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性的海流中漂泊
想象一个古人的生活永远是我们的一大乐趣,他可以是国共交战时一位国民党的将军,某朝的一位贤明的君主,抑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临各种自然灾害的贫苦农民。从现代人的眼光看一切都带上了一层陌生的光晕,有时候我们甚至难以理解一些古人的抉择,但容易理解的是,他们是处于历史的迷雾中的,在后来人看来已烟消云散的事件在他们眼里却难免当局者迷,何况这其中还有太多社会和时代的局限。事实是我们依然乐意想象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辩解和发出赞歌,甚至情不自禁的让自己在假想中成为他们。反过来我们同样也会设想一个古人是如何在历史的迷雾中想象现代人的,沾沾自喜的感叹假如他们能穿越时间看到我们如今都市化的生活会是多么惊讶,可事实上我们何尝不是作为一个古人在想象着人类的未来,同时也将被我们的后代所想象。是一种连续性让这一切想象变的可能,在这种连续性中我们强烈的感到尽管社会和时代变了,但我们仍然能体会到彼时彼地一位古人的心境。一位少女初恋时的羞涩,一位将士在获胜时的喜悦,一位老人面对亲朋好友都离去时的悲凉与孤寂,这些再过五千年都不会有多少变化,因为它们属于普遍的人性。会变的是一种文明或一种意识形态,新的文明的到来伴随着旧的文明的消逝,但同样有太多的理论学说向我们解释过这些变化的逻辑性和必然性,我们可以信服的接受它们,接受历史巨轮的滚滚前进,因为在这中间有一种我们能够理解的连续性,它串起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绪。一百五十多年前惠特曼曾对他的读者难忘的宣告:
时间或空间都不起作用——距离不起作用,
我和你们在一起,你们这一代或今后许多个世代的男人和女人,
就像你们望着河流和天空时的感觉一样,我也曾这样感觉,
就像你们每个人是活着的人群中的一员,我也曾是人群中的一员,
就像你们为河上清流的欢乐所感染,我也曾受到感染,
就像你们在这里凭栏站立,但和激流一起神游,我也曾这样站着神游,
就像你们注视着无数的船桅和汽轮的粗大烟囱,我也曾这样望着。
另一个更令人战栗的段落:
我更加接近你了,
你如今对我有什么想法,我曾经也这样想你——我事先就有了储备,
在你诞生之前,我就长期严肃地考虑过你。
在这首名为《横过布鲁克林渡口》的长诗中,惠特曼声称“我也是从那永远保持在液体中的漂流物铸造出来的”。诗人认为生命来自于某种液体中的漂流物,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恰当的比喻,生命作为一个总体被比作时间的海流中杂乱的漂流物,一代代的向前漂泊。惠特曼在《当我与生命之海一起退潮时》中强调了这些碎屑的破碎和微不足道,“我也至多只意味着一点点漂来的东西,一小撮可以收集的沙子和败叶残梗,收集着,将我自己与沙子和漂流物合在一起,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这位歌唱自我的伟大诗人面对生命的碎屑,痛苦的发现“在我所有那些傲慢的诗歌前,真正的我仍站在那里没有触及,没有说明,根本没有接近”。晚年的惠特曼在一首四行的短诗中明白无疑的吐露了他的绝望:
生与死
这两个古老而简单的问题,永远纠缠在一起,
十分紧密,难以捉摸而又实在,令人困惑,相互搏击。
到每一时代都无法解决,被连续向前传递,
今天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又照样向前传去。
在生命的漂泊中,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出了漂泊的连续性本身。
但在契诃夫的一篇名为《大学生》的短篇小说中,他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这位在生活的灰色暗调中制造悲剧性欢乐的作家依旧适宜于我们的时代。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又饿又冷的大学生,面对冬日大自然的萧索产生了一个绝望的念头:饥饿、贫穷、愚昧和苦恼,这些可怕的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是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人类的生活也不会变好。大学生在路边经过了一对寡妇母女的菜园,在和她们的攀谈中给她们讲了使徒彼得的故事,讲了彼得如何如耶稣所料的三次不敢认他,彼得在醒悟以后如何痛苦的哭泣。然后大学生发现寡妇母亲竟然听得哭了,她的寡妇女儿也痛苦不已。与她们分手后的大学生在小说结尾顿悟:
这时候大学生想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
他回过头去看。那堆孤零零的火在黑地里安静地摇闪,看不见火旁有人。大学生又想:既然瓦西里萨哭,她的女儿也难过,那么显然,刚才他所讲的一千九百年前发生过的事就跟现在,跟这两个女人,大概也跟这个荒凉的村子有关系,而且跟他自己,跟一切人都有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他的灵魂里忽然掀起欢乐,他甚至停住脚站一忽儿,好喘一口气。“过去同现在,”他暗想,“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觉得他刚才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这时候他暗想: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而且至今一直连续不断地指导着生活,看来会永远成为人类生活中以及整个人世间的主要东西。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
于是在契诃夫笔下感人至深的冥想中,连续性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终极的祝福,是它在生存的万古长夜里用对真理和美的永恒追求拼起了我们每一天的绝望碎片。因此我们遗忘了惠特曼在《生与死》里的悲观论调,转而发现了这首诗中潜藏的积极性质。尽管在一代代无望的随波逐流中我们始终无法寻获生与死的真实意义,但这追求的连续性本身就构成了最大的慰藉,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此时感到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也必然曾出现在彼时的人们的心中,它像一张巨大的网一样把我们所有人都拥抱在了一起。惠特曼事实上太清楚这些,丝毫不逊色于契诃夫,这位宣称自己包容千秋万代的伟大诗人在《横过布鲁克林渡口》中向我们淋漓尽致的展示的是,即使是人性的所有丑恶都会在连续性的光环中得到某种慰藉。尽管当我们面对人性之恶,面对大学生在小说一开始的绝望念头时依然会感到一阵战栗,因为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确实并没有变得多好,但我们依旧会把希望继续寄托在下一代中,哪怕仅仅是非人类的希望。惠特曼在他最强大的时候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歌》的最后:
我像空气一样走了,我对着那正在逃跑的太阳摇晃着我的绺绺白发,
我把我的肉体融化在旋涡中,让它漂浮在花边状的裂缝中。
我把自己交付给秽土,让它在我心爱的草丛中成长,
如果你又需要我,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你将难以清楚我是谁,我的含义是什么,
但是我对你说来,仍将有益于你的健康,
还将滤净并充实你的血液。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不要灰心丧气,
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
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
惠特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永远走在我们前面的精力充沛的超人形象,他就是永恒凝视着我们的未来的眼睛,这位十九世纪的美国诗人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面前获得了未知的先知身份。尽管我们不清楚他是谁,他的含义是什么,但他无疑将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代表着生命中真实的一切,他像旭日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进并响应着来自未来的连续性的召唤。
晚年的华莱士·史蒂文斯行走在上下班途经的伊丽莎白公园,面对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他透过诗中一位女子的双眼发出了生命终极的感叹:
然而结尾和开端是一体的,
看鸭子们的最后一眼就是
看她周围围成一圈的发光的孩童。
在生命的最后,史蒂文斯通过对下一代的想象使他的生命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延续和慰藉,在结尾处重新接上了开端。我们还可以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最后看到类似的婴儿形象,他们消除了我们对生命乃至世界终结的恐惧,保证了连续性的继续前进。在这种例子中我们事实上获得的是一种环形结构。如同史蒂文斯的围成一圈的孩童所暗示的,环形结构和历史循环论虽然表面上单调而且重复,但却是一种最安全的结构,因为直线总让人心惊胆战,害怕有突然终止的一天,但环形却无疑将永久的循环下去,人类更为此创造了循环的年月,因为时间的一去不返。
写到对终结的恐惧,我想起了姚明最近的退役。不仅仅是姚明本人终结了其意义重大的运动生涯,媒体们更不断的宣称今后中国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这里面当然有不少的恭维性质,但当我们信以为真时不可避免的会感到伤感,就像某位伟大作家或导演去世时一样,我们痛苦的认为今后再也不会有像他一样独特和伟大的人了,我们此时哀悼的也同样是一种连续性的断裂。
T.S.艾略特在《荒原》中即用支离破碎的戏剧情境和繁杂用典向我们哀悼着现代世界的空虚与荒芜,但我们往往忘记了《荒原》快要结束时艾略特直抒胸臆的告白,“这些片断我用来支撑我的断垣残壁”。诗歌接下来的一句是“那么我就照办吧。希罗尼母又发疯了”。希罗尼母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出复仇剧《西班牙悲剧》里的人物,剧中希罗尼母的儿子被谋杀了,悲痛得疯狂的父亲最终发现了凶手。正好那些凶手请他排演一场宫廷剧,在剧中他们和希罗尼母都将出演角色。希罗尼母巧妙地编导了一场连环情杀和无人生还的大悲剧,并在正式演出时假戏真做,完成了他的复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出宫廷剧中,希罗尼母设定每一个人物都讲一种不同的语言,他对此的说法是演出效果将证明这种发明的美妙。事实上《荒原》本就出自艾略特私生活的危机,主要是性欲的枯竭。类似于希罗尼母剧中剧的创造式复仇,艾略特为自己找到的解决途径是博引并误读各个时代和语言的诗文,组建了一个完整的性欲枯竭的象征世界,从而把渺小的自我危机扩散到了所有的时代,在这种恶作剧般的拼贴诗文碎片中,诗人因此获得了一种连续性的满足:他作为一名诗人为自己虚构出的连续性。这最后好比是一个高难度的搭积木的游戏,尽管不具备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搭积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连续性的愉悦。
当然本文也是一个拙劣的例子。
我们不可能像艾略特一样处理我们的私人危机。然而从时间的海流和所有虚构的历史中抽身,聚焦在我们真实短暂的个体生命时,我们会发现连续性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准则,因为我们总是期望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能在未知的将来显现出它们隐含的意义。
时间或空间都不起作用——距离不起作用,
我和你们在一起,你们这一代或今后许多个世代的男人和女人,
就像你们望着河流和天空时的感觉一样,我也曾这样感觉,
就像你们每个人是活着的人群中的一员,我也曾是人群中的一员,
就像你们为河上清流的欢乐所感染,我也曾受到感染,
就像你们在这里凭栏站立,但和激流一起神游,我也曾这样站着神游,
就像你们注视着无数的船桅和汽轮的粗大烟囱,我也曾这样望着。
另一个更令人战栗的段落:
我更加接近你了,
你如今对我有什么想法,我曾经也这样想你——我事先就有了储备,
在你诞生之前,我就长期严肃地考虑过你。
在这首名为《横过布鲁克林渡口》的长诗中,惠特曼声称“我也是从那永远保持在液体中的漂流物铸造出来的”。诗人认为生命来自于某种液体中的漂流物,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恰当的比喻,生命作为一个总体被比作时间的海流中杂乱的漂流物,一代代的向前漂泊。惠特曼在《当我与生命之海一起退潮时》中强调了这些碎屑的破碎和微不足道,“我也至多只意味着一点点漂来的东西,一小撮可以收集的沙子和败叶残梗,收集着,将我自己与沙子和漂流物合在一起,成为它们的一部分”。这位歌唱自我的伟大诗人面对生命的碎屑,痛苦的发现“在我所有那些傲慢的诗歌前,真正的我仍站在那里没有触及,没有说明,根本没有接近”。晚年的惠特曼在一首四行的短诗中明白无疑的吐露了他的绝望:
生与死
这两个古老而简单的问题,永远纠缠在一起,
十分紧密,难以捉摸而又实在,令人困惑,相互搏击。
到每一时代都无法解决,被连续向前传递,
今天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又照样向前传去。
在生命的漂泊中,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出了漂泊的连续性本身。
但在契诃夫的一篇名为《大学生》的短篇小说中,他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这位在生活的灰色暗调中制造悲剧性欢乐的作家依旧适宜于我们的时代。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位又饿又冷的大学生,面对冬日大自然的萧索产生了一个绝望的念头:饥饿、贫穷、愚昧和苦恼,这些可怕的现象以前有,现在有,以后还是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人类的生活也不会变好。大学生在路边经过了一对寡妇母女的菜园,在和她们的攀谈中给她们讲了使徒彼得的故事,讲了彼得如何如耶稣所料的三次不敢认他,彼得在醒悟以后如何痛苦的哭泣。然后大学生发现寡妇母亲竟然听得哭了,她的寡妇女儿也痛苦不已。与她们分手后的大学生在小说结尾顿悟:
这时候大学生想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
他回过头去看。那堆孤零零的火在黑地里安静地摇闪,看不见火旁有人。大学生又想:既然瓦西里萨哭,她的女儿也难过,那么显然,刚才他所讲的一千九百年前发生过的事就跟现在,跟这两个女人,大概也跟这个荒凉的村子有关系,而且跟他自己,跟一切人都有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他的灵魂里忽然掀起欢乐,他甚至停住脚站一忽儿,好喘一口气。“过去同现在,”他暗想,“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觉得他刚才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这时候他暗想: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而且至今一直连续不断地指导着生活,看来会永远成为人类生活中以及整个人世间的主要东西。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
于是在契诃夫笔下感人至深的冥想中,连续性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终极的祝福,是它在生存的万古长夜里用对真理和美的永恒追求拼起了我们每一天的绝望碎片。因此我们遗忘了惠特曼在《生与死》里的悲观论调,转而发现了这首诗中潜藏的积极性质。尽管在一代代无望的随波逐流中我们始终无法寻获生与死的真实意义,但这追求的连续性本身就构成了最大的慰藉,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此时感到的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也必然曾出现在彼时的人们的心中,它像一张巨大的网一样把我们所有人都拥抱在了一起。惠特曼事实上太清楚这些,丝毫不逊色于契诃夫,这位宣称自己包容千秋万代的伟大诗人在《横过布鲁克林渡口》中向我们淋漓尽致的展示的是,即使是人性的所有丑恶都会在连续性的光环中得到某种慰藉。尽管当我们面对人性之恶,面对大学生在小说一开始的绝望念头时依然会感到一阵战栗,因为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确实并没有变得多好,但我们依旧会把希望继续寄托在下一代中,哪怕仅仅是非人类的希望。惠特曼在他最强大的时候是无与伦比的,我们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歌》的最后:
我像空气一样走了,我对着那正在逃跑的太阳摇晃着我的绺绺白发,
我把我的肉体融化在旋涡中,让它漂浮在花边状的裂缝中。
我把自己交付给秽土,让它在我心爱的草丛中成长,
如果你又需要我,请在你的靴子底下寻找我。
你将难以清楚我是谁,我的含义是什么,
但是我对你说来,仍将有益于你的健康,
还将滤净并充实你的血液。
如果你一时找不到我,请不要灰心丧气,
一处找不到再到别处去找,
我总在某个地方等候着你。
惠特曼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永远走在我们前面的精力充沛的超人形象,他就是永恒凝视着我们的未来的眼睛,这位十九世纪的美国诗人在二十一世纪的读者面前获得了未知的先知身份。尽管我们不清楚他是谁,他的含义是什么,但他无疑将有益于我们的健康,代表着生命中真实的一切,他像旭日一样指引着我们前进并响应着来自未来的连续性的召唤。
晚年的华莱士·史蒂文斯行走在上下班途经的伊丽莎白公园,面对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他透过诗中一位女子的双眼发出了生命终极的感叹:
然而结尾和开端是一体的,
看鸭子们的最后一眼就是
看她周围围成一圈的发光的孩童。
在生命的最后,史蒂文斯通过对下一代的想象使他的生命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延续和慰藉,在结尾处重新接上了开端。我们还可以在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最后看到类似的婴儿形象,他们消除了我们对生命乃至世界终结的恐惧,保证了连续性的继续前进。在这种例子中我们事实上获得的是一种环形结构。如同史蒂文斯的围成一圈的孩童所暗示的,环形结构和历史循环论虽然表面上单调而且重复,但却是一种最安全的结构,因为直线总让人心惊胆战,害怕有突然终止的一天,但环形却无疑将永久的循环下去,人类更为此创造了循环的年月,因为时间的一去不返。
写到对终结的恐惧,我想起了姚明最近的退役。不仅仅是姚明本人终结了其意义重大的运动生涯,媒体们更不断的宣称今后中国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这里面当然有不少的恭维性质,但当我们信以为真时不可避免的会感到伤感,就像某位伟大作家或导演去世时一样,我们痛苦的认为今后再也不会有像他一样独特和伟大的人了,我们此时哀悼的也同样是一种连续性的断裂。
T.S.艾略特在《荒原》中即用支离破碎的戏剧情境和繁杂用典向我们哀悼着现代世界的空虚与荒芜,但我们往往忘记了《荒原》快要结束时艾略特直抒胸臆的告白,“这些片断我用来支撑我的断垣残壁”。诗歌接下来的一句是“那么我就照办吧。希罗尼母又发疯了”。希罗尼母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出复仇剧《西班牙悲剧》里的人物,剧中希罗尼母的儿子被谋杀了,悲痛得疯狂的父亲最终发现了凶手。正好那些凶手请他排演一场宫廷剧,在剧中他们和希罗尼母都将出演角色。希罗尼母巧妙地编导了一场连环情杀和无人生还的大悲剧,并在正式演出时假戏真做,完成了他的复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出宫廷剧中,希罗尼母设定每一个人物都讲一种不同的语言,他对此的说法是演出效果将证明这种发明的美妙。事实上《荒原》本就出自艾略特私生活的危机,主要是性欲的枯竭。类似于希罗尼母剧中剧的创造式复仇,艾略特为自己找到的解决途径是博引并误读各个时代和语言的诗文,组建了一个完整的性欲枯竭的象征世界,从而把渺小的自我危机扩散到了所有的时代,在这种恶作剧般的拼贴诗文碎片中,诗人因此获得了一种连续性的满足:他作为一名诗人为自己虚构出的连续性。这最后好比是一个高难度的搭积木的游戏,尽管不具备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搭积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连续性的愉悦。
当然本文也是一个拙劣的例子。
我们不可能像艾略特一样处理我们的私人危机。然而从时间的海流和所有虚构的历史中抽身,聚焦在我们真实短暂的个体生命时,我们会发现连续性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准则,因为我们总是期望现在所做的一切都能在未知的将来显现出它们隐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