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Mahler 之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从马勒第四开始,我打算有效的记录我排练过的大型交响乐。这算一种经历吧。每一阶段听音乐都会有大不相同的感觉。
我是去年年初第一次听到马勒第五交响曲的。
今天说马勒第四。我上个礼拜一个礼拜都在排马勒第四,第四是复活,写个他早逝的女儿的。所以有很多情调是和名字完全不同的诡异欢快,其实那是回忆。
一二乐章就是各种复杂的对位啊,那种见怪不怪,一不小心就会集体翻船的大段片段,不协和的音型,紧张情绪,反正就是各种刺激!!!!!!哈哈哈哈哈~~~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3. Ruhevoll.
三乐章才是真正把我shock到的乐章。
我也私下认为第四交响曲的三乐章,是马勒最情真意切的三乐章,不是煽情的柔版,行板也能催泪到不行啊!!
开头的拨弦,很轻可我内心很激动的啊!!就是小朋友熟睡时候的心跳声啊!好像爸爸耳朵贴在小朋友胸前听到的声音啊,还有均匀的呼吸声啊!
回忆到深处几近梗咽,丧女之痛真的让中年得子的马勒受到重重一击。
我在排练时候,在后面几个巨长无比的音,开始没有理解的时候还会抱怨弓子会不够拉啊!!!后来理解才恍然大悟,那就是所谓情感的延续啊!是通过弓法体现出来的想法。把连线拆开以后加大音量,虽然会好拉很多,但是那种低低的饮泣的感觉就被破坏。
我在第三乐章的时候有很多次几乎眼泪就要夺眶而出,那种爱之深处最后不能接受的深切的撕心裂肺感觉是在太真实了。
文学作品中也爱用对比手法,而音乐里的对比手法非常清楚,前后的情感变化,突然的要命(也更加体现了马勒悲催命苦的巨蟹男特质。。。---!!)第三段最后承上启下,突转光明的大调式,Brass极尽辉煌,bass需要大力的拨弦,还有Drum的大力敲击,仿佛敲开天堂的大门,为第四乐章天堂的景象做铺垫。
在写这首曲子是马勒压力过大产生精神焦躁的时候。四乐章中的儿童歌声选自于德国诗人布伦塔诺编辑的同名诗集《少年的魔角》
少年的魔角
歌曲的名字叫《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安详充满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这恰恰是我觉得诡异的地方,第四乐章展示的是死亡以非常友善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是引领这人们,探寻那个未知的世界。也可以说马勒是在想象那个世界的美好。
马勒所有的乐曲背后所流露的悲观,极其理想化的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可似乎也正是恰巧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因为死亡对在世的人人都是未知的。人们对死亡有着多重的猜想,这多少有了些许宿命的味道。
我是去年年初第一次听到马勒第五交响曲的。
今天说马勒第四。我上个礼拜一个礼拜都在排马勒第四,第四是复活,写个他早逝的女儿的。所以有很多情调是和名字完全不同的诡异欢快,其实那是回忆。
一二乐章就是各种复杂的对位啊,那种见怪不怪,一不小心就会集体翻船的大段片段,不协和的音型,紧张情绪,反正就是各种刺激!!!!!!哈哈哈哈哈~~~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3. Ruhevoll.
三乐章才是真正把我shock到的乐章。
我也私下认为第四交响曲的三乐章,是马勒最情真意切的三乐章,不是煽情的柔版,行板也能催泪到不行啊!!
开头的拨弦,很轻可我内心很激动的啊!!就是小朋友熟睡时候的心跳声啊!好像爸爸耳朵贴在小朋友胸前听到的声音啊,还有均匀的呼吸声啊!
回忆到深处几近梗咽,丧女之痛真的让中年得子的马勒受到重重一击。
我在排练时候,在后面几个巨长无比的音,开始没有理解的时候还会抱怨弓子会不够拉啊!!!后来理解才恍然大悟,那就是所谓情感的延续啊!是通过弓法体现出来的想法。把连线拆开以后加大音量,虽然会好拉很多,但是那种低低的饮泣的感觉就被破坏。
我在第三乐章的时候有很多次几乎眼泪就要夺眶而出,那种爱之深处最后不能接受的深切的撕心裂肺感觉是在太真实了。
文学作品中也爱用对比手法,而音乐里的对比手法非常清楚,前后的情感变化,突然的要命(也更加体现了马勒悲催命苦的巨蟹男特质。。。---!!)第三段最后承上启下,突转光明的大调式,Brass极尽辉煌,bass需要大力的拨弦,还有Drum的大力敲击,仿佛敲开天堂的大门,为第四乐章天堂的景象做铺垫。
在写这首曲子是马勒压力过大产生精神焦躁的时候。四乐章中的儿童歌声选自于德国诗人布伦塔诺编辑的同名诗集《少年的魔角》
少年的魔角
歌曲的名字叫《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安详充满欢乐,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这恰恰是我觉得诡异的地方,第四乐章展示的是死亡以非常友善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是引领这人们,探寻那个未知的世界。也可以说马勒是在想象那个世界的美好。
马勒所有的乐曲背后所流露的悲观,极其理想化的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可似乎也正是恰巧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因为死亡对在世的人人都是未知的。人们对死亡有着多重的猜想,这多少有了些许宿命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