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枷锁——毛姆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摘自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5171/)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涉及到了几处人生主题,他的发问和给出的一些见解,无不深深震撼着我,虽说开始还心存反抗,但试着去理解后,无奈地发现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是如此的虚伪,那些毫无生气的面目是那么的真实。
关于宗教信仰
深受凯里牧师夫妇的影响,菲利普也深深地笃信上帝的存在,深信上帝是万能的,它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自由它的一套评判标准,以决定人的去向。
菲利普对自己的残疾一直耿耿于怀,当他发现只要够虔诚,上帝就能解决助人解决一切问题。他就开始虔诚地祈祷,甚至在冰冷的冬日里脱了衣服,跪在地上祈祷,以让万能的上帝听到他的声音。当菲利普醒来发现,他的跛脚依然还在,他觉得深深地受欺骗。而他的牧师大伯给他的解释是“你还不够虔诚”。
世界上宗教无数,每个宗教有自己的教条及准则,而它们的教民也深深相信他们的信仰,也相信他们的神能站在他们立场,为他们考虑,做着审判。关键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所信奉的教义都是无上的,绝对的。
所以,凭什么,基督徒就可以认为伊斯兰教是异教邪说?佛教的角度如何去否定上帝的存在?唯一能解释的,所谓的宗教,无非是人们的意淫,是人们给自己套上的枷锁,以求心安,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自欺欺人。
话说,宗教信仰一开始就是为了让统治者统治这个天下的。想必那时候的统治者自己坐在他无上的荣耀上,窃喜,讥笑这帮愚民。
如今,人们心里明明白白地不信宗教,却依然揪住它死死不放,宁可相信那里自有自己的归宿,这倒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所谓青春多幸福
“他不懂得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立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至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书,过去听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异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的身躯打入一根钉子。不可思议的事,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毁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对于菲利普来说,世上再不会有比海沃德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这个人是带着十足的书生气来观察周围一切的,没有一丁点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险,是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模糊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节选自《人生的枷锁》毛姆
而如今,尤其在中国,只要不是富二代,青春大多是要被世俗的观念和居高不下的房价给蹂躏一番,以致那些炙热的激情与火热的爱情终将沦丧,还如何能高唱青春幸福?
关于道德,好与坏
“人们总抱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而且这种幻觉如此根深蒂固,以至连我也乐意接受它了。当我采取这种或那种行为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作俑者。其实事成之后就很清楚:我所采取的行动,完全是各种各样的永恒不灭的宇宙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个人想防止也防止不了。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干了好事,我也不想去邀功请赏,而倘若干了坏事,我也绝不引咎自责。
我所说的好事与坏事,完全是套用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赋予生命特定的涵义。对我来说,“善”与“恶”这两个字毫无意义。对任何行为,我既不称许道好,也不非难指责,而是一古脑儿兜受下来。
我只替自己说话。只有当我的活动受到别人限制时,我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就他们来说,每个人的周围,也各有一个世界在不停转动着。各人就其自身来说,也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个人的能力大小,划定了我对世人的权限范围。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尽可以为所欲为。我们爱群居交际,所以生活在社会之中,而社会上靠力,也就是靠武力(即警察)和舆论力量(即格朗迪太太)来维系的。于是你面前就出现了以社会为一方,而以个人为另一方的阵势:双方都是致力于自我保存的有机体。彼此进行着力的较量。我孑然一身,只得接受社会现实。不过也谈不上过分勉强,因为我作为一个弱者,纳了税,就可换得社会的保护,免受强者的欺凌。不过我是迫于无奈才屈服它的法律。我不承认法律的正义性:我不懂得何谓正义,只知什么是权力。譬如说,我生活在一个实施征兵制的国家里,我为取得警察的保护而纳了税,还在军队里服过兵役(这个军队使我的房屋田产免受侵犯),这样我就不再欠社会什么了。接下来,我就凭借自己的老谋深算来同社会的力量巧妙周旋。社会为了保全自身而制定了法律,如果我犯了法,社会就会把我投入监狱,甚至将我处死。它有力量这么做,所以也就拥有了这份权力。假如我犯了法,我甘愿接受国家的报复,但是我绝不会把这看作是对我的惩罚,也不会觉得自己真的犯了什么罪。社会用名誉、财富以及同胞们的褒奖作钓饵,想诱使我为它效劳。可同胞们的褒奖,我不稀罕,名誉,我也不放在眼里。我虽然无万贯家财,日子还照样混得挺好。”
克朗肖对好与坏的看法——第四十五章
道德如宗教一般,是社会用来保护自己的工具。
关于生命的意义
这是很受青睐的话题,一直被人们孜孜不倦地讨论着。
从人的一出生,就务必有他的经历,有人过得悲惨,有人过得平淡,还有人过得风光无限,然而到头来,都只是化成尘土,湮没在无止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人,即使你富可敌国,之于浩瀚的宇宙,一文不值,无关痛痒,所说这很是令人丧气,但这都是事实。
由此得出结论,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只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轨迹。幸福和痛苦没有区别,都是人的感觉,因为在你人生这帧图画玩之后,它就只是个模式,谁都无法感觉到当时的感觉,所以终究成为虚无。
人是动物,生命,也就只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终将无意义话。
关于金钱与艺术
“要时时刻刻为生计操心,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了。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们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还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一半。你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决不为赚一先令而付出高于一先令的代价。你常听人们说,穷困是对艺术家最有力的鞭策。唱这种高调的人,自己从来没有亲身尝过穷困的滋味。他们不知道穷困会使你变得多么卑贱。它是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吞蚀的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我打心底里可怜那种完全靠艺术糊口的艺术家,耍笔杆子的也罢,搞画画的也罢。”
富瓦尔对金钱与艺术的看法——第五十一章
视金钱如粪土的人,都是有钱人,当艺术是谋生的手段,艺术还能是艺术吗?
关于爱情
爱情是什么?一种冲动的情愫,是理智的决定,还是它们的产物?
“他恨她,鄙视她,但是又诚心诚意地爱着她”菲利普如何能如此对待米尔德利德呢?
菲利普对米尔德利德的情感是复杂离奇的,他深深地厌恶这米尔德利德的为人,却始终离不开她,几次遭受她的欺骗,谩骂,菲利普还是心甘情愿地倾其财力照顾她。当他遭受她的抛弃,还想到以自杀来解决问题。即使最后决定同莎莉结婚,他还不经意地想到米尔德利德。
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出,爱情,毫无疑问是感性的产物,无关理性。
喜欢一个人,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也许我们爱的是自己心中臆想的一个形象,当现实的条件满足那个形象的大多数,就让人愉快,否则,就只能痛苦着吧。
《人生的枷锁》是本好书,有时间看看。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摘自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35171/)
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涉及到了几处人生主题,他的发问和给出的一些见解,无不深深震撼着我,虽说开始还心存反抗,但试着去理解后,无奈地发现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是如此的虚伪,那些毫无生气的面目是那么的真实。
关于宗教信仰
深受凯里牧师夫妇的影响,菲利普也深深地笃信上帝的存在,深信上帝是万能的,它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自由它的一套评判标准,以决定人的去向。
菲利普对自己的残疾一直耿耿于怀,当他发现只要够虔诚,上帝就能解决助人解决一切问题。他就开始虔诚地祈祷,甚至在冰冷的冬日里脱了衣服,跪在地上祈祷,以让万能的上帝听到他的声音。当菲利普醒来发现,他的跛脚依然还在,他觉得深深地受欺骗。而他的牧师大伯给他的解释是“你还不够虔诚”。
世界上宗教无数,每个宗教有自己的教条及准则,而它们的教民也深深相信他们的信仰,也相信他们的神能站在他们立场,为他们考虑,做着审判。关键是,他们都坚信自己所信奉的教义都是无上的,绝对的。
所以,凭什么,基督徒就可以认为伊斯兰教是异教邪说?佛教的角度如何去否定上帝的存在?唯一能解释的,所谓的宗教,无非是人们的意淫,是人们给自己套上的枷锁,以求心安,其实是一种普遍的自欺欺人。
话说,宗教信仰一开始就是为了让统治者统治这个天下的。想必那时候的统治者自己坐在他无上的荣耀上,窃喜,讥笑这帮愚民。
如今,人们心里明明白白地不信宗教,却依然揪住它死死不放,宁可相信那里自有自己的归宿,这倒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
所谓青春多幸福
“他不懂得人生的旅途上,非得越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立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至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到过的书,过去听到过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异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的身躯打入一根钉子。不可思议的事,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毁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对于菲利普来说,世上再不会有比海沃德为伍更糟糕的事了。海沃德这个人是带着十足的书生气来观察周围一切的,没有一丁点自己的看法;他很危险,是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真心诚意的地步。他真诚地错把自己的肉欲当作浪漫的恋情,错把自己的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还错把自己的无所事事看成哲人的超然物外。他心智平庸,却孜孜追求高尚娴雅,因而从他眼睛里望去,所有的事物都蒙上一层感伤的金色雾纱,轮廓模糊不清,结果就显得比实际的形象大些。他在撒谎,却从不知道自己在撒谎;当别人点破他时,他却说谎言是美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节选自《人生的枷锁》毛姆
而如今,尤其在中国,只要不是富二代,青春大多是要被世俗的观念和居高不下的房价给蹂躏一番,以致那些炙热的激情与火热的爱情终将沦丧,还如何能高唱青春幸福?
关于道德,好与坏
“人们总抱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而且这种幻觉如此根深蒂固,以至连我也乐意接受它了。当我采取这种或那种行为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作俑者。其实事成之后就很清楚:我所采取的行动,完全是各种各样的永恒不灭的宇宙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个人想防止也防止不了。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干了好事,我也不想去邀功请赏,而倘若干了坏事,我也绝不引咎自责。
我所说的好事与坏事,完全是套用传统的说法,并没有赋予生命特定的涵义。对我来说,“善”与“恶”这两个字毫无意义。对任何行为,我既不称许道好,也不非难指责,而是一古脑儿兜受下来。
我只替自己说话。只有当我的活动受到别人限制时,我才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就他们来说,每个人的周围,也各有一个世界在不停转动着。各人就其自身来说,也就是宇宙的中心。我个人的能力大小,划定了我对世人的权限范围。只要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尽可以为所欲为。我们爱群居交际,所以生活在社会之中,而社会上靠力,也就是靠武力(即警察)和舆论力量(即格朗迪太太)来维系的。于是你面前就出现了以社会为一方,而以个人为另一方的阵势:双方都是致力于自我保存的有机体。彼此进行着力的较量。我孑然一身,只得接受社会现实。不过也谈不上过分勉强,因为我作为一个弱者,纳了税,就可换得社会的保护,免受强者的欺凌。不过我是迫于无奈才屈服它的法律。我不承认法律的正义性:我不懂得何谓正义,只知什么是权力。譬如说,我生活在一个实施征兵制的国家里,我为取得警察的保护而纳了税,还在军队里服过兵役(这个军队使我的房屋田产免受侵犯),这样我就不再欠社会什么了。接下来,我就凭借自己的老谋深算来同社会的力量巧妙周旋。社会为了保全自身而制定了法律,如果我犯了法,社会就会把我投入监狱,甚至将我处死。它有力量这么做,所以也就拥有了这份权力。假如我犯了法,我甘愿接受国家的报复,但是我绝不会把这看作是对我的惩罚,也不会觉得自己真的犯了什么罪。社会用名誉、财富以及同胞们的褒奖作钓饵,想诱使我为它效劳。可同胞们的褒奖,我不稀罕,名誉,我也不放在眼里。我虽然无万贯家财,日子还照样混得挺好。”
克朗肖对好与坏的看法——第四十五章
道德如宗教一般,是社会用来保护自己的工具。
关于生命的意义
这是很受青睐的话题,一直被人们孜孜不倦地讨论着。
从人的一出生,就务必有他的经历,有人过得悲惨,有人过得平淡,还有人过得风光无限,然而到头来,都只是化成尘土,湮没在无止无尽的历史长河中。人,即使你富可敌国,之于浩瀚的宇宙,一文不值,无关痛痒,所说这很是令人丧气,但这都是事实。
由此得出结论,生命是毫无意义的。人的一生,只是为了完成他自己的轨迹。幸福和痛苦没有区别,都是人的感觉,因为在你人生这帧图画玩之后,它就只是个模式,谁都无法感觉到当时的感觉,所以终究成为虚无。
人是动物,生命,也就只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终将无意义话。
关于金钱与艺术
“要时时刻刻为生计操心,世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了。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们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还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一半。你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决不为赚一先令而付出高于一先令的代价。你常听人们说,穷困是对艺术家最有力的鞭策。唱这种高调的人,自己从来没有亲身尝过穷困的滋味。他们不知道穷困会使你变得多么卑贱。它是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吞蚀的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我打心底里可怜那种完全靠艺术糊口的艺术家,耍笔杆子的也罢,搞画画的也罢。”
富瓦尔对金钱与艺术的看法——第五十一章
视金钱如粪土的人,都是有钱人,当艺术是谋生的手段,艺术还能是艺术吗?
关于爱情
爱情是什么?一种冲动的情愫,是理智的决定,还是它们的产物?
“他恨她,鄙视她,但是又诚心诚意地爱着她”菲利普如何能如此对待米尔德利德呢?
菲利普对米尔德利德的情感是复杂离奇的,他深深地厌恶这米尔德利德的为人,却始终离不开她,几次遭受她的欺骗,谩骂,菲利普还是心甘情愿地倾其财力照顾她。当他遭受她的抛弃,还想到以自杀来解决问题。即使最后决定同莎莉结婚,他还不经意地想到米尔德利德。
从菲利普的身上看出,爱情,毫无疑问是感性的产物,无关理性。
喜欢一个人,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也许我们爱的是自己心中臆想的一个形象,当现实的条件满足那个形象的大多数,就让人愉快,否则,就只能痛苦着吧。
《人生的枷锁》是本好书,有时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