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张胜明纵论川酒发展
去年以来,四川白酒行业和全国白酒行业一样,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在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双重调控下,白酒品类更趋多元化,但规模以上酒厂的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为中国白酒业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川酒如何调整结构?怎样继续发展?是集中精力主攻高端市场,还是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发挥特长,稳定现有基础,创造新的需求?最近,新任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党组书记、会长张胜明就上述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张会长首先列举了川酒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丰富的酿酒原料,独特的酿造勾调技术,香、醇、甘、净、爽的独有风格和品质,以及享誉全国的专家、技术队伍等川酒独步天下的特殊优势。他认为,这些优势铸就了川酒过去的辉煌,也必将继续推动川酒新的发展。张会长着重谈了他对当前川酒行业发展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正确审视白酒的社会功效
白酒是粮食的转化产品,酒业的兴起,可以直接推动农业发展。以每公斤粮食生产0.5公斤白酒计算,去年四川白酒企业消耗各类粮食约200万吨,这对于提高川粮附加值,解决卖粮难,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政府仓储费用,都是一个贡献。粮食发酵形成的酒糟经过处理全部可以利用,不会造成粮食的浪费。发展酿酒业,可以带动多个相关行业,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酒是国家高税商品,去年四川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利税占四川所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全部利税的17.4%,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我国西部产酒地区,酒业往往是当地的财政支柱。
说到酒的医疗保健作用,从《汉书》、《神农本草经》
到《本草纲目》都有记载,洪昭光教授也明确提出:少量饮酒是健康的朋友。酒还是中华民族的特殊食品,迎宾交友、婚丧寿喜、庆功乔迁、解乏御寒乃至于吟诗作画等等,酒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当然,酒也会乱性伤身,但这都是在过量的前提下产生的,就像任何好东西一旦过量都会产生副作用一样。
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四川白酒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名、民结合的路子,这条路川酒应永远坚持。名、民结合,就是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做大做强名优产品,站稳主流市场。
目前川酒面临的市场需求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酒类市场白酒大。近年来,洋酒进入我国,对国内白酒市场有一定冲击,但毕竟份额少,影响不大。啤酒、果酒对白酒的冲击较大,但主要是在城市、特别是年轻人中。而白酒仍将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流酒类;第二,城乡之间农村大。与中心城市相比,白酒在广大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市场大得多,城市的普通市民、体力劳动者和广大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中低档白酒,仍然是市场需求的主流;第三,高档川酒有优势。在日益频繁的商业应酬、对外交往、礼仪宴会中,高档白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而高档川酒挟六朵金花及众多优质酒之势,在白酒高端市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四,国际市场空间大。除了遍布全球的华人外,中国白酒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五粮液等名优川酒近年来出口量在不断增长。如果我们主动地、精心地培育国际市场,根据不同的区位、层次,以适宜的酒精度和有针对性的品味风格去适应、拓展国际市场,这将是川酒可观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国家实施新的酒税制以来,川酒企业无不感觉形势严峻。在当前全国白酒行业一哄而上高档白酒的时候,川酒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你与市场的脉搏发生了共振,锁定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你才能抓住企业发展的关键,你才能永远掌握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值得注意的还有白酒产品存在严重的趋同性。在白酒传统的十大香型中,浓香型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如何在林立的浓香型产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品味、风格、营销方式、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亲和力,如何延伸与扩展品牌,是每一个川酒企业应该深思的问题。
以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
应该说,川酒的科技水平目前处于领先地位。20年来,川酒行业在白酒微量成分分析研究、香型确定规范、发酵微生物选育优化、新型白酒生产技术、人工窖泥培养新窖老窖、微机勾兑技术及生产流程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应用、酒体设计的深化研究、创建酿酒生态体系、包装创新、企业现代化管理等各方面,都代表着中国白酒行业的较高水准。
然而川酒在科技进步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白酒生产属于生物工程范畴,但目前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生物技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改善它的内在品质,丰富它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是我们的主攻目标。例如,如何用酶技术代替菌技术,用窖外发酵弥补传统工艺发酵的不足,用优选菌酶制作糖化发酵剂来改善自然菌落的制曲方法?如何改进蒸馏方法、操作规程、储存老熟等来提高酒质和出酒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如何从源头确保产品无有害物质残留?这些课题亟待川酒行业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
张会长强调,在我国白酒行业中,川酒的规模优势最为突出。川酒众多企业都有成百上千的窖池,动辄占地上百亩甚至几平方公里,已成为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川酒基本采用固态发酵工艺,上乘的质量著称全国。特别是近年川酒按照国家《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较好地进行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所有制结构上,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全兴等名酒企业作为上市公司都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郎酒、丰谷等一批企业通过民营化增强了活力。在经营范围上,不少企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并发展为集团化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多数酒厂实现了产品系列化。这些有利因素还在川酒全行业继续蔓延,为川酒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白酒产业的整体布局中,川酒应该而且可以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并获得更大的发展。
张会长首先列举了川酒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丰富的酿酒原料,独特的酿造勾调技术,香、醇、甘、净、爽的独有风格和品质,以及享誉全国的专家、技术队伍等川酒独步天下的特殊优势。他认为,这些优势铸就了川酒过去的辉煌,也必将继续推动川酒新的发展。张会长着重谈了他对当前川酒行业发展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正确审视白酒的社会功效
白酒是粮食的转化产品,酒业的兴起,可以直接推动农业发展。以每公斤粮食生产0.5公斤白酒计算,去年四川白酒企业消耗各类粮食约200万吨,这对于提高川粮附加值,解决卖粮难,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政府仓储费用,都是一个贡献。粮食发酵形成的酒糟经过处理全部可以利用,不会造成粮食的浪费。发展酿酒业,可以带动多个相关行业,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酒是国家高税商品,去年四川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实现利税占四川所有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的全部利税的17.4%,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我国西部产酒地区,酒业往往是当地的财政支柱。
说到酒的医疗保健作用,从《汉书》、《神农本草经》
到《本草纲目》都有记载,洪昭光教授也明确提出:少量饮酒是健康的朋友。酒还是中华民族的特殊食品,迎宾交友、婚丧寿喜、庆功乔迁、解乏御寒乃至于吟诗作画等等,酒都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当然,酒也会乱性伤身,但这都是在过量的前提下产生的,就像任何好东西一旦过量都会产生副作用一样。
准确把握市场脉搏
四川白酒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名、民结合的路子,这条路川酒应永远坚持。名、民结合,就是要考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做大做强名优产品,站稳主流市场。
目前川酒面临的市场需求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四方面去把握。第一,酒类市场白酒大。近年来,洋酒进入我国,对国内白酒市场有一定冲击,但毕竟份额少,影响不大。啤酒、果酒对白酒的冲击较大,但主要是在城市、特别是年轻人中。而白酒仍将是现在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流酒类;第二,城乡之间农村大。与中心城市相比,白酒在广大中小城市、特别是农村市场大得多,城市的普通市民、体力劳动者和广大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中低档白酒,仍然是市场需求的主流;第三,高档川酒有优势。在日益频繁的商业应酬、对外交往、礼仪宴会中,高档白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而高档川酒挟六朵金花及众多优质酒之势,在白酒高端市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四,国际市场空间大。除了遍布全球的华人外,中国白酒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五粮液等名优川酒近年来出口量在不断增长。如果我们主动地、精心地培育国际市场,根据不同的区位、层次,以适宜的酒精度和有针对性的品味风格去适应、拓展国际市场,这将是川酒可观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国家实施新的酒税制以来,川酒企业无不感觉形势严峻。在当前全国白酒行业一哄而上高档白酒的时候,川酒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你与市场的脉搏发生了共振,锁定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你才能抓住企业发展的关键,你才能永远掌握市场开拓的主动权。
值得注意的还有白酒产品存在严重的趋同性。在白酒传统的十大香型中,浓香型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如何在林立的浓香型产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品味、风格、营销方式、文化影响力和社会亲和力,如何延伸与扩展品牌,是每一个川酒企业应该深思的问题。
以科技创新改进传统工艺
应该说,川酒的科技水平目前处于领先地位。20年来,川酒行业在白酒微量成分分析研究、香型确定规范、发酵微生物选育优化、新型白酒生产技术、人工窖泥培养新窖老窖、微机勾兑技术及生产流程机械化自动化的研究应用、酒体设计的深化研究、创建酿酒生态体系、包装创新、企业现代化管理等各方面,都代表着中国白酒行业的较高水准。
然而川酒在科技进步方面还有很多事要做。白酒生产属于生物工程范畴,但目前还是一种粗放型的生物技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改善它的内在品质,丰富它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是我们的主攻目标。例如,如何用酶技术代替菌技术,用窖外发酵弥补传统工艺发酵的不足,用优选菌酶制作糖化发酵剂来改善自然菌落的制曲方法?如何改进蒸馏方法、操作规程、储存老熟等来提高酒质和出酒率?如何在生产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如何从源头确保产品无有害物质残留?这些课题亟待川酒行业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
张会长强调,在我国白酒行业中,川酒的规模优势最为突出。川酒众多企业都有成百上千的窖池,动辄占地上百亩甚至几平方公里,已成为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川酒基本采用固态发酵工艺,上乘的质量著称全国。特别是近年川酒按照国家《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确定的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较好地进行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在所有制结构上,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全兴等名酒企业作为上市公司都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郎酒、丰谷等一批企业通过民营化增强了活力。在经营范围上,不少企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并发展为集团化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多数酒厂实现了产品系列化。这些有利因素还在川酒全行业继续蔓延,为川酒进一步发挥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国白酒产业的整体布局中,川酒应该而且可以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并获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