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之程洋岗
今日随小玫子一家到程洋岗乡。程洋岗为宋代凤岭港口之所在,近年来被评为广东省的首批古村落什么的,我们这里俗称其为“大粮根”。
进入“程洋岗乡”牌坊后,即可看到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丹砂古寺,《澄海县志》载:“明成化间建,后为倭寇焚毁,天启甲子僧真闻重建,崇祯年间乡宗伯黄锦、御史陈良弼重修,后毁。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僧得源募建。更观音殿为藏经阁,康熙初迁拆,又毁。十九年庚申,邑绅杨钟岳率僧如广募修。知县王岱题额。”该寺香火源于武当山,实为三教合一之古寺。前殿祀文昌帝君、孔子、斗魁星君,中殿祀释迦,后殿祀玄天上帝。传明成化至弘治年间,住持僧道僧曾在此向潮汕民众传授武当拳,以抵御倭寇侵扰。
门联为:“种发菩提无树也,意叶心枝,肝肠雨露蚤栽养;林成功德善果乎,白业圆慧,三身石觉独甘灵。”
据说是民国时候所画的,有些已渐渐剥落。抬头见中殿墙头的壁画色彩俗丽,应是当代人重画的,已不堪入目。
崇祯十六年陈良弼所撰《紫宵楼记》,丹砂寺原称紫宵楼。
“夫庙宇之兴废,实系世运之盛衰,方今圣天子北忧虏,南忧佞,黎元岌岌无宁岁,凡我在廷臣工,奔走不遑,而斯楼之获适成者,盖可卜太平之永观也矣。”
此句真叫人感慨。
本科做论文的时候,偶然在王士禛的《带经堂集》中翻到一首赠别诗,送王岱到澄海做县令的,看到家乡的名字,觉得很亲切,也很惊讶,于是留意起了这个人,知其与王士禛、施闰章、龚鼎孳等名士俱有交游。嘉庆《澄海县志》李书吉的序中这样写道:“康熙癸亥,湘潭王公来宰是邦,王公楚南名宿,与王渔洋诸先辈游,老不得志,谒选为吏。澄自明季,寇盗披倡,编氓流离竄徙,城池、坛庙、学校、官廨、市廛久矣鞠为茂草。当王公至,虽氛祲已消,而疮痍未复。因出其胄(?)中,经济不遗余力,为之招流亡、鸠工作、惠农商、奖士类,一时再生,不啻邢如归而卫忘亡。”后因劳累卒于任上。观城内旧图,有王祠、王公书院等,可惜今已无存,叫人殊觉可悲可叹。今日见到这棵铁树苍翠可喜,心里竟有丝安慰,草木尚知人情。
这个小村落与本地其他的农村差不多,小小的巷子,旧房破败,有些已无人居住。也不认识路,随便走走,都能看到什么“儒林第”、“进士第”,蔡、柯等姓氏的祖祠,还有近十间家塾,现都已为民居。村里的巷名也很别致:梅轩巷、纱帽巷、纺车巷、和美巷,义兴巷等等,颇值探究。
这是在村尾的晏侯庙,万历年间南京知事蔡明征所建,祀晏婴,村里人称其为晏爷公。祭祀晏婴,大概其他地方也不多见吧。
这是古葵庵门前的题字,古葵庵是村里仅次于丹砂寺的第二大庙。说是儒林古庙,实际上现在里面祭祀的是三山国王。墙上的壁画又是《一苇渡江》和《三娘挑经》,总之也是很杂乱。不知道沿革是怎样的。
这是公鸡山上的公鸡树。村里老人说,这棵树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从前的人出海,就是靠认着这棵树回乡的。旧有的公鸡树据说已死,这棵是新长出来的,与从前的模样相同。不过此处已不在是海了。
中午下了场大雨,吃过中饭后,登虎丘山。虎丘山古称凤山,高200多米,时值雨后,空气清美,唯石阶青苔杂生,甚是湿滑。山虽小,葱茏幽深,这里也是本地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登到最高处,顿觉被石刻包围。一块石头五个面都能刻……
有古的,也有近的,也有当代的。
宋刻的“建炎大道”、;陆秀夫的“凤鸣岐岗”都没看到,后者据说已佚。
附:动植物篇
村子里的大榕树也是一景。进村的路上,一排都是四五百年的小叶榕。
虎丘山脚的莲雾树。清新可口,不过没什么味道,适合淡口味的童鞋,我自己是极喜欢的。
旧日志:
旧城之五马垂芳http://www.douban.com/note/94028019/
旧城之冠山记http://www.douban.com/note/94014451/
进入“程洋岗乡”牌坊后,即可看到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丹砂古寺,《澄海县志》载:“明成化间建,后为倭寇焚毁,天启甲子僧真闻重建,崇祯年间乡宗伯黄锦、御史陈良弼重修,后毁。国朝顺治十七年庚子僧得源募建。更观音殿为藏经阁,康熙初迁拆,又毁。十九年庚申,邑绅杨钟岳率僧如广募修。知县王岱题额。”该寺香火源于武当山,实为三教合一之古寺。前殿祀文昌帝君、孔子、斗魁星君,中殿祀释迦,后殿祀玄天上帝。传明成化至弘治年间,住持僧道僧曾在此向潮汕民众传授武当拳,以抵御倭寇侵扰。
![]() |
丹砂古寺前埕牌坊正面。扫把的存在是因为乡人正在晒谷子。 |
门联为:“种发菩提无树也,意叶心枝,肝肠雨露蚤栽养;林成功德善果乎,白业圆慧,三身石觉独甘灵。”
![]() |
牌坊内面。“风来武当”,明代进士杨任斯所书。 |
![]() |
![]() |
一笔书之“凤飞”、“虎跃”。 |
![]() |
康熙二十二年,知县王岱所书。王岱,字山长,湖南湘潭人,善诗文,书画俱佳。 |
![]() |
寺内装饰画极多。 |
![]() |
据说是民国时候所画的,有些已渐渐剥落。抬头见中殿墙头的壁画色彩俗丽,应是当代人重画的,已不堪入目。
![]() |
崇祯十六年陈良弼所撰《紫宵楼记》,丹砂寺原称紫宵楼。
“夫庙宇之兴废,实系世运之盛衰,方今圣天子北忧虏,南忧佞,黎元岌岌无宁岁,凡我在廷臣工,奔走不遑,而斯楼之获适成者,盖可卜太平之永观也矣。”
此句真叫人感慨。
![]() |
康熙年间知县王岱手植的铁树,在古寺的后院中,空间狭小,树干蜿蜒着长到屋檐底下。 |
本科做论文的时候,偶然在王士禛的《带经堂集》中翻到一首赠别诗,送王岱到澄海做县令的,看到家乡的名字,觉得很亲切,也很惊讶,于是留意起了这个人,知其与王士禛、施闰章、龚鼎孳等名士俱有交游。嘉庆《澄海县志》李书吉的序中这样写道:“康熙癸亥,湘潭王公来宰是邦,王公楚南名宿,与王渔洋诸先辈游,老不得志,谒选为吏。澄自明季,寇盗披倡,编氓流离竄徙,城池、坛庙、学校、官廨、市廛久矣鞠为茂草。当王公至,虽氛祲已消,而疮痍未复。因出其胄(?)中,经济不遗余力,为之招流亡、鸠工作、惠农商、奖士类,一时再生,不啻邢如归而卫忘亡。”后因劳累卒于任上。观城内旧图,有王祠、王公书院等,可惜今已无存,叫人殊觉可悲可叹。今日见到这棵铁树苍翠可喜,心里竟有丝安慰,草木尚知人情。
![]() |
低调的儒林第。 |
这个小村落与本地其他的农村差不多,小小的巷子,旧房破败,有些已无人居住。也不认识路,随便走走,都能看到什么“儒林第”、“进士第”,蔡、柯等姓氏的祖祠,还有近十间家塾,现都已为民居。村里的巷名也很别致:梅轩巷、纱帽巷、纺车巷、和美巷,义兴巷等等,颇值探究。
![]() |
这是在村尾的晏侯庙,万历年间南京知事蔡明征所建,祀晏婴,村里人称其为晏爷公。祭祀晏婴,大概其他地方也不多见吧。
![]() |
庙内牌坊,万历丁未所立。 |
![]() |
![]() |
这是古葵庵门前的题字,古葵庵是村里仅次于丹砂寺的第二大庙。说是儒林古庙,实际上现在里面祭祀的是三山国王。墙上的壁画又是《一苇渡江》和《三娘挑经》,总之也是很杂乱。不知道沿革是怎样的。
![]() |
民国二十三年 |
![]() |
古葵庵内看到的公鸡树,天气很好。 |
这是公鸡山上的公鸡树。村里老人说,这棵树不管在哪里都能看到,从前的人出海,就是靠认着这棵树回乡的。旧有的公鸡树据说已死,这棵是新长出来的,与从前的模样相同。不过此处已不在是海了。
中午下了场大雨,吃过中饭后,登虎丘山。虎丘山古称凤山,高200多米,时值雨后,空气清美,唯石阶青苔杂生,甚是湿滑。山虽小,葱茏幽深,这里也是本地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
登到最高处,顿觉被石刻包围。一块石头五个面都能刻……
有古的,也有近的,也有当代的。
![]() |
饶宗颐的题字 |
![]() |
据说蔡先生曾避难于此。左边的不认识…… |
宋刻的“建炎大道”、;陆秀夫的“凤鸣岐岗”都没看到,后者据说已佚。
![]() |
后面的“片羽”是海瑞所书。 |
![]() |
![]() |
登高望远,景色甚佳,此为韩江。 |
![]() |
远眺程洋岗 |
附:动植物篇
村子里的大榕树也是一景。进村的路上,一排都是四五百年的小叶榕。
![]() |
![]() |
荷塘边的大白鸭 |
![]() |
虎丘山上的植物,求名,叶间长了刺,可怕! |
![]() |
虎丘山脚的莲雾树。清新可口,不过没什么味道,适合淡口味的童鞋,我自己是极喜欢的。
![]() |
许多年不见“真身”的蝉儿。 |
旧日志:
旧城之五马垂芳http://www.douban.com/note/94028019/
旧城之冠山记http://www.douban.com/note/9401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