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贴:荆轲
本文是过去为朋友的自助游书籍撰写的。
——————————————————————————————
《史记•刺客列传》有6000多字,其中一半以上留给了荆轲,足见司马迁对荆轲的推崇。与传统刺客不同,在荆轲身上,体现更多的是游侠的自尊和自由,而不是一个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忠仆式的刺客。
游侠首先是游走四方的。荆轲是卫人,喜欢读书,这一点已经使得他跟传统武士看上去有些不同,另外,他喜好击剑,一种很有男人味的爱好,当然,也是侠客的必修课。他在榆次跟人论剑,到邯郸与人下棋,发生争执,就嘿然而去,似乎性格并不争强好胜,而且少言寡语,颇为超逸,果不其然,到了燕国,他偏偏跟燕市的狗屠高渐离结为好友,两人整天饮酒作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司马迁的寥寥数笔,已经把荆轲的个性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个人,似乎不是谁可以收买的,也没有意愿为谁去拼命,他只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乘兴而来,兴尽而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淡泊的人,突然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到万里之外的秦庭去谋杀某个跟他并没有直接厉害关系的秦王,而且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母国,只不过是为了路过的一个小国。这就是荆轲,一个难以预料的人,其实,也是可以预料的。荆轲刺秦本是出于田光的推荐,推辞是可能的,不过接受也未尝不可,反正是游历天下嘛,碰上什么就做什么,似乎在他看来,论剑、下棋、喝酒、唱歌,这些与刺秦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太子丹初遇荆轲,讲述了滔滔一番大道理,荆轲全无受到激励的表现,只淡淡答了一句:“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然而,接着他居然答应了下来。
答应是答应了,但改不了他漫不经心的做事态度,荆轲迟迟没有动作,把性情急躁的太子丹逼得团团转。其实,田光看中的人,自然有他的道理,荆轲是个做事疏而不漏的人,外表的散漫,并不能掩饰他内心的决绝和磊落。太子丹不忍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他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做了,居然也做到了。他想要樊于期的人头,就跟其本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不啻为历史上最令人不知所措的一幕,俗话说,英雄识英雄,荆轲没有看错人,樊于期眼都不眨地自刎了。就这样,樊于期的人头、督亢的地图,徐夫人利匕,都准备好了,荆轲似乎看不上自己的副手秦舞阳,还在等另外一个不知名的人。他等的是谁呢?一向言语简略的荆轲没有说,司马迁也无从查询,于是成了历史上的谜。其实,不说也可想而知,一定是个跟他自己一样自甘平凡的人。否则的话,一个能让荆轲等待的人,论其才华和风度,在求贤若渴的战国时代,想要出名很难吗?
太子丹算不上什么有胸襟的人物,没等几天,又急了眼,以为荆轲变了卦,甚至说出让人难堪的猜疑之话,“日子已经到了,你荆轲要是没这个意思的话,我能不能先派秦舞阳去呢?”豁达的荆轲第一次有了怒意,大骂太子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看样子,他颇看不起褊狭的太子丹,这也是让人好笑的一幕,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不相符的是,荆轲其实是替一个他并不放在心上的人去刺杀秦王的。或许在他看来,秦王和太子丹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他是为自己去刺秦的。易水滩头,寒风猎猎,送别的人群里,有他的好友高渐离,最后一次击筑,最后一次高歌,极简派的荆轲就连歌词也是只有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他上了车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上了秦国大殿,平日自诩勇武的秦舞阳早已经吓得面色大变,抖成一团,荆轲却只是瞅了他一眼,聊聊数语,替他解了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最终的失手,或许是副手不得力,而那个要等的人最终没有等到;或许是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临场的发挥,无法取决于事先的计划。然而,失败的英雄,总是更令人难忘。荆轲的感染力,不仅让千秋万世后的读者着迷,就连当事人秦王自己,也郁郁寡欢了很久,似乎秦王感受到的,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失落。毕竟,只有英雄才惺惺相惜,一个与众不同的刺客,其气质和魅力,就连自命不凡的嬴政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失败了的荆轲,身被八创,倚柱而笑。据说,田光曾经评价过燕国的几位勇士,他说,“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荆轲死了,他的形象却成为传奇。在一个又一个或喧哗或落寞的时代里,他的淡定和从容,他的无所谓和有所谓,一再成为人们争议的主题,有人把他理解成“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化范例;有人认为他是个蹩脚的刺客;更有人认为他只是个穷途末路、求名心切的冒险家;但是,人们多少总觉得,关于荆轲的一切,有那么一些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荆轲留下了太多值得思索的东西,这个反传统、反主流的刺客,他体现的是另类的勇气,他看重的可能不是胜利,而是个性的自由。他活过,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大,有小,没有遗憾,别人怎么看他,他毫不介意。
——————————————————————————————
《史记•刺客列传》有6000多字,其中一半以上留给了荆轲,足见司马迁对荆轲的推崇。与传统刺客不同,在荆轲身上,体现更多的是游侠的自尊和自由,而不是一个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忠仆式的刺客。
游侠首先是游走四方的。荆轲是卫人,喜欢读书,这一点已经使得他跟传统武士看上去有些不同,另外,他喜好击剑,一种很有男人味的爱好,当然,也是侠客的必修课。他在榆次跟人论剑,到邯郸与人下棋,发生争执,就嘿然而去,似乎性格并不争强好胜,而且少言寡语,颇为超逸,果不其然,到了燕国,他偏偏跟燕市的狗屠高渐离结为好友,两人整天饮酒作乐,“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司马迁的寥寥数笔,已经把荆轲的个性鲜明地烘托了出来。这个人,似乎不是谁可以收买的,也没有意愿为谁去拼命,他只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乘兴而来,兴尽而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淡泊的人,突然决心干一番大事业,到万里之外的秦庭去谋杀某个跟他并没有直接厉害关系的秦王,而且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母国,只不过是为了路过的一个小国。这就是荆轲,一个难以预料的人,其实,也是可以预料的。荆轲刺秦本是出于田光的推荐,推辞是可能的,不过接受也未尝不可,反正是游历天下嘛,碰上什么就做什么,似乎在他看来,论剑、下棋、喝酒、唱歌,这些与刺秦相比,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太子丹初遇荆轲,讲述了滔滔一番大道理,荆轲全无受到激励的表现,只淡淡答了一句:“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然而,接着他居然答应了下来。
答应是答应了,但改不了他漫不经心的做事态度,荆轲迟迟没有动作,把性情急躁的太子丹逼得团团转。其实,田光看中的人,自然有他的道理,荆轲是个做事疏而不漏的人,外表的散漫,并不能掩饰他内心的决绝和磊落。太子丹不忍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做的事,他以最直接的方式去做了,居然也做到了。他想要樊于期的人头,就跟其本人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这不啻为历史上最令人不知所措的一幕,俗话说,英雄识英雄,荆轲没有看错人,樊于期眼都不眨地自刎了。就这样,樊于期的人头、督亢的地图,徐夫人利匕,都准备好了,荆轲似乎看不上自己的副手秦舞阳,还在等另外一个不知名的人。他等的是谁呢?一向言语简略的荆轲没有说,司马迁也无从查询,于是成了历史上的谜。其实,不说也可想而知,一定是个跟他自己一样自甘平凡的人。否则的话,一个能让荆轲等待的人,论其才华和风度,在求贤若渴的战国时代,想要出名很难吗?
太子丹算不上什么有胸襟的人物,没等几天,又急了眼,以为荆轲变了卦,甚至说出让人难堪的猜疑之话,“日子已经到了,你荆轲要是没这个意思的话,我能不能先派秦舞阳去呢?”豁达的荆轲第一次有了怒意,大骂太子丹:“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彊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看样子,他颇看不起褊狭的太子丹,这也是让人好笑的一幕,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不相符的是,荆轲其实是替一个他并不放在心上的人去刺杀秦王的。或许在他看来,秦王和太子丹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他是为自己去刺秦的。易水滩头,寒风猎猎,送别的人群里,有他的好友高渐离,最后一次击筑,最后一次高歌,极简派的荆轲就连歌词也是只有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他上了车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上了秦国大殿,平日自诩勇武的秦舞阳早已经吓得面色大变,抖成一团,荆轲却只是瞅了他一眼,聊聊数语,替他解了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最终的失手,或许是副手不得力,而那个要等的人最终没有等到;或许是命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临场的发挥,无法取决于事先的计划。然而,失败的英雄,总是更令人难忘。荆轲的感染力,不仅让千秋万世后的读者着迷,就连当事人秦王自己,也郁郁寡欢了很久,似乎秦王感受到的,更多的不是愤怒,而是失落。毕竟,只有英雄才惺惺相惜,一个与众不同的刺客,其气质和魅力,就连自命不凡的嬴政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失败了的荆轲,身被八创,倚柱而笑。据说,田光曾经评价过燕国的几位勇士,他说,“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荆轲死了,他的形象却成为传奇。在一个又一个或喧哗或落寞的时代里,他的淡定和从容,他的无所谓和有所谓,一再成为人们争议的主题,有人把他理解成“士为知己者死”的简单化范例;有人认为他是个蹩脚的刺客;更有人认为他只是个穷途末路、求名心切的冒险家;但是,人们多少总觉得,关于荆轲的一切,有那么一些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荆轲留下了太多值得思索的东西,这个反传统、反主流的刺客,他体现的是另类的勇气,他看重的可能不是胜利,而是个性的自由。他活过,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大,有小,没有遗憾,别人怎么看他,他毫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