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那些基情燃烧的岁月8(脱水整理版)------暗黑山老妖
牛二的这番话让杨志听得心惊肉跳。
他从小接受的一些常识告诉他,应该去衙门举报这人。
然而最近学到的另一些常识却告诉他,这么干很不地道。
牛二看见杨志的表情,笑着说,你是不是怕被我牵连?那你赶紧走吧。
杨志不好意思了:我只是觉得吧,二哥,你这样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不值得啊,退一万步讲,你既然能攒钱,何不用这些钱做点小买卖,混个小康呢……
牛二笑了,笑得很卖力,甚至把自己笑得吐了血。
这不是文学夸张——杨志早就发现牛二说话的时候老是咳嗽。
牛二说,来不及了。我明白得太晚,这辈子已经没希望了。
牛二之前说过自己在乡里是多么受优待。
但是自打十年前徽宗登基以来,这种好日子就不多了。
如前所述,牛二能在东京和地方游刃有余,靠的就是抓住了地方衙门不敢轻易闹出人命的软肋。
但是如今,衙门的怪招奇招越来越多,个个都比杀人还毒。
比如说,前几年他在夜里被几个人一棍子打晕,醒来发现在自己身处山西某煤矿,披枷带锁的干了一年多的奴工,才找机会逃出来。
从那以后他就落下了咳嗽的毛病。
“这是尘肺......我活不了几年了。要是不拉上几条狗命给我垫背,我就白来世上走一遭。“
两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杨志双手抱头,揪了半天头发,忽然他跳起来,发疯一样的叫嚷:“我不信!我不信大宋就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我不信皇帝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我不信太祖建立的国家变成了这么一个模样!”
他抓住牛二的手,结结巴巴地说:二哥!信我一回,跟我去拦驾上书吧!太祖遗制,拦驾可以向皇帝递状纸啊!这些贪官污吏信不得,但是咱们要相信皇上啊!咱们试一回吧。
杨志双目尽赤,不知是在挽救牛二还是在挽救自己的信仰。
牛二苦着脸看着杨志:合着我跟你说了这么半天全白费劲了是吧?你要告自己去告,我没功夫。你要是能拦驾把案子告下来,我二话不说叫你亲爹,然后卷铺盖去鼓院重新排队。
杨志也火了,说,好,你等着!
牛二说我不等,我跟你一起去,我要亲眼看着你小子怎么把命送掉——当傻x不付出点代价,天理难容。
杨志不完全相信牛二,除了世界观根深蒂固之外,牛二本人的可信度看起来也成问题。
他发现这人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激动起来大喊大叫,说话颠三倒四。
比方说,牛二是这样描述自己是怎么家破人亡的:
“我半夜闭着眼一看,屋外头伸手不见五指,全是火把。
接着就有人砸门,我说,窗户不能开!
冲进来几十个人,揪住我就打。
我奶奶赶紧求饶:别打我哥!
结果有人抬腿就给了我嫂子一拳:滚!……”
牛二清醒过来之后告诉杨志,这是第五次被抓回去之后,脑袋挨了几棍子落下的毛病。
杨志去拦驾是在几天以后。
这几天里他过得相当消沉。
他不想跟牛二混在一起,但是又无处可去,不得不跟着他用耍无赖的本事弄了间不要钱的客房过夜。
他想去接着排队,却发现自己依然无处可去。
理检院门口的人群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下墙上的一条标语:减少出行,为辽国使者让出畅通大道。
那天正值某位先皇的阴寿,皇帝要去陈桥显烈观祭拜。
杨志跟牛二挤在街边的人群里,等待着皇帝御驾的到来。
他们看到无数的仪仗,车马经过,无数的禁军举着旗帜经过,无数的太监护送着一顶顶轿子经过。
杨志激动万分,不停地说:看见了吗,这待遇等我们家平反了,也会有!
最终,皇帝的御车由六匹马拉着飞驰而来,周围是护驾的金甲骑士,手里拿着明晃晃的金瓜。
牛二问,你们家平反了是不是这待遇也有啊?
杨志说,你别大逆不道了。
杨志跪在地上,手心里全是汗。
他很清楚,自己如果状子不被受理,这些金瓜就要招呼自己的脑袋。
“二哥?”他想跟牛二说说话,给自己壮壮胆,结果一回头,却发现牛二已经不见了。
“妈的!”杨志骂了一句,但是已经没有时间犹豫了。
杨志浑身颤抖。
他想到,这一步迈出去,要么一步登天,要么万劫不复。
一辈子的生死荣辱,就要在下一秒钟决定。
“到时候了!”杨志大喝一声,站起身来,双手持刀一个箭步跳了出去。
高俅听说前面抓住个刺客,非常重视,本想亲自审问,结果刚下车手下就报告说是个京控的。
他很不高兴,心想虽说太祖的确订过这么个制度,允许三院不接受的京控人员拦驾上书。
但那是一百多年前的老黄历了,还真有人拿着当真?
太祖那时候,官家出行坐轿子,没办法让你逮住一回也就算了,现在都乘马车,时速70多码,你难道看不出这是告诉你“老子不停,拦驾后果自负”吗?
再说你们草民能有什么大事?说破天不就一条烂命吗?皇帝车队让你们说拦就拦,皇家颜面何在?
真是不识大体!
高俅怒气冲冲的拿过状纸,看了几句,忽然踌躇起来。
这是杨家之后?西军的?
他忽然有了另一套想法:我在军队里没有什么将门铁杆,要是能把杨家收入帐下。。。。。。
于是他决定去跟徽宗商量一下。
高俅来到徽宗的御车前,却被童贯拦住:小高,什么事啊?
那时候西军的事务一向是由童贯直接负责的。
高俅很讨厌这孙子,但是又招惹不起,只好如是说:有个拦驾告状的,好象是西军杨家之后。我想官家爱才,是不是……
“哦?折克行这孙子派人来京控闹饷?亏他想得出!”
童贯脸色铁青,一把抢过状纸。
看了两行,他嘿嘿笑了起来:小高啊,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麻烦官家了吧?
他捋了捋下巴上残留的几根胡子,低声说,西军的内部问题,还是交给他们自己处理吧。
原因嘛,你也知道:西夏不好惹,西军更不好惹。
要说清西夏的问题,就必须介绍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
西夏原先跟大宋关系相当好,用太祖的话说,那是“儿子加兄弟”。
我们知道大宋一向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因此想当年太祖在国际上认的这种干儿子一度有十几个。
可惜的是这些国家拿了上亿贯的岁赐之后全部跟大宋闹翻。
其中西夏是最强悍的一个,一度把大宋打得找不着北,甚至还称帝,要跟大宋讨论一下如今谁是儿子谁是老子的问题。
好在西夏是个小国,大宋表现得更负责任一点,他们就好像叫花子见了宝贝,欢天喜地地表示不再打仗了。
然而近几年这些个孙子又表示大宋还是不够负责任,因此双方经常在边境上有点摩擦。
这些事高俅当然知道——他相当于国防部长嘛——但是又有点不甚了了。
原因以前也说过,真正掌握兵权的是枢密使童贯,而此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又千变万化。
在朝报上他总是说,我大宋军队何其强大,想当年以疲惫之师面对天下第一的辽军尚能取得澶渊大捷,逼迫其签订城下之盟,西夏这样的蕞尔小夷更是不足挂齿,不用出动禁军,只要西军出马就能灭掉。
跟徽宗汇报时他说,西夏战斗力强劲,西军独立应付虽然有余,但要取得全胜,还需朝廷拨款。
在兵部内部会议上,他说的又是另一套:大家都清楚,现在大宋还能打仗的军队也就西军一支了,所以不管西夏如何挑衅,别他妈去给我惹麻烦。
而高俅通过自己的耳目还听说童贯私下曾多次抱怨:
这些党项瘪三真他妈脑子有病——你们要的那些地不是早就自己占领了吗?没占领的你想要你开口说啊,说了我们抽时间改改地图,肯定主动让给你们,还有什么可闹的?这时候跟大宋较劲,真不够朋友。
虽说搞不懂童贯到底跟西夏什么关系,但高俅的确明白西军的重要性。
自从神宗决定对夏强硬以来,西军就成了大宋的西部长城,担负着几乎所有的边防任务。
神宗为了保证西军的战斗力,一口气提拔了一百多个将军。
哲宗即位后觉得西军好像有点不听话,于是顺手又提拔了几百个。
徽宗上台后为了让西军更听话,又一下子提拔了一千多个......
总之,在北宋末年,以种家军和折家军为骨干的西军几乎成了独立藩镇,朝廷除了封官拉拢,基本不会招惹他们。
高俅问,西夏的事不是解决了?前几天不是说一起演习了吗?
童贯摇摇头,说,这事没那么简单。你说西夏想要的是土地吗?我看不像。
要土地他直接开口不就是了,咱们又不是小气的人。
我看他们要侵害的是大宋的核心利益!
所以现在绝不可因为一个草民怠慢了西军将士。
高俅问,什么是大宋的核心利益?不就是土地吗?
童贯微笑着摇头:我大宋广有四海,地盘多点少点会影响多大?会有碍国祚传承吗?国库会空虚吗?咱们的俸禄会发不下来吗?不会。
真正关系着大宋国运的,就是海内稳定。
稳定了大宋的财富才能继续积累,我等才能继续为官家效力。
西夏想用边境摩擦来制造矛盾,破环稳定;又派这么个身份不明的人来挑拨朝廷和西军的关系,用心何其歹毒!
这个主意不是那些羌狗能想出来的。他们的背后肯定是辽国。
高俅有点诧异了:又是辽国?这个,小可不明……
“小高你太幼稚!
西夏人笨如猪狗,历来没有创造力,只会亦步亦趋。
你看现在他们国内又是反宋游行,又是殴打穿着宋装女子,又是砸大宋进口瓷器......完全是我们当年反辽玩剩下的嘛......
所以,要说他们能想出这种主意我绝对不信,肯定是辽国在背后唆使——契丹亡我之心不死,从未放弃遏制大宋……
童贯望着天空陷入了沉思,目光明亮而深邃。
高俅等了半晌,不得不咳嗽了几声,提醒童贯:这个人怎么处理呢?
童贯说,太祖遗制,状纸虚言不实者,杖毙!
杨志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间黑屋子里,四周伸手不见五指。
他感觉头疼欲裂,用手一摸,脑袋上全是血。
他努力回忆了半天,终于想起自己拦驾之后的事:
高俅亲自来接见,然而没说几句话,就认定是诬告,要把自己当场杖毙。
打了几棍子,忽然来了几个身穿黑衫白裤的人——这就是人称“熊猫”的京城巡卒。
他们跟高俅耳语几句,然后就亲自拿着棍子把自己一棍打晕。
“太祖遗制……太祖遗制……”杨志想起高俅说的话,感觉万念俱灰。
他坐起身,抱头痛哭。
哭完了,杨志开始琢磨自己的处境:“这是什么地方?”
忽然,他打了个冷战: “这是截状的黑监狱——我终于被抓了......”
他终于想起牛二讲过的事情。
一连三天,没有人来搭理他。
杨志水米未进,差点没命。
第四天早上,一道刺眼的亮光把神智不清的杨志晃得睁不开眼。
几个人进来,拖着他就走。
杨志想反抗,却发现自己已经手无缚鸡之力。
杨志被扔在地上,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京控村的出租屋里。
仔细一看才知道不是——这间屋子虽然大小差不多,但是里面塞着一百多人,男女混住。
“我在哪里?”杨志迷迷糊糊地问。
“哟,还迷糊着呢。”一个便衣从床铺间伸出头来。
杨志发现这人没穿衣服,他的身下,一个女子正在啜泣。
这人提上裤子,问同事说:熬了几天?
三天。
他嘿嘿笑着蹲在杨志面前,说:想吃东西吗?
杨志点了点头。
还告状吗?
杨志摇了摇头。
“别价啊,别饿几顿就不告了啊。”
其他便衣都笑了起来。
那人继续说:杨志,本来你这罪名是要掉脑袋的,但是高殿帅念在你是杨家之后,就让我们处理。咱们都是老乡,所以呢,特地给你个机会。你说,你想不想告下来?
杨志疑惑的抬起头,眼中隐隐约约亮起火苗一样的微光。
那个便衣跟杨志摊了牌:我们可以放了你,甚至找门路帮你递状纸,只要你帮我们做一件事。
什么事?
杀一个人。
杀人……什么人……
一个逃犯。
杨志犹豫着不说话,那人很生气:给我打!
几个便衣上来架起杨志,用短棍猛敲他的肋骨。
“给你条金光大道你不走,看来只好直接打死了……”
杨志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脑子里转得飞快:
我出身将门,两岁习文,三岁练武,文韬武略,难道就要葬身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
家里几十口人还在等着我衣锦还乡!
慕容老祖还要靠我养老送终!
祖宗的名声还要靠我来雪洗!
我不能死!
挨了几十下之后,他终于用尽全身力气喊道:我干!我干!
当天深夜,杨志跟着那几个便衣乘车出去。
马车走走停停,颠簸不休。
一路上杨志的手心不停地出汗,心里一直在纠结,但每次试图总结出自己想了些什么,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他知道这只是紧张,但却无法摆脱这种情绪。
毕竟,他还没杀过人。
忽然有人推了推杨志的背:到地方了。
杨志下了车,发现此时正是黎明前时分,四周漆黑一团。
他跟着几个便衣蹑手蹑脚地在胡同里奔走,忽然,领头的在一个街角听了下来,伸出头去张望。
然后那人回过身来,点了点头。
杨志手里多出了一个麻袋和一把刀。
“过去,把麻袋套在那人头上,然后......”
他做了一个刀劈的手势。
杨志深吸一口气,然后像猫一样窜了出去。
他发现这里是东京的市中心,前面州桥上有个人影,正在挑着担子慢悠悠地走着。
忽然那人停了下来,杨志赶紧俯身蹲下。
夜晚清凉的空气中飘着一股恶臭,原来那人只是在小解。
杨志施展轻身功夫,毫无声息的迅速朝那人逼近,几步就到了身后。
他摒住呼吸,扬起手中的麻袋,狠狠套在那人头上。
“我操!又来这一套?!”那人大叫一声,含混不清地喊道。
他回头想抓杨志,但却没抓着。
他一只手想掀起麻袋,另一只手攥成拳头不停的挥舞:“打我?黑我?打吧,有本事打死老子!”
杨志有些慌张,脑袋犹豫了一下,但手却毫不犹豫的一刀捅进了那人的肚子。
那个倒霉蛋发出一声悠长宛转高亢的嚎叫,响彻在静寂的夜空里,格外瘆人。
杨志觉得一种寒意从骨头里开始往外渗,手忙脚乱的想抽刀逃跑。
但此时那人的手放弃了跟麻袋的斗争,一把抓住了杨志的胸襟,整个人挂在他身上,不肯倒下去。
杨志脸色煞白,觉得自己好像被一条巨蟒缠住,又像被人捏住了喉咙,浑身发凉,想叫又叫不出来。
他扔下刀,像一个鞋子里爬进蜘蛛的小女孩一样手忙脚乱的胡乱挣扎着,拼命想把那只手掰开。
忽然,就像被一道闪电劈击中头顶,杨志整个人石化了。
他看到那只手的手指以一种很熟悉的方式畸形着,而且没有指甲。
“牛二?!”
杨志掀开麻袋,看到了那人的脸。
两人一起倒在血泊之中。
“二哥!二哥!”
杨志结结巴巴地叫着牛二,拼命用手堵住他肚子上的伤口,试图把漏出来的肠子塞回去。
“杨......杨......”牛二的嘴一张一闭,想说些什么,但总是说一个字就被涌出来的鲜血呛住。
“二哥,你忍着点吧,二哥,你忍着点吧......”
杨志两眼失神,好像疯了一样,翻过来覆过去地说着。
“二哥,我......我对不起你,我给你烧香,我给你上坟,我给你告状......”
牛二的眼睛里又有了光彩,他依旧死死抓着杨志,好像要说什么,却说不出来。
杨志感觉自己就要吐了,他想挣脱,却又没有力气。
忽然,灵光一闪,他对牛二大喊道:
“二哥,我拦驾成功了!皇上要复查你的案子!我这是给你开胸验肺呢!”
牛二的手松开了。
他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再也不动了。
杨志也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那些便衣不知什么时候摸上来,往他后脑上敲了一棍子。
“一箭双雕!都头好计!”
“嘿嘿,各位也辛苦了!走,吃烤串去!”
杨志恢复神智的时候,已经带着木枷进了开封府的死囚牢房。
起码有几百人证实此人手持钢刀躺在牛二的尸首旁边。
东京的市民认为,以牛二为代表的那些京控户,穿得破破烂烂,整天捡垃圾抢剩菜,到处乱窜,堵塞交通,有损帝都形象,着实可恨。
杨志杀了一个,实属为民除害。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写了张请愿书,希望能赦免杨志的死罪。
水浒传里说,这张请愿书救了杨志一命。
那天开封府府尹洪中搓麻将搓得不亦乐乎,听说抓了个杀人犯,一摆手道:“还审什么审,拉出去砍了。”
办案的孔目愣了一下,跟洪中说了情愿书的事。
洪中神色一凛:情愿?请什么愿?事先申请了吗?手续齐全吗?情愿的人呢?都看住,一个也不准走了!这个杀人犯是什么背景?什么组织?先别杀,好好审审!
孔目说,属下查过他的卷宗,此人姓杨名志,人事关系在西军……
西军?
洪府尹捋着长须沉吟不止。
“他身上还有张西军的文书,上面说鉴定为失心疯……”
好险!
洪府尹拍额大叫。
“赶紧的,弄到高干牢房里,好吃好喝伺候着。”
“这……下属不明,还望大人明示。”
“让你办你就去,少废话。”
孔目走后,洪中心里直后怕。
北宋末年,官场上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
衙内杀人一律算精神病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一般的衙内也要先杀完人才能想起自己是精神病;
相比之下有西军背景的杨志身怀精神病鉴定证书来杀人,在洪中看来,简直深不可测。
“此人八成是折氏杨家的公子……不过天子脚下,闹市杀人,无罪释放也说不过去,还是刺配大名府吧。”
关于牛二的真相,杨志一辈子也没有讲出来。
他仅有的江湖经验告诉他,杀死同道兄弟是黑道大忌,这事如果传扬出去,自己会为天下好汉所不齿,弄不好还会有人按照规矩三刀六洞,结果了自己。
于是他在二龙山,在梁山,都把牛二说成是个无恶不作的无赖。
听到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好汉子!为民除害!
然而在夜深人静时,牛二最后的笑脸却使他不能入睡。
牛二在梦里总是笑着对他说:兄弟,皇上真的不是昏君?他真的要复查我的案子?
这时杨志总会满头大汗地惊醒,只有全力抽自己几耳光才能继续睡下去,因此他脸上的青痕经久不褪,大家都以为那是胎记。
其实那是他心底的愧疚。
在前往大名府途中,这种愧疚一度使杨志精神失常。
他经常看见牛二在面前站着,伸出手要抓他,然后天地就一片鲜红,好一阵子幻觉才会消失。
进入大名府的城门时,这种恐惧达到了极点——他发现不管多长时间,天地总是一片鲜红。
城墙是红的,房屋是红的,甚至树也是红的。
杨志吓得大喊大叫,口吐白沫,昏倒在地。
押解的公差不得不把他扛到大名府衙门。
杨志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两人的谈话。
“这鬼地方真有钱——街边的树都用红绸子裹着。“
“你没听说?留守梁世杰正搞‘建炎礼乐’运动呢。“
“什么意思?”
“梁中书说了,现在贪官多,民怨重,都是那些个大乐(流行音乐)搞乱了人心,所以就把太祖太宗那时候的大曲(宫廷歌舞)都拿出来唱,什么万岁龙兴啊,黄河清啊,千秋岁啊……”
(*宋代大曲名目,详见《宋辽金大曲图考》。)
“那把全城弄成个染坊是什么意思?”
“五德你知道吧?比方说,隋朝是火德,尚红。火生土,唐朝于是顺了土德,尚黄。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后梁尚红;后唐尚黄;后晋是金德,尚白;后汉是水德,尚黑;后周是木德,尚青。
咱大宋受禅于周,木生火,所以是火德,尚红!所以啊,什么都整成红的……”
“哦,‘炎’就是红?这么说那些个大曲又叫……”
“别说了,到了。”
大名府留守司司衙。
留守梁世杰今天心情不佳。
他得到岳父蔡京的书信,今年上调回京的事又黄了。
想当初说得好好的,积累几年工作经验,回去起码升到正二品,进入政事堂(中央决策机构)。
然而多年过去,这事还是没有眉目。
按理说,当官当到梁世杰这个份上,应该满足了——大名府是北方重镇,四京之一,在这里当留守,地位远高于一般的知州、太守。
另外他年纪也不大,就算想提升也不用着急。
更何况他爬到这个位置,自己根本没付出过什么努力——当年他只不过休掉发妻,入赘蔡家,丈人打个招呼就把他从一个屁权力都没有的中书舍人(相当于秘书)外放到大名府当了封疆大吏。
然而梁世杰却急不可耐。
他一直没有忘记,当年自己的父亲因为在变法中站错了队,一夜之间被削职流放,自己小小年纪不得不靠偷窃填饱肚子,结果进了监狱,差点被牢头打死。
因此,只要一天没有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就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岳父在信中说,他调回去的主要阻力在于年齿尚轻,政绩不显,百官不服。
梁中书哼了一声,把书信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
“政绩不显?百官不服?放屁!”
他很清楚东京那些混蛋为什么不服:
这些孙子瞧不起他这种靠着老婆的关系爬上来的小人。
人家都是靠亲爹的关系才爬上来的,认为只有这条路才叫光明正大。
平心而论,梁中书在大名府还是做出了不少业绩的。
在他的领导下,大名府犯罪率大大降低;
他还倡导了建炎礼乐,在街头挂满了太祖太宗的画像,斥巨资仿造陈桥显烈观,把大名府变成了一座红色的都市,使大宋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然而上次回京述职的经历告诉他,这些努力作用不大。
朝廷大员对他爱答不理——接待陪同的六部代表都是侍郎(副职);
就连普通京官都瞧不起自己——在大街上,他的座驾老被京字头的同僚超车。
对于他这个级别的官员来说,前者还可以容忍,但后者绝对是赤裸裸的侮辱。
但凡有点自尊的官僚,绝不能对此听之任之,唾面自干。
于是,他开除了自己的司机。
想起这些事,梁中书沉着脸坐回太师椅里面,陷入了沉思。
他尽管不服气,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靠着丈人蔡京。
于是他又把那封信捡回来摊平,重头细读了一遍。
岳父的话跟以往一样,让他戒急用忍,继续积累民望,等待时机。
梁中书想了想,觉得也没别的办法,只好等了。
不过积累民望?还能怎么积累?
梁中书这人表面谦逊,其实对自己的才能很自负。
当初岳父给他出过主意,教他怎么赢得民心,比如说交好钱庄发展经济啊,上街跟老百姓聊天啊,到贫民家里吃饭啊等等,他全都没有采用。
他深信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那就是抓宣传。
他找来几个以前在礼部任过职的笔杆子,几年时间就让自己在大名百姓心中成为神一样的人物。
坊间传说他不贪财不好色,专门打击贪官污吏,一心恢复太祖太宗时的清明吏治。
很多民间代表经常来留守司衙跪送锦旗:
“梁中书不能走啊,大名府需要你!”
然而这已经是他权力的极限——他无法影响别人治下的百姓。
更何况最近事情还有点像反面发展的意思:
上次回京,皇帝告诉他说,全国各地的百姓都上书情愿,内容出奇地一致:
“梁中书不能走啊,大名府需要你!”
梁世杰站起身来,轻轻捶打自己的额头。
他鼓励自己,别急,只要有岳父在朝中,早晚有大权在手的那一天。
这时他忽然想起,该去选人押运生辰纲了。
有关生辰纲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好女婿,每年岳父蔡京寿辰,他都要送去价值不菲的珠宝当作寿礼,叫做生辰纲。
然而蔡京却没收到过几次。
因为这些珠宝在途中老被人抢,不管是派心腹押运还是雇佣镖局,都无济于事。
这导致当时北方很多土匪不贡财神爷而贡梁中书。
这次梁世杰决心改变自己圣诞老人的形象,公开在军中招标,要选出猛将押运生辰纲,并且承诺,获胜者当场任命为正牌军,押运成功后再做提拔。
今天就是校场比武之日。
“来人,备骄。本官要亲自监场。”
杨志刚到大名府的时候,在精神病院住了很长时间。
跟在家乡呆过的同类机构相比,大名府的精神病院很不相同。
这里的病人非常自由,没有隔离病房,全体住在一个大工棚里;
不用铁链锁着,可以自由走动。
门口只有一个老头看门,经常有病人走出去,从此不再回来。
“这都是梁中书政策好啊……这人没有忘本。”一个老病人对杨志说。
宋代人认为,鬼上身是精神病的重要诱发原因,因此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抽耳光。
这种野蛮的疗法在大名府被果断弃用。
这里的唯一疗法是把病人组织起来,一天到晚轮班唱歌,唱的自然是据说能净化思想的大曲。
据院长说,唱大曲有利于病情稳定。
这话有一定可信性。
据那里的工作人员回忆,在十二个时辰不断的嘹亮歌声中,病人里本来疑似的全都确诊了,文疯子全成了武疯子,诊断起来省事多了。
对于这种治疗手段,大部分病人是欢迎的。
因为院长动员他们说:只要大声唱,一直唱,晚上就有肉包子吃。
但是也有些人不积极:他们有的不知道什么叫包子,有的不知道什么叫晚上。
杨志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但是他从不开口——他在病院里连话都没说过。
一开始,在前面指挥的院长还曾点名批评:你,杨志,你怎么不唱?
后来院长就不敢管了,因为每次说完都有病人上来给自己一个嘴巴:你丫不想吃包子了?!
杨志当时还沉浸在极度的失落和内疚中。
内疚不用解释,自然是觉得对不起牛二。
失落的原因也不奇怪。
就好比我们中大多数人从小被教育要“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能怎么怎么样;
然而努力了十几年,终于进了大学才发现那是一个怎么样的龌龊地方,因而从此精神崩溃,四年才康复。
杨志就处于这种崩溃当中。
沉默就相当于他的魔兽世界。
他不想清醒。
假如不是那次突发事件,杨志恐怕会在精神病院终老。
有一天,全体病人被拉出来洗漱打扮,换上新衣,每人胳膊上拴根绳子,串成蜈蚣一样的队伍朝外边走去。
杨志浑浑噩噩地任人摆布,队伍走他就走,队伍停他就停。
不过到达目的地后他忽然觉得眼前一亮:今天唱歌的场地怎么这么眼熟呢?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由于今天头脑清醒了一点,杨志竟然听懂了歌词。
他忽然觉得胸口好像中了一记大锤:
这是西军的军歌!
杨志猛醒过来,一些久违的感觉在他心中复活。
他又想起第一次获得军职时的激动,学会第一招杨家枪时慕容老祖赞许的微笑。
他举目四望,眼前的景物蓦然变得清晰:
他看清了,前边不远的高台上坐满了文武官员,四周无数的士兵排成整齐的方阵。
衣甲鲜明,旌旗招展。
这里是校场啊,我又回到了军队?我是在做梦?
还没容他琢磨明白,歌词变成了《老将行》: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杨志露出苦涩的笑容:当年他得到第一把属于自己的佩刀,上面就刻着这句诗。
他又想起了家人口中杨老令公的丰功伟绩,想起了幼年时的志向。
那时候他只看到了前两句,心里坚信自己能成为绝世名将,流芳千古。
完全没料到后两句才是自己一生命运的写照。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听到这些,杨家多桀的命运和京控的一幕幕浮现在杨志的眼前。
他悲从中来,终于发现自己曾经的优越感、使命感和自命不凡有多可笑。
这辈子哪还可能有出头之日?!
当官不行,告状不行,甚至向诗中的老将一样当个平头百姓都不行。
他摸着脸上的金印泪流满面。
杨志忽然推开前面的病友,大步走出队列。
面对呆若木鸡的院长,他用低沉而响亮的声音慢慢开唱:
他他他!
也则为俺赵社稷,
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
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
他也曾斩将夺旗,
耀武扬威,
普天下哪一个不识得他是杨无敌!
整个校场鸦雀无声。
只有身后的病友对这首新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说的谁啊?谁是杨无敌?
——可能是上礼拜跑出去的那个。
——扯淡,那是梁中书。
——唉,那傻子,不跑明年就能提拔成院长了。
杨志知道,这里说的是自己的祖先杨业。
这是杨家的家族教育歌曲《李陵碑》。
当初在大院受了侮辱,杨志总是用这首歌鼓励自己。
然而现在,他唱起来感觉到的完全是黑色幽默:
上阵杀敌,血洒疆场,到底为了谁?
为了截状的公人(公务员)?
为了连状纸都不肯看的贪官?
为了差点打死我的禁军?
为了在牛二尸体旁边张着大嘴围观的市民?
还是为了那个连面都没露过一次的皇帝?
想到这里,杨志忽然仰天长呼:
“我有病!我们全家真他妈有病!”
台上的官员们目瞪口呆,唯有梁中书还没反应过来:还有病人代表诗朗诵?
院长出了一身冷汗,心里大骂:好不容易才争取到来比武大会做开幕表演的机会,全被这厮搅黄了!
这这这……如何收场?!!
忽然,他急中生智,跪下高声说道:
“病人知道自己有病了!大曲治愈了失心疯!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待续)
他从小接受的一些常识告诉他,应该去衙门举报这人。
然而最近学到的另一些常识却告诉他,这么干很不地道。
牛二看见杨志的表情,笑着说,你是不是怕被我牵连?那你赶紧走吧。
杨志不好意思了:我只是觉得吧,二哥,你这样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不值得啊,退一万步讲,你既然能攒钱,何不用这些钱做点小买卖,混个小康呢……
牛二笑了,笑得很卖力,甚至把自己笑得吐了血。
这不是文学夸张——杨志早就发现牛二说话的时候老是咳嗽。
牛二说,来不及了。我明白得太晚,这辈子已经没希望了。
牛二之前说过自己在乡里是多么受优待。
但是自打十年前徽宗登基以来,这种好日子就不多了。
如前所述,牛二能在东京和地方游刃有余,靠的就是抓住了地方衙门不敢轻易闹出人命的软肋。
但是如今,衙门的怪招奇招越来越多,个个都比杀人还毒。
比如说,前几年他在夜里被几个人一棍子打晕,醒来发现在自己身处山西某煤矿,披枷带锁的干了一年多的奴工,才找机会逃出来。
从那以后他就落下了咳嗽的毛病。
“这是尘肺......我活不了几年了。要是不拉上几条狗命给我垫背,我就白来世上走一遭。“
两人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杨志双手抱头,揪了半天头发,忽然他跳起来,发疯一样的叫嚷:“我不信!我不信大宋就没有一个说理的地方!我不信皇帝不在乎老百姓的死活!我不信太祖建立的国家变成了这么一个模样!”
他抓住牛二的手,结结巴巴地说:二哥!信我一回,跟我去拦驾上书吧!太祖遗制,拦驾可以向皇帝递状纸啊!这些贪官污吏信不得,但是咱们要相信皇上啊!咱们试一回吧。
杨志双目尽赤,不知是在挽救牛二还是在挽救自己的信仰。
牛二苦着脸看着杨志:合着我跟你说了这么半天全白费劲了是吧?你要告自己去告,我没功夫。你要是能拦驾把案子告下来,我二话不说叫你亲爹,然后卷铺盖去鼓院重新排队。
杨志也火了,说,好,你等着!
牛二说我不等,我跟你一起去,我要亲眼看着你小子怎么把命送掉——当傻x不付出点代价,天理难容。
杨志不完全相信牛二,除了世界观根深蒂固之外,牛二本人的可信度看起来也成问题。
他发现这人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激动起来大喊大叫,说话颠三倒四。
比方说,牛二是这样描述自己是怎么家破人亡的:
“我半夜闭着眼一看,屋外头伸手不见五指,全是火把。
接着就有人砸门,我说,窗户不能开!
冲进来几十个人,揪住我就打。
我奶奶赶紧求饶:别打我哥!
结果有人抬腿就给了我嫂子一拳:滚!……”
牛二清醒过来之后告诉杨志,这是第五次被抓回去之后,脑袋挨了几棍子落下的毛病。
杨志去拦驾是在几天以后。
这几天里他过得相当消沉。
他不想跟牛二混在一起,但是又无处可去,不得不跟着他用耍无赖的本事弄了间不要钱的客房过夜。
他想去接着排队,却发现自己依然无处可去。
理检院门口的人群已经无影无踪,只剩下墙上的一条标语:减少出行,为辽国使者让出畅通大道。
那天正值某位先皇的阴寿,皇帝要去陈桥显烈观祭拜。
杨志跟牛二挤在街边的人群里,等待着皇帝御驾的到来。
他们看到无数的仪仗,车马经过,无数的禁军举着旗帜经过,无数的太监护送着一顶顶轿子经过。
杨志激动万分,不停地说:看见了吗,这待遇等我们家平反了,也会有!
最终,皇帝的御车由六匹马拉着飞驰而来,周围是护驾的金甲骑士,手里拿着明晃晃的金瓜。
牛二问,你们家平反了是不是这待遇也有啊?
杨志说,你别大逆不道了。
杨志跪在地上,手心里全是汗。
他很清楚,自己如果状子不被受理,这些金瓜就要招呼自己的脑袋。
“二哥?”他想跟牛二说说话,给自己壮壮胆,结果一回头,却发现牛二已经不见了。
“妈的!”杨志骂了一句,但是已经没有时间犹豫了。
杨志浑身颤抖。
他想到,这一步迈出去,要么一步登天,要么万劫不复。
一辈子的生死荣辱,就要在下一秒钟决定。
“到时候了!”杨志大喝一声,站起身来,双手持刀一个箭步跳了出去。
高俅听说前面抓住个刺客,非常重视,本想亲自审问,结果刚下车手下就报告说是个京控的。
他很不高兴,心想虽说太祖的确订过这么个制度,允许三院不接受的京控人员拦驾上书。
但那是一百多年前的老黄历了,还真有人拿着当真?
太祖那时候,官家出行坐轿子,没办法让你逮住一回也就算了,现在都乘马车,时速70多码,你难道看不出这是告诉你“老子不停,拦驾后果自负”吗?
再说你们草民能有什么大事?说破天不就一条烂命吗?皇帝车队让你们说拦就拦,皇家颜面何在?
真是不识大体!
高俅怒气冲冲的拿过状纸,看了几句,忽然踌躇起来。
这是杨家之后?西军的?
他忽然有了另一套想法:我在军队里没有什么将门铁杆,要是能把杨家收入帐下。。。。。。
于是他决定去跟徽宗商量一下。
高俅来到徽宗的御车前,却被童贯拦住:小高,什么事啊?
那时候西军的事务一向是由童贯直接负责的。
高俅很讨厌这孙子,但是又招惹不起,只好如是说:有个拦驾告状的,好象是西军杨家之后。我想官家爱才,是不是……
“哦?折克行这孙子派人来京控闹饷?亏他想得出!”
童贯脸色铁青,一把抢过状纸。
看了两行,他嘿嘿笑了起来:小高啊,这个问题就没必要麻烦官家了吧?
他捋了捋下巴上残留的几根胡子,低声说,西军的内部问题,还是交给他们自己处理吧。
原因嘛,你也知道:西夏不好惹,西军更不好惹。
要说清西夏的问题,就必须介绍一下当时的国际形势。
西夏原先跟大宋关系相当好,用太祖的话说,那是“儿子加兄弟”。
我们知道大宋一向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因此想当年太祖在国际上认的这种干儿子一度有十几个。
可惜的是这些国家拿了上亿贯的岁赐之后全部跟大宋闹翻。
其中西夏是最强悍的一个,一度把大宋打得找不着北,甚至还称帝,要跟大宋讨论一下如今谁是儿子谁是老子的问题。
好在西夏是个小国,大宋表现得更负责任一点,他们就好像叫花子见了宝贝,欢天喜地地表示不再打仗了。
然而近几年这些个孙子又表示大宋还是不够负责任,因此双方经常在边境上有点摩擦。
这些事高俅当然知道——他相当于国防部长嘛——但是又有点不甚了了。
原因以前也说过,真正掌握兵权的是枢密使童贯,而此人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又千变万化。
在朝报上他总是说,我大宋军队何其强大,想当年以疲惫之师面对天下第一的辽军尚能取得澶渊大捷,逼迫其签订城下之盟,西夏这样的蕞尔小夷更是不足挂齿,不用出动禁军,只要西军出马就能灭掉。
跟徽宗汇报时他说,西夏战斗力强劲,西军独立应付虽然有余,但要取得全胜,还需朝廷拨款。
在兵部内部会议上,他说的又是另一套:大家都清楚,现在大宋还能打仗的军队也就西军一支了,所以不管西夏如何挑衅,别他妈去给我惹麻烦。
而高俅通过自己的耳目还听说童贯私下曾多次抱怨:
这些党项瘪三真他妈脑子有病——你们要的那些地不是早就自己占领了吗?没占领的你想要你开口说啊,说了我们抽时间改改地图,肯定主动让给你们,还有什么可闹的?这时候跟大宋较劲,真不够朋友。
虽说搞不懂童贯到底跟西夏什么关系,但高俅的确明白西军的重要性。
自从神宗决定对夏强硬以来,西军就成了大宋的西部长城,担负着几乎所有的边防任务。
神宗为了保证西军的战斗力,一口气提拔了一百多个将军。
哲宗即位后觉得西军好像有点不听话,于是顺手又提拔了几百个。
徽宗上台后为了让西军更听话,又一下子提拔了一千多个......
总之,在北宋末年,以种家军和折家军为骨干的西军几乎成了独立藩镇,朝廷除了封官拉拢,基本不会招惹他们。
高俅问,西夏的事不是解决了?前几天不是说一起演习了吗?
童贯摇摇头,说,这事没那么简单。你说西夏想要的是土地吗?我看不像。
要土地他直接开口不就是了,咱们又不是小气的人。
我看他们要侵害的是大宋的核心利益!
所以现在绝不可因为一个草民怠慢了西军将士。
高俅问,什么是大宋的核心利益?不就是土地吗?
童贯微笑着摇头:我大宋广有四海,地盘多点少点会影响多大?会有碍国祚传承吗?国库会空虚吗?咱们的俸禄会发不下来吗?不会。
真正关系着大宋国运的,就是海内稳定。
稳定了大宋的财富才能继续积累,我等才能继续为官家效力。
西夏想用边境摩擦来制造矛盾,破环稳定;又派这么个身份不明的人来挑拨朝廷和西军的关系,用心何其歹毒!
这个主意不是那些羌狗能想出来的。他们的背后肯定是辽国。
高俅有点诧异了:又是辽国?这个,小可不明……
“小高你太幼稚!
西夏人笨如猪狗,历来没有创造力,只会亦步亦趋。
你看现在他们国内又是反宋游行,又是殴打穿着宋装女子,又是砸大宋进口瓷器......完全是我们当年反辽玩剩下的嘛......
所以,要说他们能想出这种主意我绝对不信,肯定是辽国在背后唆使——契丹亡我之心不死,从未放弃遏制大宋……
童贯望着天空陷入了沉思,目光明亮而深邃。
高俅等了半晌,不得不咳嗽了几声,提醒童贯:这个人怎么处理呢?
童贯说,太祖遗制,状纸虚言不实者,杖毙!
杨志醒来时,发现自己在一间黑屋子里,四周伸手不见五指。
他感觉头疼欲裂,用手一摸,脑袋上全是血。
他努力回忆了半天,终于想起自己拦驾之后的事:
高俅亲自来接见,然而没说几句话,就认定是诬告,要把自己当场杖毙。
打了几棍子,忽然来了几个身穿黑衫白裤的人——这就是人称“熊猫”的京城巡卒。
他们跟高俅耳语几句,然后就亲自拿着棍子把自己一棍打晕。
“太祖遗制……太祖遗制……”杨志想起高俅说的话,感觉万念俱灰。
他坐起身,抱头痛哭。
哭完了,杨志开始琢磨自己的处境:“这是什么地方?”
忽然,他打了个冷战: “这是截状的黑监狱——我终于被抓了......”
他终于想起牛二讲过的事情。
一连三天,没有人来搭理他。
杨志水米未进,差点没命。
第四天早上,一道刺眼的亮光把神智不清的杨志晃得睁不开眼。
几个人进来,拖着他就走。
杨志想反抗,却发现自己已经手无缚鸡之力。
杨志被扔在地上,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好像又回到了京控村的出租屋里。
仔细一看才知道不是——这间屋子虽然大小差不多,但是里面塞着一百多人,男女混住。
“我在哪里?”杨志迷迷糊糊地问。
“哟,还迷糊着呢。”一个便衣从床铺间伸出头来。
杨志发现这人没穿衣服,他的身下,一个女子正在啜泣。
这人提上裤子,问同事说:熬了几天?
三天。
他嘿嘿笑着蹲在杨志面前,说:想吃东西吗?
杨志点了点头。
还告状吗?
杨志摇了摇头。
“别价啊,别饿几顿就不告了啊。”
其他便衣都笑了起来。
那人继续说:杨志,本来你这罪名是要掉脑袋的,但是高殿帅念在你是杨家之后,就让我们处理。咱们都是老乡,所以呢,特地给你个机会。你说,你想不想告下来?
杨志疑惑的抬起头,眼中隐隐约约亮起火苗一样的微光。
那个便衣跟杨志摊了牌:我们可以放了你,甚至找门路帮你递状纸,只要你帮我们做一件事。
什么事?
杀一个人。
杀人……什么人……
一个逃犯。
杨志犹豫着不说话,那人很生气:给我打!
几个便衣上来架起杨志,用短棍猛敲他的肋骨。
“给你条金光大道你不走,看来只好直接打死了……”
杨志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脑子里转得飞快:
我出身将门,两岁习文,三岁练武,文韬武略,难道就要葬身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
家里几十口人还在等着我衣锦还乡!
慕容老祖还要靠我养老送终!
祖宗的名声还要靠我来雪洗!
我不能死!
挨了几十下之后,他终于用尽全身力气喊道:我干!我干!
当天深夜,杨志跟着那几个便衣乘车出去。
马车走走停停,颠簸不休。
一路上杨志的手心不停地出汗,心里一直在纠结,但每次试图总结出自己想了些什么,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他知道这只是紧张,但却无法摆脱这种情绪。
毕竟,他还没杀过人。
忽然有人推了推杨志的背:到地方了。
杨志下了车,发现此时正是黎明前时分,四周漆黑一团。
他跟着几个便衣蹑手蹑脚地在胡同里奔走,忽然,领头的在一个街角听了下来,伸出头去张望。
然后那人回过身来,点了点头。
杨志手里多出了一个麻袋和一把刀。
“过去,把麻袋套在那人头上,然后......”
他做了一个刀劈的手势。
杨志深吸一口气,然后像猫一样窜了出去。
他发现这里是东京的市中心,前面州桥上有个人影,正在挑着担子慢悠悠地走着。
忽然那人停了下来,杨志赶紧俯身蹲下。
夜晚清凉的空气中飘着一股恶臭,原来那人只是在小解。
杨志施展轻身功夫,毫无声息的迅速朝那人逼近,几步就到了身后。
他摒住呼吸,扬起手中的麻袋,狠狠套在那人头上。
“我操!又来这一套?!”那人大叫一声,含混不清地喊道。
他回头想抓杨志,但却没抓着。
他一只手想掀起麻袋,另一只手攥成拳头不停的挥舞:“打我?黑我?打吧,有本事打死老子!”
杨志有些慌张,脑袋犹豫了一下,但手却毫不犹豫的一刀捅进了那人的肚子。
那个倒霉蛋发出一声悠长宛转高亢的嚎叫,响彻在静寂的夜空里,格外瘆人。
杨志觉得一种寒意从骨头里开始往外渗,手忙脚乱的想抽刀逃跑。
但此时那人的手放弃了跟麻袋的斗争,一把抓住了杨志的胸襟,整个人挂在他身上,不肯倒下去。
杨志脸色煞白,觉得自己好像被一条巨蟒缠住,又像被人捏住了喉咙,浑身发凉,想叫又叫不出来。
他扔下刀,像一个鞋子里爬进蜘蛛的小女孩一样手忙脚乱的胡乱挣扎着,拼命想把那只手掰开。
忽然,就像被一道闪电劈击中头顶,杨志整个人石化了。
他看到那只手的手指以一种很熟悉的方式畸形着,而且没有指甲。
“牛二?!”
杨志掀开麻袋,看到了那人的脸。
两人一起倒在血泊之中。
“二哥!二哥!”
杨志结结巴巴地叫着牛二,拼命用手堵住他肚子上的伤口,试图把漏出来的肠子塞回去。
“杨......杨......”牛二的嘴一张一闭,想说些什么,但总是说一个字就被涌出来的鲜血呛住。
“二哥,你忍着点吧,二哥,你忍着点吧......”
杨志两眼失神,好像疯了一样,翻过来覆过去地说着。
“二哥,我......我对不起你,我给你烧香,我给你上坟,我给你告状......”
牛二的眼睛里又有了光彩,他依旧死死抓着杨志,好像要说什么,却说不出来。
杨志感觉自己就要吐了,他想挣脱,却又没有力气。
忽然,灵光一闪,他对牛二大喊道:
“二哥,我拦驾成功了!皇上要复查你的案子!我这是给你开胸验肺呢!”
牛二的手松开了。
他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再也不动了。
杨志也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那些便衣不知什么时候摸上来,往他后脑上敲了一棍子。
“一箭双雕!都头好计!”
“嘿嘿,各位也辛苦了!走,吃烤串去!”
杨志恢复神智的时候,已经带着木枷进了开封府的死囚牢房。
起码有几百人证实此人手持钢刀躺在牛二的尸首旁边。
东京的市民认为,以牛二为代表的那些京控户,穿得破破烂烂,整天捡垃圾抢剩菜,到处乱窜,堵塞交通,有损帝都形象,着实可恨。
杨志杀了一个,实属为民除害。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写了张请愿书,希望能赦免杨志的死罪。
水浒传里说,这张请愿书救了杨志一命。
那天开封府府尹洪中搓麻将搓得不亦乐乎,听说抓了个杀人犯,一摆手道:“还审什么审,拉出去砍了。”
办案的孔目愣了一下,跟洪中说了情愿书的事。
洪中神色一凛:情愿?请什么愿?事先申请了吗?手续齐全吗?情愿的人呢?都看住,一个也不准走了!这个杀人犯是什么背景?什么组织?先别杀,好好审审!
孔目说,属下查过他的卷宗,此人姓杨名志,人事关系在西军……
西军?
洪府尹捋着长须沉吟不止。
“他身上还有张西军的文书,上面说鉴定为失心疯……”
好险!
洪府尹拍额大叫。
“赶紧的,弄到高干牢房里,好吃好喝伺候着。”
“这……下属不明,还望大人明示。”
“让你办你就去,少废话。”
孔目走后,洪中心里直后怕。
北宋末年,官场上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
衙内杀人一律算精神病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一般的衙内也要先杀完人才能想起自己是精神病;
相比之下有西军背景的杨志身怀精神病鉴定证书来杀人,在洪中看来,简直深不可测。
“此人八成是折氏杨家的公子……不过天子脚下,闹市杀人,无罪释放也说不过去,还是刺配大名府吧。”
关于牛二的真相,杨志一辈子也没有讲出来。
他仅有的江湖经验告诉他,杀死同道兄弟是黑道大忌,这事如果传扬出去,自己会为天下好汉所不齿,弄不好还会有人按照规矩三刀六洞,结果了自己。
于是他在二龙山,在梁山,都把牛二说成是个无恶不作的无赖。
听到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好汉子!为民除害!
然而在夜深人静时,牛二最后的笑脸却使他不能入睡。
牛二在梦里总是笑着对他说:兄弟,皇上真的不是昏君?他真的要复查我的案子?
这时杨志总会满头大汗地惊醒,只有全力抽自己几耳光才能继续睡下去,因此他脸上的青痕经久不褪,大家都以为那是胎记。
其实那是他心底的愧疚。
在前往大名府途中,这种愧疚一度使杨志精神失常。
他经常看见牛二在面前站着,伸出手要抓他,然后天地就一片鲜红,好一阵子幻觉才会消失。
进入大名府的城门时,这种恐惧达到了极点——他发现不管多长时间,天地总是一片鲜红。
城墙是红的,房屋是红的,甚至树也是红的。
杨志吓得大喊大叫,口吐白沫,昏倒在地。
押解的公差不得不把他扛到大名府衙门。
杨志在迷迷糊糊中听到两人的谈话。
“这鬼地方真有钱——街边的树都用红绸子裹着。“
“你没听说?留守梁世杰正搞‘建炎礼乐’运动呢。“
“什么意思?”
“梁中书说了,现在贪官多,民怨重,都是那些个大乐(流行音乐)搞乱了人心,所以就把太祖太宗那时候的大曲(宫廷歌舞)都拿出来唱,什么万岁龙兴啊,黄河清啊,千秋岁啊……”
(*宋代大曲名目,详见《宋辽金大曲图考》。)
“那把全城弄成个染坊是什么意思?”
“五德你知道吧?比方说,隋朝是火德,尚红。火生土,唐朝于是顺了土德,尚黄。五代的时候天下大乱,后梁尚红;后唐尚黄;后晋是金德,尚白;后汉是水德,尚黑;后周是木德,尚青。
咱大宋受禅于周,木生火,所以是火德,尚红!所以啊,什么都整成红的……”
“哦,‘炎’就是红?这么说那些个大曲又叫……”
“别说了,到了。”
大名府留守司司衙。
留守梁世杰今天心情不佳。
他得到岳父蔡京的书信,今年上调回京的事又黄了。
想当初说得好好的,积累几年工作经验,回去起码升到正二品,进入政事堂(中央决策机构)。
然而多年过去,这事还是没有眉目。
按理说,当官当到梁世杰这个份上,应该满足了——大名府是北方重镇,四京之一,在这里当留守,地位远高于一般的知州、太守。
另外他年纪也不大,就算想提升也不用着急。
更何况他爬到这个位置,自己根本没付出过什么努力——当年他只不过休掉发妻,入赘蔡家,丈人打个招呼就把他从一个屁权力都没有的中书舍人(相当于秘书)外放到大名府当了封疆大吏。
然而梁世杰却急不可耐。
他一直没有忘记,当年自己的父亲因为在变法中站错了队,一夜之间被削职流放,自己小小年纪不得不靠偷窃填饱肚子,结果进了监狱,差点被牢头打死。
因此,只要一天没有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就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岳父在信中说,他调回去的主要阻力在于年齿尚轻,政绩不显,百官不服。
梁中书哼了一声,把书信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
“政绩不显?百官不服?放屁!”
他很清楚东京那些混蛋为什么不服:
这些孙子瞧不起他这种靠着老婆的关系爬上来的小人。
人家都是靠亲爹的关系才爬上来的,认为只有这条路才叫光明正大。
平心而论,梁中书在大名府还是做出了不少业绩的。
在他的领导下,大名府犯罪率大大降低;
他还倡导了建炎礼乐,在街头挂满了太祖太宗的画像,斥巨资仿造陈桥显烈观,把大名府变成了一座红色的都市,使大宋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然而上次回京述职的经历告诉他,这些努力作用不大。
朝廷大员对他爱答不理——接待陪同的六部代表都是侍郎(副职);
就连普通京官都瞧不起自己——在大街上,他的座驾老被京字头的同僚超车。
对于他这个级别的官员来说,前者还可以容忍,但后者绝对是赤裸裸的侮辱。
但凡有点自尊的官僚,绝不能对此听之任之,唾面自干。
于是,他开除了自己的司机。
想起这些事,梁中书沉着脸坐回太师椅里面,陷入了沉思。
他尽管不服气,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靠着丈人蔡京。
于是他又把那封信捡回来摊平,重头细读了一遍。
岳父的话跟以往一样,让他戒急用忍,继续积累民望,等待时机。
梁中书想了想,觉得也没别的办法,只好等了。
不过积累民望?还能怎么积累?
梁中书这人表面谦逊,其实对自己的才能很自负。
当初岳父给他出过主意,教他怎么赢得民心,比如说交好钱庄发展经济啊,上街跟老百姓聊天啊,到贫民家里吃饭啊等等,他全都没有采用。
他深信自己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那就是抓宣传。
他找来几个以前在礼部任过职的笔杆子,几年时间就让自己在大名百姓心中成为神一样的人物。
坊间传说他不贪财不好色,专门打击贪官污吏,一心恢复太祖太宗时的清明吏治。
很多民间代表经常来留守司衙跪送锦旗:
“梁中书不能走啊,大名府需要你!”
然而这已经是他权力的极限——他无法影响别人治下的百姓。
更何况最近事情还有点像反面发展的意思:
上次回京,皇帝告诉他说,全国各地的百姓都上书情愿,内容出奇地一致:
“梁中书不能走啊,大名府需要你!”
梁世杰站起身来,轻轻捶打自己的额头。
他鼓励自己,别急,只要有岳父在朝中,早晚有大权在手的那一天。
这时他忽然想起,该去选人押运生辰纲了。
有关生辰纲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好女婿,每年岳父蔡京寿辰,他都要送去价值不菲的珠宝当作寿礼,叫做生辰纲。
然而蔡京却没收到过几次。
因为这些珠宝在途中老被人抢,不管是派心腹押运还是雇佣镖局,都无济于事。
这导致当时北方很多土匪不贡财神爷而贡梁中书。
这次梁世杰决心改变自己圣诞老人的形象,公开在军中招标,要选出猛将押运生辰纲,并且承诺,获胜者当场任命为正牌军,押运成功后再做提拔。
今天就是校场比武之日。
“来人,备骄。本官要亲自监场。”
杨志刚到大名府的时候,在精神病院住了很长时间。
跟在家乡呆过的同类机构相比,大名府的精神病院很不相同。
这里的病人非常自由,没有隔离病房,全体住在一个大工棚里;
不用铁链锁着,可以自由走动。
门口只有一个老头看门,经常有病人走出去,从此不再回来。
“这都是梁中书政策好啊……这人没有忘本。”一个老病人对杨志说。
宋代人认为,鬼上身是精神病的重要诱发原因,因此采取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抽耳光。
这种野蛮的疗法在大名府被果断弃用。
这里的唯一疗法是把病人组织起来,一天到晚轮班唱歌,唱的自然是据说能净化思想的大曲。
据院长说,唱大曲有利于病情稳定。
这话有一定可信性。
据那里的工作人员回忆,在十二个时辰不断的嘹亮歌声中,病人里本来疑似的全都确诊了,文疯子全成了武疯子,诊断起来省事多了。
对于这种治疗手段,大部分病人是欢迎的。
因为院长动员他们说:只要大声唱,一直唱,晚上就有肉包子吃。
但是也有些人不积极:他们有的不知道什么叫包子,有的不知道什么叫晚上。
杨志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类,但是他从不开口——他在病院里连话都没说过。
一开始,在前面指挥的院长还曾点名批评:你,杨志,你怎么不唱?
后来院长就不敢管了,因为每次说完都有病人上来给自己一个嘴巴:你丫不想吃包子了?!
杨志当时还沉浸在极度的失落和内疚中。
内疚不用解释,自然是觉得对不起牛二。
失落的原因也不奇怪。
就好比我们中大多数人从小被教育要“考大学”,考上了大学就能怎么怎么样;
然而努力了十几年,终于进了大学才发现那是一个怎么样的龌龊地方,因而从此精神崩溃,四年才康复。
杨志就处于这种崩溃当中。
沉默就相当于他的魔兽世界。
他不想清醒。
假如不是那次突发事件,杨志恐怕会在精神病院终老。
有一天,全体病人被拉出来洗漱打扮,换上新衣,每人胳膊上拴根绳子,串成蜈蚣一样的队伍朝外边走去。
杨志浑浑噩噩地任人摆布,队伍走他就走,队伍停他就停。
不过到达目的地后他忽然觉得眼前一亮:今天唱歌的场地怎么这么眼熟呢?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由于今天头脑清醒了一点,杨志竟然听懂了歌词。
他忽然觉得胸口好像中了一记大锤:
这是西军的军歌!
杨志猛醒过来,一些久违的感觉在他心中复活。
他又想起第一次获得军职时的激动,学会第一招杨家枪时慕容老祖赞许的微笑。
他举目四望,眼前的景物蓦然变得清晰:
他看清了,前边不远的高台上坐满了文武官员,四周无数的士兵排成整齐的方阵。
衣甲鲜明,旌旗招展。
这里是校场啊,我又回到了军队?我是在做梦?
还没容他琢磨明白,歌词变成了《老将行》: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杨志露出苦涩的笑容:当年他得到第一把属于自己的佩刀,上面就刻着这句诗。
他又想起了家人口中杨老令公的丰功伟绩,想起了幼年时的志向。
那时候他只看到了前两句,心里坚信自己能成为绝世名将,流芳千古。
完全没料到后两句才是自己一生命运的写照。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听到这些,杨家多桀的命运和京控的一幕幕浮现在杨志的眼前。
他悲从中来,终于发现自己曾经的优越感、使命感和自命不凡有多可笑。
这辈子哪还可能有出头之日?!
当官不行,告状不行,甚至向诗中的老将一样当个平头百姓都不行。
他摸着脸上的金印泪流满面。
杨志忽然推开前面的病友,大步走出队列。
面对呆若木鸡的院长,他用低沉而响亮的声音慢慢开唱:
他他他!
也则为俺赵社稷,
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
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
他也曾斩将夺旗,
耀武扬威,
普天下哪一个不识得他是杨无敌!
整个校场鸦雀无声。
只有身后的病友对这首新曲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说的谁啊?谁是杨无敌?
——可能是上礼拜跑出去的那个。
——扯淡,那是梁中书。
——唉,那傻子,不跑明年就能提拔成院长了。
杨志知道,这里说的是自己的祖先杨业。
这是杨家的家族教育歌曲《李陵碑》。
当初在大院受了侮辱,杨志总是用这首歌鼓励自己。
然而现在,他唱起来感觉到的完全是黑色幽默:
上阵杀敌,血洒疆场,到底为了谁?
为了截状的公人(公务员)?
为了连状纸都不肯看的贪官?
为了差点打死我的禁军?
为了在牛二尸体旁边张着大嘴围观的市民?
还是为了那个连面都没露过一次的皇帝?
想到这里,杨志忽然仰天长呼:
“我有病!我们全家真他妈有病!”
台上的官员们目瞪口呆,唯有梁中书还没反应过来:还有病人代表诗朗诵?
院长出了一身冷汗,心里大骂:好不容易才争取到来比武大会做开幕表演的机会,全被这厮搅黄了!
这这这……如何收场?!!
忽然,他急中生智,跪下高声说道:
“病人知道自己有病了!大曲治愈了失心疯!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