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苗的崔健想起……
老苗,这名字勾起了我一阵阵温暖和凄迷的青春记忆。在那么多的大学同学中,苗最小,所以当初他只能算是小苗子。不过,苗子虽小却最聪明,他的外语天赋让我深为惊诧和崇拜不已;字写得潇洒,书读也多。总之,似乎老苗心中总是深藏着不尽的天才。
天才总是要迸发的,如果不能尽情迸发就觉得郁闷。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多少心中藏有天才而郁郁而终的人呢?
读大学的那个时代,似乎又蒙上了一层冰霜,阵阵寒意袭来,可是心中仍有一种萌动,觉得情感和青春才气释放出来才好。想一想那些年轻气盛的往事,终归一场凄迷的梦。那时,似乎每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冲动,一个为我们这个郁闷的民族在一百年来淤积起来的梦想。好似春野萌动,乌云翻滚,草叶却默默挑着一个繁华的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个梦似乎部分兑现了。(但是对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个梦看来永远只是一个梦。因为我们曾以为是春天的那个时代其实冬天的一个幻象。)伴随着青春梦乡的是流行音乐,每个大学生都在一本正经地听着自己喜爱的歌曲。现在想想,一时间涌现出那么多好歌,除了用“回光返照”一词来解释之外,似乎无话可说。
记忆中,老苗是喜欢崔健的。果然一直喜欢,现在禾肥苗壮之时还仍旧喜欢。
崔健的歌声中有一种真实的力量,真实到你很想跟随着他大吼大叫。但是我们好好地,为什么要大吼大叫呢?这就是崔健的意义。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匍匐在绝对权力网罗谎言编织而成的“拟像”之中,它是如此完美无缺,以至于几千年来绝少有人惊醒。突然有一个声音在隙缝中漏了出来,这就是崔健的摇滚。这是一个真实的声音,它好像是一个青春时期的小孩子终于有意识和能力可以挣脱整个家庭的束缚,在自己所渴望的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浪和大吼,因为有一种真实的叛逆力量从胸中迸发而出。好像崔健有一张专辑叫做“红旗下的蛋”,我没有听过,也不知道歌词怎么唱。但我宁愿将这个莫名其妙的词语,解释成一个从谎言或者拟像夹缝中审视其中的所谓“生命”时的发现:“蛋”——一种是生命又不是生命的东西,一种虚构的“主体”,一种半残废的生命,而这种残废正是真实。因此,崔健的歌声无疑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符号,代表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在其青春骚动时期所特有的爆发力。其实每一个年轻人都希望有这样一种声音或者符号,为他的梦想找到一种力量和合法的依据,特别是一个年轻人越是有与众不同的才气,他就是越发会喜欢崔健。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在一个时代活得越是郁闷,就越是需要崔健那样的摇滚歌声。
在那个初春再次遭受冰冻的时代,我们正好产生了崔健和他的摇滚乐;而在这个隆冬渐重的气节,我们有的只是声音的商品。后来崔健的摇滚乐就失去了一种迸发力。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正在那个由绝对权力和伪媒体所编织得愈加完美的拟像之中其乐融融地生活下去,这个系统不会接纳因而我们也就不会听到任何真实的声音。而立之年的老苗一直喜欢崔健,我想,他似乎借此在怀念一种真实吧。
什么都已经规定好,什么也不曾发生过,如此而已。
天才总是要迸发的,如果不能尽情迸发就觉得郁闷。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多少心中藏有天才而郁郁而终的人呢?
读大学的那个时代,似乎又蒙上了一层冰霜,阵阵寒意袭来,可是心中仍有一种萌动,觉得情感和青春才气释放出来才好。想一想那些年轻气盛的往事,终归一场凄迷的梦。那时,似乎每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冲动,一个为我们这个郁闷的民族在一百年来淤积起来的梦想。好似春野萌动,乌云翻滚,草叶却默默挑着一个繁华的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个梦似乎部分兑现了。(但是对八零后和九零后,这个梦看来永远只是一个梦。因为我们曾以为是春天的那个时代其实冬天的一个幻象。)伴随着青春梦乡的是流行音乐,每个大学生都在一本正经地听着自己喜爱的歌曲。现在想想,一时间涌现出那么多好歌,除了用“回光返照”一词来解释之外,似乎无话可说。
记忆中,老苗是喜欢崔健的。果然一直喜欢,现在禾肥苗壮之时还仍旧喜欢。
崔健的歌声中有一种真实的力量,真实到你很想跟随着他大吼大叫。但是我们好好地,为什么要大吼大叫呢?这就是崔健的意义。
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匍匐在绝对权力网罗谎言编织而成的“拟像”之中,它是如此完美无缺,以至于几千年来绝少有人惊醒。突然有一个声音在隙缝中漏了出来,这就是崔健的摇滚。这是一个真实的声音,它好像是一个青春时期的小孩子终于有意识和能力可以挣脱整个家庭的束缚,在自己所渴望的大地上肆无忌惮地流浪和大吼,因为有一种真实的叛逆力量从胸中迸发而出。好像崔健有一张专辑叫做“红旗下的蛋”,我没有听过,也不知道歌词怎么唱。但我宁愿将这个莫名其妙的词语,解释成一个从谎言或者拟像夹缝中审视其中的所谓“生命”时的发现:“蛋”——一种是生命又不是生命的东西,一种虚构的“主体”,一种半残废的生命,而这种残废正是真实。因此,崔健的歌声无疑是一个特殊时代下的符号,代表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在其青春骚动时期所特有的爆发力。其实每一个年轻人都希望有这样一种声音或者符号,为他的梦想找到一种力量和合法的依据,特别是一个年轻人越是有与众不同的才气,他就是越发会喜欢崔健。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它在一个时代活得越是郁闷,就越是需要崔健那样的摇滚歌声。
在那个初春再次遭受冰冻的时代,我们正好产生了崔健和他的摇滚乐;而在这个隆冬渐重的气节,我们有的只是声音的商品。后来崔健的摇滚乐就失去了一种迸发力。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正在那个由绝对权力和伪媒体所编织得愈加完美的拟像之中其乐融融地生活下去,这个系统不会接纳因而我们也就不会听到任何真实的声音。而立之年的老苗一直喜欢崔健,我想,他似乎借此在怀念一种真实吧。
什么都已经规定好,什么也不曾发生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