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驳某人《论古人到底有多爱说粗口》
【我写在前面的话】
突然把几个月前看到的一个文搬出来,是因为囧叔的日志。毕竟我曾经也算是学习和中文相关的学科,所以对那个时候没有说清楚的事情还是有精力,能力和义务去说道说道。说白了,就是有点精神洁癖,讨厌谬种流传,哪怕只是游戏之作。所以对涉及到的几篇文章的作者,如果有所误解,就先赔礼了。
以下的文不是我写的。论关系,应该是我学弟做的。大致看了,起码可以算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的。但是因为没有和作者联系,也不知道他的意图,所以匿名转载了,也关闭评论了。有想继续了解的,可以找我。
【以下为正文】
驳某人《论古人到底有多爱说粗口》 2011-05-09 10:16 | (分类:默认分类)
本来我不想写这篇文章的,但是我细看了一下,发现对方的用意好像不在恶搞,颇有新识的意味,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撰文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来为了为文字、经典辨正,二来也为了扫盲。为了便于说明,暂且把对方的原文援引过来,如下:
(此处略,请参看论古人到底有多爱说粗口一文)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先说“也”字。
“也”字像女阴的说法无非是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而后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没有反驳他的意见,只是照搬。这是段氏的疏忽之处,不过也情有可原,因为段氏没有见过甲骨文等其他更多的古文字材料,没有新的创见,也只好遵循“古训”,暂以许慎的观点为之。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也”字的本义为女阴的说法,就许慎一家。而许慎的说法也只是臆测之词,不足为信,那根本找不到任何古文辞辞例证明,所谓“于古无征”,所谓“孤证不立”,所谓“无信不征”,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服人。
依据许慎探究文字本义的方法——形训,我们来看看也字字形的一个发展过程。
图一 “也”字古文字字形
图二 “它”字古文字字形
二图均来自《汉语大字典》,其古文字字形材料是可靠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后附录有一个字形 ,董莲池先生认为是“也”的甲骨文字形,目前学界暂时还未达成一致共识。《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字形除了甲骨文,“也”与“它”字的金文(沈子簋,齐侯敦)字形是一样的,均像蛇形,是蛇的象形文。“它”字即是“蛇”字的初文,那么“也”字的本义是蛇。
从古音上说,“也”字余母歌韵,“它”字透母歌韵,余、透二母同属于舌头音,可以相通,所以二字古音极其相近,甚至相同。以这两个字为声符的字,如“他”与“佗”,“驼”与“驰”,“蛇”与“虵”,“沱”与“池”等等均可相通假,为了行文的简要,我这这里不引述例证,有兴趣的朋友只要翻翻高亨先生的《古字通假会典》一书就可以明白了。
所以从字形与字音上看,“也”字与“它”字古本一字,都是蛇的象形初文。
“且”字是男阴的说法始自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一文提出。他是联系到上古祖先崇拜的文化习俗提出的这个说法,目前学术界基本采纳,我暂且没有异议。
至于《诗经·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后两字是句末语气词,这是毫无疑问的。对方非得把这个理解成女阴与男阴,试问古文辞中可有二字表示阴器的对文?而又怎么知道“也且”一定用的是本义呢?情诗难道就必须出现阴器么?仅凭自己的一时冲动是不行,孤证不立,难以说明“也且”是阴器。而后面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庄子·外篇·骈拇)
而诛无罪之臣, 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韩非子)
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 (晏子)
竟然妄为句读,殊不知可笑至极!第一例中“且夫”明明是先秦时候的习语,妄加断句,不知道对方的古文修养到底怎么样。再说古文章进行书面表达和今人一样,或是比今人更为注重雅驯,那些粗话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对方这样断句,还是比较幸运的,“且”一般是句首虚词,把这“也且”二字连在一起表示一种语气的粗话,在文意勉强可通,但有失作者原意。何况对方对“也”字本义理解有误,又何况这里不一定用的是本义。
“空空如也”,“如”是形容词词尾,“也”是句末语气词,“xx如也”表示“......的样子”,是先秦习语。为了强有力地驳倒对方,我采用本证。“空空如也”出自《论语·子罕》,而《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这里的“誾誾如也”“行行如也”“侃侃如也”与“空空如也”的结构是一样的,试问“也”字解释为女阴,“如”字解释为“好像”,女阴真的有那么多特点嘛?真的有,那么我倒要请教一下“誾誾”“行行”“侃侃”到底是女阴的哪些特点。
对方还找到了《左传》的例证,我就更觉得好笑了,因为对方显然没有读过《左传》,更遑论其他。
首先,孔子到底有没有写过《春秋》,我一直抱有怀疑态度。虽然目前我还没有亲自去考证这个问题,但是前人已经做过相关研究了。据我所知,孔子作《春秋》这个说法最早是孟子,而几乎也是有且仅有此一家。而《韩非子》与《礼记》中有两条反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今人刘黎明先生的《春秋经传研究》)。此后汉人司马迁失察,把这个事情给肯定了下来,以致贻误千年。
至于《经》中为何没有“也”字,这个容易解释。我们知道,《春秋》是微言,基本上是一字寓褒贬,往往是对于那些有等差的言辞进行分别,但自己一般不加以判断。“也”字一般是作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肯定,反问,命令等等,这些都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而《春秋》里基本是以叙述性话语为主,这些明显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语气词可以省略。非但“也”字没有,其他的语气词也很少见。这是《春秋》行文的特点。
并且,光凭这些材料就像说明古文口粗是可笑的。古今人都一样,写起文章来都感觉自己很文雅,很少人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污言秽语,这是没有时代区别的。今人不读书,喜欢语出惊人,强为经典曲解,这是很不应该的,甚至是罪人。
当然我也是文盲,但是我知道学习。
xxx
11.05.09
【我写在后面的话】
1,做学问搞研究,一大忌讳是有三分材料说七分话。平时写论文和探讨问题,有七分材料都不敢说三分话呢。这两篇文章,给我的直接启示是:材料上的客观真实,并不代表研究结果的准确合理。而研究的视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所看到的结果。此外,所谓中立客观的研究,其实是不太成立的说法。研究必然是主观的。
2,而我其实最想吐得槽是:古人,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因为书写材料的困难,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不但文辞优雅,而且在内容上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才能够成为经典。以恶意和戏谑去度古人之志,我自觉很是不妥。(当然不是不可以吐槽,而是吐槽也要吐得高级)还是我同门的那句话,把圣人解构成凡人容易,把凡人构建成圣人则难。你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还是自甘堕落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呢?
突然把几个月前看到的一个文搬出来,是因为囧叔的日志。毕竟我曾经也算是学习和中文相关的学科,所以对那个时候没有说清楚的事情还是有精力,能力和义务去说道说道。说白了,就是有点精神洁癖,讨厌谬种流传,哪怕只是游戏之作。所以对涉及到的几篇文章的作者,如果有所误解,就先赔礼了。
以下的文不是我写的。论关系,应该是我学弟做的。大致看了,起码可以算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的。但是因为没有和作者联系,也不知道他的意图,所以匿名转载了,也关闭评论了。有想继续了解的,可以找我。
【以下为正文】
驳某人《论古人到底有多爱说粗口》 2011-05-09 10:16 | (分类:默认分类)
本来我不想写这篇文章的,但是我细看了一下,发现对方的用意好像不在恶搞,颇有新识的意味,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撰文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来为了为文字、经典辨正,二来也为了扫盲。为了便于说明,暂且把对方的原文援引过来,如下:
(此处略,请参看论古人到底有多爱说粗口一文)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先说“也”字。
“也”字像女阴的说法无非是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而后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没有反驳他的意见,只是照搬。这是段氏的疏忽之处,不过也情有可原,因为段氏没有见过甲骨文等其他更多的古文字材料,没有新的创见,也只好遵循“古训”,暂以许慎的观点为之。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也”字的本义为女阴的说法,就许慎一家。而许慎的说法也只是臆测之词,不足为信,那根本找不到任何古文辞辞例证明,所谓“于古无征”,所谓“孤证不立”,所谓“无信不征”,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服人。
依据许慎探究文字本义的方法——形训,我们来看看也字字形的一个发展过程。
![]() |
图一 “也”字古文字字形
![]() |
图二 “它”字古文字字形
二图均来自《汉语大字典》,其古文字字形材料是可靠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后附录有一个字形 ,董莲池先生认为是“也”的甲骨文字形,目前学界暂时还未达成一致共识。《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字形除了甲骨文,“也”与“它”字的金文(沈子簋,齐侯敦)字形是一样的,均像蛇形,是蛇的象形文。“它”字即是“蛇”字的初文,那么“也”字的本义是蛇。
从古音上说,“也”字余母歌韵,“它”字透母歌韵,余、透二母同属于舌头音,可以相通,所以二字古音极其相近,甚至相同。以这两个字为声符的字,如“他”与“佗”,“驼”与“驰”,“蛇”与“虵”,“沱”与“池”等等均可相通假,为了行文的简要,我这这里不引述例证,有兴趣的朋友只要翻翻高亨先生的《古字通假会典》一书就可以明白了。
所以从字形与字音上看,“也”字与“它”字古本一字,都是蛇的象形初文。
“且”字是男阴的说法始自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一文提出。他是联系到上古祖先崇拜的文化习俗提出的这个说法,目前学术界基本采纳,我暂且没有异议。
至于《诗经·褰裳》:“狂童之狂也且。”后两字是句末语气词,这是毫无疑问的。对方非得把这个理解成女阴与男阴,试问古文辞中可有二字表示阴器的对文?而又怎么知道“也且”一定用的是本义呢?情诗难道就必须出现阴器么?仅凭自己的一时冲动是不行,孤证不立,难以说明“也且”是阴器。而后面
彼仁人何其多忧也且,夫骈于拇者,决之则泣。(庄子·外篇·骈拇)
而诛无罪之臣, 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无如其身。(韩非子)
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 (晏子)
竟然妄为句读,殊不知可笑至极!第一例中“且夫”明明是先秦时候的习语,妄加断句,不知道对方的古文修养到底怎么样。再说古文章进行书面表达和今人一样,或是比今人更为注重雅驯,那些粗话一般是不会出现的。对方这样断句,还是比较幸运的,“且”一般是句首虚词,把这“也且”二字连在一起表示一种语气的粗话,在文意勉强可通,但有失作者原意。何况对方对“也”字本义理解有误,又何况这里不一定用的是本义。
“空空如也”,“如”是形容词词尾,“也”是句末语气词,“xx如也”表示“......的样子”,是先秦习语。为了强有力地驳倒对方,我采用本证。“空空如也”出自《论语·子罕》,而《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这里的“誾誾如也”“行行如也”“侃侃如也”与“空空如也”的结构是一样的,试问“也”字解释为女阴,“如”字解释为“好像”,女阴真的有那么多特点嘛?真的有,那么我倒要请教一下“誾誾”“行行”“侃侃”到底是女阴的哪些特点。
对方还找到了《左传》的例证,我就更觉得好笑了,因为对方显然没有读过《左传》,更遑论其他。
首先,孔子到底有没有写过《春秋》,我一直抱有怀疑态度。虽然目前我还没有亲自去考证这个问题,但是前人已经做过相关研究了。据我所知,孔子作《春秋》这个说法最早是孟子,而几乎也是有且仅有此一家。而《韩非子》与《礼记》中有两条反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今人刘黎明先生的《春秋经传研究》)。此后汉人司马迁失察,把这个事情给肯定了下来,以致贻误千年。
至于《经》中为何没有“也”字,这个容易解释。我们知道,《春秋》是微言,基本上是一字寓褒贬,往往是对于那些有等差的言辞进行分别,但自己一般不加以判断。“也”字一般是作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疑问,肯定,反问,命令等等,这些都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而《春秋》里基本是以叙述性话语为主,这些明显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语气词可以省略。非但“也”字没有,其他的语气词也很少见。这是《春秋》行文的特点。
并且,光凭这些材料就像说明古文口粗是可笑的。古今人都一样,写起文章来都感觉自己很文雅,很少人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污言秽语,这是没有时代区别的。今人不读书,喜欢语出惊人,强为经典曲解,这是很不应该的,甚至是罪人。
当然我也是文盲,但是我知道学习。
xxx
11.05.09
【我写在后面的话】
1,做学问搞研究,一大忌讳是有三分材料说七分话。平时写论文和探讨问题,有七分材料都不敢说三分话呢。这两篇文章,给我的直接启示是:材料上的客观真实,并不代表研究结果的准确合理。而研究的视角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者所看到的结果。此外,所谓中立客观的研究,其实是不太成立的说法。研究必然是主观的。
2,而我其实最想吐得槽是:古人,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因为书写材料的困难,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不但文辞优雅,而且在内容上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才能够成为经典。以恶意和戏谑去度古人之志,我自觉很是不妥。(当然不是不可以吐槽,而是吐槽也要吐得高级)还是我同门的那句话,把圣人解构成凡人容易,把凡人构建成圣人则难。你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还是自甘堕落不断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