'Académie Worosis Kiga的画。
![]() |
Gérard Gasiorowski |
![]() |
René Magritte |
字
文字。文字是单独的形象,作者的名字是作品的一部分。
空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单独含义。它是多层的。
完。
白色本子中的第二单元的故事。
语言2即倒牛奶
![]() |
成因,倒牛奶和打猎这部漫画,起先,我把它叫做语言,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注意到图像的互相解释对比产生的新的叙事方式。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耐心去读文字,而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盯着图片的缘故,我会记下一些图片,他们来自我翻的不同的书,图片的本质也许与记录毫无关联,它仅仅是一个可以建构的起点,我可以通过这个图片想出一个合理的故事,并以此为起点,最后把它包在里面,我喜欢相对的解释,就像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别的事情,去解释原有的意思,使人看得更明白。
倒牛奶和打猎就是这么来的,他们最先都来自电影中的镜头,但之前的图片我根本没有用在画面里面,它们给人的是一个词的信息。打猎那张图我至今记忆犹新,是一对中年夫妇拿着猎枪在森林里闲逛的,这隐喻了很多事情。打猎,这个词,之后我也问过很多当地的人,他们各自有记忆,有的在童年,有的在中年,有的则像当时的我,它在一个知识积累里。倒牛奶,这个词来自与一个黑白默片,图中我记得是在倒咖啡,光线平和宁静。
词汇
倒牛奶和打猎,这两个词在词义上面是无关联的,但从感觉上,他们也许各自相对,倒牛奶的话,是温和的,打猎则相反。
之后,我找到解释这两个词的方式。为什么用名画?因为名画是一个深邃的代词,它远比一个简单场景来的更均衡。其中的光线,物品,以及动作,都是研究漫画需要注意的事情。那段时间我迷上了时间和动作所造成的情绪,它比物体造成的情绪要更要符合漫画的本质性一些。
第一个关于倒牛奶的,是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作品,打猎则是法国18世纪的一位名为RYSBRACK Geerard 的画家的作品,另外在结束的时候,我用了另一幅名画,德国象征主义的画家,弗里德里希名为 « 迎向森林的猎人 »的作品。
![]() |
![]() |
相互解释
我说说这个叙事方法。首先当看这个画的时候,上下的两幅图是没什么联系的,慢慢的,随着女人看到窗外的东西,之后便有了联系,我是想说外界的影响对于人的思维的改变。也许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相对叙事的起始、高潮,结尾都有所对应,而高潮之处则并没有所谓的故事性,它仅仅是一个词转化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在漫画叙事的最基本、最小的单位之间,存在着一些深具涵义的东西。例如一个词,它远比一个写出的故事更简洁,也更多向。叙事起始于一个点,经过一段时间,终止或者说暂时停在一个合适的点。之所以不确定的说是终止,是因为本身对于相互解释的故事来说,如果存在终止,那必定有一方是用于解释这种终止的。那么便说明,解释的一方必定是延绵下去的。
![]() |
情节
当女人看到外面的时候,他就与画有了联系,与打猎有了联系,然后奶倒了出来,也碎了坛子,猎也打到了。
![]() |
最后镜头移向窗户,我们看见一个猎人,这是什么原因,我解释一下子。在看的动作上,也许女人看到的是一棵树,或者是一个刚巧经过的男人,在看的情绪中,女人就联想到了自己的男人,也可以说成是,她就看到了这个,想起了过去,然后才有了牛奶溢出来的结果。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一种变化,一种词汇的、语义的变化,以及转化。为什么是打猎和倒牛奶呢,因为这两者各属于一个空间。这里有很多相对性。例如空间上的——屋子里面和屋子外面,画里面和画外面,人的思想和所见。这些交杂的内和外,让故事建立起来。实际上它并不像是一个漫画,我更习惯把它称为画。
史学上的
在弗氏的这幅《迎向森林的猎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暗示死亡的黑色的鸟,我们暂且把着当作乌鸦。在北欧的古代神化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是关于两只乌鸦的,一只叫做Hugin它在北欧古语中译作思考,另一只叫做Munin,它译作回忆。两支乌鸦是上帝的信使,它们飞遍新世界,并在第二天的早晨返回上帝那里,用低语向上帝述说它们之所见。
![]() |
http://fr.wikipedia.org/wiki/Hugin_et_Munin
同样的事情也见于CHRZ中。
![]() |
代表上帝话语的鸟,飞过一段时间。最后回到上帝手中。
![]() |
从这上面来讲,乌鸦所处于最后一段的含义,即是说明这种关系、联系,并把结果转述。这里有这样的一件事情,即是交合。交合,代表了一种陈述,一种结论。
画面中的两个线索,彼此联系,它们在不同的点上面交合。
我们本质上就是一个信使,把这个故事传达给什么,又得到什么。这即是低语。
深入
在倒牛奶和打猎那幅作品当中,有一个点是窗户。窗子是双向的,它相对于墙壁或者其它事物,我把它比作一个眼睛,事实上,眼睛在这里的意思不是传达事物和思考之间的东西,而是一个让思考透过的口。它只是一个透明的口,我们把外部感知的东西,投射到脑中。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科学上的,我不太认为该是这样,相反,我认为意识在先,然后我们通过一个事物,引发另一个事物。而看是在看见之后发生的。
在玛格丽特的画中,我们找到一个点,它连接着这种形状的描述。
我引出一个理论,既是,形状的叙事。我们分析一个静物画,或是生活本身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身边的物体,实际上他们本质上存在,只是叙事让我们选取了一部分而已。这之后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叙事,既漫画或者电影。我们来研究本质存在和这之后之间的那一段,既物体。这里的物体包括任何东西,只要它存在。注意,这里强调的存在的意图,既是要在下文中提到的意识中加以区别,意识是相对于我们看到的存在之外的另一种存在。
物体,包括物体的本身属性,和物体对于你要联系的物体的属性。这样说的话,限制是双向的。
一方面,限制对于物体本身来说,它有自己的用途和特性,特性放在之后再说。
另一方面,联系物本身也对自己的需求做了限制,他们得到的最后结果即是联系。
这是这个过程中的事情。
叙事包括这之中的部分,以及这之外的部分。这之外的部分包括两方面,第一,物体的时间段,第二,联系物的时间段。
在这两条时间段上,物体与联系物相交过很多次,每次相交过后的形状都会有所变化,这里的形状指的是意识的形状。
所以回到最开始。我们说,形状一方面是一种标识,我们按照经验去判断他们,凭借形状,另一方面,形状也是积累,它因其形状,包含了叙事的特殊性。
![]() |
窗子空间 意识空间和现实
我想还需要解释一些关于窗子的事情。
我举几个例子关于窗子的,其中那维米尔为例,他本人画过关于同一个角度的画,就不少于五幅。另外在爱德华霍伯的画中也有很多是关于窗子的,窗子在这里如上所说阐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我们见到的密闭空间,另一个即是它之外的空间。一般来说我们看不见外面的空间,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把它称为作,假想空间。
所谓假想空间,包括意识,和物体的变形。
![]() |
维米尔 |
![]() |
爱德华 霍伯 |
![]() |
爱德华 霍伯 |
![]() |
爱德华 霍伯 |
下面这幅玛格丽特的名为《寂静之音》的画中,我们看到分割画面。黑色在这里因为和右边的空间有了联系,变成了一个假想空间。我们可以按照所见空间内的物体,做一个假想联系。这样在一方面来说,就变成了叙事。
![]() |
寂静之音 |
同样的分割空间,也在霍伯的画中存在,霍伯的空间被切成好些层,如我们看到的电影座椅内的部分即黑色的部分,以及光源部分。在光源部分又有两个空间,它被窗帘隔开,请注意这里的物体,窗帘,它的作是在这里联系了两个空间,也切断了两个空间,它是随情况发生的物体。这点我们需要考虑,联系人所须联系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另外在黑色的剧场内,又有座椅与荧幕,荧幕之外和荧幕之内。这在光源部分得到了一种未知的相关,我们看到空间在这里都是被切断的,也可以说,是联系的需要。
![]() |
看
上面说过,看见是先于看的,这里的看见指的不是看这个动词的后续化,而是一个意识的选择,这里的看见,指的是意识的看见,它与看这个我们通常习惯的用法不同。
首先我们看见一个意识点,即我们要去选择的物体,然后我们去联系它,我们要看。在看之后的事情,就是意识。在霍伯的画当中,我们见到一个扫地的清洁工,在凝神看着一个不明的东西。
在这个理解当中,切记,叙事所限定的意义决定了,看见先于看这个理解。
![]() |
![]() |
完。
白色本子中的其余漫画。
单线漫画
![]() |
汤 内页。角度变化。 |
![]() |
博物馆的一日 内页。 形体变化。 |
我不知道该怎么样称呼这些画,实际上很多次我想不把他们放到书中,因为也许很多人不明这些画的真正用意。这些类似于草稿的东西,是平时我在思考的漫画的一些延展性的问题,例如空间的变位导致的叙事的变化,形状的变化导致的叙事的变化。它的意义对我来说很大,大到可以开启另一扇隐藏许久的门,这里我想要尽量抛开传统叙事方式,那种特定人物、情节、高潮结尾的方式。现在这里只有一个画面,它其中有一些无机抽取的形状,这些形状被经验和感受造成另一种更为具象的形体,然后我们依照着它们开始叙事。
黑本
黑本中的第一个故事。
暗花
![]() |
这个计划其实准备了将近一年,一直想用一个第一人称的方式去叙述一个神经病或者说潜意识里的人的想法。
![]() |
家庭的初稿。 |
故事是一年前写的《家庭》:父亲是夜班守卫,母亲是残疾人,自己则是女子学校的学生。里面的设置我想了很久,为什么都是一半的。守夜人,意为颠倒,残疾人意为残缺、缺失,而女子学校的学生也是一半之意。故事讲述的是我个人的感受,一个童年缺失的人的潜意识,实际上自己的童年并没有和家庭搭上关系,但有些方面的确实也导致了自己产生一种奇怪思维的开始。
![]() |
叙事癖 内页 |
![]() |
陶瓷中的暗花。 |
“暗花”这个词,是在一本书中无意中看到的,一如《叙事癖》里面的vanitas这个词一样,都有相仿的意思。对于暗花这个词,我有些特别的意图在里面。此词字典中解释为中国瓷器术语,意指藏匿隐藏,是一种画在瓷器上的特殊工艺,可以透过光看到里面的花纹。
而为什么要隐藏,隐藏之美在哪里?作品里面我有几幅图仿造了些名作。残缺、隐藏,人的内心中总是有一种这样的心理,这个形成是在写另一个故事《审判》的时候我忽然想到的:何不把故事中的人物从一个个人形象,转化成虚假形象呢?即,故事中如果真的存在一个人物关系,那这个关系、这些人物间,是否彼此也像真实世界一样存在隐瞒、欺骗、怀疑,故事是否要残缺才是一种完整呢?这也是这个故事我想要说的,读起来可能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我尽量不去注释词汇,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会是他自己的一面,连在一起之后,会有自己的构成,故事也仅仅是一个开始的点,我能做的仅仅是把这个点的基调定在一个区域里。
选词
![]() |
jib door |
我最近习惯于这种工作方式:由一个词开始,引伸出剧情、句子,或是一个故事整体的东西。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词汇,例如,有一次我查到一个词叫做隐门,jib door,意思很是有趣,译作隐去的门,藏在墙之中,只有你打开它才知道它的存在。 故事就在这面墙上面,或者在门里。
暗花的意图
![]() |
故事讲述的童年缺失的孩子的故事,母亲是残疾人,在她眼里她只是一半的人,而父亲的夜班工作也是这样,对于年幼的孩子,几乎没有见过父亲几面。人有一种心里,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会觉得很好,并且用自己的想法去填充她所认为的故事。她记恨自己的母亲,觉得母亲不配与自己的父亲在一起,暗处,她看见他们在做爱,她开始嫉恨母亲,她设想自己是父亲的女人,母亲则是一个废物。但一切仅仅是设想,缺失的东西,永远会成为一块难以弥补的伤疤,当梦醒的时候,可怕的现实就如同又进入了另一个梦中一般。
黑本中的第二本。
断掌
![]() |
断掌 |
《断掌》是一次尝试,关于对改编的尝试,因为这之前几乎所有的漫画,若是有剧本的话,大多都是自己写的。《断掌》对我的有意义之处在于,我可以用一种适合的方式去叙述一个别人的故事。
![]() |
断掌内页 |
同样的方法,双线叙事。一面是案犯当天的整个过程,女孩被骗上车,然后带到林子里,被杀害肢解;另一面,是这之后,一家人的郊游,家中的小孩最后发现了被肢解的尸体。而在最后发现尸体的时候,两者便成为了相同场景下的演员,就像相对的叙事一样,他们引出很多东西,在这个被发现的地点。
全完。
anusman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