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你自己--禅说心灵成长八部曲-妙参著1
序曲
1、求人不如求己心
无法化解生命中的困境,通常有两个主要原因:意识不清楚普世的真理,拒真理于心外,以自我中心的执着所造成的无明为因,想以自我中的的执着。去突破因其所起的无明妄想窠臼,这样不明因果的修行有如日下逐影,愈追逐愈是不安,勤而无功;二是虽知理则根本,怎奈无始劫来学习深厚,治心无方,无法真正实践破执。要提升自己必须有道心,更需确立生命存在的根源与其如何成型的知见。道心就是向道的心念想法,是想彻底了解生命因由的心,有道心才能让生命朝向体现真理的方向发展。修道就是体现出本剧心量的广大无我,转化因二元思想所生的烦恼,让心清净、归元、做主。
禅宗讲每个人都有心,心没有边际,若心中有执着。则会因自我分割而限制心量、障碍生命。能否提升生命端看是否能破除自我中心的执著,执著是存在本心的垢染。心中有结垢、有烦恼执著,眼见耳闻都是不自觉的妄想定义,就看不清经典的真义。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能诚意正心地面对心中的垢染,必能改过向善。禅宗对于如何破除自我执著讲的很深入直接,禅宗对于如何破除自我执著讲的很深入直接,禅云心性本空,一切法即有即空,所以连当下正值想的“我”都要破掉,才能见到本性。由于习气而执著空心所起的刹那念,并且认取刹那于心的这个念为“我”,法即有即空这样的习气妄想正是烦恼的根源。破掉如此的习气妄想后,就剩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觉是心本具的性德,但因暂时为我执烦恼覆盖而未显其德,唯有破掉心中的执著,觉性才会现前。
执著少的人,人缘就好,执著少的人,智慧就高。若生命中有困境,一定是心的量出问题了,心量被执著制约,造成二元不相容,就是烦恼与困境的起源。要提升自己,就要慢慢破掉坏习惯以及是非人我的二元执著,减少因妄想执著造成的人际摩擦,即是具体地增长心量。从带人出事的圆满到撑到证果,靠的都是觉悟以及心量的增长。最大的心量就是心本具的量,一切作用现象是心所生所现,心是一切法的源头,这是生命及现象存在的最高普世理则,更是禅宗思想的精髓。
修行就是提升生命的实践,生命的真正障碍是让人自己为是的执著。我们一方面借着研究经义为镜,照见内心的执著;一方面不断熏修思维道理,将之运用于生活。当境与心违时,要建筑在所了解的理上,不可在随往昔的习气流转将去。要能建筑在真理上,除了要多熏修思维,也要练习静心,远离不必要的染缘,方能转变过去因习气而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后果,真正转化生命的困境。
以前有居士到寺庙请问佛法,他说修行让他很烦恼。我问他为什,他就讲,有人告诉他诵金刚经哼好,可以帮人证道空性、开悟,于是他就发愿要诵金刚经;有人告诉他诵弥陀经很好,有助于往生净土,于是他又送弥陀经;后来听人说诵普门品就有观世音菩萨加持,对身体及种种事情都有好处,于是他加诵普门品;又有人告诉他,人都有业障,送地藏经可以消除业障,所以他又诵地藏经;到最后又有人告诉他,光靠诵经还不够,还要打坐。所以他每天都忙着诵经、打坐,如果没有诵弥陀经,就觉得对不起阿弥陀佛;不诵普门品,就对不起观世音菩萨;不诵地藏经,就对不起地藏王菩萨.......所以,他虽然每天努力修行,却因此生出种种烦恼。
我告诉这位居士,金刚经讲的是破一切我执及所执著的相见而建空性,重点在于破执见性。弥陀经讲心净国土净,心事什么状态,就有 相应的生命现象呈现,求生净土的心就是精进的心,弥陀的愿力即是凡夫不生不灭、与十方诸佛同意鼻孔出气的本具心性。此空性诵遍十方,与诸佛菩萨的空性如水乳相融、无二无别、非一非二。此本具心性永恒照顾着、含摄着本具心性所生、所起的无量作用,以及其所相应的种种众生相。本具心性不可能舍弃其自生的一切相用及其必然的含摄性,即是敬重所言弥陀愿不舍一众生的救度。要让净土现前就必须有清净心,故净化自己的执著而现出心本具的清净,才是生在净土的因。心起十方大用,心如观音遍听十方,诵经摄心即止恶消灾,所愿明确。求念由心,与诸佛菩萨愿相应则感,念从心起,心必能感而应之,所谓感应道交,故云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菩萨慈悲。然而,一切仍要从心破执才得。
1、求人不如求己心
无法化解生命中的困境,通常有两个主要原因:意识不清楚普世的真理,拒真理于心外,以自我中心的执着所造成的无明为因,想以自我中的的执着。去突破因其所起的无明妄想窠臼,这样不明因果的修行有如日下逐影,愈追逐愈是不安,勤而无功;二是虽知理则根本,怎奈无始劫来学习深厚,治心无方,无法真正实践破执。要提升自己必须有道心,更需确立生命存在的根源与其如何成型的知见。道心就是向道的心念想法,是想彻底了解生命因由的心,有道心才能让生命朝向体现真理的方向发展。修道就是体现出本剧心量的广大无我,转化因二元思想所生的烦恼,让心清净、归元、做主。
禅宗讲每个人都有心,心没有边际,若心中有执着。则会因自我分割而限制心量、障碍生命。能否提升生命端看是否能破除自我中心的执著,执著是存在本心的垢染。心中有结垢、有烦恼执著,眼见耳闻都是不自觉的妄想定义,就看不清经典的真义。儒家讲“吾日三省吾身”,能诚意正心地面对心中的垢染,必能改过向善。禅宗对于如何破除自我执著讲的很深入直接,禅宗对于如何破除自我执著讲的很深入直接,禅云心性本空,一切法即有即空,所以连当下正值想的“我”都要破掉,才能见到本性。由于习气而执著空心所起的刹那念,并且认取刹那于心的这个念为“我”,法即有即空这样的习气妄想正是烦恼的根源。破掉如此的习气妄想后,就剩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觉”。觉是心本具的性德,但因暂时为我执烦恼覆盖而未显其德,唯有破掉心中的执著,觉性才会现前。
执著少的人,人缘就好,执著少的人,智慧就高。若生命中有困境,一定是心的量出问题了,心量被执著制约,造成二元不相容,就是烦恼与困境的起源。要提升自己,就要慢慢破掉坏习惯以及是非人我的二元执著,减少因妄想执著造成的人际摩擦,即是具体地增长心量。从带人出事的圆满到撑到证果,靠的都是觉悟以及心量的增长。最大的心量就是心本具的量,一切作用现象是心所生所现,心是一切法的源头,这是生命及现象存在的最高普世理则,更是禅宗思想的精髓。
修行就是提升生命的实践,生命的真正障碍是让人自己为是的执著。我们一方面借着研究经义为镜,照见内心的执著;一方面不断熏修思维道理,将之运用于生活。当境与心违时,要建筑在所了解的理上,不可在随往昔的习气流转将去。要能建筑在真理上,除了要多熏修思维,也要练习静心,远离不必要的染缘,方能转变过去因习气而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后果,真正转化生命的困境。
以前有居士到寺庙请问佛法,他说修行让他很烦恼。我问他为什,他就讲,有人告诉他诵金刚经哼好,可以帮人证道空性、开悟,于是他就发愿要诵金刚经;有人告诉他诵弥陀经很好,有助于往生净土,于是他又送弥陀经;后来听人说诵普门品就有观世音菩萨加持,对身体及种种事情都有好处,于是他加诵普门品;又有人告诉他,人都有业障,送地藏经可以消除业障,所以他又诵地藏经;到最后又有人告诉他,光靠诵经还不够,还要打坐。所以他每天都忙着诵经、打坐,如果没有诵弥陀经,就觉得对不起阿弥陀佛;不诵普门品,就对不起观世音菩萨;不诵地藏经,就对不起地藏王菩萨.......所以,他虽然每天努力修行,却因此生出种种烦恼。
我告诉这位居士,金刚经讲的是破一切我执及所执著的相见而建空性,重点在于破执见性。弥陀经讲心净国土净,心事什么状态,就有 相应的生命现象呈现,求生净土的心就是精进的心,弥陀的愿力即是凡夫不生不灭、与十方诸佛同意鼻孔出气的本具心性。此空性诵遍十方,与诸佛菩萨的空性如水乳相融、无二无别、非一非二。此本具心性永恒照顾着、含摄着本具心性所生、所起的无量作用,以及其所相应的种种众生相。本具心性不可能舍弃其自生的一切相用及其必然的含摄性,即是敬重所言弥陀愿不舍一众生的救度。要让净土现前就必须有清净心,故净化自己的执著而现出心本具的清净,才是生在净土的因。心起十方大用,心如观音遍听十方,诵经摄心即止恶消灾,所愿明确。求念由心,与诸佛菩萨愿相应则感,念从心起,心必能感而应之,所谓感应道交,故云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菩萨慈悲。然而,一切仍要从心破执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