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k-in,pondering the imponderable
看《You Are Not A Gadget》。里面讲到一个设计软件或程序的词汇:“lock-in”。意思是,技术人员总希望每一个程序都是全新的,好玩儿的,小巧的,他们会动用一切心理策略去避免“现实地”想象电脑或程序的样子。如果是设计个孤立的小软件小程序,的确很美妙,然而程序一旦变大、一旦一个新程序要植入已有的程序、软件环境,达到兼容,这事儿就不美妙了,这个调适过程十分悲催。所以作者Knoff说,程序员面对现实和理想中的软件,多少都会有点精神分裂。这个"Lock-in"就是程序设计为了在现实世界中达到合理、正常、有效,而只能作为某一种状态存在(“get frozen into place”)的过程。
(维基一下lock-in,物理学中的概念大同小异:Lock-in放大器(也称为相位检测器)是一种可以从干扰极大的环境( 信噪比可低至-60dB,甚至更低)中分离出特定载波频率信号的放大器。 Lock-in放大器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Robert H. Dicke 发明的。)
Knoff用MIDI软件的发明来形容这个过程:MIDI软件是用软件来模拟音符音调,是给音乐家谱曲用的一个简化了的软件。Knoff说MIDI组合的音乐是马赛克式的,一小块一小块地拼起来的,但真正音乐创造诞生在我们的脑海中之时是流动的。
简言之,lock-in剔除掉了思想、思绪中的弹性、模糊性,噪音,即多种可能性,将思维结构固定化,一劳永逸地变成永久的现实。Knoff将lock-in与科学方法作比较,它说科学是在思想诞生过程中反过来disqualifies thoughts的机制。当我们科学地接受了地球是圆的,我们就再也无法相信地球是平的这个念头。
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虚拟化,直到它定义了我们现在身处的现实。但退回互联网和软件诞生的那一天,虚拟世界的发展也并不必然是今天这个样子。难题是,诸如MIDI这种基础软件、虚拟世界的基本运算规则当初虽然没想到为全世界所用,但结局是它们已经很难改变,且将持续存在。万千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剔除了。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过“Imponderabilia”这个词,即the imponderable——人类文化、社会中的不可测量之物,熵,噪音,模糊之处。他说人类学的工作就是pondering the imponderable。人类学家琢磨的是文化,相比于科学,文化永远是情境式的,充满噪音的,无法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弄清一种文化的含义也很难快得起来,因为在任何文明机制中,人的信仰、信念、动机、欲望都是变量,是一个有形系统中的chaos。
A.“地球是圆的”,这是一个现代科学判断;
B.“地球是平的”→→→→某一个族群的人
被相信
你去跟这个族群的人对话,不是用A处引号去跟B处引号对话,而是将整个B当做整体现象去解读,整个B就是一个包含噪音的情境,一个context。
pondering the imponderable是个悖论。就像任何以文字为工具的人也不得不想到这个问题:如何凭借语言说出不可说之物?
还是想说说小说。好的小说描述模糊不可说、混乱、矛盾、荒谬。好的小说应该是“反主题”的。它们追求变化、发散,增加熵值,而不是一劳永逸,归纳,减少熵。但仍要保持清晰!要勇于和模糊性的对立面对抗,譬如"常识",譬如僵化、单一的艺术形式。艺术——好的那种——是模糊性的最后栖息地,是揭露另一种可能性的战场。简言之,艺术对抗的就是lock-in,僵化,即死亡。重复自己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是死人。而发现存在于现实之外的模糊性,其他可能性,是真正创造的前提。但在创造之前,这种可能性又是不存在的!这是作为一整个人的存在的悖论。行与思。
p.s.:现实vs.可能,不光是穆齐尔《没》的母题,也是他自己人生的母题,他放弃别的职位成为小说家,或许是他更热爱未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卡内蒂才称他作“纸上的国王”。
(维基一下lock-in,物理学中的概念大同小异:Lock-in放大器(也称为相位检测器)是一种可以从干扰极大的环境( 信噪比可低至-60dB,甚至更低)中分离出特定载波频率信号的放大器。 Lock-in放大器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Robert H. Dicke 发明的。)
Knoff用MIDI软件的发明来形容这个过程:MIDI软件是用软件来模拟音符音调,是给音乐家谱曲用的一个简化了的软件。Knoff说MIDI组合的音乐是马赛克式的,一小块一小块地拼起来的,但真正音乐创造诞生在我们的脑海中之时是流动的。
简言之,lock-in剔除掉了思想、思绪中的弹性、模糊性,噪音,即多种可能性,将思维结构固定化,一劳永逸地变成永久的现实。Knoff将lock-in与科学方法作比较,它说科学是在思想诞生过程中反过来disqualifies thoughts的机制。当我们科学地接受了地球是圆的,我们就再也无法相信地球是平的这个念头。
我们所处的世界越来越虚拟化,直到它定义了我们现在身处的现实。但退回互联网和软件诞生的那一天,虚拟世界的发展也并不必然是今天这个样子。难题是,诸如MIDI这种基础软件、虚拟世界的基本运算规则当初虽然没想到为全世界所用,但结局是它们已经很难改变,且将持续存在。万千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剔除了。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过“Imponderabilia”这个词,即the imponderable——人类文化、社会中的不可测量之物,熵,噪音,模糊之处。他说人类学的工作就是pondering the imponderable。人类学家琢磨的是文化,相比于科学,文化永远是情境式的,充满噪音的,无法用同一把尺子丈量。弄清一种文化的含义也很难快得起来,因为在任何文明机制中,人的信仰、信念、动机、欲望都是变量,是一个有形系统中的chaos。
A.“地球是圆的”,这是一个现代科学判断;
B.“地球是平的”→→→→某一个族群的人
被相信
你去跟这个族群的人对话,不是用A处引号去跟B处引号对话,而是将整个B当做整体现象去解读,整个B就是一个包含噪音的情境,一个context。
pondering the imponderable是个悖论。就像任何以文字为工具的人也不得不想到这个问题:如何凭借语言说出不可说之物?
还是想说说小说。好的小说描述模糊不可说、混乱、矛盾、荒谬。好的小说应该是“反主题”的。它们追求变化、发散,增加熵值,而不是一劳永逸,归纳,减少熵。但仍要保持清晰!要勇于和模糊性的对立面对抗,譬如"常识",譬如僵化、单一的艺术形式。艺术——好的那种——是模糊性的最后栖息地,是揭露另一种可能性的战场。简言之,艺术对抗的就是lock-in,僵化,即死亡。重复自己的艺术家在艺术上是死人。而发现存在于现实之外的模糊性,其他可能性,是真正创造的前提。但在创造之前,这种可能性又是不存在的!这是作为一整个人的存在的悖论。行与思。
p.s.:现实vs.可能,不光是穆齐尔《没》的母题,也是他自己人生的母题,他放弃别的职位成为小说家,或许是他更热爱未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因为这个卡内蒂才称他作“纸上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