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庆幸,我经历了八十年代——(转载)《信息时报》专访赵玫
以下文字转载自2008年6月29日《信息时报》 作者:卢一鸣
分享灿烂人生
信息时报:印象中你出了一些传记类小说,为什么会对传记类小说情有独钟?同时你传记作品多为女性传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选择?
赵玫:我的传记作品主要是唐宫三部曲,第一本是《武则天》,在此之前我一直是写现实主义小说,从来没有想过去写历史小说,后来张艺谋在1993年的时候打算拍一部关于武则天的电影,也许因为我对女性心理把握的比较多,所以选择了我。而我自己也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就接受了。
《高阳公主》是在我读过大量史料后决定写的,那是一个震撼着我的故事,写完这个,出版社对我说,既然这样,不如你再写本《上官婉儿》……
信息时报:那为什么接下来又写了《胡蝶》和《阮玲玉》呢?
赵玫:这两部小说是有人准备拍电视剧,其实是剧本小说。可能他们是读了我的唐宫三部曲,认为我适合这项工作。在此前我也知道一些胡蝶和阮玲玉的故事,她们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们生命灿烂,命运多劫。为她们写传记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她们的人生值得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来分享。
信息时报:在你眼中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女性写作,女性写作一定与身体相关吗?在没有提出身体写作这个概念之前,女性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赵玫:伍尔芙认为,女性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性别才能在各种领域里做到尽善尽美。你必须站在女性角度去思维,这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前提。女性小说不可能只写女性,也不是女性作家就必须要书写女性,但是这个世界只有男女两种性别,我觉得女性由于身体差异难以真正的理解男性,而女人之间却非常容易达成共识,比如一个女教授和女清洁工待的时间长了,她们也会产生共同的女人话题,在女人的话题上不存在地位和学识的差异。
我不抵触女性写作这个概念,这和女权没有什么关系,我写《武则天》,大家认为我在宣扬女权,实际上武则天并不代表女权,那依然皇权,她是一位皇帝,她本身就拥有了权利。
在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前我并没有女性写作这样的一个概念,后来又参加了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在那时见到一些女权主义作家。相比来说中国的女权运动在理论上并不牢固,作家和学者也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思路并不是十分清晰。
女性写作是纯粹的写身体那是无稽之谈。我在写女人的时候也有好的女人,也有很坏的女人,这些都是小说的需要,和女权及女性没有关系。
让作家也被边缘化吧
信息时报:你参加过一些国家化的妇女大会,与一些世界女权主义者有过接触,但回国后你的日常生活很低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赵玫:写作是一种私人化的过程,你要面对的是笔、纸张、计算机,你应该是一个文学的人而不是一个泛文化的人。我经常拒绝一些社会活动,因为我觉得参与其中时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唯一结果就是浪费了时间。
安静的生活让我有一种幸福感,文学需要寂寞和孤独,但是能忍受寂寞和孤独的人却不多。我平时不看报纸,也不想去了解任何小道消息,我只想写自己要写的东西,这要求我过一种低调的生活。其实一个作家不需要参加活动所带来的那些功利性的东西,如果我参与了,就会在乎,比如为什么给他开研讨会却不给我开,为什么我开研讨会的时候某某不到场上次别人开他却去了,整天思考这些问题人会变的浮躁。我非常害怕失去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安静的读书写作,这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或者我已经患上了一种交往综合症,社交场合使我感到紧张和局促不安。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让作家也被边缘化吧,我希望是这样的(笑)……现在人们不喜欢用思考这个词,却喜欢用思路,一种行进的感觉,一种结果的展现。所以我必须远离话语中心,起码做一个安静的人。
信息时报:你认为当下的写作和文化环境与80年代相比有什么区别?你写的《朗园》在当时是一部比较有颠覆感的作品,能否谈一下你后来的创作思路?
赵玫:80年代对中国当前的文学来说是很重要的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封闭突然进入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西方意识冲击了中国作家的心灵。我们应该感谢中国那些翻译家,他们的敏感和辛劳让我们得以见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在西蒙没有获诺奖的时候,他的《弗兰德公路》已经被引进,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也是在那个时代被翻译进来。在此前,我接受的顶多就是前苏联的革命浪漫主义(笑),我受到很大的局限,但在80年代,我被引导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时国内的文学也轮番上阵,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意识流、朦胧诗,一直到后来王朔的“痞子文学”,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形式和流行性的东西,而是一阵阵剧烈的冲击。
有人说那时的每一个作家身后都站着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子,每一次浪潮后都有一次外国文化运动的原形,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尽管那些年我们是在学习,但依然是一个非常灿烂非常宏大的过程,包括批评界,那时的批评是严肃的,货真价实的。当时我在《文学自由谈》做编辑,后来我因为进行小说创作而进入文学生活,即使现在回忆起来,那个阶段仍让我激动不已,那是一个文学可以引起众生喧哗的年代。80年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可缺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为自己能赶上这个时代庆幸。
对当下的写作和文化环境我只想提出一个质疑,就是他们是否创作出了新的东西,是否有新的思维,没有这些,谈何进步。每一次文化浪潮都有旗手,狂飙时代的歌德、新小说的罗伯•格里耶、新浪潮电影的戈达尔甚至包括存在主义的萨特,现在可以称之为文学旗手的人是谁呢?
在80年代的王蒙、刘索拉、王朔、阿城等确实做到了对以前写作的颠覆,如今这样的人物没有出现。
关于《朗园》,它确实和我前面写的短篇小说不同,我喜欢形式,语言就像积木一样,对于当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是近一百年来小说发展的主要方面。我渴望自己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有所不同,这十几年我仍然在试图改变自己。《朗园》是因为我生长在天津,那些建筑、那些居住在里面的人都是我熟悉的,留着毕生的印象。
我不掩饰自己对外国文学的偏爱,我喜欢杜拉斯,喜欢福克纳,喜欢伍尔芙,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已经在我的心里烂熟,成为一种文化流进我的血液里。所以一些人认为我的历史小说也是非常另类的,实际上我不是随便去写的,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尊重历史,只是表现的手法和他们不同。
《欲望旅程》是我写的一本有关性爱的生活随笔,从社会学角度阐述男人与女人的故事,后来四川出版集团重印了这本书,改名为《爱一次或者很多次》。
《秋天死于冬季》让我从历史小说的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其实那是一部由系列短篇构成的长篇,故事独立,人物交叉,整体读下来你会发现那是一体的。因为我认为人是由各种个人史堆积成的。
另外我还计划写文革,因为我觉得文革前后人们的非正常状态可以展现人性,相信那段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斑驳的。在文革时期一些人遭遇的迫害不亚于二战时期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在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这样的变故后,我们应该更成熟一些,整个民族的素质在事后也应该有一种提高。
我一直认为思考比感性更为重要,我希望做一个学者型的作家。
呼唤精英文化
信息时报:你觉得中国当下文学现状如何?文学市场化的形成对文学是有利还是有弊,你对中国的评论家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赵玫:文学市场化给每个作家提出了问题,让作家去选择。其实一些书商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书很糟糕。商业是文学被边缘化的罪魁祸首,作家抗拒不了诱惑随后被扼制,这对中国文学的前景是非常不妙的。
因此我呼吁精英文化,没有五四运动,没有鲁迅、没有胡适这些精英我们如今的文化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梁启超在当年对新文化发展的构想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正是这些精英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关于文学批评我曾经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包括现在我还会写一些书评。但说到文学批评,我依然只能怀念80年代,那时候经常有些文学会议会聚集一些批评家,比如吴亮、程德培等,当时文化批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批评家热情公正,很少有“捧臭脚”的。如今批评家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一些批评家为钱去开会,可怕的金钱成为文学的杠杆,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悲的,也是可怕的。在国外,比较严肃的评奖非常讲究公信力,不公正的批评也许会被起诉,是一种对文化的消费者的误导,这是极不道德的。
信息时报:你有许多政治身份,也会参加一些非文学的政治会议,这与你的文学生活是否有冲突?
赵玫:我是以知识分子身份参与这些活动,和我一起的是另一些知识分子。这些身份并非是我争取的,但我也不回避它,一年几天的会议不会耽误我的写作,同时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渠道,给我一个观察社会细节的机会。比如一些调研活动,我可以到工厂或者农村去,这些都丰富了我的创作素材,在这之前我是没有机会接触的。
同时我有机会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建设精英文化,每次我都会准备一份认真的发言,通过这样的机会我可以为文化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在经济繁荣的前提下,我们提到了文化复兴,我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就会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它。
政治身份不会耗费我太多时间,也不会改变我清醒的头脑,我会坚持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信息时报:我们来说一个轻松的话题,你用什么写作?在网上有你一个博客,里面只有一篇文章,你对网络文学持什么态度?
赵玫:我只能用笔和纸来写作,面对电脑我缺乏激情,无法顺畅的表达。因此我现在写作分三个过程,先用笔写,然后敲入电脑,然后在电脑上修改。那个博客是网站管理员一直和我说,我开始觉得好玩,就答应了,事后觉得总是贴文章让别人来关注显得特没意思,就不管了,我每天会上一下网,就像每天会看眼电视一样。
网络文学比纸媒更自由,其实是开拓了一种新的写作领域,没有太多羁绊的写作状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情,所以我相信网络上有好作品。
并且我看到了那么多人都在写作,感到非常高兴,作为传统作家,我们应该包容网络文学,包容80后,只要存在了,就是合理的。
赵玫 满族,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分享灿烂人生
信息时报:印象中你出了一些传记类小说,为什么会对传记类小说情有独钟?同时你传记作品多为女性传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选择?
赵玫:我的传记作品主要是唐宫三部曲,第一本是《武则天》,在此之前我一直是写现实主义小说,从来没有想过去写历史小说,后来张艺谋在1993年的时候打算拍一部关于武则天的电影,也许因为我对女性心理把握的比较多,所以选择了我。而我自己也觉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就接受了。
《高阳公主》是在我读过大量史料后决定写的,那是一个震撼着我的故事,写完这个,出版社对我说,既然这样,不如你再写本《上官婉儿》……
信息时报:那为什么接下来又写了《胡蝶》和《阮玲玉》呢?
赵玫:这两部小说是有人准备拍电视剧,其实是剧本小说。可能他们是读了我的唐宫三部曲,认为我适合这项工作。在此前我也知道一些胡蝶和阮玲玉的故事,她们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们生命灿烂,命运多劫。为她们写传记是一件非常值得的事情,她们的人生值得我们这些平庸的人来分享。
信息时报:在你眼中什么样的写作才是女性写作,女性写作一定与身体相关吗?在没有提出身体写作这个概念之前,女性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赵玫:伍尔芙认为,女性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性别才能在各种领域里做到尽善尽美。你必须站在女性角度去思维,这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前提。女性小说不可能只写女性,也不是女性作家就必须要书写女性,但是这个世界只有男女两种性别,我觉得女性由于身体差异难以真正的理解男性,而女人之间却非常容易达成共识,比如一个女教授和女清洁工待的时间长了,她们也会产生共同的女人话题,在女人的话题上不存在地位和学识的差异。
我不抵触女性写作这个概念,这和女权没有什么关系,我写《武则天》,大家认为我在宣扬女权,实际上武则天并不代表女权,那依然皇权,她是一位皇帝,她本身就拥有了权利。
在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前我并没有女性写作这样的一个概念,后来又参加了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在那时见到一些女权主义作家。相比来说中国的女权运动在理论上并不牢固,作家和学者也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思路并不是十分清晰。
女性写作是纯粹的写身体那是无稽之谈。我在写女人的时候也有好的女人,也有很坏的女人,这些都是小说的需要,和女权及女性没有关系。
让作家也被边缘化吧
信息时报:你参加过一些国家化的妇女大会,与一些世界女权主义者有过接触,但回国后你的日常生活很低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
赵玫:写作是一种私人化的过程,你要面对的是笔、纸张、计算机,你应该是一个文学的人而不是一个泛文化的人。我经常拒绝一些社会活动,因为我觉得参与其中时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唯一结果就是浪费了时间。
安静的生活让我有一种幸福感,文学需要寂寞和孤独,但是能忍受寂寞和孤独的人却不多。我平时不看报纸,也不想去了解任何小道消息,我只想写自己要写的东西,这要求我过一种低调的生活。其实一个作家不需要参加活动所带来的那些功利性的东西,如果我参与了,就会在乎,比如为什么给他开研讨会却不给我开,为什么我开研讨会的时候某某不到场上次别人开他却去了,整天思考这些问题人会变的浮躁。我非常害怕失去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安静的读书写作,这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或者我已经患上了一种交往综合症,社交场合使我感到紧张和局促不安。文学已经被边缘化了,让作家也被边缘化吧,我希望是这样的(笑)……现在人们不喜欢用思考这个词,却喜欢用思路,一种行进的感觉,一种结果的展现。所以我必须远离话语中心,起码做一个安静的人。
信息时报:你认为当下的写作和文化环境与80年代相比有什么区别?你写的《朗园》在当时是一部比较有颠覆感的作品,能否谈一下你后来的创作思路?
赵玫:80年代对中国当前的文学来说是很重要的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封闭突然进入一种非常开放的状态,西方意识冲击了中国作家的心灵。我们应该感谢中国那些翻译家,他们的敏感和辛劳让我们得以见到许多优秀的作品。在西蒙没有获诺奖的时候,他的《弗兰德公路》已经被引进,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也是在那个时代被翻译进来。在此前,我接受的顶多就是前苏联的革命浪漫主义(笑),我受到很大的局限,但在80年代,我被引导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那时国内的文学也轮番上阵,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意识流、朦胧诗,一直到后来王朔的“痞子文学”,这些都不是简单的形式和流行性的东西,而是一阵阵剧烈的冲击。
有人说那时的每一个作家身后都站着一个外国作家的影子,每一次浪潮后都有一次外国文化运动的原形,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尽管那些年我们是在学习,但依然是一个非常灿烂非常宏大的过程,包括批评界,那时的批评是严肃的,货真价实的。当时我在《文学自由谈》做编辑,后来我因为进行小说创作而进入文学生活,即使现在回忆起来,那个阶段仍让我激动不已,那是一个文学可以引起众生喧哗的年代。80年代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可缺少,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为自己能赶上这个时代庆幸。
对当下的写作和文化环境我只想提出一个质疑,就是他们是否创作出了新的东西,是否有新的思维,没有这些,谈何进步。每一次文化浪潮都有旗手,狂飙时代的歌德、新小说的罗伯•格里耶、新浪潮电影的戈达尔甚至包括存在主义的萨特,现在可以称之为文学旗手的人是谁呢?
在80年代的王蒙、刘索拉、王朔、阿城等确实做到了对以前写作的颠覆,如今这样的人物没有出现。
关于《朗园》,它确实和我前面写的短篇小说不同,我喜欢形式,语言就像积木一样,对于当代小说,形式的发展是近一百年来小说发展的主要方面。我渴望自己每天都有变化,每天都有所不同,这十几年我仍然在试图改变自己。《朗园》是因为我生长在天津,那些建筑、那些居住在里面的人都是我熟悉的,留着毕生的印象。
我不掩饰自己对外国文学的偏爱,我喜欢杜拉斯,喜欢福克纳,喜欢伍尔芙,他们的作品和思想已经在我的心里烂熟,成为一种文化流进我的血液里。所以一些人认为我的历史小说也是非常另类的,实际上我不是随便去写的,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尊重历史,只是表现的手法和他们不同。
《欲望旅程》是我写的一本有关性爱的生活随笔,从社会学角度阐述男人与女人的故事,后来四川出版集团重印了这本书,改名为《爱一次或者很多次》。
《秋天死于冬季》让我从历史小说的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其实那是一部由系列短篇构成的长篇,故事独立,人物交叉,整体读下来你会发现那是一体的。因为我认为人是由各种个人史堆积成的。
另外我还计划写文革,因为我觉得文革前后人们的非正常状态可以展现人性,相信那段人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斑驳的。在文革时期一些人遭遇的迫害不亚于二战时期犹太人所受的苦难,在我们的民族经历了这样的变故后,我们应该更成熟一些,整个民族的素质在事后也应该有一种提高。
我一直认为思考比感性更为重要,我希望做一个学者型的作家。
呼唤精英文化
信息时报:你觉得中国当下文学现状如何?文学市场化的形成对文学是有利还是有弊,你对中国的评论家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赵玫:文学市场化给每个作家提出了问题,让作家去选择。其实一些书商自己也知道自己做的书很糟糕。商业是文学被边缘化的罪魁祸首,作家抗拒不了诱惑随后被扼制,这对中国文学的前景是非常不妙的。
因此我呼吁精英文化,没有五四运动,没有鲁迅、没有胡适这些精英我们如今的文化会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梁启超在当年对新文化发展的构想放到现在也不会过时,正是这些精英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关于文学批评我曾经就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包括现在我还会写一些书评。但说到文学批评,我依然只能怀念80年代,那时候经常有些文学会议会聚集一些批评家,比如吴亮、程德培等,当时文化批评涉及的领域非常广阔,批评家热情公正,很少有“捧臭脚”的。如今批评家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一些批评家为钱去开会,可怕的金钱成为文学的杠杆,这种现象是非常可悲的,也是可怕的。在国外,比较严肃的评奖非常讲究公信力,不公正的批评也许会被起诉,是一种对文化的消费者的误导,这是极不道德的。
信息时报:你有许多政治身份,也会参加一些非文学的政治会议,这与你的文学生活是否有冲突?
赵玫:我是以知识分子身份参与这些活动,和我一起的是另一些知识分子。这些身份并非是我争取的,但我也不回避它,一年几天的会议不会耽误我的写作,同时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渠道,给我一个观察社会细节的机会。比如一些调研活动,我可以到工厂或者农村去,这些都丰富了我的创作素材,在这之前我是没有机会接触的。
同时我有机会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建设精英文化,每次我都会准备一份认真的发言,通过这样的机会我可以为文化事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在经济繁荣的前提下,我们提到了文化复兴,我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就会从另一种角度去思考它。
政治身份不会耗费我太多时间,也不会改变我清醒的头脑,我会坚持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信息时报:我们来说一个轻松的话题,你用什么写作?在网上有你一个博客,里面只有一篇文章,你对网络文学持什么态度?
赵玫:我只能用笔和纸来写作,面对电脑我缺乏激情,无法顺畅的表达。因此我现在写作分三个过程,先用笔写,然后敲入电脑,然后在电脑上修改。那个博客是网站管理员一直和我说,我开始觉得好玩,就答应了,事后觉得总是贴文章让别人来关注显得特没意思,就不管了,我每天会上一下网,就像每天会看眼电视一样。
网络文学比纸媒更自由,其实是开拓了一种新的写作领域,没有太多羁绊的写作状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情,所以我相信网络上有好作品。
并且我看到了那么多人都在写作,感到非常高兴,作为传统作家,我们应该包容网络文学,包容80后,只要存在了,就是合理的。
赵玫 满族,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 |
赵玫新作(1) 《阮玲玉》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7月版 |
![]() |
赵玫新作(2) 《胡蝶》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7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