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
科学家们正在认真观察着一只爬在玻璃器皿里的蝴蝶幼虫。
请先不要激动。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所有蝴蝶都已经灭绝了,能够停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最后一种蝴蝶——菜粉蝶,一种黄色或白色、身上有细小黑纹、喜群体活动、对农作物有害的蝴蝶——也已经消失了几十年了。也许在乡下,在偏远的山区里这些小物种的消失会比工业发达的城市里晚上个几年,但是,大家都懂的,蝴蝶灭绝了,至少在地球上,人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这种昆虫演进史中的最后一类生物了。
蝴蝶在白垩期就已经存在,比人类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时间还长。这个物种最繁盛的时候,能够知晓的数目是14000余种,也许更多。蝴蝶白天活动、色泽艳丽、图纹醒目。触角呈棒状,休止时翅翼折叠与背垂直。蝴蝶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我们在图书、画册里见到的大多是蝴蝶的成虫,那美丽的又带有许多迷幻色彩的翅膀,好像一只隐匿在密林中的精灵。
但对人类而言,大多数蝴蝶都是有害的,因为多数蝴蝶的幼虫和成虫以植物为食,残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不过还有极少种类的蝴蝶幼虫因吃蚜虫而成为益虫。在蝴蝶尚未灭绝的时候,人们就是这样给蝴蝶的益害分类下定义的。当然,对于某些特别的收藏家来说则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式,那就是值得做成标本的和不值得做成标本的蝴蝶。
如果你去阅读昆虫书籍,也许你会学习到更多关于这个灭绝物种的知识。但是,故事就只能讲到这里了,它们都死了,不会复活,也不会再发生什么有趣的轶事,甚至包括捕猎者、标本制作者,这些曾经靠蝴蝶发财的人们,如今也都落魄了,不知它们有没有换一份职业或者将捕猎的对象转移到别的什么东西身上。
但是,嘿,我刚才不是说,科学家们正在认真观察着一只爬在玻璃器皿里的蝴蝶幼虫吗?没错。大家都知道蝴蝶灭绝了,可是这里居然还有一只小小幼虫在缓慢坚强地爬行,在一只小小的透明的玻璃器皿里。这是一只沉睡多年的幼虫。如果你听说过有些人睡着以后被冰冻起来,几十年后再苏醒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此刻会有一只已经灭绝的蝴蝶幼虫出现在这里了。假设,它是有思想的,你认为它会想对这个未来世界说点什么呢?
小小幼虫在科学家们众目睽睽之下以一种笨拙的姿态爬行着。在这些带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和手套的、已经被做过全身消毒处理(甚至包括一些隐私部位)的人类们好奇地盯着这只幼虫。他们是多么小心翼翼啊,因为这不仅仅是这世界上唯一的活化石,独一无二,而且,这只幼虫得来不易。它本属于一位极富盛名的昆虫收藏家,Q博士,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最权威的昆虫研究学者。这位Q博士曾经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很多昆虫标本展览,向世人展示那些已经消失不见的小精灵们,也发表过无数学术文章、论文,获得过诺贝尔生物学奖和其他各种奖项。在他临死前,他将所有收藏转移到了世界几大著名科研机构名下,以方便今后的昆虫研究事业。
这只小小幼虫是他最珍爱的收藏之一,因为担心它的安全,他从未向世人展示过它。而在他死后,科学家们终于忍不住将其复苏了。全世界研究昆虫的顶级科学家门汇聚到一起,见证这具有历史性的一刻。
忘了说了,他们选了一个特别的日子——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日。
这个好日子是科学家们投票决定通过的。在等待这个日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满怀欣喜,每天都有人把心爱的小物件摆设在实验室的一角,就像迎接一个即将降生的婴儿。实验室被搭建成了一个植物的乐园,也许这样会让这只小小幼虫感到熟悉和亲切,便能茁壮成长。还有人在墙壁的四周贴了各种海报、照片,甚至挂上了蝴蝶标本。你可以看到这世界上曾经最美丽的散发着宝石蓝光彩的光明女神蝶、一度神秘出现又消失的马德拉大白凤蝶、1979年就已经灭绝的飞舞在荷兰大草原上的阿尔康蓝蝶、中国黄河地区著名的玉带凤蝶……实验室因为这只小小幼虫而变成了一个乐园。
科学家们心里想的当然是如何能够让这只小小器皿里的小小幼虫长大成蝶,繁殖下一代,为蝴蝶这个物种延续香火,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于是到了惊蛰这一日,这只小小幼虫在科学家们精心的养护下复苏了。若不是它本身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即使当今最先进的复苏技术也难以将它唤醒,所以,不知该感谢谁,也许是Q博士,也许是上帝,总之,科学家们在一片感恩的唏嘘声中,见证了这只小小幼虫苏醒的过程。
现在它在慢慢地蠕动。
我们错过了它的受精卵期,这是唯一的遗憾,但这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不该有任何负面的心情。
它蠕动着。成败就在这片刻之间。它蠕动着。就像一只平凡的普通的菜青虫。
大概过了一两分钟,科学家们觉得他们可以松口气了。默默对视,热泪盈眶,相拥而泣。这个伟大的时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是由他们这些人见证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个经历会被载入史册。
后面两个月的计划早就被安排好了。小小幼虫会被转移到一个带有纱窗的大玻璃缸里,内里有纯净的土壤、鲜嫩的植物和清澈的小溪,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会干扰到小小幼虫的生长。小小幼虫可以肆意地爬上植物的枝干,懒洋洋地躺在肥厚的叶子上,吞噬甜美可口的绿色纤维。困了就在树荫下睡一会儿,无聊时也可在松软的沙土上打几个滚儿。就这样经过一段悠闲的时光,小小幼虫开始蜕皮,蜕皮后,它会长大一些。经过几次蜕皮的过程,小小幼虫就变成了成熟幼虫,它会找个好天,趁人们不注意,找一处隐蔽的树叶,用嘴里吐出来的丝包裹住自己,倒挂在叶子下面。幼虫就变成了蛹。此时,表面平静的蛹,内在却发生着巨大的器官组织变化,翅膀在发育的同时还有那令人想入非非的艳丽色彩。再过一些日子,它便可以挣扎着钻出外壳,变成一只真正的蝴蝶。待它出来后,科学家们变会将它放出玻璃缸,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纱笼,有种类繁多的鲜花和热带植物供它选择、栖息。从幼虫到成虫,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成虫的寿命很难估计,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最后,蝴蝶玩够了,累了,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在翅膀色泽变暗之前,会有人把它做成标本,让它的美丽永留于世。
但科学家们都做了最好的打算。这个伟大的开端让人精神振奋,让人忘记外面的世界还是一片阴霾,让人以为浑浊的空气其实是幽暗森林中树木发霉的味道。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担忧蝴蝶的寿命长短问题,大家想的只是如何去处理成功后那纷至沓来的一个个科学奖项、个人崇拜和媒体采访,还有下一个会让世人震惊的伟大实验。也许,他们的成就将远远超过Q博士,那位将小小幼虫保留下来的伟人。
现在它在慢慢地蠕动。
新闻发布会已经准备好了,是时候向世人公布这个意义重大的新发现了。科学家们纷纷离开实验室,走之前还不忘对他们亲爱的小小幼虫道一声午安。待会儿, 会有记者前来采访,小小幼虫可能会很不习惯,但是这完全可以看作它变成一只美丽蝴蝶前的排练。它将是举世瞩目的璀璨明星,比起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性感的美女或者英俊的美男来说,它都是毫无疑问的胜出者。人们会愿意花大把的钞票,只为一睹它的芳容,然而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不一定就能看上它一眼。只有通过考核的、有身份地位的、对世界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走近观察。这都是后话。目前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它究竟是哪一种蝴蝶。
有人猜测它是粉蝶科,因为小小幼虫的身体是绿色的,而粉蝶科的大多数幼虫都是这种颜色;有人猜测是斑蝶科,因为它经常假装死不动,这是斑蝶科幼虫的特殊行为;也有人猜测是凤蝶科,因为凤蝶科的幼虫喜欢在叶面上啃食,同小小幼虫的啃食方式如出一辙……但是,没有人见过活着的蝴蝶,也就没有人能够真正断定它究竟是什么种类的,只有等它破茧成蝶的那天才能得到答案。
待科学家们都走光了,只有监视器和小小幼虫作伴。小小幼虫爬上枝头,端详着这个巨大的热带雨林般的实验室。远处的墙上有它的同伴:光明女神蝶、马德拉大白凤蝶、阿尔康蓝蝶、玉带凤蝶……它们的目光看上去很严肃,小小幼虫不禁浑身打了个哆嗦,一不小心从树枝上滚了下来,掉在软软的松土上。这个地方很舒服,有温柔湿润的空气席卷全身,有吃不完的新鲜绿叶。更重要的是没有天敌,在幼虫时期天敌是最大的威胁。小小幼虫爬在地上,眼神迷离,幻想着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当它终于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科学家们,还有我们,会发现它果然是一只美丽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精灵,也许称它为女神会更贴切。它的颜色比泛着幽暗宝石蓝光的光明女神蝶还要耀目,它的曲线比马德拉大白凤蝶还要圆润,它的花纹比起玉带凤蝶还要鲜明,它的姿态比阿尔康蓝蝶还要优雅。它是最美的,更是独一无二的。当它幻化成这样一只美丽的蝴蝶时,全世界的摄影师、画家、诗人、音乐家、设计师、文学家、电影导演等等等等名人艺术家,都会不由自主地为它而创作,它将比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还要神秘,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还要动听,比埃菲尔铁塔还要传奇……总之,它会变成这个世界的唯一话题。一切都因为,它的珍贵、它的稀有、它的来之不易、它的传奇经历。人们趋之若鹜。人们赞不绝口。人们崇拜它,有如神明。人们热爱它,超过生命……
当它终于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
它可以在巨大的纱笼中翩翩起舞,在热带植物交错的盆栽里肆意玩耍,在众人瞩目下呼吸、沉睡,在短暂的生命中度过一段没有危险的、惬意的日子——和它墙上的伙伴一起。
最后,孤独地死去。
请先不要激动。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所有蝴蝶都已经灭绝了,能够停留在人们记忆里的最后一种蝴蝶——菜粉蝶,一种黄色或白色、身上有细小黑纹、喜群体活动、对农作物有害的蝴蝶——也已经消失了几十年了。也许在乡下,在偏远的山区里这些小物种的消失会比工业发达的城市里晚上个几年,但是,大家都懂的,蝴蝶灭绝了,至少在地球上,人们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这种昆虫演进史中的最后一类生物了。
蝴蝶在白垩期就已经存在,比人类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时间还长。这个物种最繁盛的时候,能够知晓的数目是14000余种,也许更多。蝴蝶白天活动、色泽艳丽、图纹醒目。触角呈棒状,休止时翅翼折叠与背垂直。蝴蝶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我们在图书、画册里见到的大多是蝴蝶的成虫,那美丽的又带有许多迷幻色彩的翅膀,好像一只隐匿在密林中的精灵。
但对人类而言,大多数蝴蝶都是有害的,因为多数蝴蝶的幼虫和成虫以植物为食,残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不过还有极少种类的蝴蝶幼虫因吃蚜虫而成为益虫。在蝴蝶尚未灭绝的时候,人们就是这样给蝴蝶的益害分类下定义的。当然,对于某些特别的收藏家来说则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式,那就是值得做成标本的和不值得做成标本的蝴蝶。
如果你去阅读昆虫书籍,也许你会学习到更多关于这个灭绝物种的知识。但是,故事就只能讲到这里了,它们都死了,不会复活,也不会再发生什么有趣的轶事,甚至包括捕猎者、标本制作者,这些曾经靠蝴蝶发财的人们,如今也都落魄了,不知它们有没有换一份职业或者将捕猎的对象转移到别的什么东西身上。
但是,嘿,我刚才不是说,科学家们正在认真观察着一只爬在玻璃器皿里的蝴蝶幼虫吗?没错。大家都知道蝴蝶灭绝了,可是这里居然还有一只小小幼虫在缓慢坚强地爬行,在一只小小的透明的玻璃器皿里。这是一只沉睡多年的幼虫。如果你听说过有些人睡着以后被冰冻起来,几十年后再苏醒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此刻会有一只已经灭绝的蝴蝶幼虫出现在这里了。假设,它是有思想的,你认为它会想对这个未来世界说点什么呢?
小小幼虫在科学家们众目睽睽之下以一种笨拙的姿态爬行着。在这些带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和手套的、已经被做过全身消毒处理(甚至包括一些隐私部位)的人类们好奇地盯着这只幼虫。他们是多么小心翼翼啊,因为这不仅仅是这世界上唯一的活化石,独一无二,而且,这只幼虫得来不易。它本属于一位极富盛名的昆虫收藏家,Q博士,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最权威的昆虫研究学者。这位Q博士曾经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很多昆虫标本展览,向世人展示那些已经消失不见的小精灵们,也发表过无数学术文章、论文,获得过诺贝尔生物学奖和其他各种奖项。在他临死前,他将所有收藏转移到了世界几大著名科研机构名下,以方便今后的昆虫研究事业。
这只小小幼虫是他最珍爱的收藏之一,因为担心它的安全,他从未向世人展示过它。而在他死后,科学家们终于忍不住将其复苏了。全世界研究昆虫的顶级科学家门汇聚到一起,见证这具有历史性的一刻。
忘了说了,他们选了一个特别的日子——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日。
这个好日子是科学家们投票决定通过的。在等待这个日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满怀欣喜,每天都有人把心爱的小物件摆设在实验室的一角,就像迎接一个即将降生的婴儿。实验室被搭建成了一个植物的乐园,也许这样会让这只小小幼虫感到熟悉和亲切,便能茁壮成长。还有人在墙壁的四周贴了各种海报、照片,甚至挂上了蝴蝶标本。你可以看到这世界上曾经最美丽的散发着宝石蓝光彩的光明女神蝶、一度神秘出现又消失的马德拉大白凤蝶、1979年就已经灭绝的飞舞在荷兰大草原上的阿尔康蓝蝶、中国黄河地区著名的玉带凤蝶……实验室因为这只小小幼虫而变成了一个乐园。
科学家们心里想的当然是如何能够让这只小小器皿里的小小幼虫长大成蝶,繁殖下一代,为蝴蝶这个物种延续香火,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于是到了惊蛰这一日,这只小小幼虫在科学家们精心的养护下复苏了。若不是它本身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即使当今最先进的复苏技术也难以将它唤醒,所以,不知该感谢谁,也许是Q博士,也许是上帝,总之,科学家们在一片感恩的唏嘘声中,见证了这只小小幼虫苏醒的过程。
现在它在慢慢地蠕动。
我们错过了它的受精卵期,这是唯一的遗憾,但这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不该有任何负面的心情。
它蠕动着。成败就在这片刻之间。它蠕动着。就像一只平凡的普通的菜青虫。
大概过了一两分钟,科学家们觉得他们可以松口气了。默默对视,热泪盈眶,相拥而泣。这个伟大的时刻、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是由他们这些人见证的,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这个经历会被载入史册。
后面两个月的计划早就被安排好了。小小幼虫会被转移到一个带有纱窗的大玻璃缸里,内里有纯净的土壤、鲜嫩的植物和清澈的小溪,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会干扰到小小幼虫的生长。小小幼虫可以肆意地爬上植物的枝干,懒洋洋地躺在肥厚的叶子上,吞噬甜美可口的绿色纤维。困了就在树荫下睡一会儿,无聊时也可在松软的沙土上打几个滚儿。就这样经过一段悠闲的时光,小小幼虫开始蜕皮,蜕皮后,它会长大一些。经过几次蜕皮的过程,小小幼虫就变成了成熟幼虫,它会找个好天,趁人们不注意,找一处隐蔽的树叶,用嘴里吐出来的丝包裹住自己,倒挂在叶子下面。幼虫就变成了蛹。此时,表面平静的蛹,内在却发生着巨大的器官组织变化,翅膀在发育的同时还有那令人想入非非的艳丽色彩。再过一些日子,它便可以挣扎着钻出外壳,变成一只真正的蝴蝶。待它出来后,科学家们变会将它放出玻璃缸,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纱笼,有种类繁多的鲜花和热带植物供它选择、栖息。从幼虫到成虫,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成虫的寿命很难估计,少则一个星期,多则一个月。最后,蝴蝶玩够了,累了,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在翅膀色泽变暗之前,会有人把它做成标本,让它的美丽永留于世。
但科学家们都做了最好的打算。这个伟大的开端让人精神振奋,让人忘记外面的世界还是一片阴霾,让人以为浑浊的空气其实是幽暗森林中树木发霉的味道。没有人想在这个时候担忧蝴蝶的寿命长短问题,大家想的只是如何去处理成功后那纷至沓来的一个个科学奖项、个人崇拜和媒体采访,还有下一个会让世人震惊的伟大实验。也许,他们的成就将远远超过Q博士,那位将小小幼虫保留下来的伟人。
现在它在慢慢地蠕动。
新闻发布会已经准备好了,是时候向世人公布这个意义重大的新发现了。科学家们纷纷离开实验室,走之前还不忘对他们亲爱的小小幼虫道一声午安。待会儿, 会有记者前来采访,小小幼虫可能会很不习惯,但是这完全可以看作它变成一只美丽蝴蝶前的排练。它将是举世瞩目的璀璨明星,比起这世界上任何一个性感的美女或者英俊的美男来说,它都是毫无疑问的胜出者。人们会愿意花大把的钞票,只为一睹它的芳容,然而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不一定就能看上它一眼。只有通过考核的、有身份地位的、对世界有特殊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走近观察。这都是后话。目前最重要的是弄清楚它究竟是哪一种蝴蝶。
有人猜测它是粉蝶科,因为小小幼虫的身体是绿色的,而粉蝶科的大多数幼虫都是这种颜色;有人猜测是斑蝶科,因为它经常假装死不动,这是斑蝶科幼虫的特殊行为;也有人猜测是凤蝶科,因为凤蝶科的幼虫喜欢在叶面上啃食,同小小幼虫的啃食方式如出一辙……但是,没有人见过活着的蝴蝶,也就没有人能够真正断定它究竟是什么种类的,只有等它破茧成蝶的那天才能得到答案。
待科学家们都走光了,只有监视器和小小幼虫作伴。小小幼虫爬上枝头,端详着这个巨大的热带雨林般的实验室。远处的墙上有它的同伴:光明女神蝶、马德拉大白凤蝶、阿尔康蓝蝶、玉带凤蝶……它们的目光看上去很严肃,小小幼虫不禁浑身打了个哆嗦,一不小心从树枝上滚了下来,掉在软软的松土上。这个地方很舒服,有温柔湿润的空气席卷全身,有吃不完的新鲜绿叶。更重要的是没有天敌,在幼虫时期天敌是最大的威胁。小小幼虫爬在地上,眼神迷离,幻想着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当它终于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科学家们,还有我们,会发现它果然是一只美丽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精灵,也许称它为女神会更贴切。它的颜色比泛着幽暗宝石蓝光的光明女神蝶还要耀目,它的曲线比马德拉大白凤蝶还要圆润,它的花纹比起玉带凤蝶还要鲜明,它的姿态比阿尔康蓝蝶还要优雅。它是最美的,更是独一无二的。当它幻化成这样一只美丽的蝴蝶时,全世界的摄影师、画家、诗人、音乐家、设计师、文学家、电影导演等等等等名人艺术家,都会不由自主地为它而创作,它将比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还要神秘,比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还要动听,比埃菲尔铁塔还要传奇……总之,它会变成这个世界的唯一话题。一切都因为,它的珍贵、它的稀有、它的来之不易、它的传奇经历。人们趋之若鹜。人们赞不绝口。人们崇拜它,有如神明。人们热爱它,超过生命……
当它终于变成一只蝴蝶的时候。
它可以在巨大的纱笼中翩翩起舞,在热带植物交错的盆栽里肆意玩耍,在众人瞩目下呼吸、沉睡,在短暂的生命中度过一段没有危险的、惬意的日子——和它墙上的伙伴一起。
最后,孤独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