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室南渡带走了什么
一、
南渡士人并不是“中朝名士”的全部,而只是西晋士族的一部分,其主体是与东海王司马越或琅琊王司马睿关系较密切的东部地区的家族。
今考其地望,多在鲁西豫南苏皖北部一带,如:琅琊、泰山、兰陵、济阳、汝南、颍川、陈郡、谯国、彭城等。
而范围更广大地区的世家大族则多留在北方,如范阳、渤海、清河、博陵、广平、赵郡、荥阳、洛阳、弘农、京兆、河东、太原、陇西、扶风等郡的士族。而正是这批家族,构成了将来有唐一代名公巨宦之大宗。
二、
南渡士人原处于中原东南部地区,当地学风自汉末以来就好为新变:于五经舍服、郑而从杜、王,治经之外又兼染玄风,一改汉儒章句注疏之旧。而北方其他地区仍维持两汉经学的正统,鲜有改从新学者。这种风气到了南北朝,就形成了北方守旧、南朝新变的格局。
加以南方文学递嬗,由玄言入山水,变永明为徐庾,才茂之士,尽事雕虫。及沈约创为声病之说,蜂腰鹤膝、揣合低昂,妃青俪白、絺句绘章,文章变古,莫此为甚。而北方终魏之世,不知四声为何物,文风长期停留在汉魏之际,迁洛以后,少变风华,总体视南方为滞后。
以南朝士人来看,北人不被风流抱残守缺,自非中夏之正统。其实北方所习,无非汉儒旧学,注重家门礼法,熟悉朝廷典章,笃学儒素,诚为南方所不及。反观南朝士人自矜风调、脱略形迹,亦大非正朔气象。
三、
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唐人以诗赋取士,是以南朝的标准选拔人才。然而由此选出的多是一班轻薄进士,内既乏家世相传之礼义修养,外又无门阀子弟的从政常识,只因为文学技巧出众而出入朝廷位列公卿。这是以江左偏废之制,变国家统驭之基。使汉魏以来的旧传统让位于六朝以后的新风俗。
礼法之家所以对新科进士深衔痛恨,正是因为汉代以来累世相传的学问教养因进士科而沦替陵夷。
汉儒自信他们是周制的继承者,这种自信传给了中古大姓,一直到唐代,他们都是这种文化的承担者。衣冠礼乐之所萃,百代帝王之所承,然而正是六朝的新风气改变了一切。
四、
最后唐代灭亡摧毁了一切,新科进士和衣冠旧族的斗争戛然而止。
汉魏传统没有亡于五胡乱华,没有亡于台城之围,没有亡于江陵之陷,而是亡于黄巢之乱。
所有的余绪到此为止。
南渡士人并不是“中朝名士”的全部,而只是西晋士族的一部分,其主体是与东海王司马越或琅琊王司马睿关系较密切的东部地区的家族。
今考其地望,多在鲁西豫南苏皖北部一带,如:琅琊、泰山、兰陵、济阳、汝南、颍川、陈郡、谯国、彭城等。
而范围更广大地区的世家大族则多留在北方,如范阳、渤海、清河、博陵、广平、赵郡、荥阳、洛阳、弘农、京兆、河东、太原、陇西、扶风等郡的士族。而正是这批家族,构成了将来有唐一代名公巨宦之大宗。
二、
南渡士人原处于中原东南部地区,当地学风自汉末以来就好为新变:于五经舍服、郑而从杜、王,治经之外又兼染玄风,一改汉儒章句注疏之旧。而北方其他地区仍维持两汉经学的正统,鲜有改从新学者。这种风气到了南北朝,就形成了北方守旧、南朝新变的格局。
加以南方文学递嬗,由玄言入山水,变永明为徐庾,才茂之士,尽事雕虫。及沈约创为声病之说,蜂腰鹤膝、揣合低昂,妃青俪白、絺句绘章,文章变古,莫此为甚。而北方终魏之世,不知四声为何物,文风长期停留在汉魏之际,迁洛以后,少变风华,总体视南方为滞后。
以南朝士人来看,北人不被风流抱残守缺,自非中夏之正统。其实北方所习,无非汉儒旧学,注重家门礼法,熟悉朝廷典章,笃学儒素,诚为南方所不及。反观南朝士人自矜风调、脱略形迹,亦大非正朔气象。
三、
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唐人以诗赋取士,是以南朝的标准选拔人才。然而由此选出的多是一班轻薄进士,内既乏家世相传之礼义修养,外又无门阀子弟的从政常识,只因为文学技巧出众而出入朝廷位列公卿。这是以江左偏废之制,变国家统驭之基。使汉魏以来的旧传统让位于六朝以后的新风俗。
礼法之家所以对新科进士深衔痛恨,正是因为汉代以来累世相传的学问教养因进士科而沦替陵夷。
汉儒自信他们是周制的继承者,这种自信传给了中古大姓,一直到唐代,他们都是这种文化的承担者。衣冠礼乐之所萃,百代帝王之所承,然而正是六朝的新风气改变了一切。
四、
最后唐代灭亡摧毁了一切,新科进士和衣冠旧族的斗争戛然而止。
汉魏传统没有亡于五胡乱华,没有亡于台城之围,没有亡于江陵之陷,而是亡于黄巢之乱。
所有的余绪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