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信仰和死亡
以上三点看起来似乎是独立的,但其实是一个整体。爱情放大一点说就是博爱,人通过爱情学会了博爱,爱别人,爱世界。有了爱,人的心灵才能受到启发,眼睛才是明亮的;眼睛明亮,才能够追求真理、寻找到信仰;而有了信仰,承认了人的灵魂,才能坦然面对人的死亡。反过来理解灵魂、思想这些精神的东西,就能有更多的美德,有更大、更深的博爱。也就能从容地面对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问题和困难。 从古到今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反映了人们对爱与恨,信仰与迷信,生与死的思考。第一,爱情,爱情可以让我们变得有微笑,有力量,有幸福感,有智慧…,我认为爱应该是平等的,互相体贴的,互相关怀的,互相理解的,不平等的爱就容易变得极端,脱离真实!变得偏激!只有我们知道有爱,如何去爱,学会爱,我们才会具有包容性,才会有慈善的心对待身边的人,这种状态很重要。人与人其实在很多方面还是不一样的,如,地域文化,生活习俗,价值观念,都会有分歧的,有爱自己就会包容,就会宽恕,就会理解,就会沟通,爱使我们的心向美好的方向前进!第二,信仰,可以让自己行动起来觉得很有力量的精神方向,相信,外在环境都在变化,什么不变,信仰是什么?我说是人的品质吧,不断在修炼,也在接受考验,我的小伙伴说当别人坑害你时,你是以暴制暴还是坚持自己?从小我们都受到各种各样的美德教育,例如要争做“三好学生”,要遵守《学生守则》,“八荣八耻”等等。家庭社会各方面都教育我们要做到诚实、团结、友爱,但是当人们慢慢成长之后,就会有一系列的发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如果这样做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从长远来看,只有把这些美德升华成为坚定不移的信仰,整个的人生才会有方向,人生才会获得永恒的力量。有坚定信仰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变的原则和方向。 在宗教信仰中,除了那些已经过时的,没有真实内容,只剩下空洞形式的迷信之外,真正的宗教信仰大致分两类:一种是教人向上的,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教人团结、友爱,推动人类向前发展;另一类是叫人向下的力量,制造分裂、仇恨与死亡。显然后者是我们应该远离的。在追求信仰的道路上,最大的干扰莫过于迷信,对科学的追求和尊重,对生命的沉思都有利于破除迷信,建立起真正的信仰。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力量,不要在被物质和利益充斥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第三死亡,死亡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死亡其实让我拿掉一切干扰我们思考的事物,让专心思考,什么是幸福快乐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