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叙事
也许除了带我降临的父母,已无人记得我发出第一声啼哭时响亮的模样。这一声哭喊久久定格在时间的横断面里,循环往复地按自身的逻辑回旋着,所以当21岁的我回头看向生命本初时,仍然能收获开辟鸿蒙的惊喜。我清晰地感知到当我和母亲之间最后一丝牵绊被割裂时,我便奋不顾身地投进了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而之后长久不发声的沉默使得医生用力拍了我那粉嫩的屁股,于是睁不开双眼的小婴孩开始了对人世最初的叙事。
对于出生时刻的回想,使我在遥远的低沉回应里,意识到生命本身的封闭自足。尽管作为主体而来,却依然无法拥有足够感知记忆的我,最终求助的只能是想象的姿态。就如同那个对粉尘过敏整日不能离开房间连回故乡见幼时的花树也要坐在封闭严实马车里的病人普鲁斯特,他用《追忆似水年华》告诉20世纪的读者,回忆是现代人的最后希望,在回忆里,时间连成巨大洪流,却又静止在瞬间,让现在成为现在,让人成为人。这是回忆所带来的生命自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亦是靠着这样的理念存活着,但回忆带来的终归只是过去的幻象,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里毫不留情地消解了回忆的合法性,而我在面临无数未来可能性时,终于发现依靠过去、当下,抑或未来的时间维度来界定存在,是无法使内心获得安定的力量的。
我的疑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解答,因为这是时间本身所带来的,是我靠着时间衍生品的回忆或者展望都无法跳出的困境。用时间对抗时间,就好像用无聊来瓦解无聊,多此一举罢了。在无数失眠抑或发呆的日夜,我感受着窗外微微翕动的树叶,慢慢游走的空气,在不知不觉的混沌意识里开始了想象之旅。如果说起初的想象还带着过多人为痕迹的话,那么在意识重叠翻涌的一个又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之后剩下的,便只是想象叙事本身了。
那些我遇见的面孔,聆听过的声音,观摩过的举动,在一片想象的浪花里化为同一种叙事,哭和笑,悲和喜,爱和恨,以至于日与夜,都消解了他们之间原有的对立,我再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哪一张脸是我曾发誓要记一辈子的,靠着来来往往的碎片,我拼凑着完整的影像。就好像去面对阿九、阿鑫,或者L……我在无尽的低徊里用每一根发丝去触碰,再也不用担心无法联通。
(我在写什么啊!烦死了,不写了,吃冰去……)
对于出生时刻的回想,使我在遥远的低沉回应里,意识到生命本身的封闭自足。尽管作为主体而来,却依然无法拥有足够感知记忆的我,最终求助的只能是想象的姿态。就如同那个对粉尘过敏整日不能离开房间连回故乡见幼时的花树也要坐在封闭严实马车里的病人普鲁斯特,他用《追忆似水年华》告诉20世纪的读者,回忆是现代人的最后希望,在回忆里,时间连成巨大洪流,却又静止在瞬间,让现在成为现在,让人成为人。这是回忆所带来的生命自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亦是靠着这样的理念存活着,但回忆带来的终归只是过去的幻象,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里毫不留情地消解了回忆的合法性,而我在面临无数未来可能性时,终于发现依靠过去、当下,抑或未来的时间维度来界定存在,是无法使内心获得安定的力量的。
我的疑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得不到解答,因为这是时间本身所带来的,是我靠着时间衍生品的回忆或者展望都无法跳出的困境。用时间对抗时间,就好像用无聊来瓦解无聊,多此一举罢了。在无数失眠抑或发呆的日夜,我感受着窗外微微翕动的树叶,慢慢游走的空气,在不知不觉的混沌意识里开始了想象之旅。如果说起初的想象还带着过多人为痕迹的话,那么在意识重叠翻涌的一个又一个过去现在未来之后剩下的,便只是想象叙事本身了。
那些我遇见的面孔,聆听过的声音,观摩过的举动,在一片想象的浪花里化为同一种叙事,哭和笑,悲和喜,爱和恨,以至于日与夜,都消解了他们之间原有的对立,我再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哪一张脸是我曾发誓要记一辈子的,靠着来来往往的碎片,我拼凑着完整的影像。就好像去面对阿九、阿鑫,或者L……我在无尽的低徊里用每一根发丝去触碰,再也不用担心无法联通。
(我在写什么啊!烦死了,不写了,吃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