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高层管理培训师张永久----财经报
作为崛起于山东本土的一名咨询和培训专家,张永久这些年声名鹊起,在商界的影响力蒸蒸日上。为了对话这位颇有见地、又有独到见解的“师者”,记者等了一周,等他从北京去洛阳再返回济南,终于可以在午后的一家咖啡馆里,奢侈地花上两个多小时,听他畅论观点、把脉企业、漫谈人生、闲话职业、寄语企业。
畅论观点:国学、管理、伦理……
记者:您的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中,很大一部分牵涉到国学,是用国学的思维来影响企业家。而国学近几年在企业管理培训中的热度越来越高,您怎么看待企业管理培训中的“国学热”?
张永久:在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中加入国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让传统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更好地对接,更好地结合。
之前我们所接受和运用的大多是西方的管理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在西方国家运用了许多年并且卓有成效,但是在中国的实践并不一定奏效。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外部环境不适应这些理论的前提,比如要搞人性化管理但配套的规章制度却不健全,比如说要搞流程改造但基础的考核制度还不成熟等。国学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寻求一种适合本土的理论,也就是我主张的“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很适合我们的企业来运用,并且用在管理中很亲切、很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这也是在企业管理培训中出现“国学热”的原因。
记者:但我们的古典经籍大多言简意赅,讲得非常宏观,格局非常大;而企业管理则有很多细节,有技术层面的东西需要解决,有时企业家当时听得头头是道、热血沸腾,但事后却发现实际操作时没有抓手?您讲的国学能够解决更为细微和实际的问题吗?
张永久:对,这是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国学在宏观方面对企业家有所帮助,但确实解决不了现实中的某些细节问题,这就需要用中西合璧的工具,结合现实环境解决现实问题。
我主张学习分为5个层次,按照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即:道、德、法、术、器,我所做的要在这5个层面上都要有所涉略。
我首先跟企业家谈的是观念和思想,先让他们梳理根本上的观念问题,让他们搞清楚“要做什么事情”,不然就会出现“光知道工具,但不知道工具是干什么的”这样的情况。从我的经验来看,思想有了变化,推行就更加顺利。解决好大方向的问题之后,再运用西方的一些工具,比如具体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预算制定等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迷信国学或者西方理论,都是片面的,需要分层次、分场合地运用。
把脉企业:提升利润、成本领先……
记者:最近,听到企业界的朋友最多的感慨就是,企业越来越难干了,钱越来越难赚了。请问您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张永久:的确,最近几年,应该是我们民营企业最痛苦的几年。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我们还是执着于增加企业销售数量的话,那么我们为此所付出的所有人力和物力的支出都将会变的毫无意义。这是因为,增加销量只有在企业毛利空间较大的时候才有意义,只有在企业毛利空间较大的时候你卖的越多才能挣得越多。但是在微利时代,我们产品的单位利润,就像张瑞敏所形容的那样已经像刀片一样薄了。在这种微薄的单位利润面前,如果我们要想让企业的利润再恢复到我们前几年的水平,那将会需要一个怎样的天文销售数量?而如果这时利润是负数的话,你卖得多有什么用,你卖得越多反而会亏得就越多呢。
现在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各个厂家也都是在像你一样在使出浑身解数、虎视眈眈地守护着自己的那份市场份额,在目前大家竞争能力都是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漫谈人生:内心、追求、杂家……
记者:我知道您认为做人和做企业是相同的,那您认为做人应该抱有什么心态,做企业又应该抱有什么心态?
张永久:人们都是追求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己不在人,在内不在外”。我觉得人生的快乐如果“在人”的话就要靠别人来支持、需要很多的外在条件,那么就很难快乐了;如果“在外”的话,在外的名声、地位、权力、财富都是没有保障的。快乐就是心灵对外部环境感受的丰富程度,是感悟之后的厚度,因此说追求快乐要到自己的内心去找,所以要主张“心安为上”从而产生由内而外的真正力量。
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到一些企业去做诊断,有的企业家一来就问我:“有什么什么先进的办法?”实际上,这位企业家不明白自己要什么,企业应该向哪个方向走,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的倾诉。也就是这样,才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意见“忽悠”,让企业从上到下陷入混乱。我最近常讲,要回归到最基础的管理,这就和人一样,要回归到心灵的最深处。
记者:我同样也发觉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浮躁的,甚至是盲目的,比如说追求暴利,比如说只顾眼前利益,您能给他们指点迷津吗?
张永久:什么叫过得好?这个问题上,企业和人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少年得志”,但另一层意思是大了就不一定还会“得志”,反而会变得非常平庸;企业也是一样,如果超常规地辉煌一段时间,那么很容易就会衰落下去。企业发展也应该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这才能走得长远。
我给企业家灌输的国学智慧有3 个方面。首先就是讲佛,所谓“心灵掘金”:想要改造企业,必须首先改造企业家的心灵,开启人生智慧,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再者,就是讲儒,所谓“伦理回归” :从儒家的角度看伦理的力量,所谓大孝治国、中孝治业、小孝治家。然后再讲道,所谓“智慧回归”。从道家的角度看人生的智慧,管理的大道,大道无为、大道至简、大道至爱、大道自然、大道无形、大道无言、大道中庸,而且是从哲学层面上改造,追求“道”的意境。
记者:从您的谈话中,我发现您谈的东西很多也很杂,这和您的经历有什么关系?这又让您和其他的企管培训讲师有什么区别?
张永久:确实,我的经历很丰富,这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杂家”,而不是院校出身的“学院派”。我1979 年参加工作,开始是做营业员,后来做业务员,当过老师,紧接着带薪上学,随后涉足教育行业,5年后又转行做了业务经理,又是5年后辞职自己创业,几年后发现自己还是适合教学又做起了培训。我今年47 岁,有5年市场营销的一线实践,10年企业基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又有10 年企业、机关和大学的培训教学经验。这样的经历使我对多个方面比较熟悉,也让我更容易和企业家形成共鸣。
就我涉及的培训内容来看,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员工培训,甚至有大学生的创业指导。
我感觉我的课程比院校里的老师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更能发现企业的问题,就问题去讲课。如果我要去做一个企业的诊断式内训,那我肯定要把功课做得非常详细,还要事后做好回馈。正因为这样,很多企业才能成为“回头客”。
而且我所理解的管理,包括提供给企业的方案,都是非常朴实的,没有那种阳春白雪的感觉,甚至有点“土”。有一次,我给某个企业做的方案,就是在草稿纸上手写的,都没用得着打印就付诸实施,而且效果非常好。我想,这种企业家能听得明白、又能解决问题的风格,也是我的一个特色吧。
闲话职业:咨询、顾问与培训……
记者:管理咨询界人士在喟叹:咨询越来越不好做了,企业越来越精了,老板要求越来越苛刻了。对此您是怎么看?
张永久:这些年,咨询公司的人员做管理咨询,普遍是照搬、空谈管理理论方法。大家津津乐道五大咨询公司的报告模板,甚至套用国内咨询公司的报告。你拿几个不同咨询公司相同项目内容的报告比较,就会发现几乎一样,只是企业的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很像培训师的培训课件。即使是方案,也大多是模式、流程、工具方法和建议,形式上看起来完美,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根本不能运用。所谓协助实施,不过是嘴上的承诺,不具操作意义。一旦企业最后发现咨询方案根本不能应用,就会对咨询公司产生强烈的不满和质疑,甚至诋毁。实际上,凡是请咨询公司做过项目的公司,绝大多数不会再找一个有名气的咨询公司做第二次了,宁愿找他们所了解的没有名气但非常熟悉、 认为实在可靠的独立咨询师或培训师。
现在的大量所谓咨询大师们,不但不检讨自己,踏实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进自己的服务,却在总结提炼一套对付企业的办法,比如如何搞定项目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经理,如何通过酒桌大战、礼品公关,磨掉不同意见者的意志,放弃把关的职责,总拿麦肯锡的名言说事——“不介入公司政治”,好像咨询就是坐而论道。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小的所谓咨询公司,抱着只要签下合同,拿下头一笔、第二笔合同款,弄个本子草草应付了事,以后的钱糊弄的了就继续做,糊弄不了就放弃走人。当企业发现请了个草台班子时,领导人要是明白事理、强势就会把咨询师轰走了之;企业不明白、好面子,就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吃亏上当花钱买教训。这些咨询师最终导致损害咨询行业声誉,间接损害以咨询为事业的专业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真是害人、害己、害行业。
记者:您认为咨询的根本问题所在是什么?
张永久: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是解决问题还是理想方案,是管理理论专家还是企业运营专家?
如果咨询仅是提供理想建议,那么现在咨询公司就没什么要检讨的了,这么短时间就已在形式上模仿到家了,咨询师只要管理专业毕业,有一定的自我学习和互联网信息检索的技能,就可以胜任咨询了,不需要管理经验,甚至管理经验会影响创意发挥,只要照搬一些标杆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提供价值了,企业做不到是企业的问题,与咨询师无关。企业不满意,就是不识货,对咨询吹毛求疵。
如果咨询是为企业解决问题,那么目前咨询公司的服务导向和能力,以及咨询师的能力结构都有很大的不足,咨询师们太缺乏管理经验了,对企业运营管理认识太初浅,这样的能力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只适合做单一的数据采集、分析等不与企业内部直接相联系的工作。企业的指责就是对的,咨询师需要从自身找原因。
在中国,如何在咨询服务中体现咨询师的价值,如何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咨询价值,确实需要引起从业同仁以及企业界管理者的重视,看来做管理专家,这条路艰难而又漫长。
寄语企业:管理、方法、经验……
记者: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我们的企业家最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张永久:做管理。大家都知道王永庆的那个管理绝招吧,“点点滴滴追求成本合理化,遇事一定连问5个为什么”,这才是管理,这才是当老板的作风。反观我们的民营企业那些老板呢,他们也是整天的忙,但他们整天忙着迎来送往,忙着从一个酒场赶往另一个酒场,而不是忙着进行管理。
记者:你能不能给我们概括一下企业管理的重点,以及管理的具体方法?
张永久:管理管什么?管理就是要管好公司的人财物这几项资源,所以我们企业的日常管理重点就是要管好人财物这三个因素。
至于人财物管理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这么两点,一点是要努力减少使用数量,一点是要努力降低使用单价。具体的来讲,管好人,一是要降低人员的使用数量,二是要提高人员的工作效果;管好财,一是要制定费用的限额标准,二是要推行目标管理;管好物,一是要减少使用浪费,二是要降低采购单价。当然,这种管理不是只喊喊口号。只喊口号做不好管理,管理需要工具,管理需要跟踪,管理需要辅导,管理需要方法,比如关键点控制法,标准成本法,方针策略法等。
记者:最后,根据您对企业管理的经验,能给我们的企业家提几个忠告吗?
张永久:谈不上什么忠告,就是几个注意事项吧。第一,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许多管理理论看上去很美,但却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的企业。第二,不要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合的管理模式是磨合出来的,管理模式要与自己企业的文化相匹配。第三,管理需要工具。管理工具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磨刀不误砍柴工。第四,管理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柳传志讲,夯土要一层一层的夯,夯实了一层再夯下一层,这样基础才牢靠。张瑞敏讲,拧螺丝要一圈一圈的拧,不要把一个螺丝拧紧了再去拧下一个,否则面板就会扭曲。第五,老板要亲自管理企业。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养,不让只想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当甩手掌柜的。 本报记者 花宇
张永久先生简介:
清华-中旭商学院经管院院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山东省管理咨询与培训业联合会人力资源专家团首席专家
中华儒商学院 国学EMBA教授
中国青年创业学院山东分院 教授
西安交大EMBA 特聘教授
西北大学EMBA 特聘教授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导师
经营管理研究会理事会理事
经营管理研究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中国新世纪经济管理论坛、民商领袖论坛特邀嘉宾
兼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MBA班客座教授。
2002年度中国培训论坛评选“中国最具影响力培训师50强”。
2007年入选全球华人培训师100强,同年被全国人力资源培训师培训联盟聘为特邀评委
2008年被中国08年度管理大会聘为经管专题特约评论员
2009年度被多家知名培训机构评选为“企业最喜欢的十大讲师”之一
2010年被毕业生就业信息指导中心聘为“创业与就业“专业指导讲师
海尔商学院、蒙牛商学院、东阿商学院、搜狐商学院等特邀经济管理讲师
同时兼任北京、山东、上海、广州等多家培训、咨询公司培训总监、顾问、特聘培训师和2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管理顾问
培训特点与培训模式:
张永久老师致力于研究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有完整、丰富的理论修养和灵活专业的实战经验,深谙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系统接受了西方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市场营销的正规训练,授课风趣、幽默、激情、互动、实战、技巧性强,擅长激励、潜能挖掘,总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讲授中大量采用本地化案例和听众身边的案例,从而更接近企业管理实际,也更具启发性。培训与咨询均秉持踏实帮助企业解决管理难题的理念,课程中包括大量企业家可以拿来就用的工具和方法,很多方法是他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独特心得和总结。
张老师积15年企业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10多年培训教学经验,利用企业管理亲身实践+管理咨询行业历练+培训讲师经验积累+现代企业管理专业修养,打造了独树一帜的管理培训流派,以零距离沟通、轻松式学习、互动式教学、人性化关怀而确保学习效果,行云流水间,体味企业管理的文化意蕴。
张老师具有天赋的演讲思维、引人入胜的说服口才、人见人亲的人脉特质、痴迷和钟情于企业顾问事业的助力情结,以“职业讲师 + 专业理论 + 鲜活的案例分析 + 生动的课堂演练与研讨 + 互动式授课 + 精心设计”的课程模式,突破纯理论性灌输的传统培训模式,令受训者在“体验中改变、在改变中体会。”
10多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企业管理培训700多场,咨询服务企业100多家,深受企业家和管理学界认同
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
时间管理与工作统筹技巧
团队激情拓展
TTT企业培训师培训
六维管理
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实战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
如何做一名忠诚的优秀员工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总经理
如何进行员工激励
新员工融入企业职业化训练
如何提高执行力
高效能的团队建设
有效沟通的技巧
班组长的管理之道
成长型企业瓶颈管理
领导力塑造与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全面绩效管理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
曾服务过的主要企业、机构:
海尔集团、济南铁路局、济南市邮政局、海信集团、青岛啤酒集团、中国人寿、新华人寿、重汽集团、长春一汽、邯钢集团、承德口腔医院、东阿阿胶、得益乳业、兖矿集团、中通客车、裕龙酒业、南山集团、济钢集团、中建八局、泰安市城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东营市人事局、临沂桃源集团、鲁能集团、山东石油公司、海纳集团、黄河龙集团、济南体恒健公司、济南华联、贵和购物中心,各地劳动、人事部门等100多家企业与机构
张永久博客
畅论观点:国学、管理、伦理……
记者:您的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中,很大一部分牵涉到国学,是用国学的思维来影响企业家。而国学近几年在企业管理培训中的热度越来越高,您怎么看待企业管理培训中的“国学热”?
张永久:在企业管理培训课程中加入国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让传统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更好地对接,更好地结合。
之前我们所接受和运用的大多是西方的管理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在西方国家运用了许多年并且卓有成效,但是在中国的实践并不一定奏效。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外部环境不适应这些理论的前提,比如要搞人性化管理但配套的规章制度却不健全,比如说要搞流程改造但基础的考核制度还不成熟等。国学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寻求一种适合本土的理论,也就是我主张的“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很适合我们的企业来运用,并且用在管理中很亲切、很自然,没有生硬的感觉,这也是在企业管理培训中出现“国学热”的原因。
记者:但我们的古典经籍大多言简意赅,讲得非常宏观,格局非常大;而企业管理则有很多细节,有技术层面的东西需要解决,有时企业家当时听得头头是道、热血沸腾,但事后却发现实际操作时没有抓手?您讲的国学能够解决更为细微和实际的问题吗?
张永久:对,这是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国学在宏观方面对企业家有所帮助,但确实解决不了现实中的某些细节问题,这就需要用中西合璧的工具,结合现实环境解决现实问题。
我主张学习分为5个层次,按照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即:道、德、法、术、器,我所做的要在这5个层面上都要有所涉略。
我首先跟企业家谈的是观念和思想,先让他们梳理根本上的观念问题,让他们搞清楚“要做什么事情”,不然就会出现“光知道工具,但不知道工具是干什么的”这样的情况。从我的经验来看,思想有了变化,推行就更加顺利。解决好大方向的问题之后,再运用西方的一些工具,比如具体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预算制定等工具,来解决具体问题。迷信国学或者西方理论,都是片面的,需要分层次、分场合地运用。
把脉企业:提升利润、成本领先……
记者:最近,听到企业界的朋友最多的感慨就是,企业越来越难干了,钱越来越难赚了。请问您是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
张永久:的确,最近几年,应该是我们民营企业最痛苦的几年。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我们还是执着于增加企业销售数量的话,那么我们为此所付出的所有人力和物力的支出都将会变的毫无意义。这是因为,增加销量只有在企业毛利空间较大的时候才有意义,只有在企业毛利空间较大的时候你卖的越多才能挣得越多。但是在微利时代,我们产品的单位利润,就像张瑞敏所形容的那样已经像刀片一样薄了。在这种微薄的单位利润面前,如果我们要想让企业的利润再恢复到我们前几年的水平,那将会需要一个怎样的天文销售数量?而如果这时利润是负数的话,你卖得多有什么用,你卖得越多反而会亏得就越多呢。
现在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各个厂家也都是在像你一样在使出浑身解数、虎视眈眈地守护着自己的那份市场份额,在目前大家竞争能力都是旗鼓相当的情况下,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漫谈人生:内心、追求、杂家……
记者:我知道您认为做人和做企业是相同的,那您认为做人应该抱有什么心态,做企业又应该抱有什么心态?
张永久:人们都是追求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己不在人,在内不在外”。我觉得人生的快乐如果“在人”的话就要靠别人来支持、需要很多的外在条件,那么就很难快乐了;如果“在外”的话,在外的名声、地位、权力、财富都是没有保障的。快乐就是心灵对外部环境感受的丰富程度,是感悟之后的厚度,因此说追求快乐要到自己的内心去找,所以要主张“心安为上”从而产生由内而外的真正力量。
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到一些企业去做诊断,有的企业家一来就问我:“有什么什么先进的办法?”实际上,这位企业家不明白自己要什么,企业应该向哪个方向走,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的倾诉。也就是这样,才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意见“忽悠”,让企业从上到下陷入混乱。我最近常讲,要回归到最基础的管理,这就和人一样,要回归到心灵的最深处。
记者:我同样也发觉很多企业实际上是浮躁的,甚至是盲目的,比如说追求暴利,比如说只顾眼前利益,您能给他们指点迷津吗?
张永久:什么叫过得好?这个问题上,企业和人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少年得志”,但另一层意思是大了就不一定还会“得志”,反而会变得非常平庸;企业也是一样,如果超常规地辉煌一段时间,那么很容易就会衰落下去。企业发展也应该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这才能走得长远。
我给企业家灌输的国学智慧有3 个方面。首先就是讲佛,所谓“心灵掘金”:想要改造企业,必须首先改造企业家的心灵,开启人生智慧,认识到我是一切的根源。再者,就是讲儒,所谓“伦理回归” :从儒家的角度看伦理的力量,所谓大孝治国、中孝治业、小孝治家。然后再讲道,所谓“智慧回归”。从道家的角度看人生的智慧,管理的大道,大道无为、大道至简、大道至爱、大道自然、大道无形、大道无言、大道中庸,而且是从哲学层面上改造,追求“道”的意境。
记者:从您的谈话中,我发现您谈的东西很多也很杂,这和您的经历有什么关系?这又让您和其他的企管培训讲师有什么区别?
张永久:确实,我的经历很丰富,这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杂家”,而不是院校出身的“学院派”。我1979 年参加工作,开始是做营业员,后来做业务员,当过老师,紧接着带薪上学,随后涉足教育行业,5年后又转行做了业务经理,又是5年后辞职自己创业,几年后发现自己还是适合教学又做起了培训。我今年47 岁,有5年市场营销的一线实践,10年企业基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又有10 年企业、机关和大学的培训教学经验。这样的经历使我对多个方面比较熟悉,也让我更容易和企业家形成共鸣。
就我涉及的培训内容来看,有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员工培训,甚至有大学生的创业指导。
我感觉我的课程比院校里的老师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更能发现企业的问题,就问题去讲课。如果我要去做一个企业的诊断式内训,那我肯定要把功课做得非常详细,还要事后做好回馈。正因为这样,很多企业才能成为“回头客”。
而且我所理解的管理,包括提供给企业的方案,都是非常朴实的,没有那种阳春白雪的感觉,甚至有点“土”。有一次,我给某个企业做的方案,就是在草稿纸上手写的,都没用得着打印就付诸实施,而且效果非常好。我想,这种企业家能听得明白、又能解决问题的风格,也是我的一个特色吧。
闲话职业:咨询、顾问与培训……
记者:管理咨询界人士在喟叹:咨询越来越不好做了,企业越来越精了,老板要求越来越苛刻了。对此您是怎么看?
张永久:这些年,咨询公司的人员做管理咨询,普遍是照搬、空谈管理理论方法。大家津津乐道五大咨询公司的报告模板,甚至套用国内咨询公司的报告。你拿几个不同咨询公司相同项目内容的报告比较,就会发现几乎一样,只是企业的名称不同,内容大同小异,很像培训师的培训课件。即使是方案,也大多是模式、流程、工具方法和建议,形式上看起来完美,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根本不能运用。所谓协助实施,不过是嘴上的承诺,不具操作意义。一旦企业最后发现咨询方案根本不能应用,就会对咨询公司产生强烈的不满和质疑,甚至诋毁。实际上,凡是请咨询公司做过项目的公司,绝大多数不会再找一个有名气的咨询公司做第二次了,宁愿找他们所了解的没有名气但非常熟悉、 认为实在可靠的独立咨询师或培训师。
现在的大量所谓咨询大师们,不但不检讨自己,踏实提升自己的能力,改进自己的服务,却在总结提炼一套对付企业的办法,比如如何搞定项目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经理,如何通过酒桌大战、礼品公关,磨掉不同意见者的意志,放弃把关的职责,总拿麦肯锡的名言说事——“不介入公司政治”,好像咨询就是坐而论道。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小的所谓咨询公司,抱着只要签下合同,拿下头一笔、第二笔合同款,弄个本子草草应付了事,以后的钱糊弄的了就继续做,糊弄不了就放弃走人。当企业发现请了个草台班子时,领导人要是明白事理、强势就会把咨询师轰走了之;企业不明白、好面子,就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吃亏上当花钱买教训。这些咨询师最终导致损害咨询行业声誉,间接损害以咨询为事业的专业咨询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真是害人、害己、害行业。
记者:您认为咨询的根本问题所在是什么?
张永久:在我看来有两个关键:是解决问题还是理想方案,是管理理论专家还是企业运营专家?
如果咨询仅是提供理想建议,那么现在咨询公司就没什么要检讨的了,这么短时间就已在形式上模仿到家了,咨询师只要管理专业毕业,有一定的自我学习和互联网信息检索的技能,就可以胜任咨询了,不需要管理经验,甚至管理经验会影响创意发挥,只要照搬一些标杆企业的管理模式就是提供价值了,企业做不到是企业的问题,与咨询师无关。企业不满意,就是不识货,对咨询吹毛求疵。
如果咨询是为企业解决问题,那么目前咨询公司的服务导向和能力,以及咨询师的能力结构都有很大的不足,咨询师们太缺乏管理经验了,对企业运营管理认识太初浅,这样的能力只能做到照本宣科,只适合做单一的数据采集、分析等不与企业内部直接相联系的工作。企业的指责就是对的,咨询师需要从自身找原因。
在中国,如何在咨询服务中体现咨询师的价值,如何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咨询价值,确实需要引起从业同仁以及企业界管理者的重视,看来做管理专家,这条路艰难而又漫长。
寄语企业:管理、方法、经验……
记者: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我们的企业家最应该做些什么事情?
张永久:做管理。大家都知道王永庆的那个管理绝招吧,“点点滴滴追求成本合理化,遇事一定连问5个为什么”,这才是管理,这才是当老板的作风。反观我们的民营企业那些老板呢,他们也是整天的忙,但他们整天忙着迎来送往,忙着从一个酒场赶往另一个酒场,而不是忙着进行管理。
记者:你能不能给我们概括一下企业管理的重点,以及管理的具体方法?
张永久:管理管什么?管理就是要管好公司的人财物这几项资源,所以我们企业的日常管理重点就是要管好人财物这三个因素。
至于人财物管理的方式,不外乎就是这么两点,一点是要努力减少使用数量,一点是要努力降低使用单价。具体的来讲,管好人,一是要降低人员的使用数量,二是要提高人员的工作效果;管好财,一是要制定费用的限额标准,二是要推行目标管理;管好物,一是要减少使用浪费,二是要降低采购单价。当然,这种管理不是只喊喊口号。只喊口号做不好管理,管理需要工具,管理需要跟踪,管理需要辅导,管理需要方法,比如关键点控制法,标准成本法,方针策略法等。
记者:最后,根据您对企业管理的经验,能给我们的企业家提几个忠告吗?
张永久:谈不上什么忠告,就是几个注意事项吧。第一,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许多管理理论看上去很美,但却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的企业。第二,不要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合的管理模式是磨合出来的,管理模式要与自己企业的文化相匹配。第三,管理需要工具。管理工具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磨刀不误砍柴工。第四,管理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柳传志讲,夯土要一层一层的夯,夯实了一层再夯下一层,这样基础才牢靠。张瑞敏讲,拧螺丝要一圈一圈的拧,不要把一个螺丝拧紧了再去拧下一个,否则面板就会扭曲。第五,老板要亲自管理企业。自己的孩子要自己养,不让只想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当甩手掌柜的。 本报记者 花宇
张永久先生简介:
清华-中旭商学院经管院院长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山东省管理咨询与培训业联合会人力资源专家团首席专家
中华儒商学院 国学EMBA教授
中国青年创业学院山东分院 教授
西安交大EMBA 特聘教授
西北大学EMBA 特聘教授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导师
经营管理研究会理事会理事
经营管理研究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中国新世纪经济管理论坛、民商领袖论坛特邀嘉宾
兼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MBA班客座教授。
2002年度中国培训论坛评选“中国最具影响力培训师50强”。
2007年入选全球华人培训师100强,同年被全国人力资源培训师培训联盟聘为特邀评委
2008年被中国08年度管理大会聘为经管专题特约评论员
2009年度被多家知名培训机构评选为“企业最喜欢的十大讲师”之一
2010年被毕业生就业信息指导中心聘为“创业与就业“专业指导讲师
海尔商学院、蒙牛商学院、东阿商学院、搜狐商学院等特邀经济管理讲师
同时兼任北京、山东、上海、广州等多家培训、咨询公司培训总监、顾问、特聘培训师和2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管理顾问
培训特点与培训模式:
张永久老师致力于研究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有完整、丰富的理论修养和灵活专业的实战经验,深谙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系统接受了西方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市场营销的正规训练,授课风趣、幽默、激情、互动、实战、技巧性强,擅长激励、潜能挖掘,总能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讲授中大量采用本地化案例和听众身边的案例,从而更接近企业管理实际,也更具启发性。培训与咨询均秉持踏实帮助企业解决管理难题的理念,课程中包括大量企业家可以拿来就用的工具和方法,很多方法是他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独特心得和总结。
张老师积15年企业行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10多年培训教学经验,利用企业管理亲身实践+管理咨询行业历练+培训讲师经验积累+现代企业管理专业修养,打造了独树一帜的管理培训流派,以零距离沟通、轻松式学习、互动式教学、人性化关怀而确保学习效果,行云流水间,体味企业管理的文化意蕴。
张老师具有天赋的演讲思维、引人入胜的说服口才、人见人亲的人脉特质、痴迷和钟情于企业顾问事业的助力情结,以“职业讲师 + 专业理论 + 鲜活的案例分析 + 生动的课堂演练与研讨 + 互动式授课 + 精心设计”的课程模式,突破纯理论性灌输的传统培训模式,令受训者在“体验中改变、在改变中体会。”
10多年在全国各地举办企业管理培训700多场,咨询服务企业100多家,深受企业家和管理学界认同
培训课程与培训内容:
时间管理与工作统筹技巧
团队激情拓展
TTT企业培训师培训
六维管理
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
实战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
如何做一名忠诚的优秀员工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总经理
如何进行员工激励
新员工融入企业职业化训练
![]() |
张永久--企业管理培训师 |
如何提高执行力
高效能的团队建设
有效沟通的技巧
班组长的管理之道
成长型企业瓶颈管理
领导力塑造与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全面绩效管理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
曾服务过的主要企业、机构:
海尔集团、济南铁路局、济南市邮政局、海信集团、青岛啤酒集团、中国人寿、新华人寿、重汽集团、长春一汽、邯钢集团、承德口腔医院、东阿阿胶、得益乳业、兖矿集团、中通客车、裕龙酒业、南山集团、济钢集团、中建八局、泰安市城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东营市人事局、临沂桃源集团、鲁能集团、山东石油公司、海纳集团、黄河龙集团、济南体恒健公司、济南华联、贵和购物中心,各地劳动、人事部门等100多家企业与机构
张永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