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现实主义的梦想家__从雅虎错失微软天价收购案看CEO杨致远的个性
自今年三月份以来,全世界最大的一桩企业并购案轰动了全球的商界,即微软出价446亿美元欲收购雅虎的交易案,最终因为微软出价只在每股33美元而没有达到雅虎董事会提出的每股37美元的价格而宣告流产,微软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之后,于今年5月初宣布放弃收购,结束了这场收购大战,一时间,雅虎的股票回落了15%,顷刻间市值蒸发掉137亿美元,雅虎董事会立刻成为了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虽然这场旷世交易案是发生在世界两个超级企业之间的对局,碰上这样的机遇的企业也就是这么一个,对一般的企业来讲没有多少现实的意义,但是,发生在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是值得每一个经商办企业的人借鉴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并非不无关系。
从2007年春,微软出于为了与Google争夺全球互联网数千亿的广告市场,开出了每股41美元的价格,向雅虎提出了收购要约,雅虎董事会也表示将进行认真的评估。
一年过去了,雅虎的董事会才于今年三月给予了回应,提出了微软低估了其价值的报告,要求微软提高其收购价格,从而开始了这场收购拉锯战。微软根据雅虎下滑的市值进行评估后,最后定价在每股33美元的收购价,总价值446亿美元,而雅虎的董事会则坚持要得到每股37美元的价格,总计价值475亿,最终你来我往,僵持不下,导致微软失去已有的耐心,宣布撤回要约,放弃收购。
微软的退出,让雅虎的股东们捶胸顿足、扼腕长叹,对雅虎董事会愤怒不已,首当其冲的就是雅虎的两位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其中的焦点又主要指向现任CEO杨致远,于是,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杨致远承受着因并购失败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然,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并购行为,很难说是某一个人能在其中左右操控的,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要经过董事会研究决定,即使要负责,也应该是由董事会负责,而董事会成员们的立场是保守的,不愿意被微软收购,这些都是出自于他们既得的眼前利益的考虑,而对于作为投资人的股东来讲,这是千载难逢、百年不遇的机会,他们的投资可以因为微软的收购而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这无论对于大小股民来讲都是一件值得欢庆的事情。
然而,事情的发展没有向着股东们期望的方向进行,相反,最终出现了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由此可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决定雅虎命运的董事会背弃了股东们的利益,导致了愤怒的股东们不再信任董事会的严重危机。
众所周知,杨致远是雅虎的联合创始人,他在大学时代,发明了先进的搜索技术,转而退学创办了雅虎,可以说雅虎凝结了他的心血,成就了他的梦想,使他因此而成为了全球互联网行业的领袖级人物。
然而,世事难料,在雅虎保持着互联网搜索业务的世界霸主的时候,于2002年前后,两位年轻的大学生拉里-佩奇和塞吉尔-格林正在大学校园里沉迷于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在依附于雅虎的搜索引擎的过程中设计出了自己的搜索技术,并开始了他们的互联网传奇。
Google一经出现,就以其富有创新的思路赢得了人们的瞩目,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网民们,渐渐喜欢上了Google的新颖的应用内容,深得人们的青睐,促成了它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至今不衰。
而相比之下,雅虎显得落伍了,仍然依赖于它的搜索业务作为主业,缺乏与他的同行对手谷歌相抗衡的创新内容,股票也逐年下滑,达到微软开出收购要约前的19.3美元的股价,远远落后于股价在574美元左右的谷歌。现在,谷歌的市值已经接近1800亿美元,仅次于2879亿的微软,对世界IT行业的霸主微软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这种日益紧迫的形势之下,微软作出了收购雅虎以对抗Google扩张的决定,可以说,雅虎碰到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微软的别无选择而受益的,微软面临的这样的处境并不等于其他的传媒和IT企业也会同样碰到,他们不可能像微软那样拿出巨资来收购雅虎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换言之,对于雅虎来讲,这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缘,上帝给了它这次机会,便不会再给它第二次的了。
但是,雅虎却显得皇帝不急,太监急,觉得自己虽不如谷歌,却也甘居其次,只要保持住搜索市场30%的业务收入似乎也就满足了。
然而,这只是雅虎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俗话说“唇亡齿寒”,雅虎真正的对手不是微软,而是Google,在目前Google遥遥领先于雅虎的情形下,雅虎并不是保住老二的问题,而是将来要被谷歌吃掉的问题,即使不被吃掉,也是活得很累,微软收购雅虎实际上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对双方来讲都是双赢,微软通过联合获得了雅虎的搜索技术和市场,雅虎通过联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提前数年实现了股东、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也许在自己未来的数年间也不一定会获得这样的利润回报,何况微软还给雅虎的员工提供了15亿美元的留职费,这对雅虎来讲着实是一笔有利无害的交易。
现在,仅仅在距离微软撤回要约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杨致远便发出了“我们完蛋了!”这样的感叹,说明了当初雅虎作出的不愿意被微软并购的方案,已经开始显露出它的未可乐观的后果,这一错失天赐良机的决策,暴露出了雅虎董事会的短视,也反映了杨致远性格上的弱点,他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却不适合做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雅虎像一个孩子,由杨致远一手带大,有太多的感情让杨难于割舍,没有谁会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即便对方会出很高的价钱,到了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的境地,要想让这位为人实在的工程师再造一个雅虎,重铸辉煌,显然他已觉得没有这个信心,正是抱着雅虎尚未山穷水尽,还有机会一搏的想法,使性格内向,注重理想的杨致远和那些注重自己现实利益的董事会成员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而忘记了那些股东们的利益,低估了那些在未来的道路上要付出百倍努力方能让雅虎摆脱困境也未可知的艰巨与冒险,而被感情用事蒙住了自己现实的眼光。
当然,雅虎的明天也许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有根据的分析要比无根据的想象要好的多,至少它能够帮助雅虎看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制定积极的策略,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一个现实主义的梦想家,因为,经营企业是一件很理性的事情,它不同于写小说搞创作,既要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又要有现实主义的商性,大凡优秀出色的CEO都是兼备了这两方面特质,或是由这两种类型的管理者组成的构架来经营管理企业,对于雅虎之CEO杨致远来说,商性不足也许是他的特点,这可能是导致他错失这桩天价并购案的性格原因。
虽然这场旷世交易案是发生在世界两个超级企业之间的对局,碰上这样的机遇的企业也就是这么一个,对一般的企业来讲没有多少现实的意义,但是,发生在其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是值得每一个经商办企业的人借鉴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并非不无关系。
从2007年春,微软出于为了与Google争夺全球互联网数千亿的广告市场,开出了每股41美元的价格,向雅虎提出了收购要约,雅虎董事会也表示将进行认真的评估。
一年过去了,雅虎的董事会才于今年三月给予了回应,提出了微软低估了其价值的报告,要求微软提高其收购价格,从而开始了这场收购拉锯战。微软根据雅虎下滑的市值进行评估后,最后定价在每股33美元的收购价,总价值446亿美元,而雅虎的董事会则坚持要得到每股37美元的价格,总计价值475亿,最终你来我往,僵持不下,导致微软失去已有的耐心,宣布撤回要约,放弃收购。
微软的退出,让雅虎的股东们捶胸顿足、扼腕长叹,对雅虎董事会愤怒不已,首当其冲的就是雅虎的两位创始人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其中的焦点又主要指向现任CEO杨致远,于是,作为首席执行官的杨致远承受着因并购失败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然,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并购行为,很难说是某一个人能在其中左右操控的,很多重要的决策都是要经过董事会研究决定,即使要负责,也应该是由董事会负责,而董事会成员们的立场是保守的,不愿意被微软收购,这些都是出自于他们既得的眼前利益的考虑,而对于作为投资人的股东来讲,这是千载难逢、百年不遇的机会,他们的投资可以因为微软的收购而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这无论对于大小股民来讲都是一件值得欢庆的事情。
然而,事情的发展没有向着股东们期望的方向进行,相反,最终出现了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由此可见,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决定雅虎命运的董事会背弃了股东们的利益,导致了愤怒的股东们不再信任董事会的严重危机。
众所周知,杨致远是雅虎的联合创始人,他在大学时代,发明了先进的搜索技术,转而退学创办了雅虎,可以说雅虎凝结了他的心血,成就了他的梦想,使他因此而成为了全球互联网行业的领袖级人物。
然而,世事难料,在雅虎保持着互联网搜索业务的世界霸主的时候,于2002年前后,两位年轻的大学生拉里-佩奇和塞吉尔-格林正在大学校园里沉迷于他们的业余爱好,他们在依附于雅虎的搜索引擎的过程中设计出了自己的搜索技术,并开始了他们的互联网传奇。
Google一经出现,就以其富有创新的思路赢得了人们的瞩目,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网民们,渐渐喜欢上了Google的新颖的应用内容,深得人们的青睐,促成了它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至今不衰。
而相比之下,雅虎显得落伍了,仍然依赖于它的搜索业务作为主业,缺乏与他的同行对手谷歌相抗衡的创新内容,股票也逐年下滑,达到微软开出收购要约前的19.3美元的股价,远远落后于股价在574美元左右的谷歌。现在,谷歌的市值已经接近1800亿美元,仅次于2879亿的微软,对世界IT行业的霸主微软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在这种日益紧迫的形势之下,微软作出了收购雅虎以对抗Google扩张的决定,可以说,雅虎碰到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微软的别无选择而受益的,微软面临的这样的处境并不等于其他的传媒和IT企业也会同样碰到,他们不可能像微软那样拿出巨资来收购雅虎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换言之,对于雅虎来讲,这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机缘,上帝给了它这次机会,便不会再给它第二次的了。
但是,雅虎却显得皇帝不急,太监急,觉得自己虽不如谷歌,却也甘居其次,只要保持住搜索市场30%的业务收入似乎也就满足了。
然而,这只是雅虎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俗话说“唇亡齿寒”,雅虎真正的对手不是微软,而是Google,在目前Google遥遥领先于雅虎的情形下,雅虎并不是保住老二的问题,而是将来要被谷歌吃掉的问题,即使不被吃掉,也是活得很累,微软收购雅虎实际上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强强联合,对双方来讲都是双赢,微软通过联合获得了雅虎的搜索技术和市场,雅虎通过联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提前数年实现了股东、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也许在自己未来的数年间也不一定会获得这样的利润回报,何况微软还给雅虎的员工提供了15亿美元的留职费,这对雅虎来讲着实是一笔有利无害的交易。
现在,仅仅在距离微软撤回要约一个月的时间之后,杨致远便发出了“我们完蛋了!”这样的感叹,说明了当初雅虎作出的不愿意被微软并购的方案,已经开始显露出它的未可乐观的后果,这一错失天赐良机的决策,暴露出了雅虎董事会的短视,也反映了杨致远性格上的弱点,他是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却不适合做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雅虎像一个孩子,由杨致远一手带大,有太多的感情让杨难于割舍,没有谁会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别人,即便对方会出很高的价钱,到了走投无路,别无选择的境地,要想让这位为人实在的工程师再造一个雅虎,重铸辉煌,显然他已觉得没有这个信心,正是抱着雅虎尚未山穷水尽,还有机会一搏的想法,使性格内向,注重理想的杨致远和那些注重自己现实利益的董事会成员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而忘记了那些股东们的利益,低估了那些在未来的道路上要付出百倍努力方能让雅虎摆脱困境也未可知的艰巨与冒险,而被感情用事蒙住了自己现实的眼光。
当然,雅虎的明天也许会变得更加美好,但是就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有根据的分析要比无根据的想象要好的多,至少它能够帮助雅虎看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和制定积极的策略,而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做一个现实主义的梦想家,因为,经营企业是一件很理性的事情,它不同于写小说搞创作,既要有理想主义的激情,又要有现实主义的商性,大凡优秀出色的CEO都是兼备了这两方面特质,或是由这两种类型的管理者组成的构架来经营管理企业,对于雅虎之CEO杨致远来说,商性不足也许是他的特点,这可能是导致他错失这桩天价并购案的性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