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与讨论
做研究者,最需要的不是助手,而是一个合理的对手。对手的意义在于足以形成挑战的讨论,而合理的意义在于努力将讨论现在在一个有益于促进思想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之内,而不演变成争吵。大致来说,我所知道的讨论有这么几种。只是恕我见识狭窄,无法做一个完全的归纳和列举:
首先是学术会议。虽然说学术会议大都有明确的主题,但是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却是一篇篇题目各异的会议论文——除了一些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外,很多会议论文都不是最终可以发表的定稿,甚至有的还只是提纲。于是每位发言者就自己的论文做15到20分钟的阐述后,便开始接受其他与会者的提问和质询。这个过程,颇有点类似于发帖与回复。大家相互@来@去。当然,会议主席或者主持人就是管理员,随时打断已经超时或者将要形成争吵的讨论。
其实学术会议,鸡同鸭讲多于思想的共进。参加者不一定有时间把别人的论文看个仔细,看个仔细也没法想个清楚,想个清楚还不一定能表达得完整。所以常常会有人拿起话筒,说: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过,只能就什么什么我熟悉的话题讲个几点。虽然说也能看到两个人就一个问题吵得耳热,但却也有相互理解的偏差,只能在酒桌上相互谅解了。只是学术会议能让参加者知道最近各个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就像论坛的热帖一样,而相互勾搭的成分也就因此而占了大半了。
另一种学术讨论的方式,其实是发表学术论文。我一直觉得,要清楚明白又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正规发表的学术论文,大都是反复琢磨而成,足以清楚明白完整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就比学术会议上的三五句话要强得多了。由于大家都坐了下来,有时间把别人的东西读个通透,把自己的东西想个明白,所以表达出来自然是严谨妥帖得多。只是在学术期刊时效性差的今天,诸如网络、杂志、报刊也在发挥着学术讨论的载体的作用,虽然也有意气之争,但也有可取之处。只是文章下面的讨论,就少有值得看的了。
陈嘉映老师在《思远道》里有篇文章,大意是说面对面的谈话往往比笔谈更为有效,直接,更能传情达意。我是同意这一点的。所以我觉得另一种有效的学术讨论方式,就是面对面对话。当然,这种对话的形式首先区别于程序化的学术会议,但又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者定期的聚会,学生之间读书班研讨会,等等。只是,如何避免对话由学术走向八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些想说的话的分割线===
这几天心里憋得慌,在迷笛组围观他们骂草莓和我的家乡,在科幻组踌躇是否要加入关于天意的讨论,还有在各个地方看到关于动车追尾事件的消息。昨天连学长上来搭话,我都懒得理他。其实更多是觉得网络上这种依靠打字聊天的方式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感叹号不能表达我爱你,一个省略号也无法表达多少的一切自在不言中。从qq到豆瓣,我表达的欲望在迅速的溃败中。走在路上的时候想,这个年代真是段子为王,摆着屁股说的一嘴的基冷烂渣欠,就足以粘上舞台了。而沉默之下更多多元化的选择,也就逐渐被埋没了。
随便划拉一篇,实在没啥好多说的。昨天想到自己更愿意做时代形成的观察者,而非参与其中,就是这样。
或者换做忘了哪位老师说的那句话,少说话,多看书。我上豆瓣现在更多是为了那些好看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怎么,也比不过一本经典。
首先是学术会议。虽然说学术会议大都有明确的主题,但是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却是一篇篇题目各异的会议论文——除了一些已经发表过的文章外,很多会议论文都不是最终可以发表的定稿,甚至有的还只是提纲。于是每位发言者就自己的论文做15到20分钟的阐述后,便开始接受其他与会者的提问和质询。这个过程,颇有点类似于发帖与回复。大家相互@来@去。当然,会议主席或者主持人就是管理员,随时打断已经超时或者将要形成争吵的讨论。
其实学术会议,鸡同鸭讲多于思想的共进。参加者不一定有时间把别人的论文看个仔细,看个仔细也没法想个清楚,想个清楚还不一定能表达得完整。所以常常会有人拿起话筒,说: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过,只能就什么什么我熟悉的话题讲个几点。虽然说也能看到两个人就一个问题吵得耳热,但却也有相互理解的偏差,只能在酒桌上相互谅解了。只是学术会议能让参加者知道最近各个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热点,就像论坛的热帖一样,而相互勾搭的成分也就因此而占了大半了。
另一种学术讨论的方式,其实是发表学术论文。我一直觉得,要清楚明白又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正规发表的学术论文,大都是反复琢磨而成,足以清楚明白完整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就比学术会议上的三五句话要强得多了。由于大家都坐了下来,有时间把别人的东西读个通透,把自己的东西想个明白,所以表达出来自然是严谨妥帖得多。只是在学术期刊时效性差的今天,诸如网络、杂志、报刊也在发挥着学术讨论的载体的作用,虽然也有意气之争,但也有可取之处。只是文章下面的讨论,就少有值得看的了。
陈嘉映老师在《思远道》里有篇文章,大意是说面对面的谈话往往比笔谈更为有效,直接,更能传情达意。我是同意这一点的。所以我觉得另一种有效的学术讨论方式,就是面对面对话。当然,这种对话的形式首先区别于程序化的学术会议,但又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学者定期的聚会,学生之间读书班研讨会,等等。只是,如何避免对话由学术走向八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一些想说的话的分割线===
这几天心里憋得慌,在迷笛组围观他们骂草莓和我的家乡,在科幻组踌躇是否要加入关于天意的讨论,还有在各个地方看到关于动车追尾事件的消息。昨天连学长上来搭话,我都懒得理他。其实更多是觉得网络上这种依靠打字聊天的方式是多么的不靠谱。一个感叹号不能表达我爱你,一个省略号也无法表达多少的一切自在不言中。从qq到豆瓣,我表达的欲望在迅速的溃败中。走在路上的时候想,这个年代真是段子为王,摆着屁股说的一嘴的基冷烂渣欠,就足以粘上舞台了。而沉默之下更多多元化的选择,也就逐渐被埋没了。
随便划拉一篇,实在没啥好多说的。昨天想到自己更愿意做时代形成的观察者,而非参与其中,就是这样。
或者换做忘了哪位老师说的那句话,少说话,多看书。我上豆瓣现在更多是为了那些好看的文章,但是这些文章怎么,也比不过一本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