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我见
终于看到了传说中的史诗巨制《赤壁》, 在此之前由这部电影带来批评和笑料大全已经通过网络传遍大江南北, 但偶还是忍不住来一一点评一下导演以及各位主演的表现, 仅博一笑.
总评: 这部电影只是吴宇森风格的延续而非升华, 吴氏电影的几个主要元素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血战,白鸽,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男主角, 兄弟情谊以及男人之间暧昧的眼神——周瑜和诸葛亮、诸葛亮和鲁肃笑、孙权和周瑜、周瑜和赵云、刘关张三兄弟甚至还有赵云跟甘宁——周郎不愧是周郎, 连男知己都是最多的...不得不提的是关于战争场面的理解, 也许吴宇森真的受到了国外历史战争片的影响, 所有的大将在战场上都是杀敌无数但却很少刻画对阵双方大将之间的对打场面, 这又跟他的枪战片场面不谋而合, 在这里只是手枪被换成了冷兵器, 通过让主演们不停的杀死那些临时演员来表现其勇猛, 这跟中国人印象当中的古代战争实在是扯不上边, 这一点应该算除了八卦阵之外的最大败笔. 八卦阵? 看看就行, 千万可别较真, 呵呵.
关于电影剪辑成上下两部, 个人认为纯粹是出于商业的考虑, 直白点说就是为了圈钱. 如果把那些拖拖拉拉的接生练字编鞋的情节快进过去, 完全可以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展现出赤壁之战的高潮部分. 事实上整个上部只有一次战争场面, 也只是几千兵马在弱智的"八卦阵"中的对决, 说它弱智是因为曹军已经看到对方摆好了阵势等他们入瓮却仍然往里头钻, 这里把夏侯惇描述的既不勇猛更没有智慧可言, 曹丞相的骑兵先锋部队就这么容易被打得稀里哗啦? 几千艘战舰佯攻只是为了配合两千骑兵的战术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吴宇森: 吴宇森的电影也曾经获奖无数, 并且在好莱坞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和李安相比, 吴宇森的成就似乎有点无法相提并论, 当然了, 就票房而言吴宇森还是强过李安的. 也许是为了向这位屡次入围获奥斯卡并斩获颇丰的华人导演致敬, 我个人认为《赤壁》完全可以看作是向《断背山》和《色戒》致敬的电影. 片中几位中年帅哥相互之间的眼神和惺惺相惜都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断背山》, 而梁朝伟和林志玲的床戏则干脆直白的向《色戒》看齐, 看来巨头导演之间, 也是英雄相惜啊...这又不得不让偶想起来李安的那句话: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邪恶啊, 呵呵
周瑜: 梁朝伟演周瑜实在是有点老了, 赤壁之战的周瑜是那么多年轻英俊,何等的英姿勃发...不是说伟仔不够帅, 只是皱纹有点多. 原著中周瑜跟诸葛亮的关系其实相当微妙, 总体来说周瑜对诸葛亮是防备多于信任, 嫉妒大于佩服; 而诸葛亮则处处利用周瑜的小心眼并时不时的戏弄周郎, 而电影当中这两人似乎走的有点太近, 以至于后来安排他们通过弹琴而心灵相通, 这实在是有点想气活古人的意思.
诸葛亮: 诸葛亮舌战群儒应该是赤壁之战前最为重要也最可能出彩的一场戏, 吴导却只是一带而过, 然后忙于展现周郎和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相惜之情. 个人认为吴导不是不想拍好舌战群儒, 而是实在没办法拍的精彩——金城武饰演的诸葛亮自信不足却总在虚张声势, 甚至还会由于得到周郎一个赞赏的眼神儿脸红, 和唐国强版本的诸葛亮比起来, 差距实在太大. 相反的, 饰演群儒的配角们却很入戏, 虽然只有那么一两个镜头一闪而过, 大部分人的台词只是叹气, 却个个表情生动, 而这厢诸葛亮只会不停的扇扇子抖灰尘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看来还是演员的内在功力不够, 名气大不并不能说明演技好在金城武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 刘备在这个电影中被安排成了负责生产笑料的角色, 一会儿递碗米饭一会儿埋头编草鞋,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淳朴的劳动人民本色, 虽然是落魄皇叔, 也不至于到这步田地吧? 话说回来, 刘备一生当中最为嫉恨的恐怕就是到处都有人揭发他曾经是"织履小儿"的灰色历史, 电影里的刘皇叔来了个大变身, 对自己这一手艺很是自豪, 尤其是还具备排忧解难的功效, 难得啊...
关羽: 关二哥在香港人心目中就是义气的化身, "出来混"的人无不敬拜关二哥, 成长于香港贫民窟并对香港黑帮有过切身体验的吴宇森对此肯定印象深刻, 然而当他终于有机会来表现关于的英勇和义薄云天时, 却只是找来一个二流角色来演关羽——电影里的关二哥不但丢了赤兔马, 还变得有点话痨. 教书那一段是明显的败笔, 大敌当前关二哥却跑去投身教育事业, 这算不算是有点脑子进水?
张飞: 张飞在战场上的威猛和霸气电影中刻画的相当好, 这也是几个主角当中比较成功的角色之一. 张飞练字这一场安排的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如果是为了表现他易怒的性格, 我想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有人做过考证说张飞的确写得一手好字, 并且在四川某处还有崖刻传世, 如果吴宇森想对此考证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想也大可不必. 另外, 张飞练字用的好像是白纸, 或者是白绢白布? 曹丞相写给孙权的打猎邀请函还是竹简的呐, 败退几百里的刘备大军还能找来这么雪白的材料给张大将军练字, 看来那个时代虽然战乱频频, 却物资极其丰富啊.
赵云: 赵云一直是刘备的心腹爱将, 他的主要职责应该是贴身侍卫才对, 着这里被安排成了带兵的将官并和甘宁(兴)对上了眼, 作孽啊....8过话说回来, 胡军演的这个中年版赵云还是可看的, 长坂坡大战在曹军阵中杀进杀出的事迹虽然被镜头忽略, 但其勇猛过人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充分表现.
孙权: 张震的演技还是得到了大家普遍认可的, 他饰演的孙权那慌乱神情举止可谓入木三分, 不管历史上或者原著中的孙权究竟如何, 电影中的这个孙权起码没有给人抓到笑柄.不过他那身打扮似乎有点超前, 当时只敢称侯的孙权怎么可能穿上和汉帝同样规格的朝服呢?
曹操: 张丰毅是我比较喜欢的实力派演员之一, 演技一直颇受好评, 而这次出演曹操也一直被列为表现比较好的角色之一, 我对此表示赞同.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的配音有点显得中气不足, 不够雄浑; 似乎"这岂不刚好正中下怀"的台词也不该出自曹丞相之口.
甘宁: 电影中把甘宁写作甘兴, 其实甘宁字兴霸. 中村狮童的口音实在让人捧腹, 如果不看画面, 肯定让人联想到四处撒野的日本鬼子...起码我是这么认为滴, 哈哈
蔡瑁张允: 这两个人是常叛将军, 应该贼眉鼠目比较符合大众的观影心理, 或许是国内帅哥演员太多的现实让吴导很是为难, 二人的一身正气实在出乎偶的预料.
本来三国当中女人的出镜率极低, 这次安排了美女林志玲出演小(老)乔, 还有赵薇版的老年孙尚香也上了战场, 她们俩分走不少镜头. 中国古代的女人尤其在是豪门富贵之家基本上是不能轻易出门的, 看来吴导该补习一下历史课啦.
小乔: 大美女林志玲终于献出了自己荧幕第一次, 而且是出手不凡, 不演则已, 演就演小(老)乔...这里要批评林美女实在不算敬业, 一个短短的床戏居然还要用胳膊和被子护住自己的酥胸不让梁朝伟沾边, 看来这人对解放思想还是理解不到位嘛.
孙尚香: 赵薇十年后再演刁蛮公主, 颇有当年格格的范儿. 而这样的侯门千金居然会跟一个编草鞋的对上眼, 就是为了告诉男光棍儿们要立刻参加草编培训班去呀...
总评: 这部电影只是吴宇森风格的延续而非升华, 吴氏电影的几个主要元素都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血战,白鸽,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男主角, 兄弟情谊以及男人之间暧昧的眼神——周瑜和诸葛亮、诸葛亮和鲁肃笑、孙权和周瑜、周瑜和赵云、刘关张三兄弟甚至还有赵云跟甘宁——周郎不愧是周郎, 连男知己都是最多的...不得不提的是关于战争场面的理解, 也许吴宇森真的受到了国外历史战争片的影响, 所有的大将在战场上都是杀敌无数但却很少刻画对阵双方大将之间的对打场面, 这又跟他的枪战片场面不谋而合, 在这里只是手枪被换成了冷兵器, 通过让主演们不停的杀死那些临时演员来表现其勇猛, 这跟中国人印象当中的古代战争实在是扯不上边, 这一点应该算除了八卦阵之外的最大败笔. 八卦阵? 看看就行, 千万可别较真, 呵呵.
关于电影剪辑成上下两部, 个人认为纯粹是出于商业的考虑, 直白点说就是为了圈钱. 如果把那些拖拖拉拉的接生练字编鞋的情节快进过去, 完全可以在两个半小时之内展现出赤壁之战的高潮部分. 事实上整个上部只有一次战争场面, 也只是几千兵马在弱智的"八卦阵"中的对决, 说它弱智是因为曹军已经看到对方摆好了阵势等他们入瓮却仍然往里头钻, 这里把夏侯惇描述的既不勇猛更没有智慧可言, 曹丞相的骑兵先锋部队就这么容易被打得稀里哗啦? 几千艘战舰佯攻只是为了配合两千骑兵的战术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吴宇森: 吴宇森的电影也曾经获奖无数, 并且在好莱坞也占有一席之地, 但和李安相比, 吴宇森的成就似乎有点无法相提并论, 当然了, 就票房而言吴宇森还是强过李安的. 也许是为了向这位屡次入围获奥斯卡并斩获颇丰的华人导演致敬, 我个人认为《赤壁》完全可以看作是向《断背山》和《色戒》致敬的电影. 片中几位中年帅哥相互之间的眼神和惺惺相惜都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断背山》, 而梁朝伟和林志玲的床戏则干脆直白的向《色戒》看齐, 看来巨头导演之间, 也是英雄相惜啊...这又不得不让偶想起来李安的那句话: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邪恶啊, 呵呵
周瑜: 梁朝伟演周瑜实在是有点老了, 赤壁之战的周瑜是那么多年轻英俊,何等的英姿勃发...不是说伟仔不够帅, 只是皱纹有点多. 原著中周瑜跟诸葛亮的关系其实相当微妙, 总体来说周瑜对诸葛亮是防备多于信任, 嫉妒大于佩服; 而诸葛亮则处处利用周瑜的小心眼并时不时的戏弄周郎, 而电影当中这两人似乎走的有点太近, 以至于后来安排他们通过弹琴而心灵相通, 这实在是有点想气活古人的意思.
诸葛亮: 诸葛亮舌战群儒应该是赤壁之战前最为重要也最可能出彩的一场戏, 吴导却只是一带而过, 然后忙于展现周郎和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相惜之情. 个人认为吴导不是不想拍好舌战群儒, 而是实在没办法拍的精彩——金城武饰演的诸葛亮自信不足却总在虚张声势, 甚至还会由于得到周郎一个赞赏的眼神儿脸红, 和唐国强版本的诸葛亮比起来, 差距实在太大. 相反的, 饰演群儒的配角们却很入戏, 虽然只有那么一两个镜头一闪而过, 大部分人的台词只是叹气, 却个个表情生动, 而这厢诸葛亮只会不停的扇扇子抖灰尘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看来还是演员的内在功力不够, 名气大不并不能说明演技好在金城武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刘备: 刘备在这个电影中被安排成了负责生产笑料的角色, 一会儿递碗米饭一会儿埋头编草鞋, 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淳朴的劳动人民本色, 虽然是落魄皇叔, 也不至于到这步田地吧? 话说回来, 刘备一生当中最为嫉恨的恐怕就是到处都有人揭发他曾经是"织履小儿"的灰色历史, 电影里的刘皇叔来了个大变身, 对自己这一手艺很是自豪, 尤其是还具备排忧解难的功效, 难得啊...
关羽: 关二哥在香港人心目中就是义气的化身, "出来混"的人无不敬拜关二哥, 成长于香港贫民窟并对香港黑帮有过切身体验的吴宇森对此肯定印象深刻, 然而当他终于有机会来表现关于的英勇和义薄云天时, 却只是找来一个二流角色来演关羽——电影里的关二哥不但丢了赤兔马, 还变得有点话痨. 教书那一段是明显的败笔, 大敌当前关二哥却跑去投身教育事业, 这算不算是有点脑子进水?
张飞: 张飞在战场上的威猛和霸气电影中刻画的相当好, 这也是几个主角当中比较成功的角色之一. 张飞练字这一场安排的有点让人莫名其妙, 如果是为了表现他易怒的性格, 我想应该有更好的办法. 有人做过考证说张飞的确写得一手好字, 并且在四川某处还有崖刻传世, 如果吴宇森想对此考证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想也大可不必. 另外, 张飞练字用的好像是白纸, 或者是白绢白布? 曹丞相写给孙权的打猎邀请函还是竹简的呐, 败退几百里的刘备大军还能找来这么雪白的材料给张大将军练字, 看来那个时代虽然战乱频频, 却物资极其丰富啊.
赵云: 赵云一直是刘备的心腹爱将, 他的主要职责应该是贴身侍卫才对, 着这里被安排成了带兵的将官并和甘宁(兴)对上了眼, 作孽啊....8过话说回来, 胡军演的这个中年版赵云还是可看的, 长坂坡大战在曹军阵中杀进杀出的事迹虽然被镜头忽略, 但其勇猛过人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充分表现.
孙权: 张震的演技还是得到了大家普遍认可的, 他饰演的孙权那慌乱神情举止可谓入木三分, 不管历史上或者原著中的孙权究竟如何, 电影中的这个孙权起码没有给人抓到笑柄.不过他那身打扮似乎有点超前, 当时只敢称侯的孙权怎么可能穿上和汉帝同样规格的朝服呢?
曹操: 张丰毅是我比较喜欢的实力派演员之一, 演技一直颇受好评, 而这次出演曹操也一直被列为表现比较好的角色之一, 我对此表示赞同.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的配音有点显得中气不足, 不够雄浑; 似乎"这岂不刚好正中下怀"的台词也不该出自曹丞相之口.
甘宁: 电影中把甘宁写作甘兴, 其实甘宁字兴霸. 中村狮童的口音实在让人捧腹, 如果不看画面, 肯定让人联想到四处撒野的日本鬼子...起码我是这么认为滴, 哈哈
蔡瑁张允: 这两个人是常叛将军, 应该贼眉鼠目比较符合大众的观影心理, 或许是国内帅哥演员太多的现实让吴导很是为难, 二人的一身正气实在出乎偶的预料.
本来三国当中女人的出镜率极低, 这次安排了美女林志玲出演小(老)乔, 还有赵薇版的老年孙尚香也上了战场, 她们俩分走不少镜头. 中国古代的女人尤其在是豪门富贵之家基本上是不能轻易出门的, 看来吴导该补习一下历史课啦.
小乔: 大美女林志玲终于献出了自己荧幕第一次, 而且是出手不凡, 不演则已, 演就演小(老)乔...这里要批评林美女实在不算敬业, 一个短短的床戏居然还要用胳膊和被子护住自己的酥胸不让梁朝伟沾边, 看来这人对解放思想还是理解不到位嘛.
孙尚香: 赵薇十年后再演刁蛮公主, 颇有当年格格的范儿. 而这样的侯门千金居然会跟一个编草鞋的对上眼, 就是为了告诉男光棍儿们要立刻参加草编培训班去呀...