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学聚会的一些想法
一到寒暑假的时间,老同学们就会筹划着聚一聚,在一起聊聊、玩玩。然而就大学之后的两次相对大型的同学聚会来看,到最后总会有种不尽兴、草草收场的感觉。我觉得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的尝试,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们每次参加聚会的积极性,保证聚会的质量。
聚会的目的性:
我认为交流沟通是最主要的,是保证一次聚会质量的关键。了解了解大家彼此的近况,大家都在哪里上学(恐怕没人能记得清大部分人的学校吧。),上学所在的那个城市有什么特色,谁在大学把到妹了,谁找到基友了,都学的什么课程,谁在学校参加什么活动了,有什么新鲜事跟大家分享,近期在忙什么,最近在愁什么,等等方面,当然所谓的交流沟通并不就是单纯的说话,玩得尽兴痛快也是一次高质量的交流,比如今天跟一同学台球大战11局,很是过瘾。玩与交流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即聊天要聊得过瘾,玩要玩得痛快。
目前聚会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安排上求丰富不求精细,好像在完成一项项任务,今天要聚餐、要唱歌、要打台球、要看电影;
2.总是在做决定上耗费时间,缺少一个明确的职责分工,比如,谁负责整个聚会活动的安排,谁具体负责安排吃饭,谁具体负责乘车线路安排,谁具体负责财务,看起来好像都是些简单的工作,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若要实施这点,需要先达成一个共识,即对相应负责人的安排要服从。);
3.非聚会举办地同学的住宿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不清楚聚会都有哪些项目,需不需要留下过夜,二是若留下,要在哪里过夜;
4.名为同学聚会,但有时活动还是分为若干“小团体”,比如,一部分人去了网吧,而另外的一部分则去唱歌,这跟各聚各的没什么区别,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5.可能个别个体在那天并不十分想参加某项集体活动;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可以有以下方案:
1.简化集体参加的活动,单纯吃饭(问题1),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可自由延长),这样可以更专注些,并且这个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小团体”现象(问题4),另外还可以简化住宿问题,有充裕的时间赴约以及动身返回(问题3)。我觉得大一寒假在大学路金汉斯聚的那次的那种形式就不错,气氛很热闹;
2.明确职责分工,问题2的问题变成官腔就是解决办法(问题2),同时设定住宿负责人,在活动临近结束时(确保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将个人的决定告知住宿负责人,可尽早统一安排(问题3);
3.单纯的吃饭活动结束后,可自行分“小团体”安排活动,不再受大的组织约束,这样可以减少自己参加不情愿的活动的机率,将活动的决定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5);
4.基于以上活动的前期安排的复杂程度,一次聚会最好提前一周就着手联系、准备,因为要涉及饭店的选择、实地考察等等;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前期准备就要耗费这么多精力,也太麻烦了:
1.有了这些详尽的前期准备之后,聚会才会顺畅进行,质量才有保证;
2.其实每次真正动手准备的人并没有几个,大多数人只要简单的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一个决定、配合负责人的安排就行了,只是负责活动安排的这几个人要费些心思。
我觉得这种模式还可以锻炼我们的组织、合作能力,况且以后不同类别的不同聚会也不会少,可以为此积累经验。
也许我的这些想法太过理想化,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或者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讨论。
总之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维系住这段同学情谊。
记于2011年7月10日夜
聚会的目的性:
我认为交流沟通是最主要的,是保证一次聚会质量的关键。了解了解大家彼此的近况,大家都在哪里上学(恐怕没人能记得清大部分人的学校吧。),上学所在的那个城市有什么特色,谁在大学把到妹了,谁找到基友了,都学的什么课程,谁在学校参加什么活动了,有什么新鲜事跟大家分享,近期在忙什么,最近在愁什么,等等方面,当然所谓的交流沟通并不就是单纯的说话,玩得尽兴痛快也是一次高质量的交流,比如今天跟一同学台球大战11局,很是过瘾。玩与交流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即聊天要聊得过瘾,玩要玩得痛快。
目前聚会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安排上求丰富不求精细,好像在完成一项项任务,今天要聚餐、要唱歌、要打台球、要看电影;
2.总是在做决定上耗费时间,缺少一个明确的职责分工,比如,谁负责整个聚会活动的安排,谁具体负责安排吃饭,谁具体负责乘车线路安排,谁具体负责财务,看起来好像都是些简单的工作,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要考虑到很多因素。(若要实施这点,需要先达成一个共识,即对相应负责人的安排要服从。);
3.非聚会举办地同学的住宿问题,这个问题来自两方面,一是不清楚聚会都有哪些项目,需不需要留下过夜,二是若留下,要在哪里过夜;
4.名为同学聚会,但有时活动还是分为若干“小团体”,比如,一部分人去了网吧,而另外的一部分则去唱歌,这跟各聚各的没什么区别,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5.可能个别个体在那天并不十分想参加某项集体活动;
针对以上五个问题,可以有以下方案:
1.简化集体参加的活动,单纯吃饭(问题1),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可自由延长),这样可以更专注些,并且这个可以尽量避免出现“小团体”现象(问题4),另外还可以简化住宿问题,有充裕的时间赴约以及动身返回(问题3)。我觉得大一寒假在大学路金汉斯聚的那次的那种形式就不错,气氛很热闹;
2.明确职责分工,问题2的问题变成官腔就是解决办法(问题2),同时设定住宿负责人,在活动临近结束时(确保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将个人的决定告知住宿负责人,可尽早统一安排(问题3);
3.单纯的吃饭活动结束后,可自行分“小团体”安排活动,不再受大的组织约束,这样可以减少自己参加不情愿的活动的机率,将活动的决定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问题5);
4.基于以上活动的前期安排的复杂程度,一次聚会最好提前一周就着手联系、准备,因为要涉及饭店的选择、实地考察等等;
可能有的人会认为,前期准备就要耗费这么多精力,也太麻烦了:
1.有了这些详尽的前期准备之后,聚会才会顺畅进行,质量才有保证;
2.其实每次真正动手准备的人并没有几个,大多数人只要简单的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一个决定、配合负责人的安排就行了,只是负责活动安排的这几个人要费些心思。
我觉得这种模式还可以锻炼我们的组织、合作能力,况且以后不同类别的不同聚会也不会少,可以为此积累经验。
也许我的这些想法太过理想化,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或者大家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讨论。
总之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维系住这段同学情谊。
记于2011年7月10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